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5─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5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關門的「共識」 |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十年政綱》做為其政見總藍圖,繼住宅政策與教育政策之後,23日又公布了眾所矚目的國家安全戰略篇與兩岸經貿篇。其中,最受媒體關注的內容是: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識」,主張「台灣共識」。 適巧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也於當天發表新書《常識》,同樣提出「台灣共識」的說法。綜觀兩人有關「台灣共識」的主張,雖不盡相同,卻大致上都指向對現狀的認定,對台灣本土的認同。簡而言之,「維護現狀」就是台灣內部最大的共識。 如是「台灣共識」,套一句施明德的用語,也不過就是基本常識。但是,如果這是關涉到兩岸互動的議題,果真可以如此一句話帶過嗎? 不管是蔡英文或施明德的「台灣共識」,要處理的無非就是台灣社會內部所謂「認同(identity)」的問題。然則,什麼樣的認同呢?兩位民進黨的前後任主席所著重的都是台灣內部自我認知的調和以及意志和意見的一致化(consensus),這樣的認同建構,缺乏「他者」的概念,即使有「共識」,恐怕也是偏狹的、關門的共識。 根據黑格爾的說法,人類的一生,基本上都建構在「認同」與「認知」的需求之上。而只有透過「他者」,個人才能充分認知自我,才能學會如何去完成自我。個體和社會都建構在個別主體之間所維繫的關係之上,要了解個體的行為,首先就要先了解這些主體之間的關係。有了「他者」,也許讓很多事情變得複雜、變得困難;但是,如果沒有「他者」,生存本身可能就喪失其價值。 沙特有更進一步的申論。他說,如果「他者」讓我們感到害怕,那是因為,在我們自我認知的過程中,「他者」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種頑強的、不可化約的存在。「他者」的眼光,迫使我們必須體認其存在。「他者」的眼光,把每一個人都變成一個被注視的「客體」,同時也成為個人生命中無所不在的「審判者」。 其實,在兩岸關係上,中國大陸也許就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害怕的「他者」,已經是頑強的、不可化約的存在。但是,若是要誠實面對兩岸問題,就必須正視這個「他者」的存在,而不是關起門來自我營造所謂「台灣共識」。這樣的認知,也許讓事情變得複雜艱困,但是,也只有透過「他者」,我們才有機會充分認知自我,學會如何完成自我。 「認同」不是固化的、僵滯的,它是我們與「他者」關係永恆的互動與協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屠圖主教(Desmond Tutu)說:人民是透過其他人民,方才成為人民(People become people through other people.)這也許應該成為台灣人民的「常識」。 |
(回目錄) |
左右看:勿忘8月15日 |
左看:我們還生活在8‧15的世界
66年前的8月15日,是日本戰敗投降之日,是中國抗戰勝利之日(雖然是慘勝),更是美國勢力擴張到西太平洋,兩大洋成了「美國內海」之日。1945年,接著5月8日的歐戰勝利,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宣言」,月底麥克阿瑟率領大軍登陸占領了日本,9月2日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艦上舉行了受降儀式後,美國名符其實地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戰勝國。 以占世界GDP總量一半以上、占世界海外投資總量四分之三的無敵實力,美國取代了戰前的「布列顛世界秩序」,進入了戰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Pax Americana)。在戰爭還未結束前,美國便開始籌畫戰後的美國世紀,從聯合國到布列頓森林體制。戰後一年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後,世界又進入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東西冷戰形構了戰後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蘇東波解體後美國真正進入了獨霸顛峰,在北約和歐日等扈從配合下到處打砸搶,用美元綁架世界經濟。 8月15日是美國新帝國主義在亞洲取代日本帝國主義之日,中國內戰、日美安保、韓戰、越戰以及海峽兩岸對峙乃至亞洲資本主義發展,皆源於這一天。66年後,我們仍活在8‧15的世界。 1945年的8月15日,知道了日本投降消息後的作家醫生吳新榮在日記寫下:「沒想到一夕間,自己變做歷史的新人。」第二天起不再用日文而開始用中文寫日記。作家吳濁流形容這是「作夢也沒想到的一天」,「一切不平等都告消除,不再畏懼日本人了」。後來在228事件犧牲的林茂生,在〈祝詞〉短文中表達了他對台灣光復的三大發現:一是發現了「我是人,是一個自然人」,二是發現了「民族國家」,三是發現了「民族社會」。另一方面,30萬君臨台灣的日本殖民者成了「日僑」,20萬日本軍成了「日俘」,由鬼變成了人。 楊逵把「首陽」農場改名「一陽」,開始發行8‧15後的台灣第一份報紙《一陽週報》。謝雪紅在台中成立了「台灣人民協會」。學生青年組成了「台灣學生聯盟」。大多數原日據期民族運動社會運動成員都加入了「三民主義青年團」,負責維持社會秩序。8‧15是台灣人民展開自主解放的一天。 馬英九的建國百年沒有這一天,中國大陸也只輕描淡寫,反而日本每年必定要在這天宣揚「戰爭受害」向「靖國神社」參拜。在台灣也跟著日本把8‧15稱為「終戰」,把殖民看做「現代化」的今天,只有在薄紙上紀念紀念。勿忘8月15日是台灣的民族解放日。 |
(回目錄) |
咄咄集:下課了,郝市長 |
■吳忠泰 首先是北北基聯測的決策過程,顯示教育在首善之都仍然可以是一人決策,且枉顧生活圈其他人民的看法;直到實施之後,狀況百出,仍然以誠信為理由,執意續辦,市長意志踩扁了所有教育行政的專業堅持。 台北市說:沒有續辦就是違背對學生的承諾,這個邏輯如果成立,教育部就不能逐年審查,當初應該一次批准,給予無限期同意才對。台北市明明知道要逐年審查,卻堅持以和市民有約定,就要繼續辦下去,甚至拖到剩下不到10個月才送計畫,幾乎不給教育部說不的空間,這是怎樣的教育秩序?如果真如台北市所言,教育部又何必要開會審查呢?台北市一再說停辦聯測讓北北基國中生學生恢復考全國基測,會對學生不公平,事實上這些學生所使用的版本,全國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國中也在使用,難不成全國基測也對這些國中生不利? 其次,「就近入學」原本是用來鼓勵支持社經不利地區高中的作為,竟也可以作為教育壁壘的包裝用詞——北市自稱聯測可以把越區學生請回居住地去就讀,是就近入學理想的實施,聽在其他地區的人民簡直是美麗的騙術;一位桃園縣民說:「我彷彿在林口台地上看到一幅一幅『要你的勞力,不要你的孩子』的巨幅廣告,對著我獰笑!」 教育統計的數字顯示,台北市就學機會是桃園縣的1.9倍,是新北市的2.5倍(這就是新北市不得不被綁架的原因),龜山長庚與迴龍地區就讀林口新莊泰山的便利性高於到桃園中壢平鎮,八德鶯歌三峽之間亦復如此,而貢寮雙溪學生就讀宜蘭地區學校也是這樣,難怪桃園縣長吳志揚擔任立委時要痛斥圈地辦學,目前多位桃園地區立委候選人也反對北北基繼續製造教育壁壘。 台北市在7月之後一面放話要提高考本的命題,不顧組題機構的專業意見,企圖影響民意且提高善後的困難度,事實上在地考題和特定版本這兩個因素,已在今年證明是個假議題:聯測和全國基測兩種的試題,對於兩邊的學生作答並無困擾,兩三年來台北市不斷用「沒有考本很奇怪」這種言論來誤導社會大眾,完全不顧當初宣示建議版本不會強迫使用——而實際上北北基的國中仍有6%左右使用非北北基當局建議之版本,如果真要考本,除了導致學習瑣碎化之外,如何對這些學校學生負責,又如何對因為生活需要將在國中畢業後到外縣市就讀的學生負責? 教育需要嘗試,也需要秩序;停辦北北基聯測只是恢復台灣教育秩序的一小步,只是這一小步就走了這麼多年才完成,台灣教育界能不引以為教訓嗎? |
(回目錄) |
良食戰爭:壟斷生產無良食 |
■蘇偉碩 823砲戰紀念日當天,中國大陸三大台資食品製造商康師傅、中國旺旺與統一中國控股公司在香港市場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三大食品製造商的毛利率都下跌,其中康師傅毛利率創下11年來的最低紀錄,統一比去年同期衰退了4成。面對持股大眾,這些壟斷性的食品製造商一致表明要下半年漲價的決定。原因當然是說,能源、農產品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要維持獲利率的辦法就是漲價。 這些大型壟斷性食品製造商的獲利真的少了嗎?根據財經新聞的報導看起來並不是,他們對康師傅上半年營收的評語是「再創新高」,達到了41.3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將近3成,獲利高達2.29億美元,年增率將近16%,只有毛利率為下降了約5%,變成26.14%(也就是說每出廠100元的方便麵,可以替老闆賺進的利潤從31元減為26元,而且這還是11年來最低的,可見以前他們賺得多凶!) 其實,他們早在今年第一季財報出爐後就要漲價了,但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畢竟是「兩制」,後者政府不給漲、商家要硬漲的話,風險很高,一但被查稅可找不到「立委」來關說和施壓,更不能高唱「市場機制」。然而,就算在社會主義體制中,市場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商人將本求利的本質可以無限上綱到把各種化學毒物加到給別人吃的東西裡,只要能賣好價錢、有好利潤! 因此,漲了價之後,台灣的消費者用較貴的價格買到一樣的食品,或用一樣的價格買到較少份量或較差等級的食品。在中國大陸,這些想漲價而不能漲價的食品,你說廠家不會為了減少毛利率下降太多而「偷斤減兩」,換上較便宜的次級原料嗎?如果不會,那塑化劑又是怎麼跑進海峽兩岸生產的食品當中的呢! 一般消費者被灌輸的觀念是,大廠生產的食品比較有保障,以為不管是從技術到管理階層的意願,知名品牌的大廠都會比名不見經傳的雜牌小廠更能顧及品質與安全。然而,台灣的塑化劑風暴揭露知名品牌如統一等大廠,並不見得比熟知自己生產原料來源的小廠更有能力監控品質,更核心的原因是,大廠進行的是「成本管理」,「比便宜更便宜是硬道理,甚至是鋼道理」。就如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所創建的台塑六輕,一連串的大火被調查記者歸納為「最少的成本,最高的獲利目標」。 食品業的思維難道與「經營之神」有什麼根本上的差別嗎?大型壟斷性食品產業不可能生產「良食」,理所當然!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