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6-30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本期目錄
留住時間的木盒 陳文祺「偽日記」展覽/陳芳珂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上)/呂一銘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下)/呂一銘
留住時間的木盒 陳文祺「偽日記」展覽/陳芳珂

「若時間是片海


那記憶猶如週而復始的浪拍打


侵蝕的岩洞是時間的紀錄


伴隨而來的生物共生體系回應著潮來潮往的記憶面貌


沒有一朵浪是一樣的長相


但站在岸邊的我們卻也分不清楚哪一朵浪是記憶中的白花」
──陳文祺


 
留住時間的木盒 陳文祺「偽日記」展覽/陳芳珂

「偽日記」展覽中的作品之一。 

 


 
  政大藝文空間裡,木盒子一格一格懸浮排列,環繞牆邊。陳文祺於3月20日至4月21日展出的「偽日記,活版鉛字與影像書寫創作」,將黑白照片,搭配植於厚紙上的鉛字,整齊排列出他走訪亞洲各城市的圖文日記。


 
  「『偽』是人為,人類所營造的無論是真實的文化,或物質的現象,我認為它都是一種偽造的行為,它對應的是跟天、地與人的關係。」陳文祺在3月29日的講座茶會當中解釋,「它對應了真實,但它又不真實;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真實,事實上就是人為的。」


 
  創作當中,陳文祺以簡短的文字,記錄下與影像相襯的感受,形塑出旅行時的日記。然而,陳文祺認為,「日記寫的都是假的一天,無論你的記憶多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記錄下來。」腦中的印象會記得一部分,但可能會因時空的轉變而有所不同,生成出不一樣的詮釋方式;因此作品當中,陳文祺試著透過影像、文字和物件,去談這個時空下真實的樣貌。

 
  懸浮在牆上的木盒子,覆蓋上玻璃,內部呈真空狀態,作品被保存在完全密閉的空間當中。「我試著用物理性,讓裡面進行保存的狀態,這個保存行為,只是為了回復物理性質下的可能。」陳文祺透過偽日記創作,談論的是對於時間的真實感受,他緩慢地唸出這次的核心概念詩片段:「時間的靜默是真實的感受/萬物與時間是凝結的,弔詭的是日落星辰卻如此清晰/時間與記憶在此糾纏,一望無垠的海正投射著時間的無情/……/晒黑的才是真實的影像」他提及,不管是過去的底片被光線照射後,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黑、或是太陽下被曬黑的皮膚印記,才是能看見時間走過的真正痕跡。


 
  木盒當中的黑白影像,使用製作昆蟲標本的白鐵心銅頭,將其固定在厚紙板上,讓整個展場彷如一座博物館,留住了剎那的記憶片刻;影像就像那些被釘置在標本箱內的蝴蝶和甲蟲,成了「死亡的印記」。0.2釐米的活字版鉛字則在精密計算了字與字的間距後,以香檳槌打入,植於紙上0.2釐米的深度;燈光在仔細地計算之後,打在作品的正中間,並做出完美的切光,木盒下緣斜射出兩條俐落的光線。陳文祺在創作的路上,堅持每一個環節,只為了讓觀眾能沉靜而不受干擾的觀看每個作品,彷彿將自身投入到木盒當中,凝視每一幅影像,感受時間的凝滯感。


 
  座談會上的與談人沈伯丞,從技術哲學去談陳文祺的創作美學。他認為觀眾第一點看到作品的直觀印象,源自陳文祺小心關照的每一個細節,「因此技術本身才是觀賞作品時所感受到的美。」沈伯丞也指出,攝影一直是一個非常技術性的藝術創作領域,與技術的精密度、準確度,以及思維的厚度有關。在按下快門的那剎那必須完整的了解技術操作本身,並且思考技術如何執行,才能讓最後的照片呈現出最完美的當下。


 
  不過沈伯丞笑著說,有時候會帶著批判的眼光,認為陳文祺過於在意細節的心意其實不被觀眾所察覺,「但看到展覽現場的那個燈,真的很感動。」他提及:「只有在技術完成度到了一個絕對值的時候,這樣的展呈才有可能。」沈伯丞也在展場空間中看見陳文祺強烈的創作意圖與技術意識。那些非常技術哲學之下的身體感官營造,在陳文祺創作的歷程當中,不斷累加、演繹、成長。


 
  同時,沈伯丞看見了展覽當中的暗喻。陳文祺透過木盒子標本的呈現,去回溯博物館時代的攝影狀態,將那些走入歷史的攝影術及印刷術留下,是黑白時代與手工時代的復返。此外,他也觀察到陳文祺在已經凍結時間的博物館裡面,安裝了非常微妙的時間裝置──昆蟲針。「當針頭氧化變色時,你知道時間流逝了。」沈伯丞認為,昆蟲針所傳遞的時間感,反而不再是技術感知的時間,而是感性感知的時間。


 
  另一位與談人張禮豪則在陳文祺後設的文字創作當中,看見了文字與攝影間的互文性。例如其中一幀照片中,拍攝很多電線及雜亂無章的電線桿,而搭配的文字是呼叫休士頓;透過聯想與文字的描述,陳文祺將電線桿變成火箭的象徵,讓作品更強烈的展現「人為」的部分,並努力地扭轉了傳統對於影像既定的符號和認知。


 
留住時間的木盒 陳文祺「偽日記」展覽/陳芳珂

陳文祺向觀眾分享作品故事。 

 


 
  此外,陳文祺並不是以傳統概念中,寫日記的做法,紀實的寫下當天的客觀事件,而是在後來整理照片時,回憶起當天的情景,記下片刻感受。影像的生成時間與文字生成的時間,彼此間相互呼應,打破了線性時間的要求。這些文字似乎可以獨立存在,與影像之間並沒有強烈連結,但在相互對照之下,卻產生了有趣的故事。
 


  張禮豪最後則以莊子思想總結陳文祺的作品。在莊子的理論當中:因為有了自然變化,才有我的存在,但是沒有我的話,自然變化也沒有意義、沒有辦法展現。「因此物我之間它是互相依賴、循環,並不是對立的狀況。」張禮豪說,而在陳文祺的作品當中,透過物件,也讓看不見的時間及記憶有了載體,在虛實之間彼此相襯、依存。

 


 


著沿岸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上)/呂一銘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上)/呂一銘
 


  美國川普總統,大剌剌摃上主流媒體,還突然閃電開除FBI局長,在美國政治史上尚屬罕見(亦是繼前總統柯林頓之後,史上第二個解聘聯邦調查局長的美國總統)。即便是1973年的尼克森總統在10月23日發動的「週六夜大屠殺」(Saturday Night Massacre),解聘了「水門案」特別檢察官考克斯(Archibald Cox),最終亦迫使尼克森自行辭去總統職務。然川普不記取歷史教訓,仍一意孤行,頓使自己和親信、家族陷入「通俄門」的泥淖,作「困獸之鬥」(主流媒體幾乎每日爆、批),備受各方矚目;而此也使得新聞自由和民主制度,面臨新的挑戰!


  
  不過,面對媒體「第四權」(為「權利」並非「公權力」)的制衡,川普卻「不按牌理」對其發起挑戰;像他從當選到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大剌剌和主流媒體對幹,還常用「推特」當「個人新聞台」,大批媒體搞「假新聞」,致目前聯邦政府許多重要職缺空懸,內政改革延宕,更忘了「總統不是記者」,而是「受媒體監督」的角色!


 
  簡言之,總統或政府與媒體對立,是不智的,而媒體自有其職責和自律,也不能恣意妄為;彼此原就是各職其事,相互尊重。例如川普在5月10日無預警地開除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康梅當天,卻在白宮會見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反而禁止美媒在場採訪,竟允許俄媒(俄國外交部攝影師兼具國營新聞媒體塔斯社記者身分),入內拍攝,再度引發爭議,認有國安疑慮,形同犯忌的「閉門祕密會議」。儘管白宮發言人史派瑟(Sean Spicer)急忙澄清,是受到誤導,並不知道有俄媒在場,而此也此只能唬外行人,如此「欲蓋彌彰」,反成傳媒笑話。


 
  接著,《華盛頓郵報》在5月15日再度出擊,指稱川普日前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華府長袖善舞的俄羅斯駐美大使季斯利亞克(Sergey Kislyak)會面時,大方分享中東盟邦蒐集伊斯蘭國(IS)情報的所在城市,儘管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和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護航,否認川普「洩露」情資;但川普隨後卻推文自爆「有權這麼做」,似乎承認《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屬實。而《紐約時報》5月16日復揭露,川普曾要求康梅停止調查前白宮國安顧問弗林(Michael Flynn)私通俄羅斯案,疑因未答應而被拔官。


 
  另路透社也不落人後,5月18日獨家報導,美國多位現任和卸任官員透露,涉及「通俄門」的弗林和其他川普競選團隊顧問,於去年總統大選的最後七個月期間,曾與克里姆林宮有過至少18次未公開的通話和電郵往來,但目前尚未有川普團隊瀆職或勾結的確切證據;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會則正對此進行調查。有消息人士表示,川普團隊與俄方的討論聚焦修復美俄經濟關係、合作打擊「伊斯蘭國」,以及遏制中國。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已前往中央情報局與國家安全局,檢視這些紀錄文本。


 
  由於弗林和其他川普競選團隊顧問,已涉嫌違反美國的羅根法(The Logan Act),這項法案是禁止任何普通公民在未獲政府明確許可下與外國政府談判,儘管他即將成為政府一員。該法規定:「任何美國公民未經政府授權,直接或間接與任何外國政府接觸、通訊或協商任何與美國政府的爭議、且會傷害美國政府的議題,應入監服刑3年以下或予以罰款。」200多年來,該法持續有效,並於1994年進行最新一次修訂,觸犯該法者屬於重罪(felony)。


 
  媒體出身的白宮副發言人桑德絲(Sarah Huckabee Sanders)在5月11日還表示,川普已對康梅失去信心,並稱不用委任特別檢察官進行調查;結果在輿論壓力下,美國司法部終於5月18日任命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穆勒(Robert Mueller)為特別檢察官,持續調查俄國是否介入去年總統大選。如今連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局長約翰.布倫南(John Brennan)23日在美國眾議院的公聽會中,針對俄羅斯是否干涉去年美國總統選舉,都表示:「我們曾掌握能證實俄國政府與川普陣營相關人士接觸的情報」云云。


 
  顯然,川普在「通俄門」事件疑雲重重之際,所做的「危機處理」卻是與眾不同,反而是整天找媒體的碴,一直批判「假新聞」,亦一直不停地「推特」,還公開點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衛報》、英國廣播公司(BBC)等主流媒體,是「人民公敵」。這種無視主流媒體長期建立的信譽,無異自取其辱。


 
  類此,川普無預警開除聯邦調查局局長康梅事件,也再度引發眾議;據美國昆尼皮克大學(QU)在5月12日的一項民調中,就指出執政將滿四個月的川普,民調支持度僅獲36%認同,創下新低,還有58%的民眾不滿意他的工作表現。除了執政,受訪民眾評價川普個人,發現強烈不贊同者多達51%創下新高:僅33%說他誠實,56%不認為他具備良好領導技巧;59%不覺得他關心普羅大眾。


 
  至於川普或媒體,誰比較會說真話,57%受訪者寧願相信川普口中所謂愛發「假新聞」的媒體,僅31%偏好川普,甚至和川普同黨的共和黨人也有17%選擇媒體。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中又以本來主要投給川普的藍領白人最為失望,如今支持與不支持比率已接近五五波。


 
(未完待續)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下)/呂一銘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下)/呂一銘


 
  值得玩味的是,在4月10日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揭曉的名單中,例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等分別因為揭發當今白宮主人川普不堪行徑,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丁利用暗殺與騷擾等手段在海外投射權力,獲得殊榮。頗值得有權勢者省思。
 


  普立茲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普萊德(Mike Pride)說,今年的媒體處於不利環境,卻仍勇於挑戰權威,體現了獨立調查公開事務,以及以創意敘述美國故事的普立茲獎核心價值。像《華郵》記者法倫索爾德(David A. Fahrenthold)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就緊咬一月上任的美國新總統川普捐款向來不為慈善一事,並公開川普2005年私下以不入流話語討論女星的錄音檔,引發各界加碼爆料,樹立「透明新聞業典範」,贏得國內報導獎。


 
  而《紐時》則揭發俄國總統普廷透過各種方式於海外投射俄國勢力,促成美國情報當局調查俄國介入美國大選一事,贏得國際報導獎。還有《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努南(Peggy Noonan),在美國去年這場「全國最分裂選戰」中,把讀者與「美國人共同道德」緊緊相連,贏得專欄評論獎。還有去年引起全球譁然的「巴拿馬文件」,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F)、「麥卡雷企」(McClatchy)報業集團與《邁阿密先驅報》出動六大洲逾三百名記者,聯手揭開高官權貴利用境外公司把秘密資產暗藏海外一事,共享「解釋性報導獎」。


 
  足見媒體人的不畏權勢利誘,就事論事作公正客觀真實報導的表現,深入人心,自有公道的評價,這也就是新聞事業最吸引人的所在,亦是新聞人最引以為榮的地方。


 
  目前美國主流媒體連川普家族,都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包括他的女兒、女婿等,最新的消息是,他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許納(Jared Kushner)也被列為重點調查對象之一。根據《路透社》報導,有7名現任和前任政府官員爆料,庫希納在總統大選期間與結束後,至少和俄羅斯駐美大使季斯利亞克(Sergey Kislyak)有3次以上的非公開接觸,當中有2次在去年4月和11月透過電話聯繫。FBI在去年調查前美國國安顧問弗林的通俄事件時,發現庫許納與俄國的關係不單純,現在他已經成為FBI主要的調查目標。庫許納還與弗林在去年12月於川普大廈接見季斯利亞克,並試圖建立一條「聯繫管道」,遭人議論。


 
  法新社更在5月21日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捐贈一億美元(約台幣30億),給川普大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推動的「世界銀行女性創業家基金」。但諷刺的是,川普在競選期間,經常撻伐柯林頓基金會(Clinton Foundation)收取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的捐款。連世銀總裁金墉(Jim Yong Kim)都說:「這是一項非常驚人的成就」云云。」而《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還在5月31日報導,1名調查伊凡卡品牌中國產線勞動狀況的男子疑似遭到逮捕,另外2位調查人員則下落不明。可見北京是如何討好川普家族(前一陣子,還一口氣通過伊凡卡集團的30多項專利)。


 
  事實上,新聞媒體的守望、監督本具「防腐」作用,而堅持追求「真相」原是媒體應為當為的權利!所以美國主流媒體的鍥而不捨的追蹤教導毅力和勇氣,令人擊節讚賞!


 
  例如《紐時》今年初宣佈,將額外投資五百萬美元(約1億5千7百萬台幣),對即將上台的川普政府做更多正確報導,善盡「第四權」監督職責,以洗大選民調及報導不夠精確之恥,重振聲譽!還斥資買下第八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廣告時段,播送「真相難求(The Truth is Hard)」的形象廣告,反擊川普及白宮幕僚對新聞媒體的不友善評論為回應;該廣告以白底黑字的形式談論諸多爭議話題,每一句均以「真相是…」起頭,放映速度由慢而快,引出紐時對各項議題的主張,如「我們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分歧」、「另類事實即為謊言」、「女權即人權」等,並在不點名川普的情況下帶出其說法,如「媒體不誠實」、「氣候變遷是場騙局」、「歐版健保不平價」等,勾勒出川普政府的爭議源頭,最後再以「真相很難找到、真相很難了解、真相比以往更加重要」作總結。


 
  《華盛頓郵報》亦然,再加上被川普視為不友善的CNN等,看來川普得先全力設法澄清大選諸多不利的「通俄門」傳聞,才能去除各方的疑慮,有利各項政策的推行,並須審慎處理美俄之間的關係,不更被普廷牽著走,因為普廷頻與川普的眉來眼去,已讓許多視俄羅斯為「潛在敵人」的美國人厭惡!


 
  依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如因叛國、賄賂或其他重刑罪行及非重刑罪行而受彈劾並被定罪,須予以免職。若以當前情況判斷,及美國學界、法界人士的分析,川普被定罪的可能性不高,反而是遭彈劾的機率較高。若一旦成真,後果亦是十分不堪。但從川普與主流媒體的對幹的一年過程中,針鋒相對,高潮迭起,確給吾人帶來不少的啟思。

推薦訂閱
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低成本易上手方式 解決台灣老化問題@【揚生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