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11-23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切膚之愛基金會魏愛倫學苑志工招募
本期目錄
15th卓新獎-堅持不懈,多少英雄在戰場/賴郁臻
15th卓新獎-張錦華:寫稿機器人取代不了的「專題新聞獎」/賴郁臻
15th卓新獎-記者不是「細漢無讀冊,大漢做記者」/吳淑鈴
15th卓新獎-堅持不懈,多少英雄在戰場/賴郁臻

15th卓新獎-堅持不懈,多少英雄在戰場/賴郁臻


林元輝:調查報導更需要經營階層的支持 


 
  調查報導獎得獎結果如下,平面類報導者《「看見高雄土地傷痕」調查報導》,電視類大愛電視台《混凝土大問題》。頒獎者劉蕙苓點出美國和台灣對調查報導重視的差異,台灣的團隊資源非常少,因此每一個評審對入圍作品都很感動與敬佩。林元輝認為,「調查報導這個文類就是要有心力、時間還要花錢,這東西當然是要經營階層的支持,還需要老闆的支持」。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調查報導》得獎者中正是林元輝老師的學生,林元輝感性提到,「如果每個老師都可以在入選得獎名單裡看到自己的學生,那是心裡頭最高興的事情。從這個文類的入選到得獎,看到很多當年自己的學生還在撐,就讓我覺得這個行業總算還能夠活下去」。何榮幸得獎致詞,「我們這次的作品,有非常多創新多媒體的作品,這是報導者非常多不到三十歲的同事,工程師、資料新聞學的記者、美術設計、攝影、社群編輯等,每一個題目都用多媒體發想,多媒體協作的方式,嘗試說不一樣的故事」。《混凝土大問題》長時間深入採訪,透過科學論證發現受污染與違法材料,報導內容紮實深刻,得到輿論與政府關注。


 
人民的千里眼順風耳:「平面類新聞評論導獎」


 
  平面類新聞評論導獎得主,經濟日報林宏文《產業轉型再造新思維》,頒獎人林淇瀁認為,「主筆的工作就是做人民的耳朵,我們的千里眼跟順風耳,是土地的良心,傳達我們的想法。我們見證年代,扮演有權利人的角色」,林宏文表示,「會選擇轉型升級的題目,因為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影響很大。轉型升級牽涉大家的競爭力。台灣最大的問題不是分配是成長」。


 
堅持用母語發聲:「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


 
15th卓新獎-堅持不懈,多少英雄在戰場/賴郁臻

 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得獎者-客家電視台《暗夜新聞》團隊

 

 

 


 
  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得主,客家電視台余遠炫《暗夜新聞》。余遠炫客語致詞,「你說的好像有點重要,但我聽不太進去,但我如果你夠強大,人們也不得不聽進去」,余遠炫點出客語所遇到的瓶頸,雖然如此,只要堅持下去,有一天一定會被看見。


 
  頒獎人高人傑:「如果每天看到的新聞,都跟送到卓新獎的一樣,那還有什麼問題?」即使環境在惡劣,仍有許多記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不懈,堅持做好的新聞,如同今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召集人馮建三文章所言:「環境艱難,多少英雄在戰場」,十五屆卓越新聞獎,代表十五年頭仍有許多戰士在戰場奮鬥不懈,期許未來能有更多英雄被看見。

 

15th卓新獎-張錦華:寫稿機器人取代不了的「專題新聞獎」/賴郁臻

本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1月18日舉行,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頒獎時提到,「我們管理階層是可以銷售的起精品店,但我們線上記者是沒有能力,其實我們台灣社會什麼精品都有,從房子的精品到車子的精品等,我們就是沒有新聞的精品,大部份都是地攤貨」,林元輝呼籲管理階層不要只為了營利,而是該思考如何永續經營媒體。


 
  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林東泰也認為,媒體管理階層應該支持記者,負起媒體責任。林東泰點出美國大選中主流媒體失靈的問題,而台灣也不例外。林東泰更引用評審團主席郭力昕的文章,文中指出在美國得了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可以成為其專業領域的重要資產,但是台灣得卓新獎的記者,卻只能流離失所。


 
機器取代不了的「專題新聞獎」


 
  專題新聞獎得獎結果如下,平面類為聯合報《人瑞大調查-超高齡社會的使用說明書》,廣播類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台《海岸最前線--海洋保育系列報導》,以及電視類為原住民族電視台《呼吸的房子: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呼吸的石版屋、重返榮耀、KAPALIWA真正人住的部落)》。


 


15th卓新獎-張錦華:寫稿機器人取代不了的「專題新聞獎」/賴郁臻

 張錦華:寫稿機器人取代不了專題新聞的報導


 
  台大新聞學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提到,「現在有機器人會寫稿,但是專題新聞報導機器人絕對取代不了」。《人瑞大調查-超高齡社會的使用說明書》深入剖析台灣老化現象,實際訪談三十多位人瑞,探究老人產業開發與政府政策。得獎者魏忻忻致詞表示,「當了二十年醫療線的記者,但留在線上的老兵不多,現在和很多年輕同事一起跑新聞,他們遇到很多瓶頸,謝謝卓新獎給年輕同事鼓勵」。


 
在廣播天空下持續飛翔


 
  隨著科技的發展,廣播漸漸式微,廣播電台仍願意堅持做專題新聞真的很辛苦,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回憶自己童年,「那時候書很少,但廣播挨家挨戶都有,廣播電視台就是他最好的朋友」。《海岸最前線--海洋保育系列報導》得主陳彥臻,因為自己來自澎湖,所以特別關注海洋生態議題,並自己成立機構,希望大家可以重視海洋教育。陳彥臻提到,「在數位匯流的新媒體之下,廣播變老了,我們也更寂寞了。可是有卓新獎對傳統媒體的鼓勵,相信讓廣播人可以持續在廣播的天空,堅持我們的理想,也讓我們持續關心我們的海洋」。


 
上山下海堅持不放棄的原民精神 


 
  《呼吸的房子: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呼吸的石版屋、重返榮耀、KAPALIWA真正人住的部落)》探討原住民石版屋聚落的保存與困境,透過探訪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的過程,深入思考原住民文化、傳統、族群、世代等各種議題。報導團隊親自走訪部落,看見部落如何共同守護石版屋,開創民間保存文化資產的方向。
 


  得獎者高有智致詞提到,「感謝卓越新聞獎長期關注非主流的團體,我們才有機會站在這裡。原住民電視台比其他電視台更辛苦,因為我們的部落比別人更遠。我們走的路更遠,很多路都斷了,我們是跟著族人獵人、走到河谷,爬到山壁,可是我們一直不放棄。我們相信保存石版屋的議題,不只是原住民的議題,而是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方向,考驗政府對保存文化資產的決心跟方向」。


 
15th卓新獎-張錦華:寫稿機器人取代不了的「專題新聞獎」/賴郁臻

 高有智在得獎感言中也呼籲原民台董事要重視勞工權益

 

 

  高有智更特別向原民台新上任的董事強調,「重視勞工權益,『捍衛』以及『尊重』原住民新聞電視台的獨自自主性,因為這樣的獨立自主性,才能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去追求更多的報導。我相信記者日常生活是一種堅持,我們去報導沒有被聽見的聲音,去關懷沒有被看見的人們。只要我們不放棄報導,記者就永遠存在。只要記者存在我們就有力量,我們就可以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15th卓新獎-記者不是「細漢無讀冊,大漢做記者」/吳淑鈴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郭幸宜、楊筱筠、夏淑賢、陳美君作品「一銀ATM被駭系列獨家報導」,最早揭露第一銀行遭到駭客入侵的獨家報導,同時從產業、政策和民眾因應之道等角度探討,報導涵蓋完整的面向。


 
  郭幸宜代表得獎者發表感言時表示,這則報導要感謝同為獲獎者的報社同事邱金蘭,她最早掌握到一銀跟金管會通報ATM短少七千萬的消息,因此才有後續的報導,同時也要感謝經濟日報長官的專題策畫,讓他們能從各個角度切入報導。她說,「身為媒體人很重要的事情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報導對社會產生很大的迴響,同時受到政府主管機關重視,也讓民眾了解從事銀行業務時的資安保障。」


 
即時報導獎(廣播): 忠實呈現災難現場的第一手資訊


 
15th卓新獎-記者不是「細漢無讀冊,大漢做記者」/吳淑鈴

 即時報導獎(廣播)得獎者-中國廣播公司團隊

 


 
  頒獎人林福岳一宣布得獎者是中國廣播公司記者劉怡伶、龐清廉、溫蘭魁、李人岳、馮建棨、周韶華、曾武清、謝葉蓉的「0206大地震即時報導」,中廣團隊在台下立即湧出歡呼聲。此報導透過團隊通力合作,自清晨六時到八時,隨時報導傷亡人數,並忠實呈現災害現場實況,同時在未剪輯修飾的情況下,展現即時報導的專業水準。


 
  從一宣布得獎,就滿臉笑容的劉怡伶代表發表感言。她一開口就說,「大概十多年前初戀的感覺之後,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這種心跳的感覺。」她也說,感謝卓新獎的鼓勵,讓外界知道記者不是「細漢無讀冊,大漢做記者(台語)」的工作。


 
即時報導獎(電視): 記者熟稔議題脈絡,報導貼近民眾生活經驗
 


  電視類即時報導獎由公共電視記者林靜梅、陳慶鍾、王興中、陳昌維作品「巴黎的兩度C約定」獲得。評審團的評語指出,此報導將生硬的會議議題轉變成民眾生活經驗,也讓國際會議報導不流於活動花絮。


 
  「看到評審給的評語,真的覺得評審是我的靈魂伴侶。」林靜梅話語一畢,立即引起全場笑聲。她說,氣候變遷會議是一個非常乾又非常無聊的主題,她很希望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氣候變遷新聞,也很高興評審能看到他們的用心。


 
  另外,林靜梅說,很多人會覺得在公視工作很輕鬆,但因為氣候變遷不是主流議題,所以她要同時跟公視「我們的島」合作,所以在即時報導之虞,還發了一則快二十分鐘的專題,「其實我們就是新聞工人,要盡可能將自己發揮到最大的用處」。


 
  但林靜梅也說,她很感謝公視有一個環境新聞的園地。她回想,在她從業經驗中,從來沒有長官告訴她,她做的議題沒人看,所以不要做,「從來沒有,只要提出,長官就會讓你去採訪。」林靜梅說,她也希望所有電視台主管,都能正視我們身處神聖的位置。她有感而發的說,在過去採訪時「常常被當成髒東西」,外界會認為記者不專業、亂寫東西。她說,記者應該是橋樑,也是一扇窗,「我們希望給社會有意義的資訊,可以增進、幫助觀眾了解,進而深入去關心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真正的記者需要電視台的栽培,電視台如果能讓一個記者深耕經營一條線,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專業的記者。」林靜梅說,她盼望媒體都能了解自己神聖的角色,變成公器,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國際新聞報導獎(平面):真實參與緬甸大選的民主轉型


 
15th卓新獎-記者不是「細漢無讀冊,大漢做記者」/吳淑鈴

 林怡廷:台灣沒有理由做不出可以跟西方媒體平起平坐的國際報導

 


 
  平面類國際新聞報導獎由端傳媒記者林怡廷的作品「緬甸大選系列報導」獲獎。評審認為報導呈現緬甸選舉背後更全面的歷史淵源與政治勢力較勁,報導所搭配的地理、文化與族群多個面向,全面地展現出緬甸民主轉型的真實景況。


 
  林怡廷說,這是緬甸25年來第一次的大選,她很謝謝前東家端傳媒讓她參與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她表示,對她而言,她想做的國際報導是真正可以超越台灣視野的報導。她認為台灣的媒體沒有言論審查,也沒有意識型態的禁錮,甚至擁有豐沛的資源,「所以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我們沒辦法做出放眼華文世界、國際級的報導,或是可以跟西方英文媒體平起平坐的國際報導。」林怡廷說。

 

國際新聞報導獎(電視):深入巴爾幹半島,報導節奏清晰且切入重點


 
  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由大愛電視台記者趙德瑤、賴展文、黃棋爐作品「敘利亞來的訪客」獲獎。評審認為採訪團隊深入巴爾幹半島,貼近敘利亞難民,同時能過濾複雜的事件與現場訊息,詳實探討難民潮問題。


 
  趙德瑤表示,在採訪的過程中,她深感「當歷史變成了過去,戰爭好像很遙遠,但是當歷史變成了現實,當所有戰爭的主角,活生生地站在面前,戰爭對我們來講並不是真的很遙遠。」此外,趙德瑤說,能獲得獎項除了感謝評審們的肯定,也謝謝大愛電視台的長官們,在艱困的環境中給予空間和支持,讓他們能從事需要較多資源的國際新聞議題。

推薦訂閱
11/17繪出聲音的世界-認識聽損兒活動@【新竹聲暉會訊】
繁榮店家專案,將再創台灣經濟活耀,經濟奇蹟@【大台南慈善平台】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