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馬來西亞政治危機與媒體寒冬/李偉倫(《當今大馬》中文版新聞編輯)
編註:本文為本場次主講人李偉倫先生的演講稿全文
------------
馬來西亞民主運動與媒體發展在晚近十年出現長足進步,2008與2013年兩屆全國大選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2013年大選被稱為「朝野終極一戰」,在野黨氣勢如虹,拿下53%的普選票,但最終礙于選舉制度所限,功敗垂成,無法完成首度政黨輪替的夢想。
選舉之後,由于變天失敗,民間普遍上士氣低沈,不僅失去改革熱情,也沒了方向。不過,隨著社交媒體盛行與智能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轉往網上看新聞。財雄勢大的主流媒體見機,也從一開始的不屑與觀望,到大舉進軍網絡,力求分一杯羹。
與此同時,出于政治需要,一些親執政黨商人也前仆後繼地入場,開辦或入主網絡媒體,以圖製造有利政府的輿論,改變執政黨在網上的頹勢。
盡管不少媒體成立不久後關閉,但還是不斷有新玩家入場,讓近幾年的馬來西亞媒體業呈現熱鬧盛況。不過,踏入2015年,馬來西亞爆發政治危機,再加上經濟放緩,多家媒體折損,新聞自由面對嚴峻挑戰。
從一馬公司案到26億門無底洞
這場空前的政治危機,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即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 Razak)。納吉出身官二代,乃父為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Abdul Razak Hussein)。2008年政治大海嘯後,執政黨國陣(Barisan Nasional)痛失5州執政權,首度未獲三分二國會多數議席,結果時任首相阿都拉(Abdullah Ahmad Badawi)遭遇逼宮,最終黯然下台,改由納吉接替。
納吉在2009年4月上任後,一度擺出「改革者」的姿態。在政治上,他提出「一個馬來西亞」的中間路線,試圖切割他所領導政黨——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的右派民族主義,以爭取其他種族支持。
與此同時,他也曾經推行民主人權與經濟「小開放政策」。他宣布廢除內安法令、煽動法令等鉗制人權的法令,同時撤銷出版及印刷法令每年更新准證的條文。不過,這項舉措的意義不大。雖然平面與電子媒體不再需要每年更新出版准證,內政部依然可以隨時撤銷准證,禁止媒體出版。這就猶如捏著主流媒體的咽喉,使之不敢說話。
不管怎樣,這些「小開放政策」也只有短暫壽命。由于面對黨內鷹派的壓力,納吉許多所謂的改革都無疾而終,特別是在2013年全國大選後,納吉更是急遽轉右,不僅食言保留煽動法令,還以煽動法令來提控異議份子,乃至查辦媒體。
時至2015年4月,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向納吉全面宣戰,以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簡稱一馬公司)等醜聞攻擊納吉。3個月後,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與異議網站《砂拉越報告》揭發,一馬公司多達7億美元(按當時匯率,約為馬幣26億令吉)的資金流入納吉個人賬戶,震驚全國,後來更傳出膨脹至42億200萬令吉(10億5100萬美元)。
一馬公司的前身是登嘉樓投資機構(Terengganu Investment Authority),是其中一個州屬的投資臂膀(investment arm,投資機構),後來在2009年7月轉型為一馬公司,由聯邦政府的財政部全權擁有。一馬公司成立不久後,即有不少爭議,但直到馬哈迪以此追擊納吉,乃至爆發26億門之後,才成為國內外焦點,並嚴重威脅納吉政府的地位。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納吉展開帝國大反擊,開除副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等異議部長,並通過政治操盤終止多個單位的調查,再以高壓手段對付媒體。
《內幕者》案:媒體寒冬
雖然馬來西亞媒體長期面對政府打壓與騷擾,但這次面對的挑戰卻比以往更嚴峻。首先,政府監管與打壓平面媒體的力度加大,其中一家報道一馬公司醜聞的報刊《The Edge》,即在2015年7月24日被凍結出版准證3個月,直到大約2個月後上庭挑戰政府禁令成功,才得以重新出版。
更甚的是,政府這次的魔掌還伸至網絡媒體。一向來,網媒被視為馬來西亞僅剩的新聞自由淨土。由于不受出版及印刷法令的管制,再加上第4任首相馬哈迪在1998年推出「多媒體超級走廊計劃」時保證不會過濾互聯網,網媒在過去17年一直大膽與尖銳報導,揭露弊端,提供民?替代資訊。
不過,為了封鎖資訊與鉗制輿論空間,納吉政府不僅援引惡法查辦媒體,還違反1998年的承諾,阻截異議網站,不讓民?瀏覽。首個遭殃者是,由英國前首相布朗弟媳——凱麗.魯卡瑟(Clare Rewcastle)所主持的揭弊網站《砂拉越報告》(Sarawak Report)。
接著,駐香港的區域新聞網站《亞洲前哨報》(Asia Sentinel)由于報導馬來西亞反貪會疑似建議以37項罪名提控納吉的新聞,也一併遭到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阻截。
不僅如此,就連網志發布平台《Medium》,只因為張貼《砂拉越報告》的文章,也受到封鎖。
但在一片肅殺中,最讓媒體同業與公民社會感到切膚之痛者,則是本地雙語新聞網站《馬來西亞內幕者》(The Malaysian Insider,或譯為《馬來西亞局內人》)在2016年2月25日被封鎖,連帶在3月14日被迫宣布熄燈。
《內幕者》在2008年2月創刊,創立初期盛傳投資者是與時任首相阿都拉有關係的商人,但在阿都拉退位後,《內幕者》金主幾度更換,最終在2014年6月被房地?商人童貴旺控制的The Edge媒體集團收購。雖然草創時期擁有國陣背景,《內幕者》長期批判納吉政府,具有相當影響力。根據Alexa網站流量統計,《內幕者》在馬來西亞新聞網站中,僅排在《當今大馬》與《星報在線》之後。
早在2015年3月,納吉政府初露領導危機時,《內幕者》就因為報導一則關於統治者理事會否決政府為伊刑法修法的新聞,而遭到警方登門搜查。當局更援引煽動法令逮捕5名高層與編輯。此舉被視為散播白色恐怖,以達到殺雞儆猴之效。
政府的高壓手段在2016年2月25日升級。這一天,《內幕者》邁入創刊8周年之際,政府毫無預警地封鎖了這家網站。封鎖網站的訊息闡明這攸關「國安」理由,但並沒明確闡明詳情。不過,相信得罪政府的是,一則指反貪會擁有足夠證據提控納吉的內幕新聞。
根據《內幕者》總編輯兼執行長嘉哈巴(Jahabar Sadiq),在網站被封堵後,雖然部分讀者依然通過翻牆等管道?覽,但網站讀者量業已劇減30%,造成廣告商相繼撤離,最終迫使投資者關閉網站。
可以說,盡管政府沒有關閉《內幕者》,但《內幕者》卻因為政府封堵而陣亡。
複製「新加坡模式」管制網媒
無論如何,許多人擔憂,《內幕者》只是第一名犧牲者,接下來還有更多網媒會遭遇同一命運,特別是政府目前正在草擬修訂數項法令,劍指異議與網絡媒體。而在這當中,1998年通訊及多媒體法令的修訂計劃,可能直接影響網媒的生存。
去年8月,通訊及多媒體部長沙烈賽益即闡明,有意修訂多媒體法令,以強制所有新聞網站向政府註冊登記。而該部門正在研究數個不同的管制模式,包括新加坡模式。
當時,沙烈賽益才新官上任約一週。他是在去年7月內閣改組中,納吉撤換副首相慕尤丁等異議部長後,以受委上議員的方式入閣。
在那之後,有關通訊及多媒體法令的修訂一直沒有定案,原本預料在3月提呈國會的修訂法案也沒有成事。不過,沙烈賽益等正副部長則一再放話,修法事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還考慮立法封鎖「詆毀國家領袖的網站」。
馬來西亞政府修法參考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一水之隔的新加坡。那?,何為「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在2013年6月1日,落實網媒登記制。在新加坡,新聞業受“媒體發展管理局”(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管制,而這個法定機構則向內閣彙報。
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監督權限範圍甚廣,包括報刊、電台、電視台、影片,乃至於網絡輿論。
其中,媒體發展管理局發出「網絡服務與內容供應商執照」,以管制網絡媒體。這項程序大部分是自動化,無需登記。
英國6月23日舉行全民公投決定續留抑或脫離歐盟,迄今民意調查顯示,選民立場仍以贊成留歐稍為佔先,但在報刊輿論方面,則贊成脫歐者多,留歐者少,報章言論會否影響公投結果,屆時自有分曉。
根據《金融時報》5月19日的綜合民意數據分析(poll of polls),贊成留歐的為47%,贊成脫歐的為40%,另13%立場未定。但全國性大報的取態則不一樣,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院的研究指出,兩個月來各報的報導及言論大多偏袒脫歐的立場。
2月20日卡梅倫首相公佈脫歐公投日期,象徵公投拉票運動正式展開。該項研究對自該日起兩個月來各家全國性大報的報導及言論,每週選取兩天進行分析,9家大報共有928篇關於公投的報導及言論。結果發現,45%內容偏重脫離歐盟的立場,27%偏重繼續留於歐盟之內,19%模稜兩可,9%沒有取態。
該項研究更指出,在這些報導及言論中,經引述意見的政界人物,69%來自保守黨,14%工黨,7%英國獨立黨。
在各大報中,以《每日郵報》刊登脫歐報導及言論最多,次為《每日快報》、《每日星報》、《太陽報》及《每日電訊報》。
至於刊登留歐報導及言論最多的則為《每日鏡報》、《衛報》及《金融時報》。
研究指出,在應否脫歐問題上,《泰晤士報》較為平衡處理。
可參閱報導: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