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報主: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創刊日期:2009-07-0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報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發報時間: 2011-12-08 11:00:00 / 報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藝起開心^^
一個家庭照顧者的內心
 
廖瑞華
**小恩是化名)

小恩:「喔~永儒,你的眼鏡鏡框是GUGGI的喔」
永儒:「ㄟ,你怎麼會知道?我戴很久了耶,都沒有人注意到,而且你知道這個牌子,我都跟人家講這是Good 牌子」

永儒打開筆記型電腦,要跟林媽媽介紹系統的介面時,

小恩:「ㄟ,這台車是藍寶堅尼的喔~」
永儒:「挖賽,我這張照片放在這裡這麼久了,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台車是藍寶堅尼耶,小恩,你對汽車真的很有研究耶」
小恩,今年二十五歲,高頭大馬,帶著一副黑邊眼鏡,總會帶著笑開來的單純在臉上。小恩的故事,是林媽媽在大馬路上一字一句告訴我們的.........


前兩年大學機械系畢業,等待當兵前夕,在傍晚騎乘機車與對面機車對撞,造成腦部嚴重受創,在醫院昏迷了兩年,家人將小恩轉回台北的醫院,將所有的期待放在高壓氧的治療,二十劑持續不間斷的高壓氧治療,林小妹將哥哥心愛的手機音樂放在小恩的枕邊,讓小恩每天聽到自己最愛的音樂,林媽媽每天往返醫院與家,辭去原本服飾店修改衣服的工作,全職的照顧小恩,到處打聽能讓小恩甦醒的治療方法,這些努力終於將林家的寶貝的兒子小恩從長夢中喚醒。

小恩的甦醒,帶給林媽媽更強的信心,按著醫生囑咐,安排小恩展開日復一日的職能復健,長達半年的職能復健與居家照顧過程中,林媽媽像回到照顧心智年齡只有四歲的孩子的母職生活,一點一點的教導他所有日常生活作息裡的活動,從洗澡、吃飯、走路、算數、說話等等,由於小恩的頭部重創,短期記憶無法正常發揮功能,林媽媽今天教過的,第二天一早起床後,小恩便會忘的一乾二淨,所有的動作必須重新再教一次,這樣子不斷的重複著往日再簡單不過的動作,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直到小恩學會為止,小恩過去的一切因為車禍,全部煙消雲散,車禍後的人生,彷彿是一個新的生命,空的跟一張白紙一樣,小恩與媽媽的人生被迫要重新來過。

林媽媽自從小恩甦醒之後,無時無刻的將小恩放在看得到的視線裡,在外人眼中,也許林媽媽是過度保護小恩,但,經歷過一次失控的意外傷害,林媽媽寧可把小恩的手牽的更緊,也不願意再度發生一樣的事情。林媽媽帶著小恩去醫院拿藥看神經外科的門診,腦部受創之後,伴隨而來的是頻繁的癲癇發作,腦部異常放電,小恩全身肌肉不斷抽蓄將近一兩分鐘,這種情形嚇壞了林媽媽,為了小恩,林媽媽到處詢問有關癲癇治療的方法,過了半年治療與門診調藥,癲癇發作次數慢慢舒緩下來,林媽媽表示:目前抗癲癇的藥量已能有效地控制癲癇,所以已經有好幾個月都沒有發作,他現在一天只要吃兩次,有時候他會忘記要吃藥,我都會每天檢查他的藥盒,他沒有吃,我會馬上送到醫院去給他,我很擔心他忘記吃藥,之前有聽過人家因為沒有症狀了就停藥,結果癲癇就發作了,旁邊又沒有人照顧,一發作什麼知覺都沒有了,人就倒下了去,悶死了。

照顧小恩是一條漫長的路,林媽媽說:「當初小恩昏迷不醒,前半年有請看護,看護一天要兩千塊,看護會從氣切管慢慢餵流質食物進去,我沒有學過,也不會,很擔心自己一不小心讓他噎到了,後來人家告訴我,要從旁邊慢慢看,慢慢學,後來我就自己餵他,自己照顧。那段日子我一個人看著他這樣子,昏迷不醒,也不知道會不會一輩子就這樣子,壓力好大,有時候忍不住會在家裡哭,幸虧有朋友介紹「無上密乘一本尊」的佛教,人家教我每天要念一句經,有空就念,然後迴向給小恩,把期望的事情向一本尊祈求,一本尊會聽到,會給我一個方向,宗教支持的力量真的很重要,所以我有空就念法華經,有需要就向一本尊祈求,然後慢慢的,我感覺到事情有變的越來越好,然後,我就更有信心,能持續走下去,如果當時沒有宗教,我可能會走不出來,最後得憂鬱症。」

林媽媽述說時,她爽朗的笑容裡藏著淡淡的遺憾與惋惜,她說:「他以前能力很好,畢業前還考到了丙級跟乙級證照,他對汽車機車修理非常有興趣,自己研究的很專精,車子像是他第二生命一樣,寧可自己穿的破破爛爛,也不願意車子髒了沒有洗,現在車禍變成這樣子,唉,以前的種種也不用再提起…,他再也回不去那個生命,過去的朋友也沒有再往來了,當初他剛發生事情的時候,他好多朋友輪流來看他,時間久了,大家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忙,人家來找他,他又沒有辦法跟人家溝通的很順暢,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也淡了,這種情況又能怎麼辦呢?不要去想了,不要再去想要怎麼樣,只要他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未來有一天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就很好。他現在比以前更乖,以前玩到三更半夜也不會打電話回家,現在很有禮貌,很聽話,我要他到醫院之後要打電話給我報平安,他都會作喔。」
一個人有幸或不幸會在一生中擁有兩段生命,後一段生命與前一段生命之間在瞬間斷裂開來,保有著獨立的發展空間,當生命發生重大的轉折或事故時,將拉著身邊的人一起經歷另一段截然不同的生命,林媽媽陪著小恩走入另一個與過去生命所累積養分所栽種出來的花園毫無關連的大草原,正展開兩個人的大草原的冒險旅程........
如何照顧失能父母
湯麗玉
人生自然的歷程
 
嬰孩呱呱落地後,父母撫養他長大,餵奶、換尿片、處理排泄物、洗澡、生病時帶去看醫生、扶著學走路、教導做人道理、訓練生活技能、帶他上學、買給他所需衣物等等….。二、三十年後,孩子逐漸長大成人,父母也年老衰弱了,漸失能的父母無法照顧好自己,需要成年子女的協助,扶著父母走路、餵父母吃東西、處理父母排泄物、換尿片、為父母洗澡、生病時帶父母去看醫生、陪伴父母做復健、買給父母所需衣物等等….,直到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如同春夏秋冬的循環,每天都有嬰孩出生、孩童長大、父母衰老、生命結束,這是人生自然的歷程,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被照顧及照顧別人的階段。
成年人通常要扮演一至兩個照顧者的角色,一為照顧年幼子女;一為照顧失能雙親(自己及配偶的雙親)。幸運的,在一個時間只扮演一個角色,辛苦的,可能同時要扮演多個照顧者的角色;幸運的,有親友可輪流接替照顧角色,辛苦的,可能獨撐重擔、蠟燭兩頭燒導致身心俱疲。既然是必經的歷程,如何有計畫地、有準備地走過這歷程,令自己及家人有好的生活品質、圓滿的人生經驗,是我們要追求、學習的。
 
照顧者可能面臨的挑戰
 
1.      對疾病不了解:沒有人能預期自己或親人會罹患何種疾病,在面對診斷宣布的霎那,對疾病的了解是空白的。由於不了解而產生焦慮、害怕,能治療嗎?治療有後遺症嗎?會威脅生命嗎?會遺傳嗎?如何照顧?等等,許多的擔憂與疑惑。
2.      對醫療系統不熟悉:除非是醫療相關人員,一般人對醫院的運作是不熟悉的。父母年紀大了,子女便常要帶父母進出醫院,行動不便的父母看個門診就需要出動一家人,才能搞定。住院時更不用說,辦手續、送檢查、找主治醫師、病房作息常規、雇用看護的規定、醫療專門術語等等,都需要逐步了解。
3.      對社會資源不了解:一般人沒碰到並不會知道有何社會資源可減輕家人負擔,碰到困難總是辛苦地獨自面對。通常是有經驗的親友,或病室中其他家屬分享,或醫院社工人員及護理人員主動告知,否則家屬要主動多探詢才能逐漸摸清楚有那些資源可用。
4.      家人對疾病治療、照顧方式看法不一:親人偶而來探望父母,可能出於關心總是會提出許多建議,建議看另一位高明的醫師、吃中藥、針灸、請看護、問神明等,每個親人帶來不同建議,令主要照顧者十分為難。部份手足妯娌不但不體諒實際照顧的人,而且對照顧方式多加要求與責難,令主要照顧者憤憤不平和委屈。
5.      照顧責任的分擔不均:女性、沒工作、沒家累、住得近的家庭成員往往成為主要的照顧者,但她(他)不見得有照顧的意願,勉強的結果將破壞家人關係,照顧的品質打折扣。有的家庭子女能分工合作,共同分擔責任,有些負責照顧、有些負責就醫、有些提供經濟支援等。但許多的家庭出現照顧工作分配不均、照顧者覺得不公平的狀況。嫁出門的女兒說要照顧公婆,無力照顧父母,未婚的兒子說忙於事業沒時間照顧,媳婦說要照顧小孩且和公婆不親、公婆不喜歡她照顧。大部份家庭中會有照顧父母願意較高的子女,但其他子女若沒有分擔的共識,長期一個人承擔的結果將導致主要照顧者崩潰、手足關係破裂。
6.      家人財產分配衝突:把照顧責任與父母財產的分配相提並論是常見的現象,這兩件事擺不平,常傷及手足情感。失智父母因缺乏判斷力,財產可能被某子女操控,演變成手足對簿公堂。從古到今,這類情節不斷上演著,如何有智慧地面對是一項挑戰。
7.      對工作的衝擊:有些照顧者一面上班同時也要照顧父母,中午跑回家準備中餐、臨時出狀況必須停下工作趕去處理、常請假帶父母就醫,長期下來無法專心工作,影響工作表現。有些父母住在鄉下,不願搬到城市讓子女照顧,子女也難割捨事業下鄉照顧父母,處境兩難。
8.      對家庭及婚姻生活的衝擊:為了照顧父母,與配偶子女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加上照顧工作的繁重壓力,嚴重影響夫妻間感情的維繫,對子女的成長與學習也無暇顧及,長時間衍生出許多家庭問題。先生強迫太太辭職以照顧公婆,導致太太要離婚;為了照顧父母,夫妻間口角不斷的案例比比皆是。
9.      角色間衝突:一個人常有好幾個不同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其任務工作。面對失能父母,做「子女」的要照顧他們生活起居大小事;面對自己孩子,做「父母」的要輔導子女課業、關心子女交友情形、陪伴子女成長、維護子女身體健康;面對先生,做「太太」的要關心先生工作情形、煮好吃的菜慰勞先生的辛苦、陪伴先生滋養兩人情感;有上班的,工作上角色偶而也會用到下班時間,或上班時間要處理家中事務。一個人的體力是有限的,而且一天也就只有二十四小時,這麼多的角色常會顧此失彼,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夠用。
10. 失落與哀傷:看著失智的父母逐步退化,一點一滴地喪失功能,直到連自己的子女也不認得,這過程令子女心碎,父母雖未過世,做子女的感覺上卻已失去他。子女常無法接受面對父母退化的事實,期待著有奇蹟出現的一天,特別是父母年紀還不是很大,或者是子女才剛想要多陪陪父母時。無論是何種疾病造成的病痛失能,子女心中總有不捨及傷痛。
11. 失能父母的情緒反應:父母在面對自己因疾病或退化所造成的失能時,常因無法接受而出現許多情緒反應。情緒不穩定、易怒、易流淚,說喪氣的話、覺得自己沒用、拖累子女、不如早日上西天等言詞。子女情緒常跟著父母情緒起伏不定,造成照顧上的壓力。當失能父母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時,宜尋求精神科的協助。
12. 角色的反轉:昔日高高在上、權威的父母,今日變成需要子女來幫他洗澡、換尿片、餵食等,子女唯恐傷及父母的自尊,但又必須協助其個人衛生等工作,心態上頗難調整。特別是要照顧一向掌控大權,如今失能卻事事仍要操控的父母,子女聽他的行不通,不聽他也會挨罵,處境十分艱難。有些子女對父母的畏懼,到父母年老時仍然存在。在角色的轉換上,雙方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13. 與失能父母的衝突:照顧負荷的嚴重程度與過去關係的好壞有關。過去與父母關係良好的子女,即使照顧工作很沈重,還是甘之如飴;反之原本關係惡劣,現在又不得不要照顧父母時,照顧者的壓力是難以承受的。過去不負責的父親,甚至虐待孩子的父親,現在反過來需要子女照顧時,子女內心常是抗拒的。重男輕女的古老觀念,即使女兒辭工作全心在家照顧母親,母親仍只惦記著不理他的兒子,導致母女常衝突。失智的父母常不按牌理出牌、指控家人偷東西、重複同樣問題數十遍,家人常受不了而發生嚴重衝突。婆媳關係缺乏親情的基礎,生活習慣、觀念想法不同,在繁瑣的照顧工作中,衝突更是難以避免。
14. 對自己性格的挑戰:有些人個性急,做事速戰速決,效率超高,但是在照顧失能者時往往遭到強烈挫敗。照顧失能父母需要好大的耐性,要配合父母的速度,太急時會引起情緒反彈。有些人超愛乾淨,失能父母可能隨地吐痰、大小便、無法保持乾淨,令有潔癖者難以消受。改變父母是困難的,調整自己的個性是一大挑戰。
15. 體力的耗損:承擔照顧責任的過程通常未經過理性的思考,進入照顧歷程後才發現,並不如想像中輕鬆。許多中年子女照顧父母,經常要搬動父母、翻身、洗澡、換尿片,體力真吃不消。失智的父母常半夜起來活動,照顧者也無法睡覺,長期睡眠不足,精神體力都無法負荷。
16. 心力的耗損:照顧歷程中情緒是複雜的,焦慮、擔憂、挫折、生氣、委屈、罪惡感、孤單、哀傷、無力、無望、憂鬱等,在不同的時間交替出現。辭去工作選擇在家照顧父母,頓時覺自己社會地位降低,若又沒有家人的支持肯定,自我的評價降低,心情將陷入抑鬱。許多照顧者在接下照顧擔子之後,便逐漸與社會隔離,不參加朋友聚會、社交活動等,照顧歷程中情緒更難以抒發。
17. 社會壓力:失智的父母在外控訴子女不孝、媳婦虐待,有些出現不雅舉動,甚至騷擾女性,造成家人十分尷尬,承受他人異樣眼光。社會對女性刻板印象,認為照顧工作是女性應承擔的工作,男性則專心發展事業,然時代已改變,兩性在事業發展及家庭責任上是同等機會與責任的,但在變遷過程,許多女性仍承受不平的壓力。社會表揚孝順楷模的同時,崇尚犧牲奉獻精神,導致照顧者不敢表達需求,再苦也要咬緊牙根撐下去!
18. 經濟壓力:一人辭去工作在家照顧父母,家庭收入即減少一半,加上照顧上各類開銷,對一般上班族都是很大壓力。
 
 
照顧者角色的準備
 
    照顧幼兒的歷程通常是可計畫和事先準備的,除此之外,照顧者角色通常是突如其來、預期之外的,例如車禍受傷、突然中風、罹患癌症等。即使面對年邁的父母,雖知其退化失能的機會隨時來臨,也鮮少有人事先準備好自己,等著父母失能時可以照顧他們。預先的規畫與準備可減少挫折及艱苦,增加人生的滿足及喜悅。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遲,請立刻行動!
1.      了解疾病及照顧知識:醫院、衛生所、媒體及相關協會、基金會等,經常辦理講座、照顧訓練班,可由報章雜誌或網路找到資料。此外,坊間出版了許多疾病及照顧相關書籍可供參考,網路上資訊很豐富,但需要審慎過濾。
2.      參加家屬或照顧者支持團體:這是一個相同經驗者互相交流的團體,在此團體中可抒發情緒、表達困擾、學習他人經驗、分享新的資訊、結交朋友、獲得了解及支持,這團體對照顧者調適照顧壓力有很大的幫助,可多多運用。
3.      了解相關社會福利:身心障礙福利、老人福利、照顧者福利、重大傷病卡等都是可能使用到的社會福利,請洽詢醫院社工人員、社福單位、照顧者協會、病友協會等。
4.      洽詢相關社會資源及照顧資源:如家庭照顧者協會、老人福利協會、各疾病協會如失智症協會等,日間照顧中心、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居家護理、護理之家、養護機構、輔具中心、長期照護示範中心等,不同的單位可提供給您不同的服務。
5.      了解自己承擔的意願:照顧父母不僅是責任而已,更重要的是積極的意願和承諾。勉強承擔的照顧工作,將造成雙方沈重情緒壓力和負擔,甚而導致虐待事件。衡量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自己的身心狀態、自己的個性、家庭狀態(配偶、子女的意見)、經濟能力、手足的支援、可能的資源與替代方案等等,再決定我要承擔多少。
6.      鍜鍊體力:照顧工作需要相當的體力,平日就要有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足夠的睡眠,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勝任照顧工作。
7.      尋找支持來源及情緒抒發管道:照顧工作不但耗損體力,同時也耗損心力。照顧的歷程中需要有人給自己打氣鼓勵、需要有人可以傾吐心中壓抑的情緒,倒出心中的垃圾,再裝入新的能量和信心,有足夠的心靈能量才能有圓滿的照顧歷程。配偶、親人、朋友、教友、支持團體的伙伴、諮商人員等,都是可以考慮的,只要是可信賴、能接納你、願意傾聽你的人。
8.      設定合理的照顧目標及自我期待:認清自己的能力限度及個性,不為了「孝子孝女孝媳」的美名而逼迫自己,認清自己是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高興滿意的,認清自己不是完美的。失智症在醫療研究未有新進展前,其功能將逐步退化,若將照顧目標設定為父母功能進步,恐怕會造成自己及父母挫折及壓力。合理的目標與期待可有效減輕壓力。
9.      安排喘息時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喘息對照顧者是絕對必要的。喘息的時間讓照顧者可以紓解壓力、獲得新的能量,照顧父母時可以更有耐心、更圓熟。沒有喘息的照顧品質較易低落。
10. 與親人協商照顧責任的分擔:「絕對的公平恐怕是不存在的!」「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就是鐵石心腸。恐怕很困難要求每一位兄弟姐妹和我一樣投入照顧。但是,清楚地表達照顧需求、自己的限度、需要的支援等是非常重要的。照顧者不表達需求,其他家人也不清楚如何協助,若期盼別人主動來探詢和幫忙,那不知等到何年何日,照顧者有責任主動表達需求和困難。
11. 了解父母的期待:在父母意識清醒時,了解其對未來安排的期待,如自己住或和誰住、聘看護或去安養中心、後事安排等等,這任務是不容易的。可從日常生活的表達得知,也可尋找適當機會,如朋友過逝,在良好的氣氛下相互了解。
12. 了解照顧者的權利:照顧者是「人」,當然有做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但許多時候犧牲奉獻的照顧者忘了自己的需求,讓照顧工作佔了生活的大部份,即使有需求也覺得應以照顧父母為重,不應找理由不照顧。長期下來,累積的疲憊造成照顧者身心崩潰。因此,為了走長遠的路,以及有良好的照顧品質,照顧者必須謹記照顧者的權利。
 
照顧者的權利
照顧者有權照顧自己
照顧者有權尋求別人幫助
照顧者有權維持個人生活
照顧者有權做一些只為自己的事
照顧者有權偶而生氣、憂鬱及表達情緒
照顧者有權拒絕他人操控
照顧者有權接受他人體恤、接納、諒解及情感
照顧者有權感到自豪
照顧者有權保護追求個人生活的權利(當父母不需要我照顧時,這可以
支持我生活下去)
照顧者有權期待和要求國家對照顧者進一步協助
 
經營豐富圓滿的照顧歷程
 
進入照顧歷程後,誰都無法預知這歷程的長短,不必傷腦筋預測會照顧多久,但一定要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1.      規律生活和喘息:父母和自己都需要有規律生活,重要的是一定要安排時間讓自己喘口氣,讓喘息成為例行公事,而非祈求他人施捨的恩惠。和照顧父母一樣,照顧者也要照顧好自己,要吃得好睡得飽。切記避免說「只要他(父母)好就好,我沒關係!」。
2.      每日適度運動:運動有助維持良好情緒、睡眠、食慾等整體健康。每天安排運動時間,可讓自己保有長期作戰體力。
3.      注意危險徵兆:多位家屬表示,當她帶失能父母就醫時,醫師告知「應看醫師的人是你」。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有否下列現象:身體異常的反應、食慾變差、體重明顯改變、失眠、易怒、易流淚、注意力無法集中、輕生的念頭等。出現上述徵兆時,請及時就醫。
4.      換個角度思考:事情是多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當執著一念頭而陷入泥淖時,便需要提醒自己-換個角度來看。送父母到安養中心,子女有罪惡感、父母也覺淒涼悲哀,但換個角度想,好的安養中心令父母獲得好的照顧,和其他老人家一起參與活動,生活更生動有趣,子女也獲得喘息,保住了健康、家庭和工作。許多照顧者執著於想改變別人「為什麼他不….;我希望他能….」,大部份的時候改變別人是困難的,「山不轉路轉」,換個角度想,改變自己反而是自己能操控的。照顧工作是辛苦的,但許多照顧者也說「能照顧父母是一種福氣」。想法改變時,心情也會跟著轉變。
5.      接納自己以及父母的情緒反應:情緒是正常的、自然的心理反應。情緒是一個訊息,告訴自己「我受傷了」「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我很在乎他」等等。是人就有情緒,只是每個人表現的方式不同。面對情緒最有智慧的反應是傾聽情緒、接納情緒、給情緒一個出口;壓抑的結果是,累積的情緒會伺機找另一出口爆發,後果更難收拾。
6.      每天稱讚獎勵自己:照顧父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肯定自己執行此工作是很有價值的。在家照顧父母與出外工作一樣重要,對社會有同等重要的貢獻。每天稱讚自己,適時獎勵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買喜歡的衣服、看個電影、享受SPA等。
7.      和相同經驗的照顧者分享交流經驗:照顧歷程是長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挑戰,持續參與支持團體,和相同經驗者分享經驗,對照顧者有很大的幫助。即使父母過逝後,這團體還是可持續參加的。
8.      盡可能維持原有社交活動及嗜好:在照顧任務終了時,許多照顧者感覺到生活失去重心,生活變得茫然無目標、空洞、不知所措,有些甚至出現憂鬱症狀。因此在照顧歷程中,照顧者仍要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老朋友聚會、參加社團、上教堂等,這不但可調適照顧壓力,同時可為未來生活預作安排。
9.      開口提出要求,請他人協助:對某些人而言,開口求助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生存的必要技能,能獨立自助當然很好,但人是有極限的,總會有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在諮商中心有相關訓練課程,可協助學習這技巧。
10. 充分運用社會福利資源:「我一人承擔就好,我還撐得下去」「等我倒下來再說」「別人應付不了他,我才知道他的習性」「不習慣有外人在家裡」;尋求外界協助彷彿代表自己不夠孝順、不夠能幹、不情願照顧;到日間照顧中心,好像代表把照顧責任丟給別人,顯得自己不負責任。孤軍奮鬥通常會兩敗俱傷,照顧者的健康嚴重耗損,父母受到某種程度的虐待。克服自己使用資源的障礙,選擇自己需要、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服務,做長遠的規畫。使用社會資源的過程中有困難時,可與相關諮詢單位聯絡。
11. 豐富照顧歷程:在照顧過程中安排一些適合自己和父母的活動,令生活更有意義。例如懷舊活動,聽聽老歌、看老照片、舊地重遊、看老電影等,和父母談談過去種種回憶,了解父母成長過程的點滴,從而更了解自己的根源。在生活中安排事務讓父母共同參與,令父母覺得自己仍有貢獻,如幫忙揀菜、摺衣服等簡單、父母還可以做到的事。同時,子女要記得對老人家的尊重以及讚美是很重要的。
12. 欣賞歷程中的學習與收穫:照顧的路雖辛苦,但過程也有許多甘美。有照顧者表示「這是這輩子和爸爸最親密的時候,從來沒想到可以和爸爸這麼親,覺得很享受」「每天抱抱親親媽媽,和媽媽說說古早的事,覺得放下工作享受親情很值得!」「從碰到的問題中找到解決的方法,也是一種享受」「孩子在看也在學習,一舉兩得。」記錄下照顧的心得,投稿至照顧者月刊與大家一起分享打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推薦訂閱
【真善美憨樂義賣坊】一元起標愛心義賣活動,邀您一起搶好康做公益!!@【真善美基金會電子報】
中 秋 節 物 資 募 集@【救世慈善協會-朝陽時報】
家總的粉絲團成立囉
家總的粉絲團成立囉!..

世代不同了,變化更大了,身處於這樣的世代,順應世代、調整自己,是跟上這世代的唯一方法。

請您加入家總粉絲團CARER(照顧者)後援會,按個讚,這個動作,將使家庭照顧者讓更多人看見。
 
如何加入家總粉絲團 點選下列網址,按讚即可唷
http://www.facebook.com/familycare.tw

未來家總的新資訊、討論的話題 都會即時的來到大家的FB家中!
讓您及時連線 掌握訊息!
如果有朋友正值家裡有照顧需求的人 也可以轉寄給他們
送給他們一個禮物
讓家總有機會陪大家走這段照顧路
家庭照顧者心理支持中心

沒人了解的照顧壓力
我們聽您說

照顧家人的責任可能讓您的身體、心理及情緒都難以負擔。
適時的找您的支持網路-親人、
朋友或協談人員,他們會傾聽、
了解,同時減輕您的負擔。
家庭照顧者心理支持中心
服務對象
家庭照顧者或已結束)
我們的服務
(1)心理協談
(2)0800諮詢專線
(3)抒壓室
(4)舉辦各種照顧者支持活動

諮詢專線:0800-580-097 
             (我幫您,您休息)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轉寄『照顧情』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