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7-26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本期目錄
前工黨黨魁Miliband與前產業大臣Cable呼籲Ofcom抵制梅鐸收購Sky案/涂敏編譯
有意識地朝彼方前行:李雪莉二十年的新聞之路(下)/陳芳珂
有意識地朝彼方前行:李雪莉二十年的新聞之路(上)/陳芳珂
前工黨黨魁Miliband與前產業大臣Cable呼籲Ofcom抵制梅鐸收購Sky案/涂敏編譯

前工黨黨魁Miliband與前產業大臣Cable呼籲Ofcom抵制梅鐸收購Sky案/涂敏編譯
 
  根據前工黨黨魁Ed Miliband與前產業大臣Vince Cable向Ofcom呈遞的建議書指出,魯伯‧梅鐸收購Sky電視案必須被抵制,因為該案將給予梅鐸對英國新聞媒體過多的控制權,而且他也不是一位「適格的」的媒體所有者。


 
  梅鐸的117億英鎊Sky收購案的直言批評者Miliband與Cable獲得工黨夥伴、律師Charles Falconer與保守黨下議院之父Kenneth Clarke的支持,並署名於建議書上。


 
  媒體監管單位正在評估Sky收購案是否會引起媒體多元性問題,以及在21世紀福斯的全面控有之下(目前已控有該付費電視公司39%的股份),廣播標準是否能維繫。


 
  Ofcom到5月16日才要向文化大臣Karen Bradley提出決定,目前正在審核福斯電視集團是否「適格」接手Sky電視的廣播執照。


 
  Miliband、Falconer、Clarke和Cable已提出兩份長篇的建議書,詳述他們反對該交易案的論點。


 
  一封附帶的信件指出,對比媒體多元性疑慮的建議書是「廣泛而詳細的」(共有61頁篇幅),反對梅鐸更加控制英國新聞媒體的論述則由大法官列文森簡要地彙整於2012年的報告之中,論及文化、習俗與媒體倫理等面向。


 
  列文森表示:「所有在調查前提出證據的政治人物都說梅鐸先生行使了高度權力,也顯現出政界與梅鐸的關係。」


 
  該信又說,關於梅鐸家族「龐大又過度的權力」的證據是Ofcom公共利益檢驗的核心,媒體監管單位必須「防範任何媒體所有者或聲音對公眾輿論和政治議題擁有過多影響力」。


 
  福斯電視集團若吃下Sky其餘61%尚未持有的股份,將能使梅鐸控有英國、德國、奧地利與義大利的Sky新聞台與付費電視經營權。


 
  梅鐸更透過另一家分拆公司「新聞集團」掌握英國新聞媒體如《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太陽報》,以及廣播電台TalkSport。


 
  該信斷定,「除了BBC之外,相較其他任何媒體內容提供者,該案將賦予梅鐸對我國收視與閱讀習慣持有更多控制權。」


 
  33頁的建議書提出一連串反對梅鐸和福斯電視集團具有適格性以接手Sky廣播執照的問題。


 
  該信指出:「我們相信根據適格性,該案必須被抵制,適格性測試看的是人格特質與行為的問題,但梅鐸家族的紀錄卻是長期對法律與監管措施的漠視之一。」


 
  「我們並不相信,若該案成功獲准,Ofcom會對Sky電視將能持續作為一個具有適格性的執照者感到滿意,」Miliband、Cable與Falconer的信件指出,「是的,我們認為Ofcom若能恰當地在測試上行使自身應有的作為,不至於會導致如此結果。」


 
--------------------------


作者:Mark Sweney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7/mar/31/ofcom-must-block-murdoch-sky-takeover-miliband-cable

 

 

 

 
有意識地朝彼方前行:李雪莉二十年的新聞之路(下)/陳芳珂

有意識地朝彼方前行:李雪莉二十年的新聞之路(下)/陳芳珂

 


 
學會付出,做有價值的選擇


 
  在李雪莉從北京外派回國之後,感受過彼岸嚴密監控,才深刻體會台灣所擁有的自由,以及過去習以為常的一切,其實都是多麼可貴。因此,她開始加入志工、四處演講,並願意付出,包含加入哲學星期五、台灣記者協會等。她漸漸明白:「我以前在這邊別人給我的養分,需要一個世代一個世代不斷承接下去。」


 
  隨著加入各個志工團隊,也成為一名母親,在不同團體當中,李雪莉漸漸變得更有耐心。「我用比較長的時間看待一個生命的價值。」因此在《報導者》中,李雪莉成為陪伴的角色,她尊重每個記者所擁有的特質,依據個別的狀況調整各自處理新聞的方式。


 
  「這二十年來它不只是一連串有意識的抉擇,它還是價值的抉擇。」對李雪莉來說,有意義的價值在於不斷累積自己各方能力;在媒體路上,她沒有一刻停歇,「我相信持久的力量,一定是有信念才能走得遠。」


 
  同時,她也期許走在新聞路上的人,能夠找到可敬的對手。「透過善意的競爭,彼此才能一起成長,那樣的感覺非常棒。」乘載理想的這條新聞路顛簸難行,唯有身邊伴隨著同樣抱有夢的同行者,才能往更未知的路途行去。


 
在一場媒體實驗中,找回溫柔的人性


 
  近年來台灣媒體飽受批評,主流媒體在點閱率等壓力之下,並沒有做好媒體的職責。因此李雪莉在最終選擇加入了《報導者》,「這是一場媒體實驗。」他們期盼透過公共參與,邀請讀者一起改變生態;她相信透過好的報導,能讓讀者學會思辨、同理,甚至是能幫助決策和行動。


 
  在《報導者》入口處掛著他們的信念:「我們是一群不斷在路上的記者。」他們期許在每一場深度調查報導中,記者們都能確實地走進現場、走入人群。在講求快速和大量產製的生態環境,媒體業時常殘忍地對待受訪者和新聞工作者。因此李雪莉盼望,透過《報導者》持續的努力,能讓文章回歸記者專業的脈絡,並且每一篇報導都能夠善待可能在新聞中受傷的人,找回那遲鈍和不再溫柔的人性。

 

 
有意識地朝彼方前行:李雪莉二十年的新聞之路(上)/陳芳珂

「二十年的新聞路是一連串有意識的抉擇。」《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眼神堅定,在新聞產業渾沌之際,她仍目光炯炯盯著前方路途。4月28日,她於政大的「哲學星期五」中,以「新聞之路──一個報導者的私人筆記」為題,分享了她從事媒體工作一路以來的私密歷程。
 
有意識地朝彼方前行:李雪莉二十年的新聞之路(上)/陳芳珂


 
一次又一次的探尋


 
  李雪莉曾經短暫待過《聯合晚報》,後轉進《天下》,現於《報導者》中持續推動深度調查報導。她從「環境」、「歷練」、「能力」、「角色」和「團體」等五個面相,分享她一路以來的追尋。


 
  這二十年來,李雪莉以記者為終身志業,走在新聞的道路上,她總是反覆問著自己:「每一次我做了什麼樣的抉擇、累積了什麼樣的能力、交了什麼樣的朋友、有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人,或者能夠被尊重的記者?」每一個去留都是她有意識的決定。


 
  在《聯合晚報》中,每日必須快速處理三千至五千字的新聞稿,同時要找隔天的新聞、接洽採訪等,讓她深刻感覺新聞的朝生暮死,卻也訓練出她在處理新聞的速度。不久李雪莉進入《天下》,曾被外派至北京、也到過香港等地採訪,在《天下》讓她學會了國際化,也累積了做深度專題的能力。「每個環境都會決定你的行為。」李雪莉說,「在這二十年來,有幾個關鍵我做對了。」選擇《天下》和《報導者》都是因為這樣的環境能滋養她,讓她在新聞領域不斷進步,因此她決定擇良木而棲。


 
提升各方能力,踮起腳尖摘星星


 
  不管是求學階段,或在媒體業中,只要有出國的機會,李雪莉總是搶在最前頭。她形容那就像踮腳摘星星,即使明白它很高、自己的能力不足,卻必須踮起腳尖嘗試。「不管那個任務有多困難、不管我是不是準備好了。」她說,只要有機會,她都會努力爭取,因為她相信:「成長最快是在你水土不服的時候、是在你面對新環境的時候。」


 
  前十年的時間,李雪莉以從事文字工作為主,到了《天下》的影視中心後,她才慢慢培養起影像能力。她指出,一個好的文字工作者,必須具備影像訓練,因為影像的元素非常重視感性,而文字訓練則較側重邏輯。「影像會幫助你看到很多的細節。」李雪莉說,在採訪的過程,勢必會遭遇許多拒訪的情況,而看見對方所未見的部分,能增加受訪者對你的信賴,也讓對方有所獲得。她形容,如同楊德昌的電影《一一》,記者就像片中的小男孩,不斷拍攝每個人的後腦杓,「要讓受訪者看見他的後腦勺,看到他自己都看不到的角度。」因此必須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推薦訂閱
山達基公益電子報第21期: 響應國際民防日 學習急難救助新妙招@【【山達基公益電子報】】
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內湖人】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