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數位浪潮下 紙媒的工作轉變(上)/郭馨棻
數位浪潮下 紙媒的工作轉變(上)/郭馨棻
編按:做為台灣有數的新聞獎,每屆受邀擔任卓新新聞獎的評審,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討論,選出當年各個獎項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僅是鼓勵這類作品在內容中傳達的新聞精神,同時也是將新聞獎的榮耀頒給為了跑出這條新聞、製作出這條新聞的新聞工作者。
只是在現今的新聞工作環境中,不論是台灣社會對於記者的價值貶低、不信任感,又或者是數位時代中,記者比起以往需面臨更多的挑戰以及勞動權上的壓榨,都讓記者工作增添許多不為人所道的辛酸;第十五屆的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擔任頒獎者的卓越新聞獎董事林元輝,曾感嘆業界的變化,有時讓身為學院老師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學生。
但仍有許多記者在這個圈子中默默地耕耘,不只是每屆獲得卓越新聞獎的得獎者,還有其他每天扛著電腦、揹著相機、揣著錄音筆穿梭在各個新聞現場,將他們的所見所聞透過文字或影像傳達給讀者的記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記者」這個職業,絕對不僅僅是鄉民口中的「妓者」,卓越新聞獎《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將在接下來的期數中,不定期刊出不同路線記者的受訪文章,希望透過這些採訪內容,能讓讀者對於記者工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替數位時代下的記者工作留下一些記錄。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主編 田育志
--
受訪記者:黃信璁
所屬媒體:聯合報 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記者
入行資歷:三年
負責採訪路線: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
經歷:自由時報實習/聯合報消費線記者/聯合報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
數位浪潮下 紙媒的工作轉變
黃信璁,現任聯合報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記者,大學時期他唸的是台大歷史系,畢業前夕,他思索著歷史系背景所可能投入的工作。當時他總覺得歷史系所探究的學問抽象而宏觀,無法落實至具體的工作執行面上,因而決定考取新聞研究所,希望能夠投入新聞產業,試試看新聞工作。
踏入職場前對於新聞媒體的想法
談起踏入職場前對於記者工作的想像,黃信璁笑著說,「可以感受到社會風氣對這個工作的想像大概非正面吧?」總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討論記者的工作倫理或是勞動狀態,例如批判報導的真實性、強調記者工作無法讓人兼顧生活與工作等等。然而這些社會風氣的討論,對他而言不實際地進入新聞業界闖闖看,無法有所感覺,他想親自去瞭解「新聞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新聞媒體隨著社會文化而有巨大改變,在媒體定位上,新聞媒體被認為是第四權,它的存在有助於社會大眾監督政府、發現問題、發表意見,從而作為制衡政府的力量,然而同時新聞媒體也是以商業經營為主的私人企業,如何平衡其中的力量,是媒體長久以來的課題。
而在媒體的工具使用上,隨著網路世界的革命,訊息的流通速度超越以往,各項多元的分析工具、多媒體軟體等,更顛覆著新聞的呈現方式。因此此時的閱聽人行為也更加複雜,無法以過去的框架來認識閱聽人,新聞媒體總是時時刻刻思索著,閱聽人究竟需要什麼資訊?
這使得新聞環境不得不面臨多重的挑戰,有些人或許因此對媒體工作感到卻步,但黃信璁卻認為必須進入業界親自看一看。尤其研究所期間,政大傳播學院當時的院長鍾蔚文有一句重要的話深深地影響著他,鍾蔚文說:「整個媒體環境正在改變,而你們很幸運的,可以參與其中。」
(未完待續)
數位浪潮下 紙媒的工作轉變(下)/郭馨棻
編按:做為台灣有數的新聞獎,每屆受邀擔任卓新新聞獎的評審,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討論,選出當年各個獎項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僅是鼓勵這類作品在內容中傳達的新聞精神,同時也是將新聞獎的榮耀頒給為了跑出這條新聞、製作出這條新聞的新聞工作者。
只是在現今的新聞工作環境中,不論是台灣社會對於記者的價值貶低、不信任感,又或者是數位時代中,記者比起以往需面臨更多的挑戰以及勞動權上的壓榨,都讓記者工作增添許多不為人所道的辛酸;第十五屆的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擔任頒獎者的卓越新聞獎董事林元輝,曾感嘆業界的變化,有時讓身為學院老師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學生。
但仍有許多記者在這個圈子中默默地耕耘,不只是每屆獲得卓越新聞獎的得獎者,還有其他每天扛著電腦、揹著相機、揣著錄音筆穿梭在各個新聞現場,將他們的所見所聞透過文字或影像傳達給讀者的記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記者」這個職業,絕對不僅僅是鄉民口中的「妓者」,卓越新聞獎《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將在接下來的期數中,不定期刊出不同路線記者的受訪文章,希望透過這些採訪內容,能讓讀者對於記者工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替數位時代下的記者工作留下一些記錄。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主編 田育志
--
受訪記者:黃信璁
所屬媒體:聯合報 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記者
入行資歷:三年
負責採訪路線: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
經歷:自由時報實習/聯合報消費線記者/聯合報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
黃信璁進入聯合報的職務,正好可以一窺紙媒面對數位浪潮的轉化。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部門,以進行深入的專題報導為主要工作,並且配合著報社內的其他單位,例如報紙文字記者、願景工程或是影音小組,整合多元的組織力量,執行特定的專題報導。
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部門的報導露出,在多元資源的整合之下,是以網頁資訊的方式露出,不論是《流沙中年》或是《毒癮悲歌》專題,均整合了文字、圖片與影音,以更為簡潔、易讀的多媒體整合方式,呈現於讀者面前,是紙媒面對數位浪潮的重要嘗試。
為將報導以多媒體整合的方式呈現於讀者面前,該專題的採訪也勢必多花心力。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部門在面對採訪時,為整合資源,有時候一個採訪現場報導團隊的規模會高至6到8名人力,包含2台相機、2台攝影機、2名記者、1名主管等,以求專題的完整性。各部門收集資料、分工後,再由公司做統一與完整的整合,將讀者所關心的面向一一呈現。
黃信璁分享到,新聞媒體的任務不外乎兩件事,一個是賺錢讓企業生存下來;第二是對社會發揮影響力。而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部門之所以願意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進行專題報導,其實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透過報導的力量,將重要的議題帶入社會,發揮影響力。
相較於一般報社的文字記者,黃信璁的每日工作樣貌也不太一樣,他週一至週五上班,週末休息,作息與一般上班族相仿,有空就和朋友打打壘球,兼顧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上班的主要工作是專題執行,一般來說一個專題從企劃至上線完成大約會花2至3個月的時間,前面2/3的時間需要擬定專題企劃、與各部門討論並分工、採訪與寫稿、整理照片與影音、圖文搭配整理,美術則同步設計,最後1/3的時間則保留給工程師做頁面上稿與測試。通常專題上線前的工作最忙,必須透過重複的測試確保文章的呈現沒有問題,他笑著說,上個專題上線前一晚,他整晚留在公司沒有睡覺。
比較特別的是,黃信璁也必須預先設想如何讓專題發揮影響力,可搭配的方式相當多元,例如網路紅人的臉書分享、上廣播節目討論等,每次可針對不同的議題尋找讓報導發散的結合。
對黃信璁而言,每次面對新的專題,都是一次新的挑戰,會認識不同的受訪者、深入不同的專業領域加以研究,也必須瞭解誰是關心此議題的閱聽人,透過報導為閱聽人提供豐富的資訊,他認為這是新聞媒體工作有趣且迷人之處。
回顧與展望
回顧踏入職場的三年,他認為持續學習是面對媒體環境轉變的一項重要課題。由於新聞媒體正面對著數位世界的轉換,有許多資料分析的工具可以為報導提供多元而有趣的資訊,例如資料分析的工具R語言、整理地理資料的Google Earth、網路流量的判讀工具Google Analytics等,均能夠透過資料整理為新聞提供不同而有趣的觀點,值得媒體工作者抱持動力認識新科技運用。
上述回顧也成為他對於有志進入新聞界同學的建議,他認為學校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培養觀點的場域,除此之外,同學們可以透過機會學習不同軟體工具的使用方式,這些探索會成為未來面對職場的技能,如果能夠在學校期間自行摸索,將幫助自己有更多的資源應對媒體的變化。
展望未來的新聞媒體,黃信璁認為,總有一天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部門所做的報導不再會被外界認為是「新媒體」,而會取代現有的媒體工具成為大家所熟悉的資訊呈現,閱聽人會習慣閱讀文字、圖片與影音並存的資訊。因此新聞工作者的重點仍然會回到議題本身,藉由有影響力的議題引發讀者的興趣與好奇心,進而促成社會改變。
隨著科技的演進,黃信璁正參與著媒體環境的大改變,看到了許多新的工具、敘述方式正在影響著媒體,這一切新穎而充滿挑戰,回應鍾蔚文老師的話,「整個媒體環境正在改變,而我們很幸運的,可以參與其中。」
我的媒體工作樣貌
女作家事件之後/賴慧玲
一、活動名稱:女作家事件之後…(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中高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相關新聞報導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女作家自縊事件之後,補習班狼師議題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開始衍生一連串補習班修法問題,也因為網路發文自由、發言平台多,類似事件的爆料接續而來,讓「補習班」、「狼師」成了近期的新聞關鍵字。然而,這樣的事件不分性別、年紀,而且也不會只出現在補習班、學校,會對你造成傷害的人甚至可能就是你的家人,整起事件也不會是單純的因為…所以就能得出一個結論或評語,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此事件衍生的報導,讓爸爸媽媽與孩子談自我保護,兼看新聞事件中更值得關注的重點。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與孩子先透過網路或新聞,一起了解女作家自縊事件的大概內容。 2.問問孩子對這個事件的感覺是什麼,同學們之間是否聊過這個事件,大家有什麼想法?如果這個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會怎麼辦? 3.你覺得這個事件後,可以被討論的議題有哪些?例如補習班、情緒處理、師生距離、性教育…等。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找新聞資料,看看在事件後,最被關注的議題是什麼?--補習班狼師、補習班修法。 4.新聞鮮少提醒孩子如何自保,而且騷擾事件也不只存在於補習班裡,可與孩子進行討論: (1) 你覺得哪些地方可能出現這樣的事件? (2) 只有異性會傷害你嗎?同性別的人如觸摸你的身體讓你感到不舒服,也算是傷害嗎? (3) 你覺得可以怎樣保護自己不遇到同樣的傷害? (4) 如果有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你會怎麼做? 5.孩子可能因為年齡有限,讓爸爸媽媽不知道如何與他們談性,則可以用孩子理解的說話,從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保護自己的身體來引導。 6.女作家事件之後,除了補習班議題之外,亦有其他觀點值得被看見,爸爸媽媽可與孩子共讀這些文本。 (1) 如果你真的關心房思琪,該做的不是殺死狼師,而是終結製造他們的萬惡體制。 (2) 這是性侵不是愛呂秋遠給家長10點建議 (3) 名家觀點-停止消費女作家悲劇 (4) 房思琪現象專家:創傷不該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