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7-30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3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真正的農地大戶被忽略了

恐怕是始料未及,苗栗大埔農地徵收事件竟演變成全國矚目焦點。如果說拒絕被徵收的24戶代表了「反圈地」的燎原之火,那麼接下來應該被通盤檢討的對象便是全台農地大戶—台糖。

自1970年代工業化後,台灣糖業沒落,台糖功臣身退後的厄運便接二連三,因為「懷土其罪」,成為各種政策名目下的最大苦主。資料顯示,台糖原擁有土地總面積高達11萬8206公頃,但是現在只剩5萬1051公頃,不過一甲子的時間,台糖土地便已流失過半。

哪怕法令再怎麼不健全,政府徵收民地仍得維持表面上的依法行政程序,就像大埔的官民鬥。但政府找上台糖土地,卻不太需要理由,一句「政策需要」,台糖便得乖乖釋出土地。當年李登輝6萬塊一坪的勞宅支票,台糖響應買單;中科、南科也是由台糖釋地;即便是垃圾掩埋場的設置,照樣把腦筋動到台糖身上。更別說,各級民代的選民服務,經常把台糖當軟柿子吃。

也難怪台糖董座一職注定無為,「配合政策」誰不會呢?但妙就妙在台糖大位競爭者眾,因為手握龐大土地,無論賤售、廉租,甚至轉投資,都是最好的個人政治公關。等而下之,這種以國有土地為中介的「活化」模式,也極易創造出錢與權的旋轉門,過去幾年台糖之所以會與司法、監察院等調查「結緣」,可說是制度不良使然。

台糖的宿命反映了國有土地長期缺乏透明治理的沈痾。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糖土地源於日本殖民政府當年強徵民地的政治接收,縱使歸還已不可考,但這些土地所有權屬於全民所有應無疑義,然而身為國營事業的台糖卻守土失責,並沒有善盡管理人角色。「地都跑到哪裡去了?」台糖應該給全民一個交代。

台糖的土地不是不能租、賣或活化再利用,但歷史的扭曲讓台糖的土地一直籠罩在「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封建思維裡,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幾乎都把台糖當成「自己的地」來處理。

大埔爭議還在燒,現在繼續擴大到中科四期的相思寮,但釋地超過一甲子的台糖卻還是刀俎上的魚肉,成為台灣農地消失的見證人。如果大埔事件是個教訓,那麼如何讓台糖擺脫永遠的救援投手,甚至是敗戰處理投手角色,將是當務之急。

(回目錄)




左右看:農村拉皮 糧食自給

左看:榨取土地總進攻 近來,台灣從南到北處處有農地被徵用為科學園區:除了先前農地被粗暴破壞的苗栗後龍灣寶之外,還包括竹北芎林、台中后里、彰化二林相思寮等,都面臨農地面臨強制徵收的命運。

然而,政府粗暴徵收卻能振振有詞「多數農民」皆已同意。究其因,像是依賴土地維生的相思寮,民眾雖積極反對中科將其農地徵為園區用地,但在鄰近的二林鎮,卻有更許多人樂見自己的廢耕地轉為建地,因地價也被不斷炒高、可以租賣地以養老。

這議題暴露出兩個矛盾:一來是台灣農民無以藉農業維生的現實,二來是哪怕願意繼續耕種,卻也因政府的開發案而無地可耕。由此更要追問:為何台灣糧食自給率幾乎低於三成,但馬政府仍無畏於此、堅持蠻幹?

除了可能因政府依賴ECFA所可能帶來的低價農糧進口外,更重要的問題,是從產創條例、農再條例到東發條例,其共通點均以「土地活化」、公有地鬆綁為名進行土地變更、炒抬地價,越過中央部門,由地方政府直接進行土地審查,以此「活絡」經濟、解決財庫虧空。

而這一連串立法的背後,透露政府解的殺手?恰是:藉由對弱勢農民、公有土地的化公為私,向社會公共財進行全面性的戰略進攻、從土地榨取利潤。

潘興/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靠一畝田過下半輩子 近來環保、農民團體聚集,抗議苗栗縣政府強制徵收農地,違反法律規範的需符合「為公共利益」、有「必要性」且「符合比例原則」等前提,亦即強制徵收應是「最後的手段」,且需搭配「補償機制」。

環保團體的批評的確有其道理:徵收的手段應該更細膩。但更要問,為何98%的農民都支持?為何,永遠必須為了少數人的抗議,而犧牲多數人的公益?

台灣農村的凋敝已是一個不可逆的事實,那怕是簽訂ECFA的早收清單,我們都看到中國政府什麼都能「讓利」,唯獨在農業上僅肯就甲魚卵等極少數的經濟農漁產品納入清單中。

這預見一個事實:台灣的農村已不再能靠農業維繫,

此外,糧食自給率當然是一個重要議題,但這是中央政府才能承擔的責任,要靠大幅補貼農業才能達到,但對於WTO的會員國來說補貼農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將希望寄託在不可能的未來,對於個別的小農來說太殘忍也太遙遠,曾有一農民告訴筆者:「咱期盼的不多,是能捧在手中的飯碗、還有辛苦一輩子後,藉由賣土地所換來的養老金,求他們不要來擋。」

小農這樣的期盼並不過份,他們不奢求政府照顧,只盼農再條例的通過,讓廢耕土地得以收租,讓其過完下半輩子。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回目錄)



蘭谿村聲:東協區域論壇後的東亞前景展望

■倪世傑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日前於越南河內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上終於忍不住滿腔怒火,向代表美國出席的克林頓國務卿大發雷霆,焦點是中國政府努力數月,希望不要在論壇上成為提案的南中國海及相關島嶼、珊瑚礁的主權歸屬問題,卻受到東協內涉及主權爭議的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與汶萊四國以及美國、歐盟與印尼等三國的支持,並屬意多邊協商機制,而非如北京所想「一對一」個別協商。一對一解決的方式,從越南等涉及主權爭議的東協國家來看,無異是北京「分而治之」的手段,但最令中國惱怒的,無非是希拉蕊明確地就南中國海問題表明立場,指出保持南中國海一帶的自由航運關係美國的利益。

東協國家聯合美國,不惜將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無異是對中共於1995年舉行的十五大中提出的「睦鄰外交」政策最大的打擊。在這15年中,中國與東協無論在雙邊貿易上(ex.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在政治上參與東協外交部長會議以及東協政府領導人非正式會談,保持與東協的密切互動。而2005年12月舉行的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則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將美國排除在會議以外—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亞洲區域主義」儼然成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對東亞發展前景表示憂慮。他擔心未來是否會將出現「中國 東盟」VS.「美國 日澳」的情勢,進而分裂了太平洋地區,帶來不穩定的因子。新加坡領導人的態度,呈現出後冷戰時代下東亞國家的憂慮:美蘇兩極對峙的時代已遠颺,雖說當前的世界處於一超多強的多極結構,但21世紀的東亞國家似乎又陷入了一種區域型的單極體系,但是這新單極體系的未來卻又相當不明,中國式的發展道路會是什麼?周邊東協國家會不會成為因此中國經濟圈的附庸?中國的崛起會不會形成南太平洋中美海權爭霸的戰場?

的確,美國從未離開過東亞,但當前與冷戰相當不同的地方在於東亞國家並不存在「選邊站」的問題,這些國家無一不與美中兩大強權同時保持密切的經貿往來以及政治對話機制,重點是東協國家對中國崛起的區域均勢存有疑懼,因此東協外長會議結束前明確表示希望美國與俄羅斯能夠成為東亞峰會成員,在區域均勢中平衡中國力量的意味甚濃。

美國藉天安艦事件再次展現出對東亞的企圖心,亦再次放大了中美兩國經貿互賴與國家安全政策中潛在的衝突,對東協而言,「錯把敵人當朋友」的代價遠比與「錯把朋友當敵人」要高,因此現階段寧可採取後者,先將北京視為具有一定敵意的朋友,並引入華盛頓這一個同樣不懷好意的朋友互為拮抗,尤其在大連港的「施琅號」(瓦良格號)航母即將下水服役以及戰鬥機全球出口排行高居世界第三背景下,當前的均勢即將改變,下個階段區域軍備競賽的陰霾再度籠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教師評鑑豈能繞過核心

■洪致翔

教育部在99年度的〈補助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中,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作為訂定實施要點、推動教師評鑑之目的。這些目的所代表的價值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們的具體內容究竟為何,卻是根據前述諸項目的推動教師評鑑之前,不能不先探究的重要問題。

首先,所謂「教師專業素養」其具體所指,究竟是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也為長官們增添亮眼業績的能力?還是指鼓勵學生挖掘並延伸學習樂趣、提高學習意義感的能力?是讓學生對教科書、參考書與試卷的內容更不加懷疑、讓學生更虔誠地信奉升學主義的能力?還是鼓勵學生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反思的能力?是以嚴密細緻的獎懲制度或個人威信壓服學生、使學生言行「充分符合師長期待」的能力?還是指能夠給予學生更多不同的言行/思維選項供其自主決定並負相應責任,甚至使學生能夠思考提出新選項、走出不同道路的能力?若在推動教師評鑑前繞開這類問題,教師評鑑實施後淪為官樣文章或私鬥工具自然也不足為奇。

再就「提升教學品質」而言,具體上是指教室的硬體建置?還是師生對教學活動或師生關係的認知等軟體條件?是教師備課時間或授課時數的長短?是指建立某種課堂氛圍或班級經營?還是指學生透過教師或課堂活動獲得的啟發,以及願意在課堂結束後持續投入某學習主題的學習動力?若不嘗試對此進行至少相對具體的討論,「教學品質」便很可能淪為少數人掩藏私心的旗幟——例如以關心教學品質之名過度干預教學的家長,或者為求省事或趕進度,藉維護多數同學受教品質之名,直接或變相限制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的教師——即使未實施教師評鑑亦然。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之所以必須針對「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品質」的具體內容發起討論,是因為無論是其任何一種具體樣貌,都必定歸屬於某一種教育思想、都反映出該教育思想的影響;而這些針對具體內容的討論,有助於我們重新釐清「哪種教育思想值得追求與嘗試」、「需要具備何種素質的教師」。若不試圖討論、確認其具體樣貌與我們需要的教育思想是否相符,就貿然以此為旗幟推動教師評鑑,恐怕就很難避免當前仍佔主導地位的升學主義將教師評鑑吸納為工具、讓教師的教學思維與方式更加規格化而非多元化。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3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