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8─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校園霸凌八卦化的悲劇 |
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連第一夫人周美青都看不下去,撰文呼籲社會大眾重視,莫再耽溺於八卦新聞的漩渦裡。 第一夫人呼籲正當時。但問題是,今之校園霸凌恐怕也是媒體八卦化、媒體市場化與民粹化的對應產物。 坦白講,校園霸凌並非新鮮事,許多人在學校接受教育階段,幾乎都經歷、目睹過霸凌,但論性質,眼前的校園霸凌性質已經產生了巨大突變。 迥異於以往的是,現在的霸凌再也不是拳腳間的施虐者與受害者而已,實際上,圍觀者除了在旁鼓譟助勢外,更把現場當作SNG素材,透過隨手攜帶的手機、相機,一一記錄,再傳送到部落格、YouTube,讓許許多多素昧平生的人們,成為他們自製霸凌節目的觀眾。 這是校園霸凌傳播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寫照。施加拳腳者固然可惡,但拍照、錄影的旁觀者,他們的世故、嗜血更教人悚然。那些旁觀者並未觸犯任何的法律校規,因為他們並未施以拳腳;但實際上,這是一場集體圍毆,而且還邀請網路觀眾共襄盛舉,渾然不覺為惡。如果要追究受害者的創傷,那麼這些堪稱導演的旁觀者,尤劣於施暴的演員。 之所以有此情形,固然與網路普及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媒體氛圍也催生了那些「紀錄片導演」。 媒體市場的高度競爭,八卦化已是必然趨勢,性、金錢、暴力則是八卦新聞的鐵三角。此外,八卦的威力在於,一方面把高高在上的菁英拉下聖壇,讓大家看到他們的糗態與醜態,另一方面則反向大大吹捧「素人」,無論是凡夫俗子的創意或驚世駭俗的舉動,都可以讓妳得到類明星的娛樂效果。 這是媒體八卦化、進而民粹化的極端發展。高高在上的要被拉下,而一般俗夫也隨時可以自我行銷,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演員或導演。但問題在於,構成八卦的要素仍然不變:性、金錢、暴力。 於是乎,校園霸凌也具有容易吸睛的八卦化效果,而無論是當事人或拍攝者,也不無可能成為高點閱率的「素人明星」。可怕的是,當這種傳播民粹化一旦蔓延,手機就像小型殺傷性武器一樣,嗜血地紀錄他人身心之痛。 如果我們只是把校園霸凌理解為校園內的暴力事件,無疑是簡化了問題,也忽略了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共犯結構,而且從犯的劣行已經凌駕了施暴的主犯。 |
(回目錄) |
左右看:門禁與召妓 |
左看:你消費我服務 媒體揭露非法性產業毫不避諱的染指台灣頂級豪宅區,以往映像中光鮮亮麗的菁英此時毫無遮掩的呈現醜陋的性消費。豪宅保全受到無妄之災,遭指責為何坐視非法的性交易進出。其實從豪宅的社區關係與高價性交易的消費關係,不難看出這是樣樣皆可賣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趨勢。 可以大膽斷言,性產業合法化並不能紓解這種畸形需求與價值觀。可以粗略的以兩個層面解析,一是高價的性交易來自於商品化社會裡市場選擇可以合理化任何的需求,合不合法已與性宰制無關。其二為大眾消費與高價消費各取所需,既然性商品合理化,自然傾巢而出,從男孩們看著充滿性隱喻的影音節目與電腦遊戲,到成人影音產業不斷以驚人獲利激發更多「創意」,再激發更多似乎「源自人性」的性需求。 金瓶梅或玉蒲團中封建貴族的荒誕,真實清晰的透過媒體呈現,更普遍出現在身邊,只因為你消費我服務。若不能歇止這種利潤為導向的社會結構與運作,縱使性工作者納入勞基法,只多了被剝削又被性宰制的勞工,只因為她的工作來自不斷吹捧的人性黑暗。林子暉/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自律與法律 2010年10月6日移民署破獲一高價應召站,以「蘇杭美女陪上天堂、宅配到府任君挑選」做為號召,而其客戶名冊赫見許多政商名流,其中甚多都住在標榜高品質生活環境的高價豪宅帝寶、鴻禧等。而其中更見一名楊姓法官為常客,曾一次要求兩名應召女進行性交易。此一社會事件不僅僅是一則長久以來困擾台灣社會的非法移民從事性產業,更是社會風紀敗壞的嚴峻。若連門禁森嚴的帝寶都可自由進出非法的性產業人員,那很難想像現今性產業的滲透社會層面的廣泛程度。 長久以來性產業的合法化在台灣紛紛擾擾,甚至台北郝龍斌市長一度在媒體上嚴詞拒絕紅燈區,及特種行業區設立在台北市。但在執政當局未能明確提出相應的措施而一發不可收拾,這次事件的暴發對社會價值觀的形塑是一大考驗,提醒大眾重視透過明確的立法,確認是否設立紅燈區,透過制度化的控管,來避免其淪為地下經濟的重要來源。當然對於這些知法犯法不知自律的公務人員與社會菁英,未能善盡社會價值建立的重要角色,應嚴懲以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林泰佐/社會評論家 |
(回目錄) |
蘭谿村聲:帝國主義氣息瀰漫下的德國「統一」 |
■倪世傑 德國「統一」20週年的紀念與討論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在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的邀請下,當前「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館長、前東德民主派人士佛勒博士(Dr. Stefan Wolle)於近日來台舉辦多場公開演說暢談他的德東經驗。很難想像,身為當前歐盟居於領導地位的德國家,在21年前的冷戰結構下仍處於二等國家的處境,其「統一」遭受各國的反對。 無論是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首相佘契爾、蘇共書記戈巴契夫以及義大利、荷蘭以及以色列的國家領導人對兩德「統一」均抱持反對的態度,當時老一輩的政治人物,無論是戈巴契夫還是佘契爾,在其童年記憶中無不充斥被納粹德軍蹂躪的慘痛經驗,東德必須對蘇聯進行二戰賠款,西德則是被繼續美法英管控:從德國各地飛到西柏林以及從西柏林起飛的航空公司只有泛美、法航與英航3家,至於漢莎航空,很抱歉,不能經營這項業務。 佘契爾不僅反對德國統一,甚至主張蘇聯繼續駐軍東德,以作為德國統一時抗衡的工具,蘇聯則是希望德國中立化,因為西德外長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當時提出北約不會東進的主張。可以這麼說,西歐國家領導人與佛勒博士當時的思考與立場相左:德東民眾希望趕緊納入西德,因為誰也說不準,假設蘇聯換了一個保守派的領導人又會如何對待東德?德國總理柯爾明確舉出統一的訴求,與東柏林民眾「一個民族」的訴求遙相呼應,同時同盟國美英法俄4國外長在西柏林聚會,主張兩德維持現狀。若不是德東城市萊比錫、科特布斯民眾在1989年底不斷上街遊行,讓柯爾打出「國家內部安全」牌,同盟國極有可能仍會繼續反對「統一」的提議。 兩德「統一」過程中見證了國際局勢的詭譎多變。美英法等「民主」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未必真能尊重德國民眾決定自身國家前途與定位的意志,延續40年前的同盟國身分意圖與蘇聯合作繼續維持兩德分立的現狀,即便在1989年底就連東邊的羅馬尼亞都已經改朝換代,同盟國仍聯合起來反對德國民眾的命運抉擇。國族主義、兩次世界大戰的仇恨混合起來戰勝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某些國家的利益是可以決定另一個國家民主的未來。第三帝國的罪惡固然不能忘,但兩德「統一」過程再次見證了西方民主國家的虛偽性,與巴黎和會中其先輩的嘴臉,實在不遑多讓。(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雷夫來台啟示錄 |
■洪致翔 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受邀來台分享教學經驗與心得。衍生的討論中,「教育品質的改善與提升,必須仰賴雷夫這樣的教師」與「雷夫只是特例,效法雷夫作法的可行性並不高」這兩類觀點表面上針鋒相對,但其內在卻有著一致的思維盲點:只見到雷夫個人的特殊表現,未見其所處環境,及其環境與台灣相通之處。 雷夫的存在,固然能對教育品質產生若干貢獻,卻絕非教育問題的解藥。因為以「教育品質」涵括內容之廣,從來不是因單一個人的行為而形成,從而也就不會只因某位特定人士的行動而獲得全面改善。以雷夫為例,即使如今其教學原則與方式已發展成熟,也獲得各界肯定的成果,仍不得不自承還是會遇到「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超過教師個人能改變的範圍」的學生。同時,若天真地認為單靠「讓每位老師都變成雷夫」就可以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無異於認為只要有民間慈善團體的努力,就可以充分取代社福政策的功能;也就意味著忽視各種現象背後的體制性因素,容許官員、校方行政主管甚至家長從其原本應承擔的責任中遁逃。 同樣地,在雷夫的著作與受訪資料中,足以證明雷夫並不是一個難以仿效的特例。首先,其任教地區的諸多現象與教育氛圍,例如只重視紙筆測驗、學生對學習缺乏意義感、師生家長皆為升學主義所籠罩等等,都與台灣十分相似;而其硬體設備與台灣相較,恐怕更在平均水準以下。再者,若逐一單獨檢視雷夫為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每項教學設計,會發現其中不但沒有堪稱驚世駭俗的特技表演,也不見得是從未有人採行過的創舉。換言之,雷夫與我們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台灣的許多角落甚至早已有許多擁有與雷夫相似特質的教師──就「以自身興趣與熱情帶動學生,使學生有機會展現才能、重建自信與學習動機」而言,三峽成福國小的謝基煌老師,以及從旁支持的教師們,不正是一群具有雷夫特質的教師? 反過來看,所謂「56號教室的奇蹟」,說穿了其實是「持續不斷地在惡劣環境下尋找眼前還能做的嘗試,並盡力而為」經過歲月累積的成果。將雷夫視為萬靈丹固然不切實際,但對大多數台灣教師而言仍有啟發性。若將其事蹟視為「為了加重教師責任而刻意推廣的特殊樣板」,因而拒斥進一步理解其背景與具體過程,恐怕將如同寓言故事中為了等待上帝拯救而再三拒絕他人援手的溺水者,陷溺於困境之中卻不願自拔。(文教工作者) |
(回目錄) |
失序的國族主義 |
■謝宏偉 近日來,由於一艘福建漁船於釣魚台週邊海域與日艦發生碰撞,儘管日本以國內法為由,在釋放船員後仍扣留船長,但仍引發了一連串的中日衝突。表面上,這是國家間的領土爭議,關乎資源與地理戰略空間,和基本的主權歸屬。雖然日方已於9月24日將船長釋放,但中方仍提出謝罪賠償等要求,後續的國族政治摩擦還會繼續發酵。在網路時代,一個號稱「寧失千軍,不失寸土」的大國,在共產神話破滅後(實際上也從未實現過),在人民公社的廢墟上建立起一棟棟的寫字樓。在制度上,他們實行專制資本主義(正確名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上,他們擁抱國族主義(正確名稱是愛國主義)。這種國族主義就如同當初隨他們任意詮釋的所謂社會主義一樣,一開始就充滿高度的政治性和神話性,於是一個唯物論的政黨,有國家層級的黃帝公祭,儘管黃帝陵曾在文革中被徹底毀滅。在目前釣魚台的紛爭中,我們看到一方強調釣島乃是固有頂土,不斷升高抗議層級,溫家寶更放話:若日方一意孤行,中方將進一步採取行動,因此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日方承擔全部責任……網路上更是殺聲震天,一片「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聲。似乎在國族主義的包覆下,中國真正成了一個強大的整體。日本人當然不能侵犯中國領土主權,拘留中國公民。因為中國已是「強漢」。但是,若是「真正」的國大則民強,那麼讓我們把時間拉回一年前。話說在緬甸靠近中國處,有一個叫做「果敢」的地方,當地主要人口為漢人,1897年前此地為中國領土,《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後被併入英屬印度,之後成為緬甸領土。果敢人自1963年後即不斷面對緬甸的軍事威逼,直到1989年才與緬甸政府停戰,之後果敢成為高度自治的特別政區,但仍受緬甸軍政府多方壓迫。去年8月7日,聲稱要緝毒的緬甸政府軍隊進入果敢,雙方對峙,8月22日軍政府通緝果敢領導人彭家聲等人,27日雙方始有軍事衝突。但眾寡勢薄的果敢軍不久即退守山區,漢人難民不斷湧入中國。一天後,一顆砲彈自緬甸落入中國雲南,造成一死多傷。不久果敢方即投降。試想,本次釣魚台事件無人死傷尚且議潮如此,那麼一顆砲彈由外國落入本國領土,還造成本國公民死傷,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相當嚴重的事態。中國政府對於公民死傷之事嚴正交涉(是交涉不是抗議),對於這次戰爭事件,他們說:果敢問題屬於緬甸內政,緬甸問題要由緬甸政府和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同時美國則呼籲緬方停止軍事行動。今日果敢漢人和雲南人應相當羨慕福建船長,總理都出面了,自然身魂皆全。不過既然緬甸軍隊攻擊境內漢人是「內政」,那麼日本引用國內法扣留船長就不是「內政」?別忘了,果敢地區從屬於中國的時間比台灣還久遠,更不用說釣魚台了。但與今日釣魚台事件相比,去年這件事在中國並未引發熱議,難道網民們不同情果敢漢人?事實是,由於中國政府控制新聞,所以根本沒幾人關注此事。再往前推,1998年印尼排華,導致千人以上死亡,多位華人婦女遭受性侵害。全中國群情激憤。當時北京大學學生欲組織抗議,被校方制止(所以香港保釣人士行動被港府制止並不為奇)。中國政府的說法依然是「不干涉印尼內政」。再往前,更不用說1979年中國為了援助赤柬,對越南發動戰爭,結果反而使得當地排華加劇,「船民」持續逃亡,其中許多再也踏不上陸地。目前中國境內有30萬餘的越南華人難民,他們大多是1978年到1979年間越南排華後逃到中國的,但中國政府並沒有給予他們公民資格。由此可知,中國政府在外交行為上具有高度政治投機性,國族主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說外交政策也有區別,果敢和印尼的華人不具備中國公民身分,所以不能享有國族主義保護傘。那麼去年當時果敢亦有許多中國公民在此經商,戰爭中中國公民的生命財產皆受巨大威脅。據《南方周末》報導,在去年8月28日,在砲彈由緬甸落入中國的同一日,一位四川女子秦秀清在衝突中被子彈擊中死亡。中國方的態度無從查證,因為此事近乎無人知曉。至於中國境內的中國公民,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用殖民主義的手段來統治自己人民的國家。在強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處境最淒慘的就是手拿鐮刀與槌子的農工,他們也是解放軍的主要成分,可被隨意遷移的牲口;工傷求助無門的勞工;因長江大壩工程被趕出世居地,還說「國家的政策,沒辦法」的乾瘦農民。國族主義的弔詭在於,它永遠被最受國家壓制的人所擁護。果敢人與印尼華人該感嘆不身為沿海漁民,背後有13億人為後盾。果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天然資源,地理位置亦不重要,印尼華人在20世紀被屠殺多次,注定了他們無法成為驕傲的中國人。這次中國政府對日態度之強硬實為罕見,當然其中經過相當的精密計算,也許關於天然資源關於國際聲望關於政治角力……實際上到底關於什麼並不重要,反正不管關於什麼,就是與中國人民無關。(台灣公共化協會) |
(回目錄) |
職棒回春的疑問 |
■林子暉 2010年9月26日,兄弟象經歷2009年黑象事件的低迷,在職棒21年下半季靠著三代象年輕球員與外籍投手的奮戰表現,令人驚豔的奪下下半季冠軍,確定晉級職棒21年中華職棒冠軍戰。去年飽受簽賭影響的兄弟象隊,在今年球季奪得下半季冠軍。(圖/中央社 文/莊旻靜)2009年,高達18名兄弟象成員涉及假球案,其中包含總教練中込伸及曹錦輝、陳致遠與廖于誠等主力球員,皆被球團開除。在解散邊緣的兄弟象,隔年下半季打出如此佳績,不由得被連結為中華職棒重生的象徵。在各大體育台激勵人心的配樂與張力十足的畫面裡,似乎徹底擺脫去年沉痛的簽賭創傷。但事情真的落幕了?滿場的封王戰球迷是台灣棒球重振的契機?簽賭市場龐大的利益會隨著雨刷集團的輕判而有所止步?中華職棒長期由少數球團把持所造成的制度不彰就此克服?想必如筆者一般,一連串模糊卻反覆出現的疑問,也曾反覆出現在無數球迷與關注者的腦海……。不停感動2009年的簽賭事件爆發後,各界嘩然,又再度由有關當局召開棒球國是會議,場外也有球迷發起遊行,雖草草了事,但仍提出幾項重大制度變革,如檢、警、調責任分區與自由球員制,甚至球員最低薪資。在整體制度上不能說毫無對策,而執行細節與把關就有待相關單位的落實。似乎一切都塵埃落定,中職順理成章的推出許多喚回球迷的行銷方式,如「千、錘、百、鍊」標語以各明星球員締造新紀錄吸引球迷目光,而傳統人氣隊伍兄弟象的逆轉奇蹟,更是不遺餘力的宣傳。筆者身為中職的長期球迷,雖投入不深,不過這樣的感動似乎已經歷數次,從早期的黑鷹事件,到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喚回棒球熱情,到去年米迪亞事件,到冠軍賽的象獅大戰,猶如洗三溫暖,不停感動但也不停失望。對台灣棒球運動感性的訴求早已無法、甚至不再應該被重複利用,造成的僅僅只是反覆出現的簽賭事件,與棒球運動的瓶頸,不僅如宿命般消耗台灣脆弱的社會支持基礎,更矇蔽公民社會正視棒球發展進而建立公民討論的實質改變。要真正揭開台灣棒球的宿命,似乎就不能僅僅著眼於當下發生的個案,應該徹頭徹尾翻開中華職棒的歷史,才能釐清病因!釐清問題2009年假球案中,檢察官的起訴書三番兩次嚴詞批評陳致遠、曹錦輝等球員色慾薰心,許多評論家也反覆陳述球員品德教育的重要,主張從基層棒球教育就需著力禮貌與自律教育。但諷刺的是,據相關案件調查的檢察官所言,簽賭集團早在基層中小學棒球就開始與小球員們接觸,利用聚餐或紅包等實質利益建立起人情關係,甚至債務關係。面對基層棒球的資源貧瘠,許多清寒棒球子弟早被緊緊束縛,更遑論踏入職業棒壇後面對運動生命的短暫與風險,簽賭早已必然。那須要什麼樣貌的制度變革才能根治?2009年棒球國是會議,球團老闆與少數球員代表出席,幾位政府高層丟出幾項耳語許久的制度變革,如自由球員制與檢警責任區分。若從字面詮釋,似乎暨透過被動的檢警看守,又主動的調整球員薪資結構,雙管齊下,似乎可以根治病入膏肓的台灣棒球。但在此不禁要質疑:為什麼早在1996年爆發黑鷹事件,或更早的味全龍與三商虎,直到米迪亞,都未能逐步凝聚如此共識,而放任簽賭集團不斷以更細緻的手法,選擇門戶開放的球團上下齊手?其根本必定在整個制度的應變與變革能力的低弱,而其低弱的根本因素有二:市場的壟斷性,與球員工會的衰弱。小圈圈的利益遊戲台灣雖標榜為棒球王國,但中華職棒從早年最高7支球團、2003年合併那魯灣聯盟,到現下僅剩4支球隊,遑論與美日大國相比,僅相較於韓國職棒從6支球隊成長到8支、棒球人口持續成長,顯得格外疲弱與孤立。縱使早期透過國族主義支持而起的少棒風潮,但台灣棒球一值侷限於少數人的參與,如偏遠地區小學或少數標榜運動專業的學校。除導因於客觀資源稀少外,體委會一年僅編列數億預算給全國體育教育,固然無法支持棒球人口的成長;現有職棒隊伍也都著眼於球團背後母企業是否能盡速回收利益,而無益著眼於職棒二軍或次級聯盟的建立,私人資本所支持的球隊必然以能回收的利潤為根本導向。長期自我設限的結果,職棒流於小圈圈的競賽,次級實力互相比較進而瓜分有限的觀賽人口。導致的是不需透過更長期的培訓養成人才,而任體育天才自行發展,在適時能收購到便宜又好用的運動明星,諸如彭政閔、張泰山等,畢竟這是想看本地球賽球迷唯一的選擇。對於簽賭集團而言,一個小型的競技場或鬥雞場,更是易於掌控非法資金流動或選擇標的物。漫長21年裡,雖然台灣一度區分出兩個聯盟,但其治標不治本,有限的資源是無法供給兩個聯盟競逐門票與相關利潤,也因此短短兩年就以合併告終。在市場利潤與變相壟斷下,對於數個球團而言,制度變革是既沒有客觀因素也無主觀意願的。以此推論,縱使早就預見制度本身的簽賭的宿命,甚至球員在眼皮底下帶酒店小姐出入宿舍,都只是適應當下結構的最好方式,何苦去觸動市場壟斷的平衡?兄弟象林易增前總教練與蔡豐安涉案卻僅被球團私下開除,就是明顯例證。而此種壟斷是可以透過少數球團老闆在無其他公民團體的監督下,建立產業「卡特爾」牢牢掌握。自由球員 沒有自由在產業卡特爾壟斷下的職棒,不僅是身為消費者的球迷無法選擇,為其服務的球員們也處在勞力市場的必然壟斷,從早期的讓渡制就可見端倪。但自2009年棒球國是會議後提出最低薪資與自由球員制,是否能真正改變勞資雙方的不平等,讓球員在主客觀條件上都可盡情發揮專業能力?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所謂自由球員的議價空間,需建立在團體協商力量上,無群體支持,球員個體是很難面對球團資方的,遑論非明星的低薪球員很自然產生所謂妥協心態。縱使是美國大聯盟,在近年工資協商上都要發動相當球員支持來進行,更何況台灣現有棒球環境不僅僅需要高薪的空間,更重要是球員普遍爭取薪資的權利。以2009年棒球國是會議所協商出的7萬最低薪資,固然有多所改進,但無非是在親資方的會議上的成果,而長期積弱不振的球員工會更無從至喙。台灣職棒球員工會與台灣其他產業之工會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在客觀產業環境不良下,訴諸勞動者本身的委曲求全,進而壓低勞動權益意識,興農球員葉君璋身任球員工會理事長幾乎遭到讓渡制的毒手,可以斷言此事不論是否直接相關,必定產生一定的威嚇效應。球員工會的衰弱,不僅直接造成除少數明星球員或遠走他鄉的棒球天才,普遍球員皆須面對薪資協商的窘境,甚至職業運動傷害很容易提供球團在無任何補償狀況下開除球員的理由,潛在運動傷害的風險更加提升。未來不在職棒更進一步以此假球事件為例,球員面對未定的司法判決,都在制度未明、工會未能加以制衡下,任由領隊或球團老闆宰割,決定去留。誠如上述所論,職棒限於企業的利潤邏輯與勞力壟斷,必然無法根本的處理薪資與市場結構,而立基於其上的情感訴求與行銷方式,僅能一次又一次消耗公民支持的基礎,甚至在短暫增長棒球人口浮現後,吸引更多狼虎透過地下市場瓜分,其效益絕非發發運動彩券可以與之抗衡,更不用說司法功能僅消炎不治病根的侷限。因此台灣如何對抗平均薪資高達1百倍的美國大聯盟、對抗棒球人口遠高於台灣的韓日,答案必然是跳出市場邏輯,改以社區經營與公民參與的方式累積台灣的棒球實力。社區經營與公民參與並不抽象,以2009年棒球國是會議所應用的資源,諸如企業租稅優惠與企業認養球團,改應用在中小學棒球教育預算與強制企業提撥社會責任基金認養區域球隊,甚至體育公共化,透過國家稅制的分配,進而設立區域棒球聯盟。其中所需的經費,都遠低於供養高薪職棒球員與保養大而空盪的球場,或籌辦號召力日見疲乏的國際大賽。透過社區經營的球隊,可以進一步提供中小學棒球教育資源連結,不只是讓小朋友們看看大明星,而是直接在技術與經驗傳授上緊密相連。如此構想,從蔣智聰等因假球案退役球員意外到偏遠地區成立少棒隊,可清晰印證。體育的公民參與,所提供的不是表象的經濟效益,而是台灣社區多元文化與公民互動的深遠社會效益。台灣可以不再仰望遠在他鄉的王建民,而是在社區的球場裡擁有更多拚戰精神的小彭振閔。(台灣公共化協會)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