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2-10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2-1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2-1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一個生命的課題

去年年底,一則社會新聞震撼了台灣社會:83歲老人王敬熙因不忍其79歲愛妻長年受巴金森氏症折磨,在其部落格預告「王老頭夫婦決定要安樂死」,而後餵食妻子安眠藥並以鐵鎚終結其性命。王敬熙自行電話報警:「我殺了妻子,你們過來處理吧!」

老翁在部落格中寫下了幾篇討論生死的文章,他一再表示,因不忍目睹愛妻受苦才助其解脫,然則,檢警還是只能依法以殺人罪偵辦,媒體也似乎就此結案,未再深究。在台灣,關於自主決定生死的問題,一直很少受到嚴肅的討論,但是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這類不堪老病拖磨的故事,恐怕不會就此了結。我們當然嚴肅反對自殺或加工自殺,但是,如何讓遭受病痛貧困折磨的衰老者有尊嚴地獲得解脫,畢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西方,關於「安樂死」的議題始終在醫學、法學、神學和哲學之間糾纏,固然論說者莫衷一是,但是對於生死的探掘,終究是越來越為深刻。正因為敢於面對死亡,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反而更為摯切。可是,在台灣社會,或者因為避諱,或者因為恐懼,大家習慣上不願去碰觸、討論這類議題,甚至視其為禁忌,寧願庸碌苟活,不願深究死生。

事實上,在當代大部分的法律體系中,自殺並沒有刑責,畢竟,並不存在一條法律是處罰自殺者或自殺不成者。然則,「協助」他人死亡,即使是出於當事人意志,在道德上或法律上,通常是不被允許的。尤其是,我們很容易假設,所謂「安樂死」也可能被用來掩飾真正的謀殺。

或許,不管是稱為「安樂死」或其他的名稱,我們應該跳脫自殺或加工自殺的思維,讓死生的選擇有更豐富的意涵。人可能選擇光榮的、英雄的死亡(譬如革命烈士或為理想而犧牲的鬥士),或者為了減少病殘、痛苦,為了感受到生命美感的流失而決定選擇自我解脫,這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安樂死」既不榮耀,也不羞愧,卻是在生命無常的認知之下,一種十足「人性」的選擇。在荷蘭和比利時等安樂死已經某種程度合法化的國家,在經過整個社會嚴肅的辯論之後,對於生命反而更為敬重。

在西方,有許多國家已經啟動安樂死立法的討論或辯論,台灣社會由於禁忌太多,迄今恐怕連討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但是,王老夫婦悲慘的案例,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如果老太太可以有尊嚴地選擇離去的方式,又何至於讓這對鶼鰈情深的愛侶陷入如此不堪的境地!

(回目錄)




左右看:台灣經濟復甦沒

左看:危機潛伏

近日,官方紛紛發表經濟數據,高調宣示台灣經濟已走出低潮,步入穩健復甦甚至繁榮可期。然而,要準確、深入評估台灣社會的市場經濟實況,應從兩方面來分析。其一,在全球格局下,台灣所依託的全球市場環節之整體趨勢如何?其二,即使整體經濟欣欣向榮,所帶來的社會利益分配是否也是如此?

首先,台灣經濟主要是依賴大陸經濟的繁榮,尤其是與中國大陸的分工、大陸市場、大陸觀光客與未來的投資。然而,大陸經濟本身卻是建立即為嚴峻的社經矛盾上,內部爆裂的危機只會越演越烈,而必須依賴高成長來支撐。這經濟源頭極為不穩定,台灣長遠的經濟前途又何能說已步上了坦途呢?

其次,台灣經濟大餅目前固然已變大了,但可悲的是,能分到的人卻變少了!近年來新增的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資本利得者。這反映在台灣失業率,根本未隨經濟復甦而成比例下降,而且即使是未失業者的勞動條件也越來越差。經濟繁榮並未解決社會矛盾,而只是以另一種形式來加劇這社會深層矛盾。

所以,從這兩方面來看,台灣經濟還是危機潛伏,前途未見明朗。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穩健繁榮

從近月以來各方的現象來看,台灣經濟不僅已步入穩健而長遠的復甦期,而且若無太大意外,極有可能邁向中期(或更久)的真正繁榮期。

讓我們看看近期的最新數據。剛過去的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高達早已久違的兩位數:10.47%,這是近23年來的最高成長率。目前的趨勢卻顯示,這次翻轉將至少是中期復甦力道,不可小覷。據主計處指出,今年預估成長率至少有5%以上,而且是從去年的高峰繼續往上發展。它所帶來的直接效應,就是台灣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也將首度超越2萬美元門檻,達到2萬1,229美元。台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也達到近6年來的新高,政府更定調今年為台灣的消費年,規劃以高品質的消費來繼續推動台灣經濟攀越另一個高峰。

台灣之所以能有中期以上的復甦、繁榮可能,關鍵在於:兩岸和平的局勢穩定後,台灣已可確認全方位地與中國大陸經濟一體化。在全球雙引擎之一的美國經濟已逐漸無力推動全球經濟繁榮之際,唯有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崛起才是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保證。以此來看,台灣何其有幸,能掌握到這歷史的轉捩點。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咄咄集:過年的壓迫

■吳忠泰
朋友多年前說,過年會壓迫自己的健身計畫,壓迫自己的感情世界,壓迫當學生的學校成績,壓迫你的年度業績。農曆春節,好一個人們算總帳的時節。

為什麼過年的團圓,對現代人反而被感覺是壓迫多於歡樂自在呢?會不會以後演變成逃年呢?

過年有一百個理由,逃年就會有一百個理由。每當看到華人過年前夕大量擠上歸鄉之途,總想著這傳統多麼扎實,尤其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算是經濟發展有小成,分享經濟果實這是一定要的,春節這麼一節日,就是各家各戶盤點幸福的日子。回家真好,但過年不要成為壓迫。

一堆祝福的話聽到長繭,能貼春或福字的地方都貼了,周遭能拜的廟都去拜了,一年下來機運還不是差強人意,近來過年時罐頭祝福文學非常時髦,美則美矣,但要這樣轟炸,不如全國一致發。

發紅包身手奇快,簡訊廣發──唯恐忘了招呼,顧客年後轉檯了,這是多數業務員春節生活的寫照。以前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現在告訴你:保持走路,才有更長的路可以走,儘量壓迫自己吧!春節關掉手機談何容易。

家族中飲食清淡的成員遇到大油大葷的年夜飯,千苦萬苦只等團圓飯結束。家庭團圓飯、娘家宴越來越多人是在餐廳過,服務人員的臉色總是和菜色不對稱──所謂佳節只是成全人家團圓的日子,人手不足,領班把全家老少都動員起來,唸研究所的、在出版社工作的、正考完大學學測的,乖乖成列,臉色異常僵硬,和廚師沒默契,和客人不知周旋,即使被催了菜,端菜手勢步伐,硬是慢上一截。等菜時間漫長,明明交往的男朋友,已經吹了一年多,健忘疏離的親友還在倒帶問你。這是什麼世界?

人之大節,動物大劫;走過市場,心中默念:這不是為我殺的,小小一個城鎮,六畜歸天無數。自從將老家神明祖先遷來都市之後,內人一聲令下:拜祖先神明一夕全改為全素食,我則惴慄不安,深恐拜葷食一輩子的父母見了責怪。結果什麼事都沒發生,原來我強迫祖先吃葷也已多時;大魚大肉的壓迫是自找的,要拒絕壓迫,操之在己。

有iPhone,有平板電腦,網路世界無窮無盡,多少年輕人吃過年夜飯早早躲進臉書,卻用對待捷運鄰座的客氣冷峻對待家人,要話家常,找不到火苗,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不,大家隔網路,親情早渺茫。這已分明是在逃年了。

那款款濃情、那充滿壓迫的年節,如果不見了,就迎接一個比較清涼的節日吧!但清涼可不是冷漠!
(教師)

(回目錄)
井邊之蛙:在青少年成長情結中進行的台灣認同

■徐世輝
近來關於「台灣好」的說法頗多,外籍、中國人士的「一手」觀察是重要的佐證,然後,媒體、公部門以此塑造本地文化軟實力的說法,更成為一時的流行。整個氣氛頗讓人彷彿回到1960年代,那個「中華民國做為中華文化最後堡壘」的時代。

台灣是否真的已經達到有禮貌、有秩序,甚至發揚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這原本沒有定論,也不應該有單一的觀點。「感受」帶有主觀的性質,同一件事在不同的觀察、文化脈絡中,理當有不一樣的評價。例如,禮貌在東方的環境下可以被解讀為人情味濃厚、教養深入人心,在西方文化的脈絡中,卻可能是清教徒文化,甚至是集體主義的一種型態。

不過,不同的觀點顯然在這一波的「台灣認同」過程中被刻意忽略了,對於台灣民情、文化的描述趨於單一。被談論最多的,是在特定標準下的「台灣還不夠好」、「不能以此自滿」,反而很少檢討這類標準、觀察角度,是否恰當。整體氛圍頗有19世紀,國族主義興起過程中,為了塑造認同、打造現代形象所形成的自我認同風潮。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的現代性塑造過程,是可以參考的對照組。矢內原忠雄來台灣考察前,受日本政府宣傳「台灣遍地瘧疾」的影響,以致於服用高單位奎寧導致頭痛耳鳴所鬧的笑話,就是典型的例子。

現代性的快速形塑過程,一個極致操作是以貶低異文化,來拉抬自我形象的高度,二次大戰前的法西斯是一種典型;另一個操作極致則是以大量的「證據」,對於自身的優越性進行合理化。前者是充滿陽剛味的青年男性風格,後者是急於獲得眾人掌聲的青少年。

台灣似乎處於兩者中間。援引外籍人士、中國籍人士的觀察,來作為肯定本地文化優越性的作法,看似有國際視野,但是風格卻是自我封閉,越來越有急於獲得肯定的焦慮感。我們很在乎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所呈現的狀態是,對於自我的肯定,有大半來自於外人的認定。台灣的健保體系在受到外人讚許,之後「出口轉內銷」的過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急於尋求自我,卻沒有基本的歷史感、國際對應感,絲毫不以為這種認定的形象有何不妥;然後,一群成年人的集體作為,卻展現青少年在成長時,為了尋求自我肯定形象的羞澀感,應該堪稱是另一種台灣特色。
(策劃人員)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2-1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