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5-20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本期目錄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三)/廖家慧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二)/廖家慧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一)/廖家慧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三)/廖家慧

【歸零,始終沒放棄的小革命】


 
  離開中國時報後,高有智讓自己一切歸零,重新去尋找回到媒體的理由。後來進入天下雜誌,也做了一些重要的專題,例如《我買了國家公園》,揭露財團在國家公園買地、蓋飯店背後牽涉的財團利益與公共安全問題。高有智深刻感受到因為自己想要不一樣的堅持,可以藉由報導產生巨大的能量,看見社會因為自己的不一樣也產生了不一樣的改變,是非常振奮的事。無論是「我的小革命」一書的出版、進入天下雜誌或是進入原住民電視台,高有智始終沒放棄小革命的堅持,努力的在各種夾縫中開出花朵。


 
  提到「我的小革命」,高有智希望能讓大家知道,改變可以從小處開始,以及改變必須從行動開始。「希望大家看完之後,就去行動吧!看完之後你可以去賣咖啡、可以去當農民,不只是觀念的啟蒙,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行動。」


 
  後來從平面媒體轉戰原住民電視台,對高有智來說是非常大的轉折與挑戰,但始終沒變的是他對於「記者可以不一樣」這個價值的堅持。現階段的高有智希望透過節目帶領年輕人一起來做有意義的事,「青年TuPa」正是他努力經營的節目之一,雖然自己不是社會運動者,但希望能透過媒體去實踐社會運動,爭取大眾認同,堅持小眾服務。


 
  談到節目中原住民青年的行動,高有智熱情地說道:「我們節目很多都在介紹當代原住民的行動,有些年輕人在畫他們傳統領域地圖,他們必須訪問老人家,實際走過、標示,當你了解自己的土地在哪裡,你就知道你的靈魂、你的根在哪裡。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這些青年的行動讓更多青年加入行動。」


 
  在這些節目當中經常可以見到高有智小革命的影子,無非是希望可以透過這些青年的行動讓更多青年一齊加入,串聯在不同部落、不同學校的青年,讓大家看見原住民青年的力量,提高原視在台灣的能見度,成為觀眾心中對於台灣族群文化認識的主流新聞頻道。


 
  「只要堅持一點點就是不一樣!」當別人都收工時願意多訪一個人,別人休息的時候繼續查證、堅持多問一個、多上網搜尋,也許最後真的推翻原本的新聞結論,就是跟別人不一樣!高有智就像溫暖的鄰家大哥,時而搞笑時而自嘲,逗趣的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和在座的朋友分享:「雖然我們常常會感覺自己的渺小,但我始終相信,熱情美好的事情是可以改變全世界的,每個人的小革命都會是改變社會的力量。」高有智認為,記者沒有那麼偉大,也沒有那麼不堪,只要願意堅持做不一樣的事,而且整個社會願意一起來支持,那麼許許多多的不一樣就會持續發芽、開花。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三)/廖家慧

 

沙龍結束後,現場觀眾(左起三位)與講者高有智(右三)、卓新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右二)以及卓新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右一)合影。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二)/廖家慧

【蘭嶼,原住民關懷的起點】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二)/廖家慧

 

沙龍進行中,也歡迎聽眾隨時打斷詢問問題。


  考上大學的那年暑假,高有智和教會一同前往蘭嶼為當地的原住民孩童課業輔導。這是他第一次走進部落,也是高有智第一次想要更深入原住民文化,甚至想為他們多做一些努力,促成不一樣的改變。


 
  某次參觀部落時發生的事件,深刻影響了他日後對於原住民部落的關懷。高有智回憶說:「那時我們要去參觀部落的地下屋,突然有兩個幼稚園小朋友出現,他們將我們攔住要錢,告訴我,進來他們的地方就要給錢。他們不斷地拉扯,沿途跟著我們,甚至拿起石頭就丟,要把我們趕出去,只因為我不給錢。」直到後來高有智進入部落和當地耆老問候聊天,那孩子的態度才開始轉變。「短短不到幾十分鐘的時間,這個孩子從跟我伸手要錢、拿石頭丟我,到後來主動拉著我,帶我去海邊一起玩水,甚至奮力地用生命向我展示跳水絕活,跳好多次,即使撞到胸口紅腫,還是奮力地跳。」


 
  那次事件,高有智受到非常大的衝擊,他想不透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竟然在沒有接觸過觀光資訊文化之前,就會伸手向觀光客要錢,從未看過觀光文化的書籍,可是觀光文化卻已經深植這些孩子的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在這塊土地上不斷複製,甚至影響這些單純的孩子? 當他們脫下外衣回到最根本,其實就是個願意把大家當朋友、願意帶著陌生人到海邊告訴他們海有多美、他們有多喜歡這片土地的一群可愛又純真的孩童。


 
  「他們是在什麼樣的觀光文化裡面長大的,我想多了解一些,也希望讓他們有機會為他們自己講話,或者跟他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社會變得不一樣。」那次經驗之後,高有智持續走進原住民部落,親身的去接觸、互動,深入了解原住民議題,期望有機會聽見他們的聲音,甚至幫助他們發聲。


 
【在中國時報的日子】


 
  高有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灣教會公報服務,在當時屬於獨立/另類媒體,磨練了一段時間,他決定進入主流媒體學習,了解大報的運作方式,於是選擇到中國時報工作。「中國時報曾經是讓人佩服的報紙,無論是對自由體制的思考或是對時事議題的針砭,雖然黨國體制下有某種程度的包袱,但至少在衝撞或是整個民主化的過程也扮演一定的角色。我也是懷抱這樣的憧憬和嚮往,希望到中國時報看一下。」


 
  進入中時以後,高有智依然堅持他在NGO、原住民、環境、農業等領域的關懷。「原住民朋友這一塊影響到我的生命,我想要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我想當記者。進入中國時報後,我很努力扮演這個角色,雖然只有2%的人口,但對我來說這很重要,因為這影響了我為什麼要當一個記者。」


 
  在中國時報的期間,高有智和何榮幸合作過許多專題,諸如「傳承時代回憶─消失與重生」、「尋找祖先的路-原住民文化的消失與重生」、「休耕啟示錄」,到後來製作「我的小革命」等等。對他而言,專題的背後都有訴說不盡的有趣故事和重要性,以第一個卓越新聞獎「休耕啟示錄」為例,他們發現休耕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其實更深層影響的是整個產業甚至是整個農村社會與文化。


 
  「想要成為一個不一樣的新聞工作者,如何把握初衷,努力去爭取,真的很重要。想盡各種方法說服,一個人說服不了,就找一個團隊去說服,一個團隊說服不了再找兩個團隊去說服,總是有可能有一天在夾縫裡面開出一朵花。你會慢慢發現一路走來真的開了許多花。」高有智以調查採訪室的「消失與重生」專題來舉例,當時決定把專題的第一個版面拿來談「獵人」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報社不認同用一個版面去介紹獵人。但是,經過團隊不斷地說服和爭取,最終還是做到了!


 
  美好的時光直到中國時報易主蔡衍明後開始產生變化,高有智發覺以前那個多元、自由主義作風、尊重記者的中國時報在慢慢變質,逐漸變成尊重報老闆的意志,從兩岸到涉己事務無一例外,最後讓他決定離開中時是因為「黃國昌事件」。中國時報當時為了對抗反媒體壟斷主要人物黃國昌,極盡各大版面批評、醜化黃國昌,雖然高有智身處調查採訪室,但他認為:「身處在一台坦克車裡面,即使開槍開炮的不是我,可是我沒辦法說服自己,我沒有殺人。而且殺的人是我當初最覺得台灣應該要去支持的社會公民的力量,我沒有辦法閉著眼、摀著耳朵,我無法說服自己這件事不會和我所信仰的價值產生衝擊。」於是他連那一年的年終都沒有領,就毅然決然離開中國時報。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一)/廖家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今(2017)年四月舉辦「卓新沙龍-卓越新聞獎得主學思歷程分享」活動。4月28日第二場沙龍由原住民電視台新聞部製作人高有智主講,講題為-「記者可以不一樣」。高有智透過自身求學及媒體經歷的分享,帶著聽眾看見作為一位記者,如何堅持自身價值與信念,讓媒體工作變得不一樣,並鼓勵民眾一起透過行動來促成社會更多的改變。
 
【求學之路-拒絕讀醫科,台大動物系的逃兵,選擇走向新聞工作】


 
卓新沙龍:記者可以不一樣(一)/廖家慧

 「人生是一連串的轉折」,高有智由此開始敘述自己的人生。

 


 
  來自南部的台灣囝仔高有智,高中就讀高雄中學的第三類組,懷抱對自然科學的偉大夢想,期待有天可以為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當時社會壓力、家長都希望他去念醫科,但高有智沒有依循父母和社會的期待,反而選擇了台大動物系(現台大生命科學系)。叛逆的選擇是他第一次想要做不一樣的自己,然而只念了一年,高有智就發現自己的人生志向並不在此。透過參與部落工作、街頭運動的經驗,他突然發現比起自然科學,自己更喜歡與人接觸,更喜歡社會人文科學。


 
  街頭運動、反核電、部落參與、反七股工業區......,高有智回想起大學時期參與的活動仍歷歷在目。「這些一點一滴的養分促使我在人生重要的轉捩點想做不一樣的選擇。」高有智自嘲這是他不學無術的大學生活,因為大部分的回憶不是在街頭運動的現場就是在部落課輔的時光。「所以就知道我不得不轉了,因為實在念不下去。念不下去對我的意義是因為我想要走更不一樣的路。」


 
  高有智不斷思考,如果大學參與的這些事情真的對人生有意義,那麼大學之後,應該如何繼續延續這些意義,做些選擇讓人生變得不一樣? 最後決定朝新聞媒體的路前進,當一位不一樣的記者,因而轉考台大新聞所。


 
  正因為大學參與許多運動,那些親身參與,讓高有智體認到身為一個台灣囝仔,自己對台灣的了解其實非常淺薄,因此想藉由新聞工作,持續去關懷我們的社會,去了解我們這塊土地發生什麼事情,了解人生百態與社會萬象,聽見更多小人物的心聲。


 
【第一志願-NGO社團、社運線,把別人覺得不重要的新聞做得有價值】


 
  在以前的大報時代,政治線通常享有最多資源,記者的版面也比較多,然而高有智不像多數記者選擇資源較多,較容易被看見的路線,反而將NGO社團線當作第一志願。


 
  雖然在新聞價值的取捨之下,民間社團運動對報社來說只能是小配菜,高有智卻相信「小菜也可以很好吃、吃很飽,所以一進報社就堅持要跑NGO、社團這條線。」他認為,NGO線涵蓋範圍非常廣,包括老弱婦孺、社福團體在提倡的各種議題,它不只是社團活動,可能牽涉到年金制度、性別議題、婦女、同志議題、基層民間的力量,這些都非常重要。


 
  即使平時採訪的daily都只能刊登在報紙邊邊角角的小版面,但高有智並不氣餒,反而有計畫性的利用星期六、日新聞比較缺乏的時段,將平常daily新聞背後涉及的一些議題做大,利用周末時間做成專題,藉以讓這些不被主流在乎的議題有發光的機會。「我從那時候慢慢累積自己跑專題的經驗,希望告訴大家,沒有冷衙門,只有你自己怎麼樣在那一個路線上找到自己真的喜歡的事情而且把它做好。」


 
  高有智的反骨和小小心機,讓當時一直不受重視的社團線,有機會以不同的樣貌被大眾看見。當大家都覺得不重要,高有智就愈努力的去經營,讓自己成為不一樣的社團線記者。長期的深蹲,他不僅看見人生百態,也看到台灣蓬勃的社會背後蘊含深厚的歷史意義。


 
推薦訂閱
《生日做公益,生命更有意義》加入展翅生日捐,讓宇宙人療癒你我心靈@【台灣展翅協會電子報】
[衣倪爾繪本集] 停刊公告@【衣倪爾繪本集】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