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8-05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當爸爸倒下來,誰來守護這個家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0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0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詭異的總統選戰

拜媒體之賜,現代選戰愈來愈重視候選人的「形象管理」。不誇張地說,如何成功地把候選人的形象營造與選民需要結合起來,將是選戰脫穎而出的關鍵。

那麼,台灣社會最在乎的問題是什麼呢?總括而言,就是貧富差距。此處的貧富差距,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還包括公平、正義等社會價值所連結的人民感受。這也是為什麼近日農業議題愈來愈熱的根源。倒非一般人好農、樂農,而是農民居於社會底層,若農民處境如此不堪,難免會有物傷其類之感。

多數人都會意,這是馬英九執政期間最大的痛腳。雖然在經濟成長上有所建樹,但在社會分配上卻讓人迭生怨懟。進入選戰階段,馬英九也理解到這個形象缺角,因此凡是有農民議題之處,必到現場關切,亟欲傳達「農之所欲,常在我心」的訊息。

選戰講究攻防,馬英九的形象缺角恰好是蔡英文可以致力經營的議題。但如許多評論家說過,兩人背景太類似、歷練也相仿,因此到目前為止,蔡英文頂多也只能表達「關心」、「重視」等原則性立場,至於要進一步掌握具體議題與可行的因應政策,仍無法侃侃而談。

前例可考,民眾應該對於蔡英文在和馬英九進行ECFA辯論時,因為無法掌握當下的產業實況而落居下風的表現,記憶猶新。

這造成了一個莫大的弔詭:此屆選舉很可能成為「君子之爭」。表面上這是台灣選舉文化的提升,兩人相敬如賓、不出惡言,共同揚棄負面選舉策略。但進一步解讀,這很可能只是「王子」與「公主」的出城較勁,各種下鄉親民的表態有餘,但若要論及如何提出解決貧富差距的牛肉,進行政策辯論的攻防,則只能採取打擦邊球策略。

人的出身背景、成長歷程有時不能苛求,馬、蔡倆人和草根有距離,未必是罪,我們不能以出生決定論來斷人。真正重要的是,政黨機器本身。比較來看,西方政黨有左右兩翼,政策取向不但清楚可辨,也足以引導、匡限候選人,讓選民得以選擇。反觀台灣,政黨是純粹的選舉機器,意識型態沒有左右差異,僅有認同對立,這使得馬、蔡倆人縱使有意回應貧富差距這個重大民怨,也顯得心有餘力不足,形成騰空較勁。

表面上,君子之爭是政治文化的提升,但卻很可能暴露了選民無從選擇的根本困境。沒有人可以辨識誰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者,只能聽聲辨位、隔空投票。

(回目錄)




左右看:再論文明衝突

左看:排他性宗教社會的反撲

布列維克的屠殺行徑所欲昭告全世界者,無非他心目中認定的挪威,或再擴大,歐洲,在多元文化主義下,國土幾乎被穆斯林佔據,形成「國中之國」。純粹站在物質利益的角度,北歐國家為填補底層勞動力短缺問題引入東南亞與穆斯林勞工,在國內形成二元勞動力市場,用低階的第二元補充「正常」第一元本國公民的需求,已經在佔便宜了,但問題顯然不在此,而在文明的衝突,癥結點其實在基督教文明本身。

一神教的基督教其歷史即具有強大的排他性,不僅直斥其他宗教為異端,同時在舊教天主教與基督新教,都曾以宗教為名,對內發動清剿與對外宣戰。16世紀新舊教分裂,義大利、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國王強力捍衛舊教,國內改宗新教者處以各種虐刑;德國的30年戰爭,法國的胡格諾派戰爭,都是新舊教之間的鬥爭;新教在美國獨立站穩腳跟後,最早加入聯邦的幾個州都曾立法規定天主教、猶太教及無神論者不得擔任公職。在鬥爭當下,政教合一共同成為鎮壓的機器。

宗教上不寬容的傳統縱橫在西方世界千百年,基督新教不僅立國,還是社會組成的基礎。換個角度看,一個排他性堅強的社會,又有何資格指摘穆斯林的「不融合」?
倪世傑/研究人員

右看:恐懼帶來的暴力

學界對於希特勒現象的起源研究如過江之鯽,立論雖有不同,但每個人都承認,希特勒產生於民主社會。挪威極右派、發動兩起大謀殺案的布列維克同樣也生活在令世人欣羨的工業民主福利國家,這一位在鄰居與附近餐館老闆眼中看來相當正常的青年,怎會犯下如此罪令人髮指的暴行?

通常有兩項原因會讓狗兒會出現吠咬行為:攻擊與恐懼,且通常出於恐懼而吠咬的狗兒更為敏感。從布列維克所著的《2083:歐洲獨立宣言》中以及全歐極右派黨派的在過去10年間的公開發言無不透露出一個信念:穆斯林已經來征服歐洲了,文化馬克思主義者是幫凶,歐洲保守派陣營應該起身反抗。而2083年,也就是奧圖曼土耳其兵敗於哈布斯堡王朝的400年後,再次全數驅逐穆斯林,恢復基督教統治的榮光。

但布列維克並未直接幹掉任何一位穆斯林。在他的排序上,支持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媒體主筆、政界人士是第一級目標,文馬的地面部隊是第二級目標,追隨者列第三級。也因此挪威首相與勞工黨青年營隊成為屠殺的對象。台灣政壇上的「本土派」何嘗不是狗吠火車之流?對內製造中國恐懼,動輒給政敵套上紅帽子,但跑到對岸卻又交好言歡。恐懼造成的自大與自卑,還真是可怕!
林水秀/社會觀察人士

(回目錄)



聊以行國:馬國大選:總理進退兩難

■莊迪澎
中華民國在2008年3月22日舉行第12任總統選舉,無獨有偶,馬來西亞在同年3月8日舉行第12屆全國大選,而執政的國民陣線(國陣)遭逢歷史性重挫,首次失掉國會3分之2多數席次優勢及5個州政權,因而被在野黨宿將林吉祥喻為「政治大海嘯」。

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選舉將在2012年1月14日舉行,但馬國第13屆大選卻還遙遙無期;不僅是在野黨和平民百姓不知道大選何時舉行,恐怕連總理兼國陣主席納吉也還是心裡沒譜。

馬國憲法規定國州議會每5年選舉一次,宣佈解散國會以舉行大選是總理的特權;因此,總理總是選在他研判對執政黨最有利的時機宣佈解散國會,例如國家經濟狀況最好的時刻,或是重大醜聞或民怨淡化之後。

通常在選後第二年開始,在野黨和政治觀察員就開始預測下一屆大選會在何時舉行。由於現任總理納吉是在2008年大選後、2009年4月初從因領導選戰失利而被「逼宮」的時任總理阿都拉手中接任總理,因此人們已「提早」猜測大選是否會在2010年舉行,以便納吉證明他有民意基礎。

今年已是選後第三年,距離本屆國會任期屆滿僅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原來人們普遍認定大選會在今年內舉行,但晚近的事態演變顯然令納吉進退兩難了。

首先,是兩年前聯邦在野黨人民聯盟(民聯)執政的雪蘭莪州政府一名政治助理趙明福,遭反貪污委員會官員帶走,以偵查一宗金額僅新台幣兩萬元的案件,次日卻離奇墜樓喪生,遺下原定當天登記結婚的未婚妻和遺腹子。人們認定趙明福是遭刑求致死,政府礙於輿論壓力設立死因調查庭,死因庭卻以懸案結案;今年初成立皇家調查委員會偵訊,7月21日公佈的報告書卻以自殺結案。懸案和自殺的結論再次激化群眾的憤慨。

其次是警方暴力鎮壓7月9日舉行的「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2.0」大集會,甚至朝醫院發射催淚彈和射水砲,招致巨大反彈。而且,這場大集會比4年前的凈選盟大集會更富多元族群色彩,尤其是素來對類似大集會相對冷淡的華人群眾,踴躍赴會。

這些事態使得原已每下愈況的在野黨聲勢重新提振,執政黨選情不妙。《獨立新聞在線》8月4日的一篇分析指出,倘若國陣無法奪回3分之2多數席次和失掉的州政權,以及無法獲得非馬來人支持,納吉勢必被「逼宮」。雖然政權輪替尚無可能實現,但若能迫使未來的總理都無法再如第四任總理馬哈迪般獨霸政權22年,也算是馬國民主進程的一小步了。
(馬來西亞評論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賽德克‧巴萊給我們的啟示

■洪致翔
暌違3年,魏德聖新作《賽德克‧巴萊》即將於9月上映。然而除了驚嘆於該作直逼好萊塢的史詩級成果,更不應忽略重提《賽德克‧巴萊》這段歷史對現代的意義究竟為何。

霧社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為何要起義反抗日本?根據官方記載,霧社事件的導火線,是源於一場婚宴上的衝突:莫那魯道長子向日本警察吉村克己敬酒時,吉村嫌其骯髒,並以警棍毆打。在場其他原住民因難忍怒氣圍毆吉村,事後莫那魯道雖帶其長子道歉,但吉村不接受。莫那魯道感到吉村極可能秋後算帳,反正橫豎都是一死,遂起義抗日。身處21世紀的我們,對這段故事或許會感到莫名其妙:為何吉村對於敬酒行為的反應如此激烈、甚至動用暴力?

在日據時期,日本警察的業務無所不包:從取締鴉片、管理旅館、稅收、土地調查、管理原住民、管理戶口,甚至於監督公共集會等,幾乎涵蓋社會個領域,儼然就是個名符其實的「警察國家」。我們或許很難直接感同身受「警察國家」之恐怖,但可以試著想像下列情境:當戶政人員查戶口時,警察在側隨行甚至代位執行;在各種演講、演唱會乃至婚喪喜慶的場合裡,四處可看見警察進行蒐證,即便在不作虧心事的人眼中,觀感也不會太好。

然而,在日據時期,上述的場景極為普遍。日本警察掌握了生殺大權,他們可以「行為可疑」為罪名對台灣人民進行逮捕,輕則罰款、重則刑求致死,台灣人民毫無人權可言。而在日本警察眼中,漢人與原住民均是次等公民、是下等人,因此,當一位原住民向日本警察敬酒,對日本警察而言當然是「以下犯上,豈有不打之理」。同樣的行為若出現在漢人身上,恐怕也是一陣毒打。因此,霧社事件不能化約為日本人與原住民間的衝突,而應從日本殖民的角度重新探討。

台灣在戒嚴時期,也是一個警察國家。翻開已廢除的違警罰法(亦即社會秩序維護法的前身),警察的權力一樣大得難以想像:如「奇裝異服,有礙風化者」,警察得處拘役或罰金,因此戒嚴時期常有青少年因為穿著流行服飾被警察逮捕。其他如「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於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展覽會、運動會或其他公共遊覽聚會之場所,口角紛爭,或聚眾喧嘩,不聽禁止者」,警察均可處罰,可見其權力之浮濫。

《賽德克‧巴萊》正提醒現代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台灣長期是警察國家的歷史,更不要輕忽這些歷史留給今日社會的種種影響。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小鋪電子報230期】@【媒體小鋪電子報】
第六十三期110701 當自由文化遇見著作權法:以同人文化為例@【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0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