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小老師會議中──談孩子們的了解與接納─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新書座談會
敬請報名參加~《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新書座談會
「但願未來島嶼上的人們憶及這些案件是因為我們記取了教訓,而不是記得彼時我們的沉默。」
──陳昭如,本書作者
|本書簡介|
校園裡,總會發生大事小事;而習慣上,人們總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縱使連老師性侵害學生,都被當成是不能說的秘密,沒有人願意出手;縱使有學生勇敢出面要求學校主持公道,卻被當成是「你情我願」的師生戀…. 有多少足以揭露體制缺失的事件,就這麼被遺忘?有多少承受傷痛的心靈,就這麼遭噤聲?又,有多少犯下錯誤的人就這麼逃逸,再也不用面對他們的錯?---作者陳昭如以報導文學的筆法,一一敘述我們這塊島嶼,曾經承載過的沉默傷痛與被隱匿的罪惡。曾發生的,終究不應無聲。
「沉默的島嶼」所紀錄的都是人本教育基金會多年來處理過的真實案例,我們希望被述說的,不只傷痛,更是紀錄錯誤,希望能帶來體制的改變。
透過每個案例的觸發,我們的法律是緩緩前進了,所以更不能讓這些學生的哀鳴被淹沒;更不能讓那些擔負保護學生職責,卻侵害學生、不願出手幫忙學生,甚至踐踏被害學生的教職人員,因為時間過去就脫免他們應該承擔的罪責;最重要的是,不能再讓這塊島嶼繼續沉默下去,讓性騷擾可以繼續無聲的存在於校園中。
試閱 |
|作者|
陳昭如 臺大人類學系畢業,曾任職首都報社、自立早報、超級電視台等媒體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出版作品達十餘種。近年報導文學創作包括《被遺忘的一九七九----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2010)《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2014)《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2018)等。
|座談會全部場次|→ 線上報名請點我
2019.3.15 (五) 晚上8:00
誠品夜講堂(誠品敦南店 2F 藝術書區閱讀桌)
作者陳昭如 X 黃俐雅(《雞婆的力量》作者)
【免費活動】
線上購買→ http://se.piee.pw/CS74Q
《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新書座談會
| ||||||||||||||||||||||||
森小老師會議中──談孩子們的了解與接納
◎ 朱台翔
(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18年11月第352期)
這個學期的主題教學是「了解與接納」。暑假的教師進修時,我先請每一個人說一說自己的經驗。
綽號ㄈㄈ的老師先說:「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剛從國外回來,不太會講國語,用字比較簡短。有一天,對我說:『你很煩哪!』其他的小孩說:『你幹嘛那樣罵ㄈㄈ?』他不斷地重複:『你很煩哪!很煩、很煩…』我就猜他為什麼那樣說。然後問:你的意思是說『我很煩惱』,是不是?他說:『對呀!』後來,我都會聽他講完,再配合情境猜一猜。譬如,他說:『這個東西很爛耶!』他的意思其實是『這個東西壞掉了。』」
ㄈㄈ說:「剛開始,會覺得他講話比較粗魯,了解以後,就發現他只是還不太會正確地使用某些字、詞,事實上,他是一個很貼心的小孩。」
值夜老師宜倩談自己的轉變:「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午休。那個時候,看到不睡午覺的小孩,我會說:『這個時候就是要睡覺,你為什麼不睡?』來森小以後,我比較會站在小孩的立場想事情,了解他不睡的原因;可能是還想玩、可能是還有事情要做……」
五年級的導師佳紋談小孩之間的相互了解。她說,班上有兩個孩子原本相處得還不錯,但過了一陣子,其中的一個開始罵另外一個。於是,約了他們一起談。她轉述過程中部分的對話內容;被罵的孩子問:「妳到底為什麼罵我?」「你對別人很兇,我為那些人抱不平。」這個孩子說:「有人罵我,妳就跟著一起罵。可是,又不干妳的事。」「他們是我的好朋友啊!」
佳紋說:「那次談完以後,類似的情況就再也沒有發生。我覺得滿神奇的,孩子雖然很小,但他們可以透過『講』跟『猜對方的感覺』了解對方。」
生活老師承芳說的是她怎麼陪一個寢室裡的小男孩:「他要我每天在睡前為他讀故事,一個又一個。可是,我還要陪其他的小孩,沒有辦法一直跟他說故事,於是,我讓他知道我的困難。現在,發展出一個方法:我事先跟他約好當天會讀多久。時間到,就沒有問題了。」
承芳又接著說:「有一天,他聽完,就說:『再一次。』我說:『故事機要休息了。』他說:『再投錢。』『沒有了,如果現在投幣,是我賺到。』他就說:『要退幣。』不過,最後,我還是說:『那,再讀一個故事。』聽完,他就睡著了。」
有人說:「哇!根本超越了了解與接納。」也有人說:「了解很透徹,才有辦法用另一種方式照顧他。」
有這幾位老師開頭,後面說的也大致是相同方向的經驗,有的人還會做一個簡單的結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關鍵性的詞句;信任、誠懇、安全感……,他怎麼了、看到他的需要、猜出他的意思、建立情感的基礎、想要了解就可以了解……
接著,一起研讀相關的資料、書籍,討論開學週的教案。
※
森小的開學週也是主題教學週,開學當天,老師們準備了內容豐富的PPT,包括幾位人本心理學家的觀點。
了解與接納的意思:清楚、明白,無條件地尊重個人的尊嚴與價值,但不一定要贊同或原諒他的行為。
佛洛姆:愛的四個元素:責任、關懷、了解和尊重。如果沒有了解與尊重,責任與關懷就可能變成操縱與控制。
羅傑斯:一個人如果被了解,就會有一股發自內在的力量自我改變。困難的是,通常,人們不太願意去了解別人。
同時,安排了「跑關」的活動,透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孩子們思索什麼是了解?什麼是接納?體會被了解、接納的感覺。
第一次的校務會議,討論了例行事務之後,開始談小孩。
生活主任淑美說:「有一個新生提供行李箱,讓大家在走廊上推來推去。我跟那幾個孩子說:『他很想跟你們交朋友,透過這個方式表達善意。我們不要利用人家的善意,好不好?』他們就不玩了。」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遇到委屈會大哭,而且,哭很久。聽說以前,大人的處理方式是:就讓她哭!請導師儘快地約家長到學校來談一談。
提到一年級的劭奇,淑美說得比較多:「他很聰明、很溫和,但也有一些需要幫忙的地方,譬如,他會沒有預警地就『加入』別人正在進行的活動,像是,突然接住人家的球。這個時候,就需要大人幫忙處理。不然,次數多了,有些小孩可能會對他有意見。」
接著,她說了幾個跟劭奇互動的經驗和方法,包括做數學:「他很厲害,會算有餘數的除法。昨天,我說:『100除以3,』他說:『33,餘1。』我說:『77除以5,』他說:『15,餘2。』而且,都是心算。希望大家主動地跟他建立關係,因為他可能會需要一些協助。」
淑美又說:「要特別讚美高年級的孩子。有一天,晚上七點多,我在校園裡找劭奇。遠遠的,看到他在籃球場,當時,有十幾個五、六年級的孩子正在打籃球,他在球場上跑來跑去。喔,好危險。我趕緊走過去,才發現,那些大小孩都會很巧妙地避開他,而且,沒有任何人有不好的臉色或言語。」
聽到這裡,有人讚嘆地:「哇!」了一聲,有人說:「他們怎麼這麼好?」
繼續談小孩。
三年級的導師韋絜突然把話題岔出去,說:「我們班有一個家長問我:『常常聽你們說ㄊㄢˊ小孩,是ㄊㄢˊ哪裡啊?你們不是不打、不罵嗎?』」
等大家笑完了,青蘭也說她到各班宣布「四不」時,孩子們的有趣反應。「我說:『正式開始四不;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人、不晚睡。第一波的期限四個禮拜。如果做到,就會得到一個小禮物,那是提醒你:這一段時間,你做到了什麼。』有一個新生問我:『怎麼知道誰可以得獎?是老師給妳名字嗎?』『對啊!』他又說:『那,老師有不知道的啊!』我說,可是,那個人自己知道啊!譬如,得獎的有三個人,我唸完名字以後,可能只有兩個人上台,沒有領獎的那個人會說:『青蘭,我不能拿這個獎。』他就大聲地說:『不可能!』舊生說:『可能!可能!我們就是這樣。』」
聽到這裡,韋絜也跟著說那個孩子:「他會走到我們班的前面,說:『小屁孩!』我們班的小孩都沒有回話,過了一下,一個小孩緩緩地說了一句:『新生!』」
嗯?怎麼會這樣?印象中,十幾年前,孩子之間還流傳一種說法:「新生進來就是要被欺負。」如今,所有舊生的反應都好得讓人意外;三年級的孩子面對挑釁,竟然不會動怒。六年級的孩子溫和地對待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小傢伙。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今天的模樣?開學才幾天,他們就展現了對人的了解與接納。
我問青蘭,她說:「我覺得跟主題教學有關。」這些年,曾經有過的主題:營養、睡眠、反浪費…。四年前,比較拉到人的內在;用心待人、來當善意使者、溫暖地說話……。每一個學期,我們都會提供一些上層思想和如何落實的方法。青蘭說:「從『用心待人』開始,經過了『看出他的好,說給他聽』……,幾年下來,孩子們好像自然而然就這樣了。」
青蘭想了一下,又說:「或許也跟『四不』有關。」還記得,十幾年前,有一個一年級的小孩,第一次頒獎時,明明知道自己四樣都沒有做到,但還是眼睛睜得大大的,期待青蘭唱出自己的名字。頒獎結束後,聽到青蘭說:「現在開始下一波的『四不』!」他右手握著拳,大聲地:「耶!」四個星期後,他四個獎項都拿到了。
對孩子來說,打人、罵人的定義很清楚,但什麼是欺負人呢?透過慢慢地體會,大家有了一個共識:「欺負人」就是說一些話、做一些事,使得那些比自己能力弱的人在精神上、身體上感受到痛苦。
青蘭:「四不,讓小孩逐漸地不會欺負人。」
我說:「孩子們的狀況越來越好跟老師們很用心有關。」
我去問韋絜:「在新舊生的相處上,妳有沒有做什麼安排?」她說:「上個學期,有一天,孩子們說:『一年級的都不太願意讓我們進他們教室,可是,我們都不會那樣。』有小孩說:『他們是新生。』另一個小孩說:『新生總有一天也會變成舊生。』從那之後,我偶爾會提一下:『越來越熟悉森小,就會變成舊生。』」
韋絜繼續說:「那個時候,我跟他們說:『下學期,我們班可能會有新生。』有的人說:『不要。』有的人說:『如果還是像一年級的時候一樣,只有五個人,就好了。』班上有三個是二年級才轉來的,我請大家一個一個地去想:他們三個來了,有什麼好?孩子們說:『宇珵來了,可以帶我們一起玩。』『朔朔很會爬窗戶,很會算數學。』『久旂的力氣很大,每次搬沙發都是他幫忙。』」
「聽他們說完打算怎麼歡迎新生以後,我說:『下個學期一定會有的新生是一年級的,你們準備好要怎麼當哥哥姊姊了嗎?』他們說:『喔!這個,我們很會!』」
※
他們真的很會。
開學的第一天,在餐廳,宣誼把一年級的佳儀帶到旁邊,說了一點話。然後,推她出來,說:『妳說啊!』看到她有點不好意思,又教她:『妳就說:妳好!我是佳儀,我可以跟妳做朋友嗎?』一年級的竹竹聽到了,好開心,把照片集拿出來,一張一張地為大家介紹。
我又去找六年級的導師菀萱,說:「淑美在校務會議上大力地讚美你們班的孩子;大家也不斷地看到你們班的孩子的好。是什麼力量讓他們有這麼大的轉變?」
菀萱先說:「上一屆的那個班的影響還滿大的;上個學期,我們班偶爾就會有人說:『六年級的很團結,很會照顧低年級的…。』聽起來,他們覺得那樣很好。才開學,我就看到我們班的幾個孩子在教三年級的玩『大場』遊戲,也看到有的孩子在教新生打棒球。」接著,又說:「他們一直在進步,能夠溫和、理性地討論事情,也會溫暖地照顧別人。他們長大了!」
我說:「青蘭覺得說不定跟『四不』、跟主題教學有關。」
菀萱:「我覺得跟《心週刊》有關耶,」《心週刊》是集結所有家長寫給孩子的讚美信的一份定期刊物,「小孩很愛看。」
我說:「看來,孩子們如果有『備受大人呵護、疼愛』的感覺,個性就會轉變。」
菀萱:「對呀!他們在這裡,就是有被疼到。我真的很疼她們!每個禮拜都會寫東西給她們。」我說:「而且,每一個都很疼。」
孩子們怎麼這麼好?
儘管有很多的猜想,但並沒有一個定論。然而,每一個猜想的背後,都累積了許多大人的用心與努力,每一個用心與努力,都建立在對孩子的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