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2-16─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2-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2-16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農業政策不該只為平抑物價 |
近日兩則關於農業的新聞,看了不禁令人感慨。新聞一:隨著國際小麥價格飆漲,亞洲通膨壓力升高,行政院本周啟動抗通膨大作戰,分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及糧食安全專案小組會議,其中,糧食安全小組由經濟部、財政部、內政部和農委會等跨部會組成,是2008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中將提出短期、長期因應措施,以提高糧食自給率來穩定物價。新聞二,近日物價飛漲,蔬菜卻因生產過剩,不漲反跌,一顆兩公斤多的高麗菜市場零售價竟賣不到20元,農民叫苦連天,大嘆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我們的感慨,源自底下幾個層面:一、同樣是農產品,價格或漲或跌,卻完全由不得生產者,在自由市場競爭下,農民想靠天吃飯都難。二、政府長期漠視農業,自加入WTO之後,更放任農民獨力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環境,導致農業凋零,農村破敗,如今大規模組成專案小組會議,為的卻是對抗通膨,而非全面性的挽救台灣農業,這樣的心態,叫農民情何以堪? 三、農業不僅攸關農民的生計,更關乎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保育、城鄉平衡、綠色休閒產業的發展,這種兼顧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之農業」的思維,早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對詰中,以由歐盟為主的「非貿易關切」(NTC)團體所提出,台灣政府不曾對此深刻思索,如今遭逢國際糧荒所引發的通膨壓力,才大夢初醒,卻又只從糧食安全單一角度切入,試圖提高糧食自給率,這種頭痛醫頭窄化問題的做法,真能有幾分成效,實在令人不得不懷疑。 其實,上述三個看似無關的面向,其背後,皆與一意識形態有關,即:農業究竟應該受到國家的保護,還是任由市場機制決定? 眾所皆知,台灣屬小農經濟,農民作為個別的生產者,連和盤商議價的條件都沒有,更別說要預知或掌握市場價格,讓自己的生產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為什麼,農民不斷被盤商剝削,而且僅就島內市場,就一再面臨生產過剩、賤價拋售之處境;這也是為什麼,有識之士一再呼籲,政府應協助農民成立產銷一體化之組織,以減少中間的盤剝,並從宏觀調控的角度,輔導不同區域的農民進行不同作物的生產,降低一窩蜂與生產過剩的風險。這是政治力能介入市場以保障農民的第一個層面,然而幾十年來,政府沒有作到。 其二,台灣在加入WTO之初,就不該在農業事項的談判上輕易讓步,導致農民面對的不僅是島內市場,而是國際市場的競爭。說穿了,以美國、加拿大、澳洲為主的「凱恩斯集團」,就是用政治力擊破各國的農業保護措施,將其農企化生產的農產品傾銷而出,讓台灣在內的小農經濟體根本毫無招架之力。就這個層面來說,全球市場的建構本身就是政治角力的結果,「自由貿易」之名不過是用來掩飾其血淋淋過程的外衣,只是,台灣政府在此一政治角力的過程中,除了一再讓步之外,毫無作為。 然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是同時並存的。如上所述,相對於凱恩斯集團,歐盟為主的NTC團體,在對抗全球化之餘,全面性地再思索農業的價值,提出了三生一體的主張,並落實為新的農業支持政策,把過去對生產與價格的補貼,轉為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透過立法與直接補助的方式,補償農民在食品安全(包括轉型為有機農作)、生態保育與景觀維護等方面的服務,不僅讓農業得以升級,也降低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衝擊。而在這個層面上,同樣地,我們的政府沒有積極的作為。 不作為,是因為沒擺脫全球化的迷思,認為政治力不該介入自由市場?還是因為農民從來沒集結成足以撼動政權的力量,所以可以繼續漠視不理?我們姑且不妄下定論,就等著看,行政院的糧食安全小組會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主張。 |
(回目錄) |
左右看:WTO杜哈回合:懸念與殘念 |
左看:杜哈之外的自由貿易
原訂於2005年要完成的WTO杜哈回合談判,今年能否完成?今年1月底於瑞士達佛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各主要國家照例表達支持之意,但具體立場依舊存在諸多分歧。 例如,在論壇上南非與印度、巴西、中國共同發表聲明,要求談判更加注重發展面向,並且批評目前的草案要求發展中國家讓步,但已開發國家卻未同等地撤除其種種自我保護措施。而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盟,則依然堅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應對工業產品進行更實質的開放。由此看來,杜哈回合恐成殘念。 此外,對美國而言,目前在WTO之外有許多雙邊與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如火如荼進行。其中,因為地緣政治上拉攏韓國的需要而重新受到重視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目前美國國內工會反對力量正出現分裂,美國的汽車工人工會(UAW)主席已經表態支持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其他工會儘管強烈批評,但也可能最後採取中立立場,最終使歐巴馬政府得以解套,構成美國今年加強出口戰略的一環。 在瑞士度假勝地達佛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向來是觀察國際政經情勢的好窗口。今年除了關於中國經濟崛起的種種議論之外,更耐人尋味的是一連串自由貿易協定的動向,尤其是各國喊了多年的WTO杜哈回合,經與會多國代表共同催促,似乎真有在今年完成的苗頭。可是中國、巴西、印度與南非卻在論壇其間發表共同聲明,要求要按互惠原則,希望已開發國家也等比例作出開放承諾,特別是針對已開發國家對農產品的保護。南非代表甚至聲言,發展中國家早就讓得夠多了。 另一方面,由於WTO談判的停滯,許多國家轉而尋求締結雙邊與複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但上述議題卻依舊存在,未能樂觀。比如由智利、紐西蘭、汶萊、新加坡首倡的「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關係」(TPP),美國已積極尋求加入,並展開一系列談判,但仍與紐西蘭膠著於農產品開放的議題。 此種由WTO轉移至其它雙邊與複邊自由貿易的發展有其理路可循,但對台灣而言卻是惡兆。因為台灣的外交持續受困,經濟上又正逢中國崛起、台灣日益依賴中國的變局中,要在WTO之外找到著力點,真是難上加難。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停止全球土地爭奪 |
節譯■葉興台 本月6日在達卡揭幕的世界社會論壇充斥了這類故事。世界社會論壇今年已邁入10週年,共吸引來自世界123國的公民社會組織、社會運動和工會的代表,有不少人是還我土地運動人士和小農,他們到此陳述和譴責,各方完全不受約束的搶奪他們的土地。 土地爭奪(land grabbing)成為本屆論壇最熱門的議題。所謂的土地爭奪,是指為了商業或工業化農業生產,而佔有或控制大片土地,並與當地平均持有的土地大小不成比例。來自馬達加斯加、剛果共和國、馬利、印度、巴西和莫三比克還我土地運動人士的說明顯示,土地爭奪的現象處處可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海外投資人為了確保糧食供應、生物燃料、投機炒作和提取資源所進行的土地投資,是引發土地爭奪的主因。 來自馬利的農民代表,在一頂塑膠帳篷裡,透過擴音器,揭發利比亞政府收購他們村裡土地的陰謀,利比亞政府打算興建一條穿過他們社區的運河,這條運河將淹沒他們傳統的牧場,並把土地切割成好幾小塊,甚至會波及到他們祖先的墳墓。監測這個議題的馬利非政府組織「綠色非洲」(Afrique Verte)一名代表指出,現在連先人都無法得到安息。 資源商品化在世界各地已成為準則,難怪這些社區會失去最珍貴的資產,盡落入投標金額最高的人手中。世界糧食不足,被拿來作為農業生產工業化的理由,但事實上,多數的土地被用來生產動物飼料和生質燃料(agrofuel),以及投機炒作,而非生產糧食。世界銀行針對土地收購所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僅37%的收購土地被用來生產糧食。 土地在世界市場已變成最炙手可熱商品之一,尤其在非洲,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料,2006至2009年間,全球70%的土地爭奪發生在這塊大陸。買家青睞容易取得、較肥沃、離水源近的土地。當絕大多數政府希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以追逐定義狹隘的經濟成長之際,最有利的土地交易幾乎總是以犧牲小農作為代價。 小型家庭農場(family farm)被認為在經濟上沒有效率,因為他們的收成僅餵飽社區,而非全球市場。但家庭農場每公頃的生產力比大型農場還要高,然而過去20年,為了推廣工業化農業生產,對家庭農場的投資一直在減少。 在巴西,大規模農業發展模式已出現毀滅性後果,有半數的農業生產用在栽種黃豆和甘蔗,以製造動物飼料或車輛用乙醇,而非餵飽人的肚子。過去10年巴西的黃豆產量增加90%,是以亞馬遜雨林大肆砍伐、傳統部落遷至她處、偏遠地區民眾大量遷移至都市貧民窟作為代價,但真正供應巴西糧食的是小農,根據巴西2006年的農業普查,巴西全國所消費的糧食有60%來自於家庭農場。 造成這個這個困境的原因,是土地的商品化,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則是土地商品化的罪魁禍首。這個全球治理和經濟體系的結構必須被挑戰和改革,重新投資可以餵飽人類的農業的時機已經到來。小農不具生產力的說法,讓他們幾乎成為隱形人,他們對社區和地方發展的貢獻不獲得認可,這也導致小農得勒緊褲帶。 參與世界社會論壇的還我土地運動人士,呼籲全球農業為了人民而合作,支持土地改革,承認合乎習俗的權利,投資小規模的生產;他們也要求各國政府恢復對人民的責任,人民的需求才是驅使政府行動的動力,而非盲目追求企業投資利益,後者根本無法餵飽世界的窮人。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