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11-25─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11-2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11-25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
歐盟新里程與西方隙裂前兆 | |
第三屆全球移工發展論壇 | |
衛報週評:多少才是足夠 |
【社論】
|
歐盟新里程與西方隙裂前兆 |
|
|
美國總統歐巴馬以本月中旬的亞洲之行與訪華行程浩繁為由,不參加本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紀念的歐洲盛會,而當他結束亞洲行返美當天,19日歐盟選出了新體制的常設主席與最高外交代表。 |
|
(回目錄) |
【左右看】第三屆全球移工發展論壇 |
【左看】
|
假發展之名 |
文
|
李亮/文字工作者 |
2009年11月2日到5日,第三屆「全球移民工與發展論壇」(以下簡稱GFMD)在雅典召開。同一時間,多個草根的國際移民工組織也在雅典召開「國際移民/工與難民大會」(簡稱IAMR),針對GFMD提出嚴厲批判。台灣的南洋姊妹會也有代表參與。 |
【右看】
|
假移民工之名 |
文
|
王放/政治評論員 |
由全球一百多個國家與各大國際組織所舉辦的第三屆全球移民工與發展論壇(簡稱GFMD),2009年11月2日到5日在希臘雅典召開。由於時機恰逢世界經濟危機,更因為在危機時期各國皆緊縮移民工、各國民眾排外風潮日益高漲,所以常遭忽略。更慘的是,自2008年馬尼拉會議開始,就有一群激進的移民工NGO組織盯上了GFMD,連續兩年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召開大會,抗議GFMD。儘管如此,從國際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切仍不減GFMD的重要意義。 |
|
(回目錄) |
|
衛報週評:多少才是足夠 |
文
|
節譯■葉興台 |
這波經濟不景氣已引發各國民眾對銀行業從業人員的貪婪和巨額紅利的不滿,也強力批判所謂的「擴大成長速度政策」(growthmanship)──不計代價地追求經濟成長或累積財富,無視其對地球環境或共同價值的損害。 已故經濟學大師凱因斯在1930年的文章「我們子孫的經濟可能性」(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預估一百年後,即到2030年,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在事實上會停止,因人類已足以過好生活,工作時數將會減至每週3天共15小時,人類更像原野上的百合花,無需辛勤地奔波。 凱因斯的預測是根據以下假設:在資本年增率2%,產能年增率1%,加上人口穩定下,人類平均的生活水準將平均增加8倍,這促使我們思考凱因斯認為的「足夠」究竟是多少。在1920年代末期(在1929年經濟崩盤之前),英國的平均國民所得以今日的幣值來計算,約為5千2百英鎊(27.7萬台幣)。因此,凱因斯預估,只要每人所得達到4萬英鎊(6.6萬美元、213.2萬台幣),人類就足以將注意力轉移到令他們愉快的事情上。 我們不清楚凱因斯為何認為英國人平均國民所得增加8倍就足以過好生活,很有可能的是,他用來衡量充足標準的是靠租金、利息收入為生的布爾喬亞,當時這個階級的收入是一般勞工的近10倍。 80年後,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國民所得已接近凱因斯的預測。2007年(在這波金融風暴爆發前)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報告指出,美國平均國民所得為4.7萬美元(151.7萬台幣),英國為4.6萬美元(148.5萬台幣)。換句話說,自1930年以來,英國的生活水準已增加5倍,儘管凱因斯的兩項假設被證明為假──沒有爆發大戰和無人口成長(英國目前的人口比1930年多33%)。 人類經濟表現良好的原因在於,產能成長遠高於凱因斯的預測:英國產能年增率約為1.6%,略高於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數字更好,儘管兩國飽受戰爭之苦,多數西方國家真有可能在2030年達到凱因斯預測的6.6萬美元平均國民所得。 但即便達成這個成就,人類也不可能停止對金錢貪得無厭的追求。我們現在已達到凱因斯目標的約3分之2,照理說每週工時也應減少至約3分之2,事實上,我們的每週工時僅減少3分之1,而且從1980年代以後就每週工時就不再減少。 這意味了我們不可能在2030年達到每週工作3天的目標,經濟成長也不可能會停止,除非大自然使其停止,人類將繼續為了高收入而犧牲休閒。 凱因斯將達到其目標的障礙排除到最少,他坦承有絕對和相對兩種需要,後者是永難滿足的,但他低估相對需要的份量,特別是當社會日益富裕,廣告力量所創造出來的新需求,誘使人們更努力工作,好賺取更多報酬,來滿足自我需求。只要炫耀性消費持續下去,人們就有更多的理由工作。 凱因斯並未完全忽視工作的社會角色,他認為富人有義務協助窮人。凱因斯也許沒有想過開發中國家(1930年代多數開發中國家經濟尚未起步),但致力於全球減貧已對已發國家民眾造成額外負擔,已開發國家除了承諾要增加外援,也透過全球化手段,希望達成這個目標,後者卻增加就業的不穩定,缺乏技術者只能從事低薪工作。 此外,凱因斯並未正視當多數人不再需要工作時,他們將何去何從的問題。當擁有獨立收入、卻不用負責和缺乏關連感的多數富人都沒有過更好的生活時,窮人有如何能過好生活? 在此,凱因斯已快要回答他的「足夠」事實上仍不夠這個問題。財富的累積應是過好生活的手段,卻變成目的本身,因為財富累積的過程中,摧毀了很多可讓生活更好的事物;財富累積的快樂,真正換得的卻是人類關係的損失。 找到方法彌補對個人非常重要、卻漸漸式微的責任和關連感,是已開發國家尚未解決的問題。對數十億已踏上成長階梯的人而言,這也是迫切的問題。英國大文豪歐威爾(George Orwell)說得好:「所有的進步被視為朝向一個你希望和祈禱、卻從未達成目標的瘋狂掙扎。」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