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3-15─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3-1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3-15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天災的教訓 |
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9.0的超級大地震,伴隨著引發的特大海嘯,重創日本。9.0的大地震,可能是自1935年芮氏規模規範地震規模以來,前5名最強的地震,造成的災難,特別因地震引發10公尺高海嘯帶來的禍害,可能是日本戰後最巨大的災害。日本首相菅直人甚至稱這次災難在日本「史無前例」。 日本上下對這次「史無前例」的天災反應沉著,冷靜有序。這種反應相當程度降低了可能的的二度傷害,贏得舉世媒體的稱道。人們不僅看不到受災民眾歇斯底里的畫面,欣賞日本政府救災工作的井然有序,也佩服日本媒體不煽情的報導。更令人稱道的是,日本建築物的防震做得相當到位,否則災情不知會嚴重多少倍;這顯然是吸取16年前阪神大地震的教訓。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規模遠比這次小(芮氏規模7.2級),死亡人數卻高達6千4百多。這是由於建築物震倒而帶來大量死亡。從1995年之後,日本加固建築物的防震能力。若非如此,這次地震必然帶來更多的傷亡。 因此,若非海嘯,這次規模9.0大地震釋放的能量,儘管超過當年美國投擲在廣島、長崎原子彈能量的一萬倍,所造成的傷亡可能出奇的低。這是日本汲取阪神大地震教訓,致力於強化防震標準的結果。但是,對於10公尺高的海嘯,則顯然因為缺乏教訓而沒有類似的防範能力。 海嘯比地震更難防範。10公尺高的巨浪根本不是一般堤防所能阻擋。比較有效的方法,或許只有儘早通知海邊居民逃往高處。海嘯的波浪傳播速度慢於地震波,可以贏取較多的逃命時間。因此,海嘯預報重要性不亞於地震預報。日本這次地震預報十分快速,但是海嘯預報則似乎不然。這次的教訓,當有助於未來防災。 這次巨災,日本民眾也受到普遍讚揚。這至少基於:國民比較守法;防災教育做得到位;媒體不煽情、不亂傳未經證實的信息,民眾不至於處在各種矛盾資訊中,因為不知何所適從而造成混亂。這幾方面都很值得台灣的參考。其中,守法不僅需要長期努力,也跟歷史傳統有關。媒體部分,討論很多,在台灣是沈痾已久的老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 倒是防災教育值得特別重視。一般討論防災教育,都是強調災難來臨時如何保命,平時應該準備些什麼物品等等。這些誠然都很重要。但是防災教育還應該包括對天災的應有科學知識,以減少災難來臨時因為輕信謠言造成慌亂而惡化災情。這方面常被忽視。不幸台灣社會又是特別容易輕信謠言的地方,值得參考改進。 |
(回目錄) |
左右看:宮城大震 人心大震 |
左看:災難共同體
2011年3月11日,芮氏規模9.0的強烈地震讓日本經歷一場彷彿戰爭般的恐怖襲擊,加上後續引發的海嘯、核爆危機,人類一手建立起來的生產文明,不是已遭摧毀,就是危在旦夕。我們同步見證了大自然瞬間爆發的無窮破壞力,另外還有資本主義及其精神的極限。 連續幾日,除了來自災難現場的畫面和傷亡報導,台灣甚至國外的媒體都對日本人集體展現出的冷靜自制有高度的讚賞。無家可歸的人在避難所中沒有失控的情緒;平日管理森嚴的商業大樓敞開門戶,提供毛毯與飲水; 便利商店裡的民生必需品,由國家買單……有人認為此乃日本人內在服從的民族性格,有人則歸功於政府平日對防震的準備充分,使民眾不致驚慌。 這些都可能是答案之一,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某種共產主義的精神,在危難之時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所推崇的私有制、個人主義、小政府,此時都將被批評為自私自利、國家失能,反倒是空間和物資的公共化,讓一個個在巨變中分崩離析的生命,形成真正的共同體。 日本在這次宮城大地震中受到毀滅性的災害,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相較於之前幾個嚴重震災的所在地多在落後、偏遠的第三世界國家或地區,如海地、南亞、中國四川等,這一次受害的是防震技術領先全球的文明國家,因此,進入災區的各國媒體,特別想了解發揮到極致的人類力量,是否真能擋住大自然的反撲? 結果是,加高的防波堤擋不住超出預測的海嘯;提早30秒的地震預警系統,仍然比不上死神奪命的速度;而號稱生產安全能源的核電廠,現在面臨爐心熔毀,輻射趶染的危機。但我們沒有因此失望,因為日本人民在應該是最脆弱的時刻,發揮超乎想像的堅毅,築起無形的人性之牆,彌補科技無法做到的缺憾。 尤其是台灣,對震災、風災、土石流都不陌生,但日本人體現出的冷靜與秩序,是我們處在類似情境時看不到的。許多人藉由日本的例子督促政府改善防震系統,當然,政府的責任無可迴避,然而在科技之外,是否該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在承平時期,已經培養出與災害共處的危機意識了嗎? |
(回目錄) |
讀者投書:過勞死的社會根源 |
■毛翊宇 在切齒義憤之餘,我們對這個社會的運作也感到困惑。當上百萬失業人口因為勞動能力被閒置而挨餓的同時,為什麼有工作的人卻過度勞動到窒息的程度?這就是主流經濟學、所謂資本主義社會能達到的「最大效率」嗎?台灣不是物質上相當富裕的社會嗎?姑且不論金字塔頂端的奢侈行為,在一個人民生活水準名列前茅的國家中,勞工竟然是在這種環境謀取賴以維生的工資,任何人只要睜開眼睛看看,都必須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荒謬、難以理解的社會中。 該怎麼解釋表面上的富裕和勞工悲慘處境之間的矛盾?其實一切的秘密都藏在這個社會的物質財富:商品生產當中。我們所有的需求,在這個社會中皆是商品,勞工必須出賣勞動力換取貨幣,才能夠用貨幣換取商品維持基本生活。但是財團、資本家階級大把攫取財富的方式,卻與勞工大相逕庭,仗著金融資本、社會生產資源的所有權,使勞工必須為了工資,在他們無上的權力之下受支配而勞動,這也是為什麼當加班對家庭和健康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時,勞工卻不敢說個「不」字。 除了微薄的工資以外,一切勞動的成果都歸資本家,而資本家為了將利潤最大化,勢必只雇用最少的人,並且極盡可能地榨乾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商品生產、市場機制之下,若是不將這條準則推到極致,就會被對手打敗,結果就是資本家自己破產,加入被剝削的行列。所以,導致勞工過勞死的處境,絕非訴諸資本家的良心可以改善,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的問題,勞工的非人生存環境跟資本主義制度有不可分割的關聯。 今天台灣的勞工階級可說已經被逼到牆角,再不組織反抗力量就難以翻身,但是正如前面的分析,對勞工極端不利的正是現有的經濟運作規律,不可能藉由法制介入和經濟條件上的討價還價得到改善,勞工的自我組織和政治力量凝聚,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未來徹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保證。犧牲者的亡靈在警告我們,必須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而鬥爭! |
(回目錄) |
扣問求音集:天災與人禍:核能發電的問題 |
■姚欣進 然而,這次大災難同時帶了更值得討論的議題:日本位於這次地震區內的福島核電廠多個機組可能已爐心熔解、輻射外洩,對當地社會與生態環境的負面後果恐怕更難以想像。這次日本東北部地震與海嘯,人類無力阻止,也不可能是肇禍者;但福島核電廠的安全失控,卻是人禍。若非有人決策建造這核電廠,使得這核電廠日後在人類無法控制的自然威力下釀成幾乎空前的核能安全災害,當地日本民眾原本可以免於生命威脅與環境破壞。 若非這次空前的地震威力能直接摧毀所謂核能安全防衛網,戳破了核能發電號稱嚴密的安全維護、先進的安全技術的科技菁英驕傲面目,我們恐怕還難以務實地了解,原來至今為止核能發電幾乎任何的安全措施,到頭來都有可能不堪一擊。但,若因為這次史無前例(誰也不知道再度發生的機率是多少)的自然威力遠超過一般正常的安全估算(據報導,日本核能電廠當初建造的安全估算值,約以地震規模7.5為上限),贊成核能發電者還是會繼續選擇核能發電的。 據報導,日本核能發電已佔總發電量的3成,建廠技術被公認為世界先進水準而向國際輸出。日本民族性格一向以謹慎、小心、注意細節而著稱,這次核能電廠安全防護居然如此脆弱,顯然是自然威力太超過常理,甚至超逾了高規格的風險防控機制了。 那麼,如果核能發電會發生意外的客觀風險機率其實很低,我們是否還是必須以電力成本考量來選擇核能發電呢?以資本主義經濟邏輯來看,這答案是不問自明的:因為會碰上這類天災而導致核能安全不保的機率是太低了(畢竟這次日本強震是百年一次),而即使我們最後碰上這倒楣的天災,我們早以經濟優勢(較低成本的核能發電)賺到了更多的利潤。何況,核能發電的成本效益是可掌握的、是可計算的,但類似這次天災卻是無從預估的,甚至有更高可能不會釀成大禍(除非如這次運氣實在太壞了)。那又為何不選擇核能發電呢? 面對這種以成本效益vs.天災機率的資本邏輯,我們又該如何回應?這應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