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誰讓大眾傳播變成「垃圾媒體」-SMAP解散危機、BECKY騷動是「新聞」嗎?(下)/蔡昕宸編譯
誰讓大眾傳播變成「垃圾媒體」-SMAP解散危機、BECKY騷動是「新聞」嗎?(下)/蔡昕宸編譯
以最近的例子而言,因GPIF(政府年金投資基金運用管理行政法人)的年金不當投資導致上兆日圓的損失,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在此之前,GPIF主要將年金投資於國內債券(約占60%),投資於股票市場的比例,國內股票約在12%左右、國外股票約12%左右,加起來大概占不到3成,這是為了保護性質上是國民財產的年金所採取風險較低的投資方式;然而,安倍政府於2014年改變了GPIF的投資比率,將年金總資產的一半投入股票市場,在野黨與學者專家們擔憂「這將使年金從一開始就處於高風險的狀態中」。
實際上,GPIF年金運用的變更與安倍政府支持率有密切相關的日經平均指數提高一事,有短暫的關聯性;其後,受到中國經濟發展減緩的影響,全世界股票市場同時疲軟,日經平均指數也隨之下跌。因此,自從去年秋天之後,日本的退休年金已經持續損失數兆日圓。去年1月,對於民主黨長妻昭眾議院議員提出之「今後年金投資最大損失額」的書面質詢,安倍政府在答辯書中表示損失估計為「21兆5000億日圓」。這個預測目前正在成為現實,但是即使預測失真,安倍政權的GPIF改革讓年金制度陷入崩壞危險當中,毫無疑問地這是必須要討論其是非對錯的議題。
○只要在新聞節目中播報戰爭主題,就只有那段的收視率往下掉
日本現在面對各種嚴重的問題,若大眾媒體一如既往毫不改變,特別是電視台無止盡的報導一瞬即逝的娛樂新聞、藝人八卦事件,是很糟糕的狀況。問題在於,不僅是各家電視台,以YAHOO!等主要新聞網站的瀏覽排行榜而言,榜上前幾名的都是跟「SMAP」、「BECKY」相關的新聞;換言之,讓大眾媒體變成「垃圾媒體」的是閱聽眾與讀者。如同政治家的水準取決於當權者的水準,媒體的品質也就是閱聽眾、當權者的品質。
我想起以前某知名新聞節目的導播友人所透漏的媒體內幕:
「我也很想要做中東戰爭新聞,然而,閱聽眾好像不買單,電視台有所謂即時收視率監測器,在新聞節目中只要播送戰爭相關的新聞,那一段的收視率馬上就下降…,因此,真的很難做戰爭專題企劃啊!」
「雖然這可能與電視台品質下降有關,但是好的閱聽眾漸漸地遠離電視,而留下來的是喜歡低俗內容的閱聽眾,電視台品質便逐漸惡化,我認為這就是電視台品質的惡性循環。」
來源:某知名新聞節目導播訪談
○媒體也是需要培育的
最後,筆者再次強調,大眾媒體中的確仍有抱持著報導精神,有能力且秉持良心的記者或者導播;但是,他們常常沒辦法做想做的事情,讓他們無法發揮記者能力的並不只是他們自身的問題,不可諱言閱聽眾與讀者也是部份的原因。假若很多人能對社會議題、政治國際情勢感到興趣,並且給予有良心的工作者鼓勵,如此,日本的媒體會變得更好。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單純的批判媒體,也要多方的考慮培育媒體的層面。
--------------------------
作者:志葉玲
編譯:蔡昕宸
原文網址:https://news.yahoo.co.jp/byline/shivarei/20160118-00053528/
誰讓大眾傳播變成「垃圾媒體」-SMAP解散危機、BECKY騷動是「新聞」嗎?(上)/蔡昕宸編譯
誰讓大眾傳播變成「垃圾媒體」-SMAP解散危機、BECKY騷動是「新聞」嗎?(上)/蔡昕宸編譯
報導SMAP解散危機的晚報。位於東京的商業無線電視台亦報導此事,內容超過一小時以上(写真:Rodrigo Reyes Marin/アフロ)
「垃圾媒體」是經常在網路上用來批評大眾傳媒的字眼(譯注:マスゴミmasugomi為日文「大眾傳媒」マスコミ與垃圾ゴミ的諧音混合字),這是指媒體常常製作討好當權者或者商界的新聞;因為收視率及銷售量至上主義,特別空出篇幅長時間報導娛樂八卦或者低俗的主題等現象,象徵著閱聽眾與讀者對媒體的不信賴。
整體觀之,日本的大眾傳媒的確有許多問題,筆者對此的批評也沒有少過;然而另一方面,筆者也很清楚擁有報導精神秉持良心的記者及導播們在傳媒界中的辛苦,他們本身也煩惱著目前媒體應有的報導方式。
○「閱聽眾追求的是什麼」VS.「媒體應該報導什麼」
前幾天在東京舉行的「後藤健二遭殺害事件一年後 記者前往『戰場』之因─從採訪現場的自我驗證」座談會中,朝日電視台新聞中心總編輯內藤正彥以下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
「電視台應該向閱聽眾傳達什麼?閱聽眾想看什麼內容?這兩者有時候是不一樣的。以最近的例子而言,雖然SMAP解散危機引起很大的話題,但我認為在印尼雅加達發生的恐怖攻擊,應該更是需要被傳達的事物。以新聞學而言,有應該報導的事情;然而,無視閱聽眾所希望看到內容也不是好事。這就是最困難的地方。」
來源:座談會中內藤之發言要旨
註:內藤的發言僅屬於其個人言論,不代表朝日電視台的立場
這個提問,尤其是上述發言的前半部分,筆者平時也有深切的感受。上週(2016年1月)新聞媒體淹沒在人氣女藝人BECKY與熱門樂團「極品下流少女」已婚主音川谷繪音的婚外情緋聞,以及SMAP解散危機等報導當中,這些新聞的確可以帶來高收視率與提高銷售量,然而,整體而言,日本的大眾傳媒難道不應該增加符合新聞學所要求,具有新聞本質之報導的比例嗎?在敘利亞與伊拉克情勢持續混亂之際,由於歐美與俄羅斯對於「恐攻對策」越來越積極,亞洲興起的IS或其支持者所引發的恐怖攻擊等事件,在在象徵著激進思想正迅速地在亞洲傳播,對於被IS列為攻擊名單之一的日本而言,這絕對不是毫無關係的事情。
○緊急事態條款、GPIF的鉅額損失…被輕視的重要主題
另外,還有非常多值得報導的重要主題,例如:安倍首相曾幾度表示,若執政黨於參議院選舉中勝出就要提出憲法修正案。然而,修憲案中最吸引人目光的「緊急事態條款」(譯註:指在現行憲法增加「賦予國家處理緊急狀況權力」的條款),又被稱為「獨裁條款」、「破壞民主主義條款」,其危險性自不待言;此條款的重點在於,只要內閣總理大臣判斷屬於「緊急事態」時,即可不需經過國會同意,直接由內閣制定法律限制個人的自由。換言之,「緊急事態條款」與納粹統治德國時期的《授權法》(譯註:為德國於1933年通過之《威瑪憲法修正案》)有同樣的危險性,其可能會改變日本議會制民主主義的本質,除了大眾媒體應該要多加討論這些議題,每個人也應該要好好的關注。
--------------------------
作者:志葉玲
編譯:蔡昕宸
原文網址:https://news.yahoo.co.jp/byline/shivarei/20160118-00053528/
找回媒體的公信力(上)/呂一銘
美國一代名主播華特.克朗凱(Walter Cronkite,2011年辭世,享年92歲),贏得廣大閱聽人群的信任,猶被譽為「全美國最值得信賴的人」,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讚揚是「不確定的世界中,一束確定的聲音」,因為他始終是「誠信、穩定」的象徵。他堅定擁護教育、民主、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核心價值,生前在2001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ASNE)年會的演說,留下的名言:「無論將來的新聞如何傳送,你們所代表的原則與專業倫理,也必須成為未來的原則與倫理──務必做到正確、公正、誠實──這是新聞這一行不變的根本。唯有這樣,靠著正當的報導、編輯與傳送,我們才能確立真正的民主。」至今仍予人有不盡的省思。
假新聞考驗媒體的公信力
在我停寫十年找碴式的每月媒體錯假新聞報告後,最近兩年,卻發現國內外的傳統媒體或網路媒體的錯假報導依然,未見改善多少,甚至網路還變本加厲;如今不論傳統媒體或網路的錯假新聞已然充斥,更是新聞人責無旁貸的嚴峻挑戰,尤是嚴酷考驗新舊媒體的公信力。
「假新聞」林林總總,有不實、捏造、誣衊、錯謬、主觀建構、查證不足、以訛傳訛等等不一而足,不僅主流傳統媒體有偏頗不實的報導,新興媒體包括手機、網路、臉書、社群等,亦常有製造「假新聞」竄流、充斥等現象,混淆視聽(政經或醫藥、食品等為最),甚或擾亂人心!倘若不察或縱容,小焉者影響個人、家庭,大者破壞社會互信,嚴重影響國安,帶來動盪不安,甚或挑起國際糾紛等等,在在不容小覷。
至於「假新聞」是否為大小環境、時勢急速變遷或媒體、媒體人使然,還是其他政經或金權等複雜人為因素造成,恐須高明分析研究,才能解惑。
最近(12月1日)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首席調查報導特派員布萊恩‧羅斯(Brian Ross),因引述消息人士,未加「嚴謹」查證,就冒然指稱美國總統川普在仍為總統候選人時,曾指示稍早認罪的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與俄羅斯官員接觸;由於這項報導形同暗示川普在大選期間與俄國共謀影響選情,引發極大震撼。儘管羅斯稍後更正報導內容,指稱「川普授意的時間點是當選後,而非競選時」;不過,傷害已造成,ABC仍以犯下「嚴重錯誤」為由,將羅斯停職四週以示懲戒。六十九歲的羅斯是獲獎無數的資深媒體人,居然不慎誤報此一爆炸性發展的「通俄門」報導,還一度造成道瓊指數下挫超過350點,類此的烏龍新聞,濫用「第四權」,害人匪淺。
其實,像去年在耶誕節前夕,巴基斯坦國防部長便誤信「假新聞」,於推特怒嗆將以核武回敬以色列,差點引爆核戰。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為防範類此的「假新聞」,以維護美國民主體制,在去年底已簽署一項「波特曼—墨菲反宣傳法案(Portman-Murphy Counter-Propaganda Bill)」(簡稱「反宣傳法」),做為「2017年國防授權法」的配套法案,旨在幫助美國與盟國反制來自俄羅斯及中國等的政治宣傳;並將於兩年內撥款1.6億美元,成立跨部會的「全球作戰中心」,由國務院召集國防部、國際開發署、廣播理事會與情報機關等單位組成。也將培訓各地記者,向非政府組織、民間社團、智庫與學者專家等提供協助,共同對抗「假新聞」,可見「假新聞」的為害,亦已擴及影響國際社會視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