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September 13,2017爸爸家 媽媽家 都是我的家
我的爸爸媽媽沒有結婚,我出生沒多久他們就分開了。我跟爸爸一起住,偶爾會會跟媽媽見面。但他們都不喜歡彼此照顧我的方式,其實我喜歡去媽媽家玩也喜歡待在爸爸家,兩邊都是我的家,我不希望每次去另一個家時另一個人就會不開心 …… 或者一直說對方的壞話。 小可,男,4歲,與父親同住。母親因認為父親於照顧小可有疏忽,所以無能力照顧好小可,因而向法院提出改定監護之訴訟。此案在法院訴訟上維持幾個月,一審法官裁定監護權不變,母親又提出抗告,雙方於法庭上鬧得不可開交。後來經過法院家事服務中心提供小可父母家事商談服務,以及律師、家調官等專業人士等協助,討論如何攜手合作學習擔任共親職父母,擬定具體之探視方式。 於幾次追蹤後,雖然小可父母還是不太願意跟對方說話,但是透過每次接送小可時,看到子女會面聯絡簿紀錄,讓雙方瞭解小可被照顧之情形。 如何讓孩子分家不分愛又享有雙方家庭更多關愛,是父母仍需要再學習的議題。 |
16歲男孩
社工訪視時,家中客廳地板都是沙子,沙發上堆疊著衣物與棉被,桌上髒亂,地上有菸灰缸、與瓶裝酒瓶,父親與社工談話的過程中也是一邊喝酒一邊回答。 爸爸是一位鐵路局修繕工人,工作時間是大夜班,與兩位兒子的相處狀況本就不佳,加上媽媽的離開讓兩位兒少的對爸爸更是不得諒解,也不想溝通。爸爸亦表示成績優異的大兒子也因為家裡的紛爭衝突,一落千丈,在學校也因頂撞老師被記過… 16歲的哥哥,右眼腫了一個包,詢問下才知道是因為被蟲子咬康復不佳,但會持續回診。哥哥的房間簡單,但顯些凌亂,牆壁上還有蜘蛛小蟲爬行,對話中訴說出家裡爸媽相處不和樂,大家從不談心,及目睹與遭受家庭暴力等事情,外表斯文溫馴的哥哥卻說出令人擔心與心疼的言語:『爸爸都會打媽媽跟弟弟,之前也會打我,但是我覺得我的生命力很強,越來越強……爸爸現在比較少….幾乎不打我了,之前打我都會很痛,但後來我已經不痛了,假裝自己很痛是為了爸爸,有時候我會想用拳頭或者其他回手….』 16歲的他對於爸媽離異的抉擇總是表現出不在意、沒關係、無所謂的感覺,表示本來以為媽媽早就該走了,沒想到等到自己高一後才離開,但是很在意弟弟對於爸媽的感受。 面對爸爸的暴力陰影,沒有人聽見他內心的怒吼、沒有聽見他的求救、沒有人聽見他的擔憂,漸漸地將內心的害怕漸漸轉換另一種負面能量時,這樣的反擊下是否又將成為另一則令人惋惜或錯愕的社會案件。 別再讓無聲的訊息藏下陽光下……目睹的傷-在看不見的地方 |
活動快報- 子女工作坊「親愛的寶貝」♥
面臨父母離異的議題,在雙親皆處於身心靈疲憊的狀態下,較無法全面關注到孩子的需要。兒童在心智各方面尚未發展成熟,需要足夠的陪伴與關心。 面對家庭的變動,療癒團體提供生理及心理的安全空間,藉由表達性藝術的過程中,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給予適當的幫助、陪伴與照顧,提供心理支持的力量。(李宜純 藝術治療師) ------------------------------------------------------------------------------------------ 預告九月份場次:9/16(六) 張欣怡心理師
歡迎面臨 父母婚姻變動的國小學童報名參加 地點 : 花蓮兒家協會 (建昌路172號) ※歡迎來電家事服務中心報名 ☎️03-8242139 陳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