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1-11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孩子加油!漫漫復健路有我陪你走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1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歐債問題的政治本質

經過一個星期,希臘才由公投危機邊緣戲劇性迴轉,以接受大緊縮的抒困方案為前提成立看守內閣換取總理下台,讓國際股市由黑翻紅;義大利卻在預算過關未達半數情形下,總理承諾下台,但旋即因為國債利率飆破7%,使股市由紅翻黑。歐洲的第二大經濟體法國也出現國債利率上揚趨勢,局勢可說是危如累卵!

這幾個國家在政治上的共同點就是都是中間偏左或偏右派政黨執政,以減稅和對外舉債作為緩和社會勞資矛盾的不二法門。他們遇到的問題則是在美國失去作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兼銷金窟的地位,以及亞洲及非洲國家紛紛因為內部社會發展矛盾與國際貿易失衡而提升工資並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後,海外的投資收入成長放緩,終至連利息錢都被債主銀行認為即將會付不出來,而被「雨天收傘」,提前放倒。

政治終究是離不開收穫分配的本質,歐洲國家的政府再怎麼高明,也沒有從空無一物的國庫中變出黃金的本事。要嘛就是脫富人的第二件外套,要嘛就是剝窮人的第二層皮,絕沒有向銀行借錢不用還的好事等著。但是在民主或不民主的政治中,兩件都是一等一的難事。富人人少但是勢力大,窮人勢小但是人數多,不管在哪一種政治體制中都可以翻雲覆雨,從私下關說到公開遊說,從造反暴動到選舉投票,在在都可以讓政策急轉彎甚至改朝換代。

因此,歐洲各國的社會終將必須誠實面對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如何分配由社會各階層所創造出來的收穫?這不是一個經濟問題,更不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哈佛大學有群學生正以對某位當紅的經濟學教授罷課來向世界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如何分配收穫才公平,以及誰來決定「公平」的標準,向來被認為是一種法律問題,而制訂法律的權力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權力,不論是這項權力在部落的長老、君主手中,或是在民主選出的國會手中。歐洲社會會邁向一個更公平分配收穫且讓每個人都享有發展機會的社會,抑或演成一個任由富豪巧取豪奪而庶民終日勞苦不得飽食的社會,顯然未隨著20世紀的結束而有結局。

歐戰以另一種形式仍在進行,反社會的金融巨獸依然把持著歐洲各國的命運,關心世界局勢或手中股票的台灣小民仍應積極地關切歐洲人民的社會動態。更宜如百年的前輩一般,與歐洲的先進思潮共同呼吸。

(回目錄)




左右看:掌握經社制度改革的契機

左看:往日已矣 來日不方長

國族主義的鬥爭每每是新興民主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國際關係學者斯耐德(Jack Snyder)的研究發現,隨著媒體的開放,民主化後的第2年後,國族主義的鬥爭開始勃發,台灣又何嘗不然?

未來歷史上如果要記錄馬執政的第一個4年,重點勢必放在兩岸和解的初階段,即便在野的民進黨在這4年中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指責馬總統「親中賣台」,但根據台灣太平洋發展協會在這一個月內的民調資料卻顯示,認為馬英九兩岸政策過於躁進、不利台灣的比例僅為36.1%,甚至還有23.5%獨派選民支持馬英九。

而也就是在兩岸關係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具強烈獨立傾向的台灣國族主義愈發感到「有志難申」,而同時也是在身分政治對抗主旋律音量的下降之下,台灣社會另一項關於社會公義問題的矛盾,其聲量才有放大的可能性,像是貧富差距問題、住宅成本高漲等問題,莫不是在這4年間被民眾真正當成一回事看待。相對而言,在「巴肚扁扁也要挺阿扁」的氛圍下,經社領域問題反而反轉民進黨政府也有能力帶動經濟發展,所以才有蔡副院長私下致電「關切」中科環評這檔子事。

馬政府已經準備下一個4年,社會公義力量的擴音器放送能量又到位否?
倪世傑/研究人員

右看:制度競爭決定未來

政治制度不僅決定了誰在朝、誰在野的問題,而是決定政治權力分配的遊戲規則。英國在2010年才產生了第一位綠黨下院議員,而德國綠黨卻早已在上個世紀末即與社民黨聯合執政過一回了。環保運動在1960年代齊頭並行,但環境運動的政治力量卻因立意相異的選舉制度「過濾」下,在英國與德國留下完全不同的結果。

當前台灣的選舉制度複雜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每張選票都只能蓋一個戳記,以致於形成了「棄保效應」──讓比較不討厭的人當選。投票行為的最大化理性計算無論在過程與結果上都令人不快,美國舊金山市長的選舉制度改革一反一張選票、一個戳記的既定印象,你一次可以選3個人,累積最多票者當選,如此一來,選民不需要再進行細緻的「棄保」,只要認可其政見,他就會是你的菜。如此一來,即便選舉結果變得難以預料,但卻增加更多有志於公職者出現的契機,打開政治參與的機會之窗。

兩岸和平發展下已經擴大了經社議題的討論空間,然而思想不夠解放,制度就難以實現創新,說到底,苦情相溽已是過去,制度思維的與政策論辯的能力才是取信於民與未來邁向執政之路的不變基礎,決定權力分配的選制改革,還需要更多的澆灌。
林水秀/社會觀察人士

(回目錄)



聊以行國:馬國承認台灣學位的迷思

■莊迪澎
馬英九總統11月8日為民國100年僑務委員會會議主持開幕時透露,馬來西亞原則上同意與台灣簽約,互相承認對方的學位。馬國政府承認台灣學位,表面上看了有利於留台學生回國就業,但實際情況卻要複雜多了。

台馬互相承認學位,對台灣較有實質意義之處,是瞄準東南亞外籍生的「南進」招生計劃得以免除在和中國競爭時的一部分不利因素。這是因為馬中已在今年4月簽署互相承認學位協議書,勢必造成一些原來有意到台灣升學的馬國學生,受「學位承認」的迷思影響而選擇前往中國升學。

對留學台灣或中國的馬國學生而言,學位承認與否的利害關係,在於他們能否進入政府機關就業;在私人企業界沒有學位承認的困擾,更重要的是能否適應以英語為主的工作環境。雖說某人若無意當公務員,學位是否受政府承認並不重要,但是誠如我在今年5月20日本欄發表《「南進」招生要解決學位承認障礙》裡提到,馬國不承認台、中學位,是種族政治產生的歧視政策(因為留學台、中的學生,幾乎都是華人);它等於為不同種族的公民進入政府機關就業設置了不同的門檻,剝奪留學台、中的畢業生應徵當公務員的選擇權。

馬國將承認台灣學位的新聞見報後,一些留台學生的反應不如中文報紙和社團領導人熱烈,實乃預料中事,原因不在乎,政府承認台灣學位不表示留台畢業生投身政府機關就業的權益就得到充分的保障。進入政府機關就業的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即便有受承認的學位,撇開個人能力與條件是否符合之外,還有其他政策和政治的障礙,而且這些障礙比學位不受承認的問題更難處理。

其中兩個政策障礙是:

(一)馬國有種族配額制,政府機關的名額大部分保留給「土著」(主要是馬來人),小部分則開放給「非土著」(包括華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例如,國立大學某學院有30個教職,也許馬來人佔了25個,非土著僅有5個;非土著應徵者即便具國立大學學位,沒有學位不受承認的問題,但是倘若這5個非土著教師無人離休,學校極有可能以非土著配額已滿的理由,不予錄用。

(二)應徵公務員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在政府高中會考的馬來西亞文(國文)至少得考獲優等的成績。換言之,假設馬來西亞文沒有優等,或是沒有參加政府高中會考(多數留台學生念民辦中學,沒有參加政府高中會考),就不可能應徵公務員。
(馬來西亞評論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別讓孩子淪為三無世代

■洪致翔
「三無世代」這個詞源於日本,其「三無」意指「無氣力、無感動、無關心」;日前中國時報刊出之「三無世代,看不到希望」一文,該文作者將「三無」重新定義為「無成就、無信念、無希望」。但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定義,我們都不希望孩子的現在與未來成為這樣的狀態。因此,首要之務當是培養孩子成為主體——成為能夠主動思考規劃自己人生的,自主人。也唯有成為行為與思想的主體,才能避免成年或踏入社會後成為三無世代。

然而在現代孩子的身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他們成為三無世代的明顯徵兆:早晨與下午的上放學時段,中小學校門口的孩子們臉上表情往往是一片空洞與茫然,即便少數孩子能夠帶著笑容走過校門,但他們的快樂和喜悅也往往無關乎知識技能的學習、探索與應用——大多數學生身上難以見到他們對生活的「希望」,更無任何生活生命目標,亦無個人興趣可供積極發展,於是只好鎮日耽溺於電視電腦。是什麼樣的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如同行屍走肉活著?

首先,我們的孩子窮得只剩功課。學校作業幾乎全是反覆、大量、單調的抄寫與計算,我們的孩子完成作業後,腦袋已被反覆轟炸、陷入彈性疲乏,只想靠單調無趣的電視電腦打發時間,如何期望我們孩子能夠主動思考?

參加補習的孩子狀況更不樂觀。孩子不只要應付學校的作業,更要應付補習班的作業。筆者曾聽過兩例:一位小四學生因為5個英文單字拼錯,每個單字要罰寫20遍,共100遍;一位小五學生被安親老師罰寫評量,到晚上11點仍無法回家。這些現象絕非特例,然而當孩子的童年普遍被評量、作業、罰寫佔去大量時間,如何期望他們能有時間進行思考、成為思考的主體?

除了作業外,考試更是使孩子靈魂與思想陷入枯竭的原因。有考試,就會有成績與名次。當身旁的師長親友都只看見成績與排名,忘了細究教學歷程、學習困境、試題內容時,孩子自然會受到感染。而當為「學習」意味著考試與競爭壓力時。如何可能有助於培養自主思考能力?

或許有人會想:孩子只要學習就好,何必思考人生方向這麼大的事情?但如果童年時期如果不思考自己的未來,如何能夠期待他們「成年」後能立刻擁有成熟思考能力?若因片面認定孩子「無能力、無必要」而不鼓勵孩子嘗試思考與立志,何異於扼殺孩子培養自主思考能力的機會?

因此,要阻止三無世代繼續大量出現,得先從反省作業與考試的客觀效果開始。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六十七期111104 創用CC 之用--輔助創意我們需要什麼?@【創用CC電子報】
目擊者電子報-NO.41(國際記者聯盟籲台灣廢止刑事誹謗罪)@【目擊者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1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