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7─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7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道德上邪惡的法律 |
10月6日的一則有趣新聞:司法院前副院長城仲模長子城兆毅原任職瑞士菸商菲利普莫里斯台灣分公司,後來離職轉往日本菸商工作。在日任職期間,他冒用瑞士菸商在台負責人電子信箱,向衛生署和台北市衛生局檢舉瑞士菸商違法舉辦促銷菸品派對,被控偽造文書及誹謗,最後以不起訴處分。 值得注意的是:城兆毅獲得不起訴處分的理由是「檢舉內容對全體國民健康有益」,誹謗部分,則以檢舉非法,且並未散布於眾,因此不構成誹謗。相對於瑞士菸商被罰款5百萬元,舉辦派對的凱利餐廳也被罰款10萬元,城兆毅獲得司法上的絕對勝利。 由於這起案件發生於去年5月,是新版《菸害防制法》施行後的具體司法案例,其審理過程,正好讓我們窺見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弔詭。從情理上來看,城兆毅從瑞士菸商轉往日本菸商任職,這已涉及商場競爭的旋轉門倫理。然則,城某利用職務取得舊東家的資訊,卻在新公司任職期間冒用舊老闆名義向官方檢舉,很難與商業競爭擺脫關係,在倫常道德上難以立足。然則,司法卻以「檢舉內容對全體國民健康有益」為由,判定城某勝利。這樣的判例反映《菸害防制法》本身的道德困境。 《菸害防制法》35個條文對吸菸行為有相當繁瑣的禁制,自第23條到33條全部是罰則,各種處罰的規定鉅細靡遺。然則,由於吸菸屬於日常而頻繁的行為,這樣的法律,除非四面八方佈署、藏匿菸害防制警察,否則根本難以執行,只好依靠公民自己去「糾舉」。這樣的法律,本質上就是鼓勵「吸菸者」和「非吸菸者」之間的對立,鼓勵告密,當然也方便了某些心術不正的人利用法律恣行報復,或是利用法律濫行商業競爭。從城兆毅案的判例,我們可以發現,在《菸害防制法》的法理邏輯之下,「有益國民健康」的道德訴求可以凌駕一切其他道德倫常之上,城兆毅案的判例就是反映了這樣的思維邏輯。 這種「國民健康至上」的邏輯早在德國第三帝國時期就已出現,當代有關菸害防制的主要手段,1930到1940年代的德國就已經雷厲風行。在納粹政府的宣傳裡,菸害防制有助於種族優生和軀體淨化,於是,某些在道德上被視為「邪惡」的法律就在如是邏輯下出現。英國知名法學家哈特(H.L.A. Hart)曾經針對納粹時期「道德上邪惡的法律」做過精采的分析和論辯,這是法哲學上必讀的經典。城兆毅案或許可以提供我們新的論據,讓我們對道德與法律的哲學困境問題做更深入的思考。 |
(回目錄) |
左右看:社運應否多元而分散 |
左看:須改造整體結構 歷經近十餘年來的民主化發展,台灣已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也不斷展現出多元領域的利益矛盾與抗爭。 多元化社會的抗爭,反映了它必然是當事人群體自覺於自身特殊利益或價值受到不合理壓制而抗爭。這種分殊性的抗爭訴求,也必然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各個領域的抗爭,乃是分散性、獨立性的實踐,以保持其相對特殊性。這些抗爭的理念很少是抽象價值的描述,而往往是具體、當下的直接現實的反彈。 例如,近期花東地區的反對興建蘇花高速公路,就非常具體地以反對在該地區興建公路為抗爭目標。 然而,這種局部、微觀性質的抗爭目標、領域,卻無法根本性地決定這類抗爭真正趨向。以上述反蘇花高的議題抗爭為例,若抗爭訴求僅限於交通建設會破壞當地生態,運動抗爭範圍僅限於這種區域性的環保價值,則不僅當地居民由於其他更重要的經濟利益(如就業困難)會排斥環保,而且其他地區更眾多的民眾也難以了解這區域性的訴求有和意義可言。 各種多元抗爭固然有其特殊性,但要整體社會能認同這特殊價值訴求,就必須走出自身侷限,聯繫到一般價值訴求上。 以此來看,大敘事的整體結構改造,還是無法迴避的客觀挑戰。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局部改造吸引群眾 近年來,台灣環保的抗爭力量一直有增無減。 相對於始終局限於特定群體與訴求的其他社運議題抗爭,如工運、性別平等抗爭,台灣的環保力量不僅能薪火相傳,而且不斷擴大影響、認同面,一直有新血、新生力量的加入與支援。環保意識的高漲而且逐漸成為主流價值的一環,或至少在主流場域裡有可論辯的空間。例如,主流媒體大多會報導環保抗爭訴求,也逐漸以同情與了解眼光來看待環保議題。這些都是極正面的發展。 然而,環保議題的抗爭,不僅反映了台灣民眾愛鄉愛土的情懷,在社運發展上,它也呈現了改造社會新的心態,而迥異於一般傳統性的社運抗爭。若非如此,環保運動就不太可能吸引眾多、不分左右立場的民眾來積極參與。 簡單的說,環保運動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具體、特定目標來實踐,其實踐面不會過於空泛、龐大而不著邊際,其抗爭過程也較在可識見的範圍內來進行。例如反中科的訴求,就是為了當地生活環境品質、當地居民生命安全等具體可見的目標,而非遙不可及的改造整體社經結構、改造國家機器等大敘事般的抽象運動理念。 社運要發展,就必須以具體而可及的目標與訴求來進行局部抗爭、點滴改造。陳安君/大學教師 |
(回目錄) |
咄咄集:果然不食人間煙火 |
■羅德水 尚未從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全面免費營養午餐等反覆政策泥淖中脫身的教育部,日昨竟然又提出國中模擬考只能在課餘與假日辦理,並禁止國一、國二生進行模擬考的政策,再次引起輿論譁然,逼得教育部又改口,將持續蒐集各界意見,12月底前公布相關規範。 誠如家長與教師口徑一致的批判,做為最高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教育部接連的重大疏失,顯然已經不是狀況外可以交待。 就決策品質而言,過去10多年來,政策反覆、朝令夕改的經驗,幾乎使全民失去了對教育改革的信心,許多人之所以希望主事者不要動輒再提改革,很大程度確因無法信任粗糙至此的教育決策品質。以前揭3案為例,無一不是大動作宣布在前,甚至視為政績大肆宣傳,隨後又發現政策窒礙難行,只好推拖時機尚不成熟,改以其他方式推動;決策品質若此,又怎能苛責人民不支持教改?準此,教育部當務之急顯然不是急著推出什麼新說法,而是虛心檢討如何提升決策品質,以期重新贏得師生家長的信任。 之所以這樣說,並非否定教育部意圖藉減少模擬考次數以減輕學生壓力的用心,或是媚俗地主張所有教育政策一概遷就現實即可,而是要指出,只要升學考試繼續存在,哪怕是以所謂的基測的形式存在,國中端的模擬考即一日不可能終結。我們以為,以教育部的高度,要減輕國中升學壓力、落實教學正常化,上策應配合生源減少的趨勢擘劃12年國教,以期從結構上真正改善國中考試領導教學的錯誤;中策則是在過渡期間內,將模擬考的實施方式與次數納入課程綱要,再佐以其他配套措施,俾使師生家長有所依循,以循序落實教學正常化的理想;詎料,教育部所為決策,不以全面的觀照提出對策,卻下達了一個既草率又不負責任的行政指導,再清楚不過,如果光憑「鋸箭法」就能拯救浮沉於升學苦海中的師生家長,又哪裡有勞教育部?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教育部特別強調,「升學模擬考試並非依法令舉行之考試」,因此,不得「不得佔用學生學習節數」,並「應尊重學生、家長參與之意願,不得強迫參加」。問題是,依法無據者豈僅模擬考一端?北北基無視《國民教育法》而力推的一綱一本、台北縣罔顧家長選擇權的所謂活化課程,乃至許多縣市政府無視教育部核釋,迄今仍然禁止專任教師出席校務會議等,凡此種種,對師生家長權益之侵犯,豈不百倍於模擬考?何妨拿出限制學校模擬考的氣魄,此刻難道還有比重新贏得人民信任更要緊的事?(教師)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稀土與台灣科技產業的相似性 |
■徐世輝 近來對於中國有意限制稀土原料出口的討論,大多集中在「稀土短缺,對於日本、美國科技業的衝擊」。此處並不想談台灣的科技產業所受到的衝擊。而是,目前的討論邏輯,在10年前有個類似版本:「科技業是否可以做為台灣的安全屏障。」 10年前,曾經有推論:「台灣生產的半導體、電腦、液晶顯示器,(以當年而論)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如果,台灣的局勢動盪,科技產品勢必供應不足,而影響世界經濟活動。」這個邏輯進而引導出:「高科技產業將會讓台灣的議題國際化,進而成為安全的屏障。」 後來,甚至有人以某高科技必用的化學元素,再加上「屏障」兩字,而成為「如何替台灣獨立謀取國際支持」的論據之一,其邏輯甚至也隱含在某種「限制台灣產業外移」的看法中。 10年之後的現在,應該不會有人再認真對待這樣的觀點。不過,當眾人在瘋稀土議題時,我們卻會再次發現,人的健忘、重蹈覆轍,是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分別。 今天的「稀土震撼世界經濟」,和10年前的「台灣的科技製造實力的喊水會結凍」,其實是難姊難妹。基本邏輯就是認為「擁有某種商品的供應權,就足以在市場呼風喚雨,甚至可以將市場的影響力擴張到政治、文化等領域」。 這個看法當然是有問題的。 首先,以台灣代工產業的血汗慘烈經驗來看,這種「供應壟斷性=價格主導權=透過經濟撼動政治」的推論,顯然是過於簡化、過度樂觀。台灣的科技產業,在代工價格的議價上,逆勢操作的成功經驗屈指可數;921地震時,西方也一度擔憂「台灣震垮=世界科技業全倒」,結果,股市的驚慌在兩天後恢復正常。類似的經驗還包括,10餘年前的「世界螺絲業重鎮之高雄岡山淹大水事件」,以及最近的「海上鑽油井爆炸推升油價高漲」。 其次,「稀土」是個讓人誤解的名詞,百餘年前命名時,人們以為它的藏量很稀少,但是,開採技術的進展,已經讓它不再稀缺。稀土並非只有中國蘊藏,中國的開採量之所以躍升世界前矛,主因是其他國家不敵中國的血汗開採、低價競爭。 最後,則是集體人格分裂。一遇到中國議題,財經媒體、經濟學家朗朗上口的市場供需、自由市場,甚至大一經濟學程度的「價格彈性」、「需求彈性」,完全消失。財經媒體突然很「政治」,讓人很不習慣。 稀土並不必然是「稀」。反倒是,我們在判讀趨勢走向時,只把資訊當成一切,知識的比重越來越稀。(企畫人員)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