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12-25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第四期休閒班及體適能班隊 停課通知
本期目錄
16th卓新獎:出生入死的跨國採訪-國際新聞獎/吳佳穎
16th卓新獎:肩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即時新聞獎/廖家慧
16th卓新獎:透過卓新獎的鼓勵,讓新聞攝影不再式微/廖家慧
16th卓新獎:出生入死的跨國採訪-國際新聞獎/吳佳穎

16th卓新獎:出生入死的跨國採訪-國際新聞獎/吳佳穎


 
國際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一通電話,開啟一連串跨國採訪


 
 16th卓新獎:出生入死的跨國採訪-國際新聞獎/吳佳穎

劉致昕(圖中)特別感謝攝影記者陳宗怡(圖右)和他一起在採訪中出生入死。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國際新聞獎由《商業周刊》記者劉致昕、邱碧玲、陳宗怡、田習如,以「假新聞撕裂歐洲」獲得。


 
今年3月,正值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川普當選,當時劉致昕問法國朋友:「你們有沒有假新聞?」意外獲得美俄合體的「假新聞生產鏈」線索。在對具體情形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劉致昕透過維基解密的駭客,及反對普丁的駭客等線人提供的資訊,並實際前往法國、德國、西班牙採訪,一步步拼湊出「假新聞工廠」的運作情形,完成這份報導。於是,一通與法國公務員朋友的電話,開展出劉致昕橫跨8個國家受訪者的採訪。


 
頒獎典禮上,劉致昕除了感謝《商業周刊》的支持,他特別感謝一同上台領獎的攝影記者陳宗怡,陪著他出生入死,他說,「我們進到許多不該進的地方,包括在沒有任何頭盔、防具的情況下,進到一個天花板玻璃隨時會掉落的地方。」


 
報導完成後,採訪團隊也與總統府、白宮、美國研究機構等單位接洽,美方更提出希望能將這份報導納為政府報告的一部份,目前報導正在翻譯英文版本,以提供美方使用。


 
身為獨立記者,劉致昕在同一個獎項分別以「假新聞撕裂歐洲(商業周刊)」、「他們逃到德國後(報導者)」入選。劉致昕直言,許多人對於獨立記者有很多幻想,但他說:「在貸款壓力下,獨立記者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唯一自由的時候是核稿人、或合作媒體願意完全尊重你的時候,這跟在不在體制內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劉致昕特別感謝《商業周刊》、報導者合作過程中給予完全的支持與信任。


 
國際新聞獎(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前進戰場帶回第一手新聞


 
 16th卓新獎:出生入死的跨國採訪-國際新聞獎/吳佳穎

《消失的國界》採訪團隊多次進入伊拉克採訪。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國際新聞獎由三立電視記者陸琲琲、王詩雅、彭光偉、張峻德、張哲儒以「消失的國界: 失控聖戰 - 伊拉克烽火前線」此項作品獲得。今年是《消失的國界》節目開播 10 週年,也是第 7 次入選卓新獎,「消失的國界」主持人李天怡感謝評審多次肯定。


 
消失的國界多年經營戰地新聞,「失控聖戰 - 伊拉克烽火前線」是採訪團隊近五年內第二次到伊拉克採訪;去年,敘利亞內戰後,消失的國界也是國內第一家申請進入敘利亞的媒體。


 
前進戰地的採訪過程,從第一步進到戰地就困難重重,這次報導選擇前進摩蘇爾後,文字記者彭光偉說,「我們沒有認識任何人,只能透過網路、身邊朋友不斷尋找資源,最後即使沒有從巴格達政府拿到簽證,我們還是想辦法進去了。」


 
彭光偉說:「只要有衝突的地方就會牽涉人權議題,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部分。」並回觀台灣國際處境,彭光偉認為,台灣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一方面隨時受到戰爭威脅,但卻又是個安逸的小島,「大部分時候我們都不會想到、體驗到戰地的實際情形。」


 
因此彭光偉積極投入戰地新聞,也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更多媒體經營戰地新聞。他說:「我希望即使是戰地這麼危險的地方,台灣也能有第一線記者進到現場,而不只是用外電新聞,或是向當地人買新聞畫面做二手報導。」

 

 
16th卓新獎:肩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即時新聞獎/廖家慧

16th卓新獎:肩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即時新聞獎/廖家慧


 
即時新聞獎分為平面及網路文字、廣播、電視及網路影音三個組別,分別由聯合晚報、警察廣播電臺以及TVBS獲得獎項。


 
肩負起監督權力不當與抗衡社會偏見恐懼的媒體責任


 
16th卓新獎:肩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即時新聞獎/廖家慧

聯合晚報〈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團隊代表何振忠、何定照。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即時新聞獎由聯合晚報〈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奪得。透過紀錄國防大學學生阿立數年前疑因感染愛滋遭退學一案,記者肩負起新聞監督權力不當與抗衡社會偏見恐懼之媒體責任,挑戰封閉強硬的國防教育系統,並在議題敏感性和當事人保護的採訪限制下,仍鍥而不捨地報導,引起台灣社會反省關注並翻轉事件結果,進一步也在台灣愛滋人權保護中,讓新聞媒體可擔負的社會角色留下了歷史紀錄。


 
獲獎代表表示,愛滋其實無所不在,像關愛之家即使到今天還是存在,許多弱勢者只能靠個人去對抗體制,阿立也是個人對抗國防大學國防部的體制。慶幸的是,報導曝光後,得到行政院的重視,當時的前院長林全立刻進行補救措施。


 
此外,採訪團隊為了表達對於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的感謝,決定把獎金全數捐給該單位;也在得獎感言中特別提到當時願意跳出來對抗國防大學的前衛生署疾管局局長郭旭崧教授,希望能與之分享這份感動與肯定。


  


林福岳:廣播保留了保留新聞工作的初衷和樣態


 
16th卓新獎:肩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即時新聞獎/廖家慧

警察廣播電臺〈蝶戀花賞櫻團遊覽車國道重大死傷事故即時報導〉團隊。

 


 
廣播類即時新聞獎由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蝶戀花賞櫻團遊覽車國道重大死傷事故即時報導〉勝出,採訪團隊在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分別趕往事故現場、指揮所、災害應變中心、搶救醫院等處即時連線,報導專業、匯集各整點新聞的剪輯、條理清晰。從事故發生、靈堂弔唁、各界說法、司機家屬的憤怒、司機過勞值勤、友利運通公司和蝶戀花旅行社以及駕駛司機的僱傭關係等問題都有所著墨,評審認為此件作品前後新聞掌握完整。


 
頒獎者同時也是廣播組召集人林福岳指出,進入網路世代後,許多人都認為廣播新聞老了、舊了、日薄西山,但在這次評選中,評審一致覺得廣播新聞保留了新聞工作的初衷和樣態,在整個新聞媒體領域中,廣播新聞是非常堅持不退縮的一群,甚至有時候用聽的比用看得更能了解真實事件。


 
獲獎代表劉碧薇致詞表示,警廣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憑藉長期的默契,每當緊急重大事故發生時,警廣都是全體總動員,包括節目、新聞、主管、基層新聞記者以及節目主持人,都希望能將最新最全面的消息傳達給閱聽人。


 
廣播新聞沒有畫面,無法用畫面讓人一下就知道發生什麼事,完全要靠記者們在不影響第一線緊急救災的狀況下將真實的新聞呈現給閱聽人,是團隊默契努力的結果。「收聽警廣掌握方向」,那個方向不只是交通的方向、人生的方向,也是緊急救難的方向。


  
把美國總統大選做得跟台灣選舉一樣深入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即時新聞獎,由TVBS〈2016白宮爭奪戰〉特別報導奪下獎項,TVBS從台灣新聞總部的製作,到共和黨和民主黨競選現場的第一手採訪,50分鐘節目中,透過開票即時選情的追蹤,搭配選戰關鍵事件及國際關注焦點等議題的解說,以扎實的內容企劃及具立體感的圖表資訊,帶領觀眾掌握全球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三位特派記者分據美國重點現場進行衛星連線,在選情報導外,適時加入〈美選台北觀察〉,高規格製作與團隊投入,為即時新聞增添豐富樣貌。


 
16th卓新獎:肩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即時新聞獎/廖家慧

 TVBS執行副總監王結玲發表得獎感言。

 


 
TVBS執行副總監王結玲表示,當初在做這則國際新聞時,目標就是要把川普和希拉蕊的選舉做到讓所有台灣人都看得懂,因為它不僅是一則國際新聞,更是影響全球、刺激台灣關係一個重要的節目。因此希望能做到像台灣選舉一樣深入,團隊花了許多心血規劃虛擬棚景、特派員到美國現場了解與分析。希望電視新聞能讓大家看到深度。

 

 



 
16th卓新獎:透過卓新獎的鼓勵,讓新聞攝影不再式微/廖家慧

16th卓新獎:透過卓新獎的鼓勵,讓新聞攝影不再式微/廖家慧


 
今年的單張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為〈一個人的革命〉,由鏡周刊楊子磊所拍攝。評審指出,作者以逆光、仰角的取景和構圖,生動捕捉失落中不失期盼的氛圍與徵象,雙眼低垂的祁家威所在陰暗的光影中,似乎寓意了三十年來的坎坷旅程。祁家威,台灣同志運動的先行者,一路走來始終站在最前線,作者捨去歡樂與喧囂的主焦點,迂迴、安靜地切入另一種深沉、凝重的視角。孤單中帶著感傷,在夜色與光芒中留下身影,閃爍的雨絲與光點,點綴出一旁孤寂卻勇毅的戰士,為這劃時代的新聞事件作了最佳註腳。


 
 
16th卓新獎:透過卓新獎的鼓勵,讓新聞攝影不再式微/廖家慧

 單張攝影獲獎人楊子磊(右)與頒獎人沈昭良(左)。


 
頒獎人沈昭良表示,作為一名攝影記者,一直相信在所有現場中,攝影記者面對的現場壓力是相當大的,希望透過卓新獎的鼓舞跟推動,讓攝影記者不忘初衷,持續讓新聞攝影可以被深化理解、推動溝通,甚至成為改變與進步的重要力量。


 
系列新聞攝影獎則是由蘋果日報吳柏源的作品〈捍衛居住正義!?高雄果菜市場拆遷爭議〉奪下獎項,吳柏源紀錄高雄十全果菜市場拆遷抗爭,從劍拔弩張的對峙、互不相讓的僵持,強制拆除的抗爭,到家園毀損的悲鳴。線性思維邏輯清晰,細緻捕捉張力氛圍,以饒富節奏的鏡頭語言深刻描繪人民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面對國家機器與顢頇政權的無力與無奈。


 
 
16th卓新獎:透過卓新獎的鼓勵,讓新聞攝影不再式微/廖家慧

系列攝影獲獎人吳柏源(右)與頒獎人蕭嘉慶(左) 。

 



 
頒獎人蕭嘉慶認為在新聞攝影式微的情況下,卓新獎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鼓勵作用。系列紀實攝影,是深度、長期追蹤的東西,並非現場立刻可以處理的,是主題的、蹲點的,需要更多的互動跟參與,因此視其為新聞攝影的最高表現。這兩年卓新攝影獎平均都有五十幾組競爭者,為了讓這個比賽連結多參與者,感染大家的熱情,於是今年採取複審過程公開的方式,相信絕對沒有漏網之魚。


 
此外,蕭嘉慶也特別指出系列作品的四個主要的評審條件:第一、主題的深度和強度;第二、視覺的表現力;第三;攝影者對題目的掌握度和執行程度是否夠深入完整;第四、攝影者的攝影風格,以及對主題詮釋一個主觀的看法,主客觀間的呈現。從今年五個入圍作品來看,競爭相當激烈,得獎者吳柏源的作品從一開始的初選、複選、決選,都得到很高的肯定。


 
推薦訂閱
紫黑發亮發亮的葡萄,冬季戀紫@【屏東環保聯盟&綠農的家】
「兩代之間/異鄉人」發表座談會@【外台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