成為小一新生前必須會的事情?─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8月份350期《上小學前,你還沒學會的事...》
þ會扣扣子、解扣子、拉拉鍊
þ會綁鞋帶、打結
讓孩子在上小學前學會這些事,您覺得如何?滿合理的,對吧?這些都算是生活自理事項,孩子上小學,標誌著一個「長大」的階段;長大了,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當然合理。
那麼,讓小孩學下面這些事,又如何呢?
□會拿掃把掃地、把垃圾掃進畚斗裡
□會拿拖把拖地
嗯…讓小孩學著打掃環境,當然很好。不過,打掃環境的方法不只掃地、拖地,工具也不只掃把、拖把;比如…吸塵器要不要學?這裡先講掃把、拖把,是因為那是打掃的基本功嗎?
抱著這個疑問,再想想,是什麼環境會需要小孩學下面這些:
□會上蹲式廁所並學會擦乾淨屁股
□能在二十至三十分內吃飽飯(細嚼慢嚥、收好餐具、刷好牙、上完廁所)
蹲式廁所?現在已經沒多少家庭在用了吧?為什麼要學?
二三十分鐘就要吃飽,外加收拾、刷牙、上廁所,顯然要動作超快,卻又要「細嚼慢嚥」?怎麼想都不合理。
猜到了嗎?以上幾點,都是學校的要求。具體來說,是新北市某小學在新生報到時,發給家長的「小學入學前要學會的十大基本能力」的內容。很顯然地,要會用蹲式廁所、要在既定時間內吃飽,都是為了配合學校的設備與規定。如此,回頭一想,強調掃把、拖把的使用,也是為了學校的打掃活動;順勢推論下來,要會扣扣子、綁鞋帶,會不會也是為了方便老師別花太多心力顧瑣事?
沒有人會反對,學會扣扣子或使用掃把等等,是基本生活能力、是文明生活所需的技能;然而,把這些與學校的特殊環境—蹲式廁所、極短的用餐時間—列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更何況,校方告訴家長們,這些能力在「小學入學前要學會」,潛台詞不就是「這不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家長的事」嗎?期待學生養成能力、期待學生配合校園生活,做法卻是要求家長配合,怎麼好像…怪怪的?
身為家長,一定希望能幫孩子做好上小學的準備,但怎麼動手呢?從上面這個「怪怪的」十大能力切入,本期特別企劃帶您一起來想。
札記這裡買 https://hef.backme.tw/shops/695
訂購專線02-23670151#234
人本教育出版品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有關係,就沒關係-「十大能力」能拉起孩子與學校的關係嗎?
◎李庭芝
還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由家人牽著手,走進大大的校園。
學校裡的每樣東西都跟家裡不一樣,屬於你的空間只剩下小小的桌椅,四周則是完全沒有見過的陌生小孩;沒有辦法像昨天一樣想玩就玩、想睡就睡,吃飯也不能夠用自己的速度好好地吃;總是沒有及時更換燈管的隔間廁所看起來格外陰森,而且也不能像以前一樣有需要就去了…
安心的關係,是小孩安身的基礎
「要迎接一個小一新生,老師比較優先需要做的事情,我覺得第一個重要的是『建立關係』。因為小孩真的還很小嘛!從幼稚園到小學,這也是一個滿大的一步,那他今天進到這個新的環境、新的關係裡面,最重要的是要跟主要照顧者,也就是導師,建立一種安心的關係。」人本副執行長、森小生活主任謝淑美描述起「上小學」這個小孩生活的大變動,顯得很理所當然。
確實,當生活突然起了這麼大的變動,出現慌亂、害怕等情緒,是很常見的本能反應。尤其小孩子的生活經驗很少,更是難以預想自己將要面對的情景。如果這時候有個至少知道名字的人、確定是友善的人在身邊,心裡多少會比較踏實一點。以森小的狀況,在開學前老師都會打通電話,先打聲招呼,聊聊天,建立和家長、孩子的關係。
「今天小小一個人,突然進到一個好大的學校,有那麼多人,都不認識,也搞不懂狀況,如果沒有一個安心的連結的話,那他要怎麼樣在那邊安身立命?所以重要的是,先從建立一個安心的關係開始。」
當有了連結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協助大家了解狀況,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在這裡生活。淑美再次用森小的狀況舉例:「小一新生剛來的時候,森小老師一定會有比較多的照顧。例如小孩吃飯,其他年級當然拿碗什麼的都很會啊,可是小一的小孩,老師一定要先多陪他們嘛!告訴他們:『現在我們要去吃飯囉!』然後包括陪他坐下來吃,看她需不需要協助、會不會洗碗,洗完之後碗要放哪邊。」
在建立起友善的關係、協助他了解新環境的狀況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協助他建立其他的關係。「通常比較小的小孩,可能剛開始會黏著大人,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淑美說:「如果今天這個小孩,他是已經自己很會去開拓狀況的,那就還好。可是一定有些孩子比較會慢一點點,那如果說要發展同儕關係,對他來講可能比較不是那麼容易的話,至少先協助他跟更多的大人建立關係,就是除了跟我以外,他跟其他人,也可以有更多的安心的管道。」
森小的狀況比較特殊一點,學生會留宿在學校。因此,協助學生和其他老師建立關係就相當重要,畢竟同一個老師不可能全天候待命,「所以我一定得要在 他跟我關係穩了之後,透過他跟我之間的關係,我開始協助他跟其他的老師也建立關係,像是跟他們一起玩啊、或是有更多了解熟悉。有更多人幫得上他,他心裡是安心的,這樣他才有辦法比較穩下來。」
但其實「建立連結、了解狀況、拓展關係」這樣的步驟,在大部分團體初次聚集時,應該都是適用的。但常常會聽到說,學校的人力、時間不足,不太可能有辦法做這些雜事,例如有的學校在給家長的簡報上就寫說:孩子必須有自理能力,自己動手瞭解各種狀況,理由不外乎是—老師的時間真的不夠用。
親師關係,是培養小孩能力的助力
「弄懂這些狀況,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啊?」淑美說,「今天,沒有時間這件事│比如,小一新生可能最常有的狀況,就是他搞不清楚上下課的時間,可能 會突然上課想去上廁所。這種事,從我小的時候就在發生嘛:尤其是我自己小的時候,那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念幼稚園啊!所以更搞不清狀況,平常上廁所就可以去,現在突然不行。但這種事情有那麼難嗎?講個幾回也會了吧?」
啟發本期特別企畫的那份「十大能力清單」,條列出所謂在成為小一新生前必須會的事情,儘管可能有種種現實的需求,但命令式的語句,可能讓親師關係在一開始就比較僵硬,而且也不免會讓人多出很多擔心:是不是我的小孩學不會這些事情,就不能上小學了?
「我覺得剛開學,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經營親師關係。以老師的角度來講,親師關係也是一種信任關係,我一直覺得,這是剛開始最重要的,沒有這個的話,老師一定很累。」淑美說,「小孩跟你沒關係,你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安、你也不安;你跟家長沒關係,你不太知道那邊狀況,他也不太信任你,那也不太妥,一旦不了解,就會有猜想,大部分都是負面的,累積到終於得要見面的時候,恐怕都已經累積不少事情,那就不太妙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能讓家長參與,而是要清楚,這樣的說話方式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情、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今天之所以要講這些,都是對不會的人講啊,本來就會的人,有這十項或沒有都沒差,他看了也沒事。可是你之所以要出這張,真正要講的對象是那些不會的人啊,那他看了這個,他會不會緊張焦慮,想說哇糟糕了,十項有八項都不會怎麼辦?叫他學他也不要學,還沒來就開始有這些事情爭執了,小孩已經弄到大喊我不要去上學了。」
這樣的狀態,對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培養出小孩的自理能力,恐怕幫助有限,反而是製造出焦躁的家長和惶恐的孩子,也許對事情不只沒有幫助,反而有負面的影響。這樣所謂十大能力的清單,其實也反映了老師對家長的不信任,很怕如果是用邀請家長協助的口吻,家長就一定不會做,所以就直接下命令。
建立關係,孩子才能像「人」般上學
但這樣的心態也是一種消極,「某些問題在某些地方,或許真的有困擾。真的有困擾的事情,我覺得請求家長協助不是問題,可是第一個,要評估一下是有必要性的,然後你讓他理解,為什麼需要你幫忙?」以上廁所這件事情,學校可以直接說,小朋友要上小學了應該要學會蹲式馬桶,請家長協助小孩學會獨立自主使用蹲式馬桶等等,也可以是跟家長說明學校廁所跟家裡廁所的異同,請家長先幫孩子做心理建設和基本使用的概念,但如果真的不行,也不要責怪。
不過,不管是怎麼樣的溝通方式,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在建立良好關係的前提下進行,不論是跟家長的關係或跟學生的關係。有了令人安心的關係,信任才有空間長出來,那麼很多事情,也許就會變得比較沒關係。令人安心的關係也宣示著,孩子是像個「人」一樣上小學的。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