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6─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6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首爾學童免費午餐公投揭曉 |
連日來南韓最熱門的內政話題,即是首爾的「學童免費營養午餐」公投。結果揭曉,選民投票率不及3分之1,為無效公投,原先意欲訴諸公投民意抵制全面免費營養午餐的市長吳世勳盤算落空,極可能被迫辭職。 首爾市長吳世勳和總統李明博同屬右傾的國大黨政治明星,被看好日後有機會接棒邁向總統之路。但首爾是朝小野大,佔議會多數的反對黨提案通過學童免費營養午餐案,被吳世勳認為是嚴重的政治挑釁,因而使出公投一策,以「排富」作為反制訴求。 吳世勳只願意為低收入家庭學童免費提供,並極力提醒南韓切莫重蹈西方政府債務危機的覆轍。但事後證明,選民並不買吳世勳的帳。 台灣對這次的「首爾經驗」並不陌生。去年,教育部即朝令夕改,收回全面免費的政策承諾,但也有若干地方政府堅持實施,形成「一國兩制」現象。 在台灣,「排富」一直是社福政策的核心論述。理由是,普及式福利容易造成資源濫用,惡化政府財政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排富」始終被視為是一種高效益的雪中送炭。 實則不然。既有排富,則在心態上便「除弊」重於「興利」。如果愈講究排富,則門檻便相應愈築愈高。其結果是,排富目的雖然達成,但也很容易讓輕貧、近貧一併被排除在外。 這也是為什麼排富的除弊傾向愈強,爭端反而愈多,同時人們也忽略了這其中隱藏著龐大的行政成本。 更重要的是,排富的資格審查必然伴隨污名化效果。獲得免費營養午餐的學童,等於在眾目睽睽下被貼上「吃免費午餐」的標籤,為了換得一頓,卻犧牲了尊嚴,甚至飽受同儕的奚落與排擠,埋下一生的陰影。 稍加觀察,主張排富條款者大多是北部都會中產階級。之所以如此,在於這些都會中產階級本身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信徒。這些人有能力自給自足,口說支持排富、反對「齊頭式平等」,其實是認可了資源分配階層化的現狀,只願微調修補。就意識型態而言,這不是改革,而是改革的阻力與惰性。 如果凡事排富,何來普世性的人權保障可言?倘若排富主張走到底,那麼不分貧富貴賤的國民義務教育又有什麼存在必要?為什麼我們不能把營養午餐的全面免費供應,也視為國民義務教育的演化配套? |
(回目錄) |
左右看:ECFA再起千堆雪 |
左看:蔡英文的賭局
兩岸交手跨越半個世紀,這3年確實是和平氣氛稍微瀰漫的時期,頗有「資本主義和平論」、而非「民主和平論」的況味。這一切,來自於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國共」和解,在「九二共識」的一中屋頂下意圖建立「朋友」而非「敵人」的關係,讓兩岸和平發展在此意志下形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回顧過去20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北京方面確實犯過重大的錯誤。1995年李登輝訪問博士班就讀的美國康乃爾大學,中國立刻發動台海導彈試射,嚴重傷害台灣民眾的情感,2000年大選前,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鎔基在媒體前幾乎是用恐嚇的態度宣示:誰搞台灣獨立,誰就沒有好下場。陳水扁還是當選了總統,並於就職典禮中提出「四不一沒有」談話。但北京並未嗅出陳水扁總統當時的善意表示,繼續孤立台灣領導人、矮化台灣國際地位,錯失兩岸和平發展的二次契機。 這也是蔡英文立場堅定之處,賭的是中共會不會在兩岸關係中犯第四次嚴重錯誤:倘使其當選,北京是否會因為其不認同一中架構而撤除ECFA?一旦撤除,就是中國打壓台灣,並煽起國族主義情緒,造成兩岸關係倒退,這絕非北京所樂見,也是蔡英文在這場大選中設下最大的賭局。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表示,ECFA已經簽署開始實施,是既成事實。對照年前蔡英文痛批ECFA禍國殃民,反對到底,判若兩人。根據吳玉山教授的洞見,政黨的兩岸政策總是跟著民意走,顯示民進黨自己也清楚ECFA在台灣民間的水溫。 政黨畢竟是世俗取向,西瓜偎大邊也就罷了,但不過一年多前著書立說痛擊ECFA的諸多學者要如何自處?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王塗發教授說ECFA是馬總統建立一中市場的框架,是推向終極統一。依此邏輯,王教授是否也認為蔡主席也是終統同路人?台大經濟學系林向愷教授認為中國一直覬覦台灣廠商的經營權與關鍵技術,台灣將有淘空危機。打算延續前朝政策的蔡主席,要如何跟已經設定被淘空的台商及憂心忡忡的林教授交待?政大財政學系林忠正教授直言馬政府「犧牲一點點主權換取龐大利益不是划算的交易」,莫非蔡主席也打算跟進這出賣主權的勾當?經濟學界大老吳榮義教授更是直接定錨:簽訂ECFA「台灣經濟的前途將日趨危險」,言簡意賅! 先前擲地有聲的教授,莫非已準備好接受一個邁向終統、淘空台灣、犧牲主權、斷送台灣前途的民進黨總統?此時這些大教授如不震聾發聵,裝聾作啞起來,學術良心又該往哪兒擱呢?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華商以賭養校乃政策歧視產物 |
■莊迪澎 教育動力基金公司估計未來兩年可從大馬彩獲利馬幣4億元(約40億新台幣)。由於華校長年籌款,極為艱辛,消息傳出後,坊間一般意見都拍手叫好。 話雖如此,仰賴博彩業務資助教育事業,畢竟「聽起來」不怎麼高尚──學校教導賭博是惡習,博彩公司卻鼓勵賭博──,因此有論者質疑,以賭養校等於「鼓勵」賭博,此風不可長。類似意見並不新鮮,近20多年來馬國兩大啤酒商常年舉辦「歌星義演」為華校籌款,亦曾遭質疑「鼓勵」喝酒養校非良策。 以賭養校是否等於「鼓勵賭博」,實乃失焦的爭議。與馬國華文教育更為密切相關的議題是:教育政策和教育撥款制度性歧視華、淡文學校,以致這兩個教育系統的維持與建設,必須仰賴華人和印度人社群張羅經費。曾有論者形容,華人長年捐款資助華校,形同繳付第二筆所得稅。 華文教育團體早已指出政府教育撥款嚴重厚此薄彼,例如執行「第八馬來西亞計劃」期間(2001~2005年),華、淡文小學的學生人數各佔小學生總人數的21%和3%,卻只得到2.73%(馬幣1億3,360萬元)和1.17%(馬幣5,760萬元)的撥款而已。 「第九馬來西亞計劃」(2006~2010年)規劃增建180所小學,並無華淡小的份。一名在野黨議員最近指出,馬國平均每五年增建300至380所國小,使得1957年至今國小多達5,826所,但華小卻從1,322所減少至1,291所。此外,教育部的學校保留地一律用以興建國小,華小要增建,董事部得自行籌得80%建校經費後方可申請動土。 華商以賭養校,雖是嘉惠華、淡文學校,卻可能造成「合理化」甚至「加劇」政府對華淡文教育的政策歧視。再說,每年20億新台幣的獲利仍是僧多粥少,單是華文學校就有1,291所小學、60所獨立中學、78所國民型中學和3所大專學院,若平均分配,每校每年也僅分得140萬新台幣而已;加上157所淡小,所得更少。 另一個重要議題是,以賭養校是剝奪窮人而非富人的資源去重新分配。馬國評論人謝偉倫23日撰文指出,彩券的購買主力是中下階層,用中下階層的錢去「貼補」華淡文教育反而造成「劫貧濟貧」,不符社會正義原則,並未增加弱勢者的福利,只為轉移問題的核心,忽視政經結構的不公義。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為何如此迷信紙筆考試(上) |
■洪致翔 首先,李家同以一元一次方程式「(2X+1/2)/(3X-1/3)=17/5」為例,認為學生無法在沒有紙筆的狀況下立即提出解答,但紙筆測驗則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藉此暗示口試取代現行紙筆考試之不可行。然而,在李家同所舉的例子中,我們更該問的是:解答這道題目時,主要需要用到的是「數學觀念/思維能力」?抑或只是計算能力?命題者之所以不採用「X-1=3」這類題目,其測驗標的顯然是以後者為主。那麼,除非我們的教育所要培養的,僅只是計算能力而非觀念與思維能力,否則李家同的例子頂多只能說明「口試不利於測出受測者的計算能力」,豈能推論出「口試測不出真正的學習程度」,從而否決口試? 更別忘了,即便是標榜追求速算的「印度式數學」或《東大特訓班》所載的速算技巧,也是通過「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理解算式中的各項過程環節」來達到速算目標,而非一味訓練紙筆計算熟練度而已。逐漸以口試報告或團體討論取代紙筆測驗,難道不該視為避免師生家長們一再捨本逐末地窮追計算能力、忽視觀念理解與思維能力的一道防線? 再者,李家同又以二元一次方程式、莫耳等概念為例,認為學生無從展開討論,教師更無法從中探知學生學習狀況。彷彿學科內容只要經過教師講解、確定真實無誤後,便從此毋庸再議。若真如此,大學與研究所的課程中,又何須安排討論課?經由學術界發表、媒體報導的科學成果或人文新知,又為何能夠、為何必須進行討論?恐怕,是李家同自身對「討論」這回事太過缺乏想像,否則,當教師介紹過熱漲冷縮的原理後,學生可以一同討論此原理對生活的影響與應用,何以講解過「莫耳」的定義後,教師卻無法引發任何相關討論、並從討論過程中判斷學生學習狀況?而倘若連長期鑽研、浸淫於教學內容的教師都認為該項教學內容「除了要求學生背起來用於考試之外,沒啥好討論的」,那麼該檢討的恐怕不是「以團體討論取代筆試小考」,而是教師自身對教學內容在意義認知上的貧乏。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