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06-21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暑期營隊】小冒險家領袖挑戰營
本期目錄
英警方收緊與傳媒關係/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垂直媒體 勇闖未來/陳順孝(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
做出你的影響力!──網路新媒體生存之道/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
英警方收緊與傳媒關係/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英警方收緊與傳媒關係/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英國警察學院發佈新的媒介指引收緊警方與記者之間的關係,這對跑警察線(犯罪新聞)的記者來說,無疑是會增加工作難度。

 

  據新訂指引,警方一向慣用的off the record(不作記錄)透露消息的手法以後將在特殊情況下才可使用。同時,指引也列出各類情況訂明前線警務人員最好不要直接跟採訪記者交代案情,要的話必須有警方新聞主任在場。

 

  回溯2012年12月萊爾森法官報告時起,傳媒已屢次批評警務人員現比以前更不願意跟記者打交道。事實上,在報業竊聽醜聞後,近年已有多名警察因為未經授權而向記者爆料(即使無償)而被革職甚至遭到檢控。

 

  新指引另一特別之處是強調警務人員所有跟傳媒之間的溝通都必須作出紀錄,而發放的訊息,除特殊情況下,都須為可供報導(reportable)。至於非可供報導(non-reportable)的背景資料,若有向記者提供,都必須紀錄在案。

 

  以下情況當有傳媒查詢時都須交由警方新聞人員處理:

 

  • 所有嚴重罪案的呼籲
  • 所有出現傷亡的事故
  • 媒體發出的關於高危失蹤人士的呼籲
  • 媒體發出的關於被通緝或危險人物的呼籲
  • 發放關於已知道身份具名人士的肖像照片(失蹤/被通緝/已定罪/被法庭命令或其他司法限制的人士)
  • 所有涉及國家安全或恐怖主義的事情
  • 仇視罪行或事故
  • 重大事故或有組織的聲譽脆弱性事故
  • 涉及知名公眾人物如名人或重要人物的事故
  • 任何宣告為嚴重或重大的事故
  • 任何關於性犯罪者的查詢
  • 對證據材料的查詢
  • 拘捕或檢控後的呼籲
  • 文件要求
  • 關於警隊政策的訪問要求
  • 任何關於全國性媒體包括警方撲滅罪行電視節目(Crimewatch)的事宜

 

  同時,新指引亦訂明在以下傳媒訪問時須有警方公關人員在場:

 

  • 談及全國性問題
  • 可能影響或造成社區緊張關係者
  • 媒體很有興趣的觸目案件
  • 可能損害警隊聲譽或更為廣義的警政聲譽者
  • 可能引起其他媒體的興趣者

 

  上述情況幾乎無所不包,總之,新指引被英國媒體視為旨在收緊前線警務人員應付記者採訪,「有問題就找公關啦!」

 

  這一由警察學院擬就的新指引現處於諮詢階段。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new-police-media-guidelines-iset-out-new-wide-ranging-controls-contact-between-officers-and/?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6-05-28&utm_source=Press+Gazette+Weekly+new+layout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垂直媒體 勇闖未來/陳順孝(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

垂直媒體 勇闖未來/陳順孝(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

 

 

 

 

  Netscape創辦人、風險投資家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認為:報紙之所以組合(bundle)新聞、股票、副刊、分類廣告、汽車廣告、電影時刻表、電視節目表,成為龐然大物,是因為這些內容各自配送到全國的成本太高,綁在一起才能節省成本;而網路最大衝擊在於改變配送的經濟結構,「有了網路,任何內容都快速配送到所有人手中」,原本為了節省個別配送成本而綁在一起的內容開始拆解開來(unbundle);而當一切拆開,跨界競爭馬上出現,「媒體將會沿著不同領域重新組織,但市場卻無疑比過去大上一個級數」(周欽華,2014)。

 

  安德森的分析,指出當前網路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首先,新媒體大多是專注特定內容的垂直媒體,不再是像報紙那樣包山包海的綜合媒體;其次,新媒體一上線,就要面對跨地域、跨媒介的競爭,而正因為新媒體面臨跨地域、跨媒介的競爭,相對的,他們的市場也是跨地域、跨媒介的,他們的市場廣度可以擴及全世界、深度可以觸及傳統媒體難以接觸的小眾領域,他們可以在空前廣大、深邃的市場中服務使用者;第三,新媒體規模彈性,可以量入為出,因此不一定依賴傳統的廣告為生,可以開發初期金額不高但大有發展潛力的新型營收。

 

  垂直內容、跨界市場、新型營收,這是新媒體的常態,也是新媒體優勢之所在。讓我們來看看「氣象達人」彭啟明的創業故事(朱淑娟,2008年10月6日;李光真,2012;黃昭勇,2013;顏理謙,2016)。

 

  彭啟明,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二??四年取得台灣第一張氣象預報證照,?五年他辭去教職,創辦天氣風險管理公司。他不像其他氣象主播,依附於一家電視公司,每天根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資訊進行一至數節數分鐘的分析,他以氣象資訊為中心,提供跨平台、客製化的資訊服務,並且不斷開拓新領域的氣象業務。

 

  在跨平台方面,他經營iTenki網站(http://www.tenki.tw/),並且同時為中廣新聞網和流行網、大愛新聞台主持氣象節目,為中時電子報、Yahoo奇摩、HiNet、全家便利商店、手機等媒體和平台提供氣象資訊,他還和洪震宇、李咸陽合著《樂活國民曆》一書;更曾赴大陸,在深圳衛視主持科普節目「氣象萬千」。

 

  在客製化方面,他為新人挑選拍婚紗照的日子,收費五千元;幫新竹科學園區廠商挑選辦運動會的日子,收費一兩萬元;他還幫賽鴿者分析飛行路徑的天氣,收費十萬元;連戰二??五年出訪大陸時,他還幫忙預測南京的天氣,幫助連戰夫人連方瑀決定帶什麼服裝出訪;慈濟到四川、緬甸賑災時,他也提供氣象資訊,協助決定到達時間和救災地點。

 

  在開發新領域方面。他幫高鐵預測沿線天氣;幫公路總局預測各路段雨量、風向、風速,判斷是否需要預警式封路;幫屏東縣政府預警「霸王級寒流」,減少農民損失;幫廣告公司挑選拍外景的日子;幫公關公司決定大型遊艇派對的時機;幫成衣業預測暖冬還是寒冬、寒流天數,以決定生產多少厚衣服。他更推動天氣保險,讓宜蘭賞鯨和旅館業者,投保降雨天氣險。

 

  彭啟明以專業賺錢,他透露一般天氣預測平均準確率約九成,難度較高的則約八成。他2005年集資五百萬元創業,第一年營業額僅僅四萬元,到了2008年已經成長到一千四百萬元,2012年已經超過六千萬元;他公司員工,也從創業時的四人,成長到2016年的四十多人。彭啟明幾乎從無到有,開拓出自己事業的新天地。

 

  彭啟明的創業經驗,讓我們看到新媒體如何以垂直內容、跨界市場、新型營收,走出傳統大眾媒體的窠臼和困境。

 

  首先,內容垂直、自成主體,不斷探索新可能。

 

  大眾媒體宛如拼盤,政治、經濟、社會、文教、體育、影視爭奪總量固定的篇幅,政治多一點,經濟就要少一點,社會多一點,文教就得少一點,久而久之,各領域篇幅固定、題材重複;彭啟明若待在電視台當氣象主播,每天只能拿中央氣象局資訊作幾分鐘的分析,根本不可能走出跨平台、客製化、新領域;當他自創垂直公司,以氣象為主體,不再自我設限作拼盤上固定的一塊,才能不斷探索天氣新聞的新可能。換言之,從媒體拼盤裂解出去的垂直新媒體,能夠開拓各領域新聞的新天地。

 

  第二,競爭市場、既廣且深,持續探索新利基。

 

  大眾媒體以服務最大多數人的共同需求為目標,很難針對小眾或個人的需求提供服務;相對的,新媒體在更廣大的市場、開發更精深的業務,可以針對不同領域但有相同需求的族群,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務,例如彭啟明幫公關業、成衣業、旅遊業、交通業以及政府預報天氣,這樣的客製化服務能夠吸引到跨領域的忠實用戶、忠誠粉絲,忠實用戶、忠誠粉絲人數雖不及大眾媒體,但比大眾媒體閱聽人更積極支持新媒體,不僅願意閱聽、訂閱,甚至願意出錢贊助、分享行銷,創造新媒體的新利基。

 

  第三,規模彈性、量入為出,才能開發新營收。

 

  大眾媒體大如恐龍,一年需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營收才能維繫生存,這麼鉅額的營收只能依賴廣告,為了吸引廣告必須提高點閱率,為了提高點閱率又得炒作煽色腥題材、搶發即時新聞,形成惡性循環,大眾媒體縱然想開發新營收,也因新營收初期金額不高而作罷;相對的,新媒體規模彈性,新營收金額不多,就以小規模營運,新營收金額提升,就擴大規模,例如彭啟明創業時只雇用四人,營收爆炸性成長後就擴大到四十多人,從四人到四十多人的彈性,讓他進入第一年營收只有四萬的新營收領域,逐步創造出六千萬的傲人業績。換言之,大眾媒體規模大而僵化,難以嘗試新營收,新媒體規模小而彈性,適宜實驗新營收。

 

  彭啟明的創業故事不是特例。《上下游》報導農業新聞、同時販售有機小農產品,2011年創刊時只有兩位記者,到2015年已經成長到四位;《泛科學》探索科普議題、同時販售元素週期表等產品,站穩腳步後,又陸續成立《娛樂重擊》、《泛科技》、《公益交流站》、《旅飯》等新垂直媒體;一九九七年創刊的《苦勞網》探討社運議題,以小額捐款維生至今,2015年度捐款收入超過360萬。這些新媒體同樣以垂直內容、跨界市場、新型營收開拓生路,只是每個媒體垂直的領域、切入的市場、嘗試的營收各不相同,彼此的模式難以移植、複製。

 

  期待更多新垂直媒體開拓出更多條新聞專業生路。以當前的情境,我們很難創立一個能夠養活一百位記者的新大眾媒體,但可以努力創辦出三十個、五十個能夠各自養活兩三個記者的新媒體。屆時,新媒體就能以群的力量,與大眾媒體相互競爭、合作,開啟下一個媒體盛世。


     
參考書目


朱淑娟(2008年10月6日)。〈氣象公司…挑戰天公 報不準退錢〉。《聯合報》A3版。


李光真(2012)。〈賣天氣的生意 八年營收翻五十倍〉。《商業週刊》。上網日期:2016年4月23日,取自 http://goo.gl/Z66egZ 
周欽華 (2014)。〈重量級創投 Marc Andreessen:機會在新興國家?軟體?創業、教育及政治動盪〉。《有物報告》。上網日期:2016年4月22日,取自 https://goo.gl/74ukgX


黃昭勇(2013)。〈「氣象達人」彭啟明 賣天氣挑戰氣象局〉。《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16年4月23日,取自http://goo.gl/5mUzaq


顏理謙(2016)。〈屏東縣降低「霸王寒流」農損靠它——台灣第一家氣象付費服務企業: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6年4月23日,取自 http://goo.gl/cYs2Fl

 

做出你的影響力!──網路新媒體生存之道/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

做出你的影響力!──網路新媒體生存之道/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

 

最右為胡元輝

 

   新傳播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數位新媒體的型態隨之千變萬化。但始終困擾新聞業的問題是:媒體作為資訊傳遞與意見交流的重要載體,如何能夠在傳統經營模式崩解的環境下,繼續透過穩定的財務支持成為真實與優質資訊的傳遞平台,以及多元與開放的對話空間?易言之,能夠讓媒體繼續成為數位時代民主支柱的商業模式究竟為何?

 

  無可置疑,網路原生新聞媒體已經是新新聞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以美國為例,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光是它們在2013到2014年間所調查到的468個美國數位新聞組織,就提供了約5千個全職的新聞工作(前30大組織合計約3千名),而且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新聞組織工作者(包括高層主管)移轉至這些數位媒體服務。

 

  此一新興的數位原生新聞世界中,絕大多數媒體都是過去十年間所創生,其中不僅有高知名度的全國性與國際性新聞組織,亦有為數甚多的小型數位媒體;不僅包含大型商業網站如The Huffington Post、BuzzFeed,更有許多以非營利模式所營運的媒體,如ProPublica、Charlottesville Tomorrow等。他們所產製的新聞內容從教育、社區與國際新聞等利基領域,到各類型的深度與調查報導,型態相當多元。

 

  但,媒體研究與實務工作者除了對數位原生新聞世界的各種創新發展感到驚嘆之外,更高度關注這些數位媒體能否填補傳統新聞組織萎縮下的缺口?其中的關鍵議題之一即是:這些數位原生新聞媒體成功的商業模式在哪?對此,Pew Research Center大調查之後的答案仍是「尚不明朗」。

 

   饒富意義的是,在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中,規模非屬前30大的原生性數位新聞組織裡,半數以上(241個)是全職員工在三人以下的小型媒體,而且在402個可辨識其組織屬性的數位原生新聞組織中,共有204個(略微超過半數)媒體採取非營利模式經營,即使是前30大組織,亦包含7個非營利媒體,顯示非營利營運模式是數位原生新聞媒體特別具「吸引力的選項」。Pew Research Center甚至在另一個有關地方新聞生態系統的調查中發現,數位非營利新聞已經在美國地方與州的層次成為第二順位的新聞供應源。

 

   如果非營利型態是網路原生新聞媒體可行的營運模式,隨之而來的問題自是如何讓非營利組織主要依賴的財務來源──捐款,得以源源不絕,成為永續經營的憑藉?從許多新興網路媒體的經驗來看,「影響力」(impact)顯然是其中的關鍵字。非營利新聞媒體當然可以創生許多商業營收,例如廣告、授權費、訂閱費、活動收入等等,但非營利組織要在商業營收上大開大闔,顯然有其先天的侷限,亦面臨聘僱創收高手的困難。與其花大力氣在此,不如專注在其宗旨所在,亦為專長所在的「新聞工作」。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若干非營利網路新媒體的成功經驗。ProPublica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原生調查報導組織,此一成立於2008年並致力於產製具有「道德力量」(moral force)的調查報導的新媒體,不僅是第一個拿到普立茲新聞獎的網路媒體,而且剛剛拿到該項榮譽的第三座獎。如今它的營運開支已達每年1千2百萬美元以上(2015年為12,926,000美元),但主要經費來源仍是仰賴基金會、企業與個人捐款,商業收入如廣告與內容銷售等尚不足2%。

 

   既然主要營收來自捐款,ProPublica又是如何能得到大筆資金的挹注?而且連年有所成長?無可諱言,提供最多捐款的Sandler家族是該媒體得以創建並持續運作的關鍵力量。但Sandler家族所佔的捐款比例已由最初的絕對多數降至今日的三分之一以下,顯示ProPublica的捐助來源已益趨分散,甚至2015年的線上捐款亦已接近30萬美元,反映出不少美國人願意以具體行動支持優質新聞產製。

 

   作為一個非營利新聞機構,ProPublica向大眾爭取贊助的主要憑藉當然就是高品質的新聞內容。它雖然會在年報上顯示網站「流量」等相關數字的逐年成長,如頁面瀏覽量、獨立訪客數、推特跟隨者、臉書粉絲數與電郵訂閱數等,但這些「績效」都只是輕輕帶過,真正花費篇幅向大眾報告的乃是新聞報導所產生的「影響」(Impact)。以2015年年報為例,ProPublica只用了半頁來說明上述數字的提升,卻用了整整四頁篇幅來闡述新聞對政府政策或社會運作所帶來的變革。

 

  ProPublica明白揭示自己的使命是:「經由持續披露劣行敗績來促發改革」,因此,它們自承:「對ProPublica最重要的檢驗就是我們的工作是否產生影響?」而所謂影響不是指讀者規模或得獎紀錄的增加,而是「真實世界的改變」。這些說法具體顯示,ProPublica爭取社會認同的關鍵乃是新聞內容對社會的具體衝擊,唯有在此一指標上獲致鮮明成果,ProPublica才有辦法說服許許多多的基金會與個人給予他們實質而持續的支持。

 

  再舉美國德州的Texas Tribune為例,此一創立於2009年,擁有約50名員工(含35名記者)的非營利數位新聞媒體,以建構一個公民參與及資訊通達社區為使命,被形容為美國最大的州政府新聞報導組織,專注於德州重要政策與議題的報導與討論,其焦點領域包括公立與高等教育、醫療保健、移民事務、刑事司法、能源、水利及交通等。該媒體同樣以個人贈與及企業、基金會的捐助為主要經費來源,2015年總體營收已達650萬美金。

 

  一個以公民參與及公共資訊服務為目標的媒體要如何爭取社會認同?Texas Tribune認為最重要的績效指標就在於能否讓更多的德州公民參與及分享它們的資訊服務,因此它們的年報除了與ProPublica相同,會展示網站的訪客數、瀏覽量、使用者人數、臉書按讚數、推特跟隨者數,以及得獎紀錄之外,更特別強調自己舉辦的活動次數與參加人數。根據2016年年報顯示,該媒體創立迄2015年為止,共舉辦了290次活動,並有5萬8千人參與。

 

  Texas Tribune所舉辦的活動主要就是市政會議型態的對話會與座談會,透過每年逾50場次的活動讓德州住民可以與民選官員、社區領袖及政策制定者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其中每年指標性的活動─The Texas Tribune Festival,都吸引數千人參與。無怪乎,Texas Tribune自承,此種公民可以自由參加的會議活動已經成為該媒體的DNA。而Texas Tribune為了達成激勵公民參與的目的,更在資料新聞(data journalism)的概念下,結合科技專家與記者共同開發互動式的公共資訊,如官員薪資、公立學校、醫院、選舉結果等等資料,讓讀者可以方便的查索與運用。

 

  「讓非黨派化的新聞可以觸達更多的人,同時讓他們可以更容易地將知識轉化成行動。」Texas Tribune不僅在向社會公開的年報中強調此種以科技運用為基礎的新型態新聞,更將自己下一階段的努力目標定位在「更多!更多的讀者、更多的地方、更大的影響(impact)。」顯然,Texas Tribune將繼續以激勵公民參與上的成果與因之而引發的改變,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績效,亦為自我檢驗的關鍵指標。

 

  美國經驗自無法涵蓋全球網路新媒體的發展軌跡,但以台灣的脈絡而言,仍極具參考價值。台灣的網路原生新聞媒體雖不乏商業營運者,亦存在較為大型的商業網站,但新聞品質較受肯定的網路新媒體,能夠獲利者幾兮!反倒是非營利或低營利的網路新媒體,能夠以各種方式存續,並展現多元特色。似乎,非營利營運模式在台灣同屬「吸引力選項」。若然,欲取得社會大眾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支持,「做出你的影響力!」將不只是美國經驗而已,對台灣的新興網路媒體同具啟示性!

推薦訂閱
《綠冰箱》美麗的換工日記@【綠冰箱新鮮報】
父親節~勿送電子菸毒害爸爸! 104年上半年,民眾檢舉違法電子菸販售案件飆達4436件!! 菸商挑釁政府「台灣全面禁絕電子菸」說@【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