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14─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1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1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醫院勞檢只是暴露老問題 |
有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的加持,台灣的健保被譽為全球最好。不只如此,歷次的官方調查也顯示,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極高。 但在這個高覆蓋率、低經濟負擔的量化數據背後,品質的問題卻一直是我們醫療環境的死穴。簡單講,應該救人的醫師、護士,其實是職場的待援者,他們在工作現場的過度負荷問題,亟待正視。 勞委會剛針對50家地區醫院以上醫療院所進行勞檢,結果發現有16家違反法定勞動條件規定,其中又以違反工時規定最為普遍。無怪乎,負擔最重的護理人員一直處在高流動性的狀態,而「護士荒」也頻頻在許多醫療院所上演。 這就是我們重量不重質的醫療環境寫照。表面上,倒楣的是醫師與護士,但實際上醫療和教育的要求大同小異,如果教育目標是小班小校、減輕教師負擔才能維持一定水平的教育品質,那麼工作負荷過重的醫護人員,便難免以犧牲醫療照護品質為代價。 更進一步談,我們的醫院人事成本都已經壓縮到極致了。君不見,多少住院病患的家屬、朋友輪流在病床旁照顧?這種畸形現象,無異於病患用自己的家屬充當半專職護理人員,填補護理人手不足的「自力救濟」。其結果是,自力救濟愈盛行,醫院管理的人事成本因此養成了得過且過的慣性,甚至還美化了健保年度支出成長率低於西方國家的「成績單」。 尊重醫護人員的專業,讓他們能夠喘息,對病患提供合理的問診與照顧,對於醫病品質的提升,絕對是雙贏。既然勞委會的勞檢已經把問題掀出來,那麼接下來就是衛生署該接棒的時刻,如何規範合理的醫療人事配置比,達到理想的品質目標,刻不容緩。 但讓人納悶的是,衛生署近期對於醫療觀光推動非常熱衷。這固然與總統馬英九的政策宣示有關,必須「使命必達」;然而國人仍不免質疑,官方連日忙著東敲鑼「台灣醫療品質好,商機可期」,西打鼓「再不弄國際醫療專區,醫師會外流對岸」,諸如此類的生意經的說法,根本和國人對醫療的期待與想像格格不入。我們醫療品質之所以無法提升,醫護人員被操到爆,不就是算盤打得太精的結果? 醫療涉及信任,而信任的基礎若要在商言商,則是口碑。政府近來推動觀光醫療頗受質疑,產官學菁英費盡唇舌仍難釋群疑,原因何在?理由之一,當然和國人對醫療品質的不滿有關,甚至對醫療品質的「一國兩制」產生質疑。奉勸施政者,國際醫療觀光不是不能作,但與其花時間在進行「政策溝通」,倒不如先致力改善醫護勞動處境,提升醫療品質,屆時自然大家都會成為口碑宣傳者。 |
(回目錄) |
左右看:社運與主流政黨的關係 |
左看:長期扎根
隨著年底選舉季節的開始逐漸逼近,主流政黨的各方政治人物又開始積極向社會抗爭團體互動,例如參加環保、區域發展議題的街頭遊行抗爭或座談會等。 在客觀現實上,台灣社運界本身力量非常微小,而過去至今與主流政黨的互動始終是非常不對等的依附關係。過去由於民進黨長期以政治抗爭者角色來推動政治運動,當時剛萌芽的社運抗爭幾乎是別無選擇地依附在民進黨身上。 然而,經過8年歲月的民進黨執政經驗,社運界的各方訴求,基本上,可說是無一實現。從廢核四到勞工待遇、從弱勢族群權益到稅制改革,民進黨施政方向不僅與國民黨相差無幾,而且還大力推動賣公共資源來圖利各方私人資本集團。至於國民黨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社運界唯一出路只有務實地扎根發展自己的力量,唯有依靠自己,日後才有可能真正有自己的政治聲音出現。這是基本目標的選擇問題。但要如何做到,則是手段上的問題,我們不能以當前發展困難,以目標的不易達成而否定了目標正當性與合理性。 況且,遠大的目標本來就需要長期性的扎根努力,怎能幻想搭主流政黨的便車呢? 台灣社會抗爭力量應否發展為政治力量,例如籌組政治聯盟或政黨,往直接掌握政權或相當程度的政治權力來主導與執行自己的社會議題訴求? 另一個選項,則是社會抗爭力量應與既有的主流政黨結盟合作,將自己的社會訴求寄託在目前有實際政治權力的政黨上,透過遊說讓主流政黨能採納為政策或法案。這是因為,要期待台灣社會抗爭力量發展出自己的政治力量,在當前與可預見的未來都是非常不務實的。 也就是說,台灣社會議題呈現多元化趨勢,從環保到勞工、婦女到青年等議題抗爭都各有其特殊訴求與價值觀,而且每一個議題抗爭力量本身就已非常微小,無論是聯盟或單一議題取向的發展都不可能成為具有實質意義的政治力量,所以應該務實的與主流政黨保持友善合作關係,讓主流政黨成為社運界的政治代言人。 因此,社運界應獨善其身,釐清自己訴求,以遊說者與監督者的角色來說服主流政黨接受社運的訴求方案,並以社運界的選票為籌碼來持續監督主流政黨來執行這政策。 如此運作,一方面主流政黨的政策方向乃是由社運界主導,另一方面,社運界又可藉此而達成自己的社會訴求,這豈不兩全其美? |
(回目錄) |
咄咄集:可有天上掉下來的工會 |
■羅德水 這兩個質問看似不相干,實則有高度的關連性,質疑既出於長期以來教師對工會概念的生疏,更來自運動過程不友善的法制與官方,教師原本對工會所懷抱的應然的、美好的想像,在修法角力與實際組織過程中逐漸消磨耗損。 毫無疑問,對比教師工會的不確定性,不假思索地聽命於官方,或者乾脆接受官員的指令教育學生,確實輕鬆得多。然而,殘酷的是,即便教師甘於自我定位為工具,也不見得可以確保教職與勞動條件於不變,遑論將教師工具化、技術化不啻等於對教育的異化。這其實也正是教師必須組織工會的關鍵,工會也者,團結受雇者以促進其權益固然有之,對教師而言,更是一個形塑自覺、揚棄工具定位、鼓動教師專業、善盡教師作為公共知識份子責任的一個過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討論,組織工會是否帶來改變猶待實踐加以檢驗,但運動過程確定不會是請客吃飯,甚至充滿挫折與挑戰。 挫折險阻主要來自於想方設法削弱工會的官方,因為原本定於一尊的教育決策模式或有可能因教師工會而鬆動,原本扭曲的教育資源分配機制亦有可能因此瓦解,惟其如此,長年禁錮教師運動的《工會法》即便解禁,官方仍要在法制面對教師作出不符比例的限縮,而基層教師工會在組織過程中則免不了要與勞政機關折衝角力。 然而,這一切豈在意料之外?事實上,除了極權政府為了便於統治而豢養工會,除了黃色工會為了私利甘願充當政府與政黨工具外,從來就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工會,也從來沒有接受豢養的工會而能夠強大的。相較於南韓教師工會運動之慘烈,組織過程平靜的台灣教師至少應該體悟,不會有一個鋪好紅地毯的華屋美廈等待教師進駐,也絕不會有一條前人打造好的路徑指引教師前進,教師工會只能在運動過程中積累組織實力,只能展現具體專業作為以贏得社會支持,甚至連下一階段的修法,也只能藉由持續與反對者對話蓄積動能。 在這樣多的不確定中,唯一確定的則是,無論維護權益或提升專業,工會之路不可能假手他人,就只能靠教師自己踩踏出來,教師工會的樣貌取決於教師的行動。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空洞的一百年紀念 |
■徐世輝 不論是建國、或是辛亥,都值得紀念。它原本是任何時間點都可以進行的活動,99年、97年,其實都可以紀念;就像熱戀中的情侶可以用「認識12天」作為紀念的藉口。之所以選在特殊的時間點,又高舉建國、辛亥的旗號高調舉行,原本就有特定的象徵意義、政治意圖。 對岸的菁英、高層,想要藉此釐清政治路線的困境,名為探討辛亥、表面上看似檢討孫中山與社會主義的接合,實質上是要檢討近百年來的發展路線,事實上,今年也是中共建黨90週年。這類議題原本在任何時候都可談論,也可以用文化、經濟觀點來談論政治議題,卻因為政治氣氛緊張,於是只能讓鬱悶的能量,藉著特定時機於以宣洩一番。本地則是陷在混亂困境,完全沒有脫離政治掛帥的氣氛當中,以致於政治觀點超越一切,似乎建國一百年的影響,只有國家認同、台灣地位,以及集中在台灣對於辛亥革命詮釋權的旁落,感到極度焦慮。 這些其實都是政治掛帥。儘管台灣社會宣稱解嚴、多元化,但是一遇到這類事件時,在思考、意識的政治化,以及自我中心,完全顯露無遺。 現實的狀況是,一般人對於「建國」、「辛亥」的議題,近乎沒有感覺。因為政治距離一般人的生活過於遙遠。政治並非無趣,而是,以往的談論方式,不論是說的人、聽的人都過於緊張,長期累積造成了麻痺感。 更重要的背景在於,想要舉辦慶祝的各方都沒有準備。依照慣例,這類活動的前置作業往往需要數年,活動主軸需要時間醞釀、活動細節需要時間進行安排,這部分,只要看看奧運的準備期就可以。然而,歷來的經驗幾乎都是,主事者要到了活動舉行的一、兩年前才會對主題產生意識,然後開始急就章的進行籌備,於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活動都辦得很怪異,不是辦得像嘉年華,就是讓人感到很沈重。最近的例子就是1945、1949年的60週年,最後幾乎都只剩下學術界的廟會式研討會,學術大拜拜之後,完全不留下任何痕跡。 內容空洞,是因為沒有觀點的準備;形式空洞,是因為前置作業的時間不足。這也是「建國一百年」,只有一些慶典式的活動,而不會讓人產生切身的感受。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