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潛在敵人──從「鯀禹治水」的教學實例談起─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教育改革的潛在敵人──從「鯀禹治水」的教學實例談起
◎ 史英
敵人而至於潛在,主要是因為,他看起來好像盟友。這樣的盟友,教育改革總不缺乏,而近年以來,主要的有兩類。
其一,以激進進步為名,主張要等小孩願意學了才可以教他,否則,就剝奪了他的自主。其二,以愛心關懷為名,主張把所有的教材都盡量簡化,並讓學生反覆練習,否則,弱勢的學童永無翻身之日。二者表面不同,但無意於改革體制的心意是共通的:前者自許為實驗,並躲得遠遠地自己實自己的驗,這就讓體制取得極大的正當性,並可以繼續讓大多數的小孩痛不欲生,因為,已經開一道門讓那些不願受苦的傢伙出去了啊!後者自許為救世主,名為挽救弱勢,實則強化了體制的思維,取消了體制的反省,因為,已經在慢慢餵了,就不必管到它到底是食物還是毒藥。
以上說的,一定有人覺得太過偏激;大家會想,即使這兩類盟友不能全如人意,但也不至於淪為敵人。其實,中庸之道或恭儉溫良,我們也是極為樂意的:對於個別的人,無論主張如何,我們向來認定大家都是朋友;但就下一代的福祉和國家的前途而言,他們即便不是刻意,也確實是教育改革──但不是我們──的敵人。
您看,雖然講的都是國語,但要把話講清楚有多麼困難:朋友和敵人兩種身份並不一定相衝突,要看前面用的所有格是誰。然而,我們可以理解讀者的困惑,畢竟,大家很難想像「體制的正當性」,或者「食物與毒藥」到底是指何而言。所以,既然已經提到國語的困難,那就容許我以一個國語教學的例子來說明我們所在意的教育改革的方向;體認了這個方向的意義,就知道教育改革真正要扭轉的是什麼。
以下是森林小學五年級國語課的一個單元,材料是取自「山海經‧海內經」的一段古文: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選這段文字,首先是因為它短,而又很完整地講了一個內涵豐富的故事;其次,是要透過它讓小孩學著解讀神話(充滿隱喻與象徵的文體),培養一種思想與見識的高度,並讓小孩不怕文言文。當然,也是希望以後他到高中讀到類似的古文的時候,能有一種免疫力,不要被冬烘的國文老師教壞頭袋。
一開始的討論,是集中在神話的意義:先民到底為什麼要掰出一個現實上不可能為真的故事?小孩有各種說法,從「哄小孩睡覺」到「解釋自然現象」都有,但比較厲害的是:為了抒發心中的渴望或化解心中的恐懼。
這麼一來,就為這堂課定了調:不只是要研究文本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探求作者為什麼要那麼說;畢竟,在已經寫出來的角色(例如鯀、禹、帝……)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說故事的人,是潛在的。所以,整個課堂最常出現的詞是「安排」二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為什麼不那樣安排?等等。僅此一端,已經超越現有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他們總是把課文當做「真的」,很少探究作者隱藏的動機或立場,雖然有作者生平的介紹,但只當做一個跟文本沒有太大關係的語文常識。
接下來,就正式「上國語課」,老師問:「洪水滔天」是什麼意思?讓小孩猜;提示「滔」和「濤」是不同的,然後用「滔天大罪」造句;最後才正式解釋「滔」是「瀰漫」的意思,這時候,小孩已經能夠充分想像洪水滔天的景象了。然後問:「鯀竊帝之…」是什麼意思?讓小孩猜;因為大家都知道「竊」是「偷」的意思,是一個動詞,所以,鯀應該就是一個人名。再下來要猜「息壤」,這比較難;但「壤」是「土」的意思,大家也都知道,而這故事和洪水有關;等到老師問「堙洪水」是讓洪水變大還是變小?字詞解釋也就由小孩自己完成了。
像這樣,就完全顛覆了傳統老師的「翻譯」工作:小孩是從語意,文法,故事的線索,去揣摩文字該如何解讀,老師只是敲邊鼓或補充資訊的角色,所以小孩才是閱讀的主體,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自主學習」的真義。
克服了文字理解的困難,接下來就是文本解讀的問題了。老師問:作者為什麼安排鯀去偷、而不是求呢?答案當然是帝不肯;那麼,帝為什麼不肯呢?這一下意見就多了,從「他是壞皇帝」到「他討厭鯀」都有,但正是在這兒有解讀的危機:小孩快要忘記現在的工作不是計較帝的心理,而是要探究,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於是,事情就清楚了:重點不是帝的動機,而是人民的感受;人民感受到自己的苦難,不單單是來自大自然的無情,更是來自掌控自己命運者的無義!
這麼一來,鯀的偷竊,自然就有了正當性;而帝將他處死一事,就是人民憑其在現實生活中被統制的經驗,早就可以預料,因而是必有的情節了。鯀既死,接著就該禹出場;那麼,作者為什麼安排從鯀的肚子(「复」即「腹」)裡生出禹,用了「自體繁殖」的方式,而不是異性結合生子?明顯地,這代表著作者希望鯀有一個「分身」,而不僅僅是一個兒子;也就是,鯀作為人民的救星,不是帝可以殺得死的。這樣,接下來帝的讓步也就合理了:既然殺他不死,不如由他去吧!這完全反應了統制者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行事沒有什麼一定的道理,只看能不能隨性而行。(以上是課堂討論的結論,省略了老師引領的細節)
看了這樣的國語課,救世派就要說話了:弱勢學童連簡單的課文都學不會,怎麼可能上這麼難的課?其實,真正了解所謂「弱勢」的人都知道,那是體制的「強勢」的結果;換一種教法,改一種他們關心的素材(而不是充滿教訓文的課本),情況就會完全兩樣。例如,談到帝為什麼處死鯀,有小孩說如果他最後治水成功,也許帝就會原諒他的偷竊;但立刻就有小孩說也許剛好相反,因為帝的面子更掛不住;例如有一次作業做得很好,老師居然說「既然你這麼能幹,那再做兩頁」(在之前的學校裡)──對於「天威難測」的事情,無論是偏鄉還是城市的小孩,都是知之甚詳的,就跟先民對統制者的了解一樣!
救世派還不死心:弱勢學童連字都不太會寫,討論這麼多有什麼用?其實,這就是事情的關鍵:對一個人真正有用的,是想法,眼光,運用批判思考抓到要點的能力等等,寫字、造詞都是末節;體制的教育捨本逐末,對功課好的孩子為害更大,害他腦袋空空還自以為有本領,再用自己的淺薄去評斷他想不到的事情。事實上,現在的這些救世派,正是捨本逐末的成品;他們毫無鯀的「不服」的精神,好心要救人,卻假裝看不見洪水,不肯去找「息壤」,只幫著體制說話,說:這也不能怪洪水啊,就是因為你們身處低窪之地呀……讓我拉你一把,到樹梢上來喘口氣,別讓洪水沖走了呀……
總之,教育改革的目標,是要培養下一代成為自己的,和國家的主人,而不是一些握有基本技能的聽話的群眾,只能被假新聞帶著走。換言之,人就是目的, 不能被當做達成其它目的的工具。這樣一種質樸的訴求,希望我們的朋友聽得懂,不要再不自知地淪為教育改革的敵人,無論潛在與否。
《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新書座談會
敬請報名參加~《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新書座談會
「但願未來島嶼上的人們憶及這些案件是因為我們記取了教訓,而不是記得彼時我們的沉默。」
──陳昭如,本書作者
|本書簡介|
校園裡,總會發生大事小事;而習慣上,人們總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縱使連老師性侵害學生,都被當成是不能說的秘密,沒有人願意出手;縱使有學生勇敢出面要求學校主持公道,卻被當成是「你情我願」的師生戀…. 有多少足以揭露體制缺失的事件,就這麼被遺忘?有多少承受傷痛的心靈,就這麼遭噤聲?又,有多少犯下錯誤的人就這麼逃逸,再也不用面對他們的錯?---作者陳昭如以報導文學的筆法,一一敘述我們這塊島嶼,曾經承載過的沉默傷痛與被隱匿的罪惡。曾發生的,終究不應無聲。
「沉默的島嶼」所紀錄的都是人本教育基金會多年來處理過的真實案例,我們希望被述說的,不只傷痛,更是紀錄錯誤,希望能帶來體制的改變。
透過每個案例的觸發,我們的法律是緩緩前進了,所以更不能讓這些學生的哀鳴被淹沒;更不能讓那些擔負保護學生職責,卻侵害學生、不願出手幫忙學生,甚至踐踏被害學生的教職人員,因為時間過去就脫免他們應該承擔的罪責;最重要的是,不能再讓這塊島嶼繼續沉默下去,讓性騷擾可以繼續無聲的存在於校園中。
試閱 |
|作者|
陳昭如 臺大人類學系畢業,曾任職首都報社、自立早報、超級電視台等媒體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出版作品達十餘種。近年報導文學創作包括《被遺忘的一九七九----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2010)《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2014)《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2018)等。
|座談會全部場次|→ 線上報名請點我
2019.3.15 (五) 晚上8:00
誠品夜講堂(誠品敦南店 2F 藝術書區閱讀桌)
作者陳昭如 X 黃俐雅(《雞婆的力量》作者)
【免費活動】
線上購買→ http://se.piee.pw/CS74Q
《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新書座談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