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8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8-08-10 11:00:00 /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公益聯播]弱勢家庭子女課後服務-課服員招募中!!
不管如何,你都有價值

◎留佩萱

                  七月初,公視上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吳曉樂講述自己在當家教時,看見台灣許多家庭中「成績至上」價值觀如何影響親子關係。

                  看劇時,我感到哀傷、憤怒、沉重與不捨,但同時我也試著想要去理解:「這些父母親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需要用這些方式對待孩子?」身為一位諮商師,我理解人很複雜,無法用簡單的二分法去判好壞,就像劇中的父母們,我無法直接定論「她是個糟糕的母親」,因為我也看到,這些行為背後,是父母親內心極力想要掩藏的羞愧感。

傷害孩子的行為背後,都藏著羞愧感

                  人需要愛與歸屬感,這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必要的需求。專門研究「羞愧」(Shame)的美國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解釋,羞愧感是指:一個人害怕如果自己表現不夠完美、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成就不夠高,那麼,就沒有價值、就不值得被愛。羞愧感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情緒,有人形容感到羞愧時「想要把自己縮小躲起來」、「覺得很丟臉,想要鑽個洞藏起來」,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全身赤裸裸地暴露在眾人面前」。

                  羞愧讓人很痛苦,所以每個人都盡極力地想要避免。我猜想,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的父母們,心中或許都埋藏著很強烈的羞愧感—如果孩子沒有好成績、沒有考上明星高中或頂尖大學,那麼我就會覺得很丟臉、表示我不夠好、會被人看不起。

                  心中的羞愧感,驅使著父母逼著孩子要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家」

                  每一個人都想要有連結和歸屬感,這是人類非常重要的需求。請你回想看看,有沒有曾經在哪個場合裡,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地方」?那樣的感覺是很孤寂的,你覺得自己好像空氣,無法融入、無法和這些人產生連結。不管在學校、工作、各種場合,我們都可能曾經有過這種沒有歸屬感的感覺。在心理諮商中,最讓我痛心的,是看到孩子覺得「我不屬於這個家」。

                  孩子在家裡沒有歸屬感,試著想想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樣劇烈的痛苦與孤寂,或許很難用文字來形容。如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角色,有許多孩子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永遠得不到父母的認同與讚賞、沒有好成績父母就不會愛我、沒有成就我就沒有價值、父母根本不愛我不關心我、我永遠不夠好、永遠被拿來跟親戚比較…。家,是個應該帶來歸屬感的地方,卻有許多孩子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而本來應該要帶來愛與信任的父母,成為孩子心靈上最陌生的人。

                  於是,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可能也建立起強烈的羞愧感—如果我不夠好,就不值得被愛、就沒有價值。

不管如何,你都有價值

讓孩子知道:不管你如何,你都很有價值

                  但是,一個人的價值,從來就不應該取決於學歷或成就。不管學歷多高、薪水多少、工作多有成就、多有名氣、外貌多麼亮麗,這些都不影響你有沒有價值。你有價值,你值得被愛,因為你是一個人。

                  布芮尼.布朗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註一)裡寫了一篇「親子教養宣言」,這個教養宣言是她身為一位母親想對孩子說的話、以及教養孩子要做的努力和目標。她開頭的第一句話寫著:「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知道有人愛你,你是值得被愛的。」

                  她繼續寫道:

                  從我的言語和舉止中,你將會得知這一點—我們如何學習「愛」這件事,包含了我對待你、還有我對待自己的方式…看著我犯錯,看著我彌補,觀察我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觀察我如何談論自己的感受—你會從中學到負責和尊重…我們將一起哭泣,一起面對恐懼和傷痛。我雖然不想讓你痛苦,但我會選擇坐在你身邊,教你如何感受它。我們將歡笑、歌唱、起舞,並創造美好…我們在彼此面前都可以做自己,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屬於這個家。我教導你的方式、愛妳的方式、帶你看世界的方式,都不會是完美的,但我會讓你看到真正的我。(註二)

                  在讀這段教養宣言時,我不斷念著這一句:「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屬於這個家。」如果每一位在台灣的孩子都可以知道「不管自己如何,都屬於自己的家」,這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孩子可以感受到,不管我的成績學歷如何、身材外貌如何、工作成就如何,我都是有價值的、都是被愛的,那麼,這個世界是否可以少掉很多痛楚,多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連結?

在台灣,我們常常用「羞愧」來教孩子

                  然而,不管在美國或是台灣,社會常常將一個人的價值連結到他所擁有的財富、成就、學歷、外貌、名氣、社經地位。尤其在台灣,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往往非常單一:考上好大學、擁有好學歷。

                  另一方面,在家庭與學校裡,我們其實很常用「羞愧」來教育學生。布芮尼.布朗教授特地強調「羞愧」(Shame)與「內疚」(Guilt)的區別,當一位孩子做錯事時,感到內疚的孩子說:「我做錯事了」,而感到羞愧的孩子則是說:「我是一個很爛的人」。內疚針對行為,而羞愧是針對一個人的價值。

                  於是在台灣,我們常常看到孩子犯錯時,父母老師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沒用?」「你是個壞孩子」。這樣的成長過程會累積許多羞愧感—我的成績不夠高、學歷不夠響亮、薪水不夠多、身材不夠瘦、長得不夠好看、工作成就不夠好…這些表示我沒有價值,都讓我很羞愧。而成為父母後,如果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分不清楚原來孩子和自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那麼,孩子的表現也會成為父母自身羞愧感的來源—如果孩子成績不夠好、不夠有成就,這樣我會很丟臉、會很沒價值。

                  在羞愧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覺察,也可能繼續用羞愧教育對待下一代。於是,就像劇中演的,這樣的羞愧感驅使著父母用控制、強迫、辱罵讓孩子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來填補心中的匱乏。

親愛的爸媽:不論如何,你也都很有價值

                  我想告訴每一位父母:「不論你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值得被愛的」。不管你自己的學歷高低、工作內容為何、伴侶多有成就、家庭社經地位多高、婚姻是否美滿、或是孩子的學歷和成就為何,你都是有價值的。

                  這句話或許會讓許多人聽起來覺得無法理解,畢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價值都與外在條件連結在一起。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的父母們能夠覺察到自己內心想要努力掩埋的羞愧,並且花力氣去處理與面對自身的痛苦和羞愧感。當羞愧不再驅使他們的行為,父母們就能開始看見孩子、理解孩子。

                  我相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不是為了指責父母,而是要讓父母覺察到原來自己身上帶有許多傷痕與羞愧。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如果希望孩子願意認錯,那麼我們自己也要能夠承認錯誤;同樣的,如果希望孩子能夠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有價值、值得被愛,那我們也要從自身開始,相信自己不論如何,都是有價值的人。

                  而要相信「自己不論如何,都有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包含著自我覺察與理解、去看見來自童年的傷痛、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與自我、以及花力氣去療癒與改變。

                  但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我想我們都該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傷痛。

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50

註:

註一: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的著作“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中譯版《脆弱的力量》,馬可孛羅出版)

註二:「親子教養宣言」全文可以到《脆弱的力量》書中查詢,英文版可以到Brené Brown的網站查詢(https://brenebrown.com/

8月份350期《上小學前,你還沒學會的事...》

8月份350期《上小學前,你還沒學會的事...》

 

þ會扣扣子、解扣子、拉拉鍊

þ會綁鞋帶、打結

讓孩子在上小學前學會這些事,您覺得如何?滿合理的,對吧?這些都算是生活自理事項,孩子上小學,標誌著一個「長大」的階段;長大了,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當然合理。

那麼,讓小孩學下面這些事,又如何呢?

會拿掃把掃地、把垃圾掃進畚斗裡

會拿拖把拖地

嗯…讓小孩學著打掃環境,當然很好。不過,打掃環境的方法不只掃地、拖地,工具也不只掃把、拖把;比如…吸塵器要不要學?這裡先講掃把、拖把,是因為那是打掃的基本功嗎?

抱著這個疑問,再想想,是什麼環境會需要小孩學下面這些:

會上蹲式廁所並學會擦乾淨屁股

能在二十至三十分內吃飽飯(細嚼慢嚥、收好餐具、刷好牙、上完廁所)

蹲式廁所?現在已經沒多少家庭在用了吧?為什麼要學?

二三十分鐘就要吃飽,外加收拾、刷牙、上廁所,顯然要動作超快,卻又要「細嚼慢嚥」?怎麼想都不合理。

猜到了嗎?以上幾點,都是學校的要求。具體來說,是新北市某小學在新生報到時,發給家長的「小學入學前要學會的十大基本能力」的內容。很顯然地,要會用蹲式廁所、要在既定時間內吃飽,都是為了配合學校的設備與規定。如此,回頭一想,強調掃把、拖把的使用,也是為了學校的打掃活動;順勢推論下來,要會扣扣子、綁鞋帶,會不會也是為了方便老師別花太多心力顧瑣事?

沒有人會反對,學會扣扣子或使用掃把等等,是基本生活能力、是文明生活所需的技能;然而,把這些與學校的特殊環境—蹲式廁所、極短的用餐時間—列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更何況,校方告訴家長們,這些能力在「小學入學前要學會」,潛台詞不就是「這不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家長的事」嗎?期待學生養成能力、期待學生配合校園生活,做法卻是要求家長配合,怎麼好像…怪怪的?

身為家長,一定希望能幫孩子做好上小學的準備,但怎麼動手呢?從上面這個「怪怪的」十大能力切入,本期特別企劃帶您一起來想。

札記這裡買 https://hef.backme.tw/shops/695

訂購專線02-23670151#234

教育出版品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推薦訂閱
照顧孩子,永遠是我們的責任@【兒盟電子報】
第119期主題:2018高中生自立成長營,歡迎家扶支持者熱情贊助~~@【新竹家扶中心】
本期目錄
不管如何,你都有價值
8月份350期《上小學前,你還沒學會的事...》
歷史報區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按讚加入粉絲團!最新資訊馬上收

電子報粉絲專頁

人本教育札記
人本教育出版品
人本父母學苑
森林育兒童營隊
啟迪工作坊

啟迪工作坊

讓小搗蛋變愛迪生
368城鎮啟迪工作坊募資計劃

活動詳情

科學高興班

科學高興班

歡迎對科學有「高度興趣」的孩子報名!

歡迎加入

數學想想國

數學想想國

讓所有孩子不怕數學、喜歡數學,帶動數學教育革新。

歡迎加入

三重青少年基地

三重青少年基地

這裡是孩子們成長的中繼站,是家庭與學校之外的第三歸屬,三重青少年基地提供孩子溫暖、理解、包容與協助,讓所有受挫的孩子有一個重新出發的所在。

基地介紹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以人本思想為教育哲學,透過教學及生活協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意謂著,孩子要透過自己的抉擇、走自己的道路、開展自己的生活、成就自己的理想,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森林小學粉絲專頁

人本需要你

人本需要你

1)郵政劃撥帳號13385805

戶名:人本教育基金會

2)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31809)

3)專案捐款(信用卡線上捐款)

4)成為人本之友下載捐款單

您每個月的資助,將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養分, 也將讓教育改革的腳步,持續而堅定。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請告訴孩子: 不論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