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8─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教學助理領更少的幕後故事 |
攸關台灣高等教育邁向頂尖的第一期5年5百億已屆期滿,即將接棒上馬的第二期則因經費緣故,將被迫縮減支出規模。據本報17日的報導,頂大博碩士生擔任教學助理的薪資將受到不小衝擊。
受影響學生忿忿不平地認為,博士生從1萬減為6千、碩士生從6千降為4千5,除了讓生活負擔加重之外,原本林林總總的工作量並未因此減少,等於是「領更少的錢,作更多的工作」。
學生的不滿,究竟反映了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問題?
首先,為什麼教學助理對於薪資的增減那麼敏感?雖說錢多人愛,錢變少難免會有怨言;但這背後反映的現象,是我們愈來愈多的研究生必須設法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其中,擔任教學助理一職,又應該是最理想的打工選項之一,因為它結合了工作與學習。
因此,重點在於「薪資敏感性」。雖然說教學助理工作並非正職工作,但倘若薪資低到不足以專注於教學,而必須打第二份、第三份工,那麼對於老師、教學助理,以及大學生,將形成全盤皆輸的結果,制度設計的美意因此盡失。
那麼現階段的薪資水平合理嗎?減薪嚴重嗎?這便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工作量。「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大致反映了薪資與工作量的比例關係,倘若工作量連帶變得合理的話,減薪或許未必那麼致命。但未來極可能發生的狀況是,所謂教學助理的工作義務,仍舊一項不減,甚至增多。
以台灣目前的大學生態來看,這或許是減薪背後的更大問題。由於頂尖大學績效掛帥,將老師視為分泌研究論文乳汁的乳牛,故也迫使愈來愈多的教學、行政、輔導等工作,必須快速、大量「外包」給擔任教學助理的研究生,這也是為何教學助理普遍感到負荷過重的緣故。
若真正理解到這個趨勢,那麼我們便要斷言:頂大教師已經不是教師了,而是研究員;至於教學助理也不是業餘玩票的助理了,而愈來愈接近於一位「教師」,從備課、上課、出考題、改考卷、打分數樣樣都有份。
這是一個新型態的大分工。但我們卻仍以一個助理的身分來給「準教師」敘薪;甚至透過封建師生關係的包裝,來掩蓋益發不合理的工作量。套句以前軍方的名言:「合理的叫訓練,不合理的叫磨練。」我們的學院生態正有一股濃濃的軍事風,至少對很多研究生而言是如此。
教學助理的薪水高低是一回事,但教學助理身分的變化、以及承擔的義務多寡,恐怕才是更值得大家好好面對的問題。
|
(回目錄) |
左右看:鮭魚回流的條件 |
左看:鮭魚能否創造就業
近日,台灣官員著魔似的大喊:「鮭魚們,返鄉吧!」訴求爭取維繫經濟成長率最力的台商加工出口業返台,以帶動就業機會。實質上,也透過從營所稅稅率降到17%、產創條例為土地變更解套,再加上農村再生條例釋放農地等一系列利多吸引台商。然而,我們要問:爭取鮭魚返台,真能創造就業嗎?又,這過程台灣人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事實上,對多數台商來說,若從中國製造業轉向,大可將資金移往內地的金融、土地事業。倘若欲繼續投入加工出口業,則南進亦是遠優於台灣的選項,所以他們不必然返台。
其次,主流倡議透過「經貿特區」可吸引台商中具有全球頂尖實力者返台設廠,致使台灣能成為第二個新加坡。但卻未問:若此資本具有高度競爭力,那麼它恰可在此波中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被淘汰,甚至就地進行產業升級而鶴立雞群。既然如此,又為何要返台從零開始?
最終,經貿特區非但不一定帶來就業機會,更糟的是它已透過「稅賦輕簡合度」來破壞稅基、其公共建設又動用公帑,使得政府更無力照顧失業家庭的醫療、教育等公共需求。面對前述以私人利潤至上的資本戰略總進攻,台灣人民絕對有說「不」的權利。
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光靠降稅 無吸引力
面對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昇,國內相關經濟部會已張開雙手,鼓勵其揚帆返台,然而,我們要問:難道無法在中國生產的鮭魚,就必然回流嗎?
當馬政府擔憂633政策已成泡影、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時,為何不反思台商不願返台設廠投資的根本性因素?而僅是一昧的堅信只要模仿新加坡、香港,把營所稅稅率降到17%,就能吸引資金回流、創造GDP,最終增加就業機會。
這天真的幻想,卻忽略了新加坡不僅靠減稅,而更重視閒置土地的再利用,以及用相對大腹地的「經貿特區」,加上大吞吐量的自由貿易港才能勝出。
眼下台灣最有利的基地,恰是中科以南的廣大廢耕地;若能再搭配高雄港或麥寮港,在整潔明亮的工業區規劃下,勢必能爭取到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廠爭相設立。
也因這些高利潤、與台灣產業互補且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國際第一名」之競爭者,是故其能給付的薪資也是相對最優渥的。而這恰可回應所謂「經貿特區就是關外勞的血汗工廠」之杞人憂天。畢竟,外勞能生存、願來台即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所謂基本工資等皆是聊備一格。
若前述已是中國摩拳擦掌的第二次騰籠換鳥策略時,台灣,你的選擇是什麼?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
(回目錄) |
蘭谿村聲:台灣:溫室氣體排放天堂 |
■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德國福斯集團考慮來彰濱工業區設立汽車製造中心,預計年產量15萬台汽車。時人常謂汽車為工業之母,但這畢竟是福特制大批量生產時代的概念,與當前強調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的確有其不相容之處。 福斯為何會選擇來台設廠?雖說與其著眼兩岸甚至東南亞市場的攻城掠地不無關連,但身處台灣的我們仍不免思索,未來10年、甚至20年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究竟為何。 直言之,自從1980年代末期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尚稱成功以外,像是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的媒體中心、生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等其餘產業,紛紛鎩羽而歸。而現在態勢愈加明朗,石化業、鋼鐵業於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在台灣卻繼續擴張,不見絲毫停歇的跡象。 石化業產值於2004年突破兆元新台幣關卡,到了2007年達到1.66兆新台幣,已是僅次於IC及半導體產業,位居成為台灣製造業產值排名之第二位的產業。鋼鐵業同樣是另一個兆元產業。2005年台灣鋼鐵業的產值已突破兆元台幣,2008年成長到1.54兆。這三大產業都具有高耗能的特性,而且皆與外貿出口導向發展密切相關,中國依舊是台灣鋼材出口最大宗的國家,石化工業供應了像是汽車零組件、電子資訊產品零件等下游製品。 換言之,福斯集團相中台灣的原因不外乎原料供應不虞匱乏、土地與能源取得成本低廉以及勞資關係穩定等因素,而這也幾乎預言在全球氣候變遷的風潮下,外資將台灣視為另一個「溫室氣體排放天堂」,台灣人均排放量將在全球倡議節能減碳的風潮下,隨耗能產業的落地生根而迅速攀升,這並非一個負責任地球公民該有的態度。而執政的國民黨也必需給全民一個說明,溫室氣體排放天堂,是否是馬政府給台灣的未來許諾?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當學校教師遇上補習班題目 |
■洪致翔(文教工作者) 凡是在學校任教、任教科目又與升學考試或證照考試相關的教師朋友們,多半曾面臨學生帶著補習班題目來詢問解法與答案的情境。此時該如何回應學生,不但成為教師們課餘的話題,在許多以教師為主要成員的網路社群中,也經常出現相關討論。 面對這道情境題,有些教師基於有教無類、不該打擊學生的求知積極度、建立學生(或家長)對教師的信任等各種出發點,選擇「盡可能以提供回答為前提進行回應」;另一部分教師則以避免學生養成依賴心態、防止補教教師(或家長)推卸責任、避免影響其它教學相關工作/減少休息備課時間/排擠其它學生受教權等原則,傾向主張「一概拒絕回答」。 除前述兩類主張之外,亦有一部分教師主張不預設固定單一的回應方式、視當時情境進行權衡。例如根據學生的發問態度或上課態度、按照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態或忙碌程度、評估題目難度與學生程度之間是否存在極大落差、甚至追溯自己與學生〈或包含家長〉迄今為止的互動經驗等等,來判斷是否予以解答。 綜觀這三類幾乎會在同一時間相伴而生的意見,雖然看似各持不同判斷原則,且其原則或顧慮也各有合理之處,其實卻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共同的盲點:不自覺地忽略了「學生、題目、學習」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與意義。質言之,許多教師面臨這樣的情境時,諸如何謂學習、學習與解題兩者的關係為何、學生詢問該題目的動機為何、該題目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何種實際效果等各種問題,並不會常態性地成為教師在此一情境下的主要思考軸線。從而,教師也就不太有機會將「引導學生自我檢視該份題目對自己的意義」或「視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情況,給予適當的提示或啟發」納入自己的應對選項、容易產生「提供詳解與答案,或者袖手不理」這樣兩極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來自『補習班』的題目」,在這樣的情境中往往只是擾亂教師思緒的煙幕彈,歸根究底,問題的原貌其實是「當學生提出不屬於(不包含於)自己講授範圍,但明顯與自己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專業相關的問題時,如何回應」。若能看穿問題的原貌,再以「若有某位同齡友人前來詢問與自己專業科目相關的問題時,會如何應對」作為相互參照的案例來思考,相信要跳脫將此情境化約成「學校教師與補教教師(或家長)之間的責任歸屬大鬥法」的窠臼,並非難事。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