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2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2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生技並非百憂解 |
選在就職三週年演說前一天,總統馬英九親自出席新竹生物園區的生技大樓啟用典禮,其意涵不言可喻。 馬英九說得很清楚,這不是一棟大樓,也不是一個園區,而是希望打造一個產業。生技產業被寄予厚望並非空言,因為國光石化喊停,台灣產業政策即將轉軌,包括刻正於美國招商的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也把生技當作亮點項目。 但願景歸願景,生技業能否像過去的石化、電子業那樣,肩負起產業台柱的重任,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檢視。 馬英九也坦承,生技產業投資大、風險高、獲利遲。這意味了,生技產業具有濃厚的零和性格,要嘛一戰成名大賺一票,不然就是持續燒錢等待黎明。 一般而言,生技產業鏈可以初分為上游的創投、小型生技公司與學界的初期研發,以及大藥廠的最後收購與產品上市。台灣不可能打造出像輝瑞、羅氏那樣的國際級藥廠,因此生技發展的利基只能專注在前段研發。目前台灣的主要運作模式是國發基金主導創投,中研院與民間小型生技公司負責第二段的新藥研發,然後再待價而沽讓售給國際大藥廠。 未來,頭一道考驗就是治理問題。台灣對製程、產品的管理並不陌生,成本效益評估能力也相對成熟,但生技的研發看不到、摸不著,頂多只有論文產出,屆時如何進行效益評估,將構成極大挑戰。簡單講,生技業的停利點容易找,停損點卻很難判斷。如果治理機制不透明,形成私相授受的國家補貼,則類似華揚史威靈飛機公司錢坑案的夢魘將層出不窮。 此外,生技業的外延效益也不該被高估。和石化業相比,研發導向的生技雖然也是資本密集,卻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因此很難產生就業帶動效果。如果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在乎就業機會的製造,則生技業恐怕不是首選。 如前所述,台灣的生技業注定無法走「最後一哩」,而需由國際藥廠接手。因此,全部集中在研發階段的台灣生技業很難產生類似石化業的上中下游的在地整合版圖。就這點而言,生技業也很難扮演產業帶動與整合的火車頭。 這並不是說,台灣應該走污染產業的回頭路。但任何產業政策的評估不外乎是就業與產業這兩個面向的帶動能力。如果作為火車頭產業的生技拖不了幾節車廂,則執政者應有必要對於台灣未來的產業路線圖作更完整的思考。 |
(回目錄) |
左右看:白冰冰的多管閒事論 |
左看:被抹黑的國際良心
反制國際特赦組織(AI)2011年世界人權報告批評台灣恢復執行死刑是人權倒退,「反廢死」知名藝人白冰冰上週表示AI是「多管閒事」,「憑什麼干預?」 然而,死刑廢除與否,與國際組織是否「吃飽閒閒」實在沒有多大關係。基於良知良能成立的民間國際組織與人類命運的時空壓縮歷程與時俱進,為人類的幸福福祉早已做出重大的貢獻。像是成立於1863年、彰顯「戰時行善」,後成為國際救援重要力量的紅十字會;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則是以「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為國際和平盡到最大貢獻的人」為頒發標準;成立於1961年的AI,則是以維護國際人權宣言為宗旨,AI同時也是197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者。 如依照冰冰姐的見解,這些民間國際組織好似坐在雲端悠閒看世界,實在不知民間疾苦。殊不知,早在1970年代,天主/基督教會與AI就已經在暗中支援台灣的反對運動,像是幫助陳菊藏匿的郭家信神父,以及透過梅心怡擔任物質與資訊傳遞的AI,都對當年在國際上揭露國民黨兩蔣時期的獨裁統治,協助台灣民主化運動有著不算小的貢獻。 過去只聽聞獨裁者對此等組織感冒連連,卻在民主化後的台灣找到了知音,也算是一樁台灣奇蹟。 國際公民社會聽來恰似虛幻,但也非如此之虛無飄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每年所公佈的國家競爭力調查報告莫不成為當政者炫示或是在野派猛打的標的,但卻無幾個人知曉當中指數無不是放鬆管制、自由化相關的新自由主義價值觀,換言之,國際組織背後永遠都有一套運作、發展中的意識型態,並試圖推動其所秉持的價值體系,讓各國家政府能夠接受,或至少感受到需要改變的壓力。 也就是因為各有目的,所以往往出現國際組織干預內政的指責之聲。內政,也許是歷史文化傳統,也許是公民集體的決策。隨著全球化世界的到來,中央政府不再是全球與國內唯一的的轉轍器,價值及所伴隨利益間的鬥爭將加欲激烈。但其結局是返祖回歸,還是世界公民的鑄鎔啟新,並未有一定的方向,常常是擺盪在這兩者之間。這也是台灣實現了代議政治的民主化,但是在社會意識上卻仍是充滿了對女性與同性戀、原住民與外勞的歧視,這從近日媒體刊載嬰兒性別比例失衡、國民黨中常委廖萬隆「禁止原住民與平地人通婚」的言論皆表現了這樣的趨勢。 由此觀之,白冰冰對國際特赦組織的批評,確實是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常例,進步與傳統價值的戰役,無時無刻不延燒。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南進」招生要解決學位承認障礙 |
■莊迪澎 在台就學的僑外生半數來自東南亞,馬來西亞最多,以2010年為例,馬國有5,407人,比排名第二的越南(1,917人)和第三的印尼(1,487人)多出3千多人。 招收馬國學生確實事半功倍,因為早在1951年已有學生來台,迄今畢業生超過4萬,當地華人熟悉台灣的教育環境。而且,馬國有1,292所華文小學和60所華文中學,來台者多是華文學校畢業生,沒有語文障礙。 不過,近20年馬國學生來台減少,目前政大的馬國僑生只有百人,比過去平均3百人少了3分之2。有兩個原因。 一、1990年代中後期,馬國私立大專院校湧現,為無法進入國立大學的華文中學畢業生提供大量在地深造的機會。而且,馬國經濟在1990年代奮起,越來越多華人家長有能力送孩子到世界各地深造;香港《亞洲週刊》最近的報導指出,馬國每年有大約8千名華文學校畢業生,6成選擇在國內私校深造,4成海外留學,其中14%選擇到台灣。 二、1989年,馬國政府與自1948年就展開武裝鬥爭的「馬來亞共產黨」簽署和平協議之後,不但馬國人民可自由訪中,首相也頻密訪中示好,在整個1990年代洋溢著「馬中友好」氛圍,加之留中費用比留台稍低,在2000年以後,華人學生轉向留中。 最近的重大變數是,馬中兩國4月底簽署互相承認學位協議書,預測未來3年內留中學生將從目前的3千人增加至5千人。 馬國政府不承認台灣和中國的學位(除了1997到1999年先後承認台灣8所大學的醫科、牙科和藥劑系學位),留台和留中畢業生回國後無法進入政府官僚系統。隨著馬國將要承認中國學位,肯定會有不少有意到中文地區深造的學生首選中國。 馬國不承認台、中學位,是種族政治產生的歧視政策,若無誘因,政府不會主動玉成美事。換言之,台灣政府必須主動與馬國談判。最近一例是台灣為了推動旅遊業在8年前單方面給馬國免簽證優惠,但馬國並沒有給予同等待遇,台灣駐馬代表去年下旬幾次促請馬國給予同等待遇,甚至恫言考慮撤銷馬國的免簽待遇後,馬國終於在今年3月宣佈給台灣15天免簽證待遇,成為第一百個給予台灣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實現台灣「百國免簽」目標。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教學評鑑爭議的盲區 |
■洪致翔 以教育部推動、已試辦5年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這套被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認為已經「足以涵蓋家長期待」的評鑑模式內容雖廣,卻仍偏向「以特定標準考核教師表現優劣,並作為敘薪、人事異動或其他決策之依據」的總結性評鑑。同時,在評鑑執行方式中,除了提到「以教師自評、教學觀察、教學檔案為主,輔以訪談、學生意見調查及教師意見調查等其他資料來源……『其他』資料來源的採用,各校可視情況採用」之外,學生幾乎沒有參與教師評鑑之機會。 就「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而言,除了教師,學生乃是最常出現於教學現場、最直接參與教學活動的當事人。因此,學生對這兩項範疇實況的掌握度,往往遠高於家長、教育行政官員甚至校內其他教師;而許多人之所以反對教師評鑑與敘薪、聘任與升遷結合,或對教師評鑑抱持程度不一的疑慮,也常來自於此一因素——倘若由遠離教學現場之人,僅透過閱讀書面資料或單點式的教學觀察來評定教師表現優劣,豈能不嚴重失準?而若再將聘任、敘薪與升遷與之結合,又如何使人心服? 相對的,若學生能參與相關層面的評鑑,並且必須按照與成人相同的規則,亦即提出評鑑意見的同時,也必須舉出相應的具體事例作為評鑑效力的依據,則一方面自可減輕「由遠離教學現場者進行評鑑」一類疑慮,另一方面,學生參與評鑑後,即使仍可能因鄉愿或私怨等因素而致使評鑑失準,但相對於全由校內行政人員或政府專員執行評鑑,當教師不同意學生提出的評鑑結果時,評鑑者與受評鑑者雙方也更有機會進行相關的溝通與商榷,依據事實具體追溯箇中是非因果。 更重要的是,倘若學生無從參與教師評鑑,不僅將失去「練習如何按照事實,據理評價他人言行表現」以及觀摩教師身教(如何合宜面對他人的批評或肯定)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意味著漠視學生自身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甚至校園環境與風氣等各方面的「知覺」、更將暴露出「師長們」對教育的專擅!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