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1-25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2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2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台灣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

40年來台灣的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22日,總統馬英九在《科學月刊》40週年年度慶祝活動總結大會上,認為成績斐然。馬英九以近年台灣學生參加各種國際科學競賽成績名列前茅為依據,認為台灣科學教育十分成功。

但是在馬英九離席後的討論中,與會的《科學月刊》諸君並不如此評價。一位《科學月刊》元老指出,台灣學生普遍恐懼科學,這怎麼能說是成功的呢?我們也注意到,《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多次在媒體上表示,台灣社會平均科學素養比起40年前並未改善很多,有些地方甚至還要退步,例如不少大學生相信星座影響人的性格與命運。林孝信並且指出,非理工專業人士,包括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學生,科學知識多半停留在國中程度;至於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那就更談不上了。

如此兩極化評價的原因,前述那位元老認為是馬英九被矇騙了。馬英九或許被矇騙,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對科學教育目的看法的不同。馬政府官員顯然十分重視國際科學競賽的成績,或至少重視台灣學生是否可以勝任高科技產業的工作需要。《科學月刊》諸君顯然更重視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提升,認為科學教育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在國際競賽中揚名,也不單是為科學園區訓練人才,或是培養國際級的大科學家。我們同意《科學月刊》諸君的看法。如果多數民眾恐懼科學,在災難中輕易聽信不符科學原理的謠言,造成理盲濫情的社會;那麼台灣再多拿幾塊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也不能說台灣的科學教育成功。

馬英九的說法顯然反映政府的基本看法。我們的科學教育的確以競賽得獎與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為主要的目標,這方面台灣的科學教育確實成績斐然,政府顯然也滿足於這樣的成績,因而認為台灣的科學教育已經十分成功,不需要多費力氣。這可以從去年8月的全國教育會議規劃得到旁證,十大議題中完全沒有提到科學教育。很顯然,全國教育會議的籌備人員,包括政府教育官員,以及徵詢的各界關心教育人士,都不認為科學教育有任何問題。換言之,社會各界似乎普遍相信,台灣的科學教育十分成功。

我們認同《科學月科》諸君的看法,多數的台灣學生畏懼科學,社會人士的科學知識水準多數不高於國中程度。科學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台灣社會的科學素養令人擔憂,必將影響台灣的未來。《科學月刊》在40週年慶之際,不僅舉辦大量的科普活動回饋社會,還指出台灣科學教育的偏失。我們謹致敬意。

(回目錄)




左右看:李教授一言動天下

左看:網路世代不是笨蛋

李家同爺爺又罵人了。聽在年輕的網路世代耳裡,不是充耳不聞,當成老學究說教,就是反批這種說法是對網路媒體的無知。在這兩種反應之外,想請問李爺爺,如果您認為一天到晚窩在網路上會變笨,那是否願意支持走出網路、要組社團關心時事卻遭校方打壓的學生?

這名學生是邱智彥,他是某私立科大的學生。從去年4月起,他不斷努力要在校內組成社會人文方面的社團,目的是希望大學生活不要只有吃喝玩樂,但校方不僅沒有積極提供協助,反而從社團名稱到官僚程序百般刁難。在多次和校方交涉、申訴之後,智彥現在被以退學處分,孤單的進行一人靜坐。

幸好,他將事件始末寫成紀錄,在網路上流傳,使得其他學生有機會得知,並且開始南北跨校串連。目前他得到一些支持,希望持續向校方施壓,獲得公平的回應。

網路世界有一堆垃圾,正如大人以政治、法律和教育等各種制度建構的世界一樣。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年輕學子,在後者遭到打壓,卻在前者獲得奧援。在您眼裡,他是聰明人還是笨蛋呢?
洪艾維/文字工作者

右看:媒體挑動世代對立

集大學教授和作家頭銜於一身的知識菁英不只李家同一人,但李的言論似乎特別受到媒體青睞。想必每次李教授的演講,台下都會有許多等著寫新聞稿的記者列席,只要一聽到誰又被罵「笨蛋」,就趕緊抄寫下來,下一步是打電話問「宅神」朱學恆的看法。平衡報導是鄉愿說法,製造對立、炒作新聞才是目的。

李家同除了在學術界具有聲望,同時也是慈善家與教育家,鼓勵人們關懷弱勢,本身也創辦博幼基金會,協助偏遠部落兒童的教育,頗得當地教師的肯定。剛開始媒體摘錄他的言論和文章,尚有教化人心的意味,但後來只針對其中較直率的發言放大,訪問必定與他觀點對立的網路精神領袖或學生,真有點演變成如九把刀所言:挖陷阱給他跳。

李家同因其宗教背景及文化位置,他的思考確實有某種侷限,並且在當代顯得不合時宜。但他直言批評在台灣擁有近7百萬人口的臉書,和在批踢踢上流竄的無數鄉民,倒也有種敢言的勇氣。只是他手上這份黑名單不該只有網路而已,害他成為箭靶的媒體也是問題所在。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公民版東發條例的必要性

■姚欣進
立法院這一會期即將結束之際,部份立委突然發動急速審議國、民兩黨版的花東地區之東發條例草案,立即引起長期關切花東地區環保與民眾福祉的各方進步團體強烈抗議。後來雖未進行審議,但即使這一會期不審,下一會期恐怕也會被列為優先審議法案,而且極有可能會通過主流勢力所規劃的東發條例草案藍圖。

主流版的東發條例絕非是孤立事件,而是代表著台灣資本主義整體發展取向的重要轉折:台灣市場經濟的既得利益者試圖立即、全方位地來掌控各方資源(從土地到人力),然後來全方位地、急速轉型發展壟斷式的經濟。

從去年開始,立法院就陸續通過巧取豪奪土地資源的法案:針對工業資本土地需求的《產業創新條例》(99年5月12日施行);針對農業、休閒產業、房地產資本之土地需求的《農村再生條例》(99年8月4日施行);針對文創產業資本之空間需求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修正案》(下會期審議);還有博奕業者之營利需求的離島建設條例(下會期審議)等等。主流勢力對於資本利潤擴大是如此的飢渴、急迫,其快、狠、準地攫取台灣各方土地資源,已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

我們不能不感慨的指出,在這資本利潤的現實宰制下,目前進步力量的任何非主流的訴求,尤其是要抵擋土地財團化的訴求,在現實裡幾乎是不可能擋住主流版,因為這些進步訴求恰恰是要從主流勢力即將到口的肥肉奪去,主流勢力怎會同意?

因此,以當下的因應策略來看,我們都應有務實認識:若進步力量要提出連署書表達共同的訴求,其重點不在於是否能擋下這主流版、扭轉這程序不正義,而是借力使力、迂迴來發展當地公民群眾未來更深層的自我培力。即,透過提出我們的消極阻擋與正面、整體主張(如公民版的東發條例),來讓輿論、進步公民群眾開始知道,花東地區還有另一條選擇的道路、還有一條有待我們全體公民們來參與討論、共同創造的新天地。

這目標當然不是短期可實現,但這絕非我們不重視這次短期抗爭的重要性,或太不務實。恰恰相反。

目前任何非主流的訴求都不可能合乎主流勢力的利益所在,都會被無情地排斥。所以,唯有將這次短期因應的抗爭聯繫到中、長期運動目標上,我們的運動能量才能真正的積累。這恐怕才是真正的務實、務本之道!這也是為何我們應立即討論、研擬與宣導公民版東發條例。

至於公民版的東發條例,筆者將另文處理,並誠摯地期望各方夥伴一同參與擬定。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蠹魚的旅行日記:國家形象

■邱士杰
近日,伴隨著胡錦濤訪美並拜會歐巴馬,由中國官方製作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開始在紐約時報廣場等地點公開撥放。據說,這是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導的、向外國人宣傳的公關廣告。此舉或許正如輿論所普遍認為的,是為了在中美兩個摩擦日益深刻之大國之間營造友好氣氛而做的舉動。但對台灣的我們而言,其實也是一個觀察對岸如何看待自身的切入點。

這部影片由兩個部分所組成,各有30秒並各有9個畫面。這些畫面分別是當代大陸的影視紅星、殘疾藝術家、農學家、企業家、設計師、時尚模特、運動員、學者、畫家、包含民族歌手在內的音樂家、新聞主播、「讓世界熱血沸騰的中國人」(Inspiring Chinese Bravery)、電影導演,以及兩個30秒都出現的「非凡的中國人民」(Extraordinary Chinese People)和神舟系列宇航員。

這部影片所傳達的中國形象其實主要是西方社會的中國鏡像。這些來自不同身分職業、階層階級的人們,當然是當代中國人民的一部分,但僅僅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部分。此外,這個中國人民中的極小部分,多數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伴隨著以資本主義化為載體的西化而出現的「新生事物」。就此而言,這部影片非但用中國內在的西方成分去討好美國,也把60年來的歷史裁切地片甲不留了。

不過這部影片的設想是好的,而且其中還蘊含了許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中國就是「非凡的中國人民」所組成的國家,而不是由任何抽象的文明文化價值所規範的、停滯不動的整體(比方所謂的「文化中國」),而是中國人民的中國。此外,影片中出現的「讓世界熱血沸騰的中國人」(如林浩、金晶)與宇航員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的主體性。林浩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的抗震小英雄、金晶則是同年奧運聖火傳遞中保衛聖火不被搶走的殘疾運動員。至於連續出現兩次並代表國家軍事實力的宇航員,其蘊含的意義便更不用說了。

其實類似的「形象宣傳」並不是今天才開始。張藝謀先前導演的一系列申奧影片就是一例。但問題是,這些官方主導的公關總是企圖把許多正面的元素湊在一起呈現出來,從而像是某種「民族村」廣告;然而這種「民族村」卻未曾在地球上出現過。上述林林總總的狀況多少反映出:改革開放以後的大陸逐漸失去讓外人主動替自己宣傳的可能性(比方斯諾、韓素音等記者,及各國社會主義者),甚至以「自我東方主義」閹割自身。這一切,或許正是某種認同危機的體現吧!
(台大史研博士生)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2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