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2-0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每月100元,做公益好簡單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經濟危機中的環保:德班會議的角力

在大選佔據台灣媒體注意力之際,一個事關人類能否永續發展的角力正在南非德班熱烈演出,這就是聯合國2011年氣候大會。如同台灣大選藍綠橘廝殺得刀刀見骨,德班會議不遑多讓。台灣大選主要勢力有三,德班會議也有三股主要力量。不同的是,台灣大選關係未來台灣的走向,德班會議則事關人類未來走向,影響要比台灣大選巨大得多。遺憾的是,台灣媒體幾乎不關心這個事關人類前途的國際重大事件。選舉把台灣媒體以及人民的關注聚焦到單一事件,對於國家大事與人類前途視若無睹。可以說,選舉把台灣異化了,令人浩歎。

德班會議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實施結束前的最後一次聯合國大會,關係重大。《京都議定書》開會決定時,與會各國信誓旦旦,要齊心協力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把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對地球的污染破壞挽救過來,留給子孫一個可以生存的空間。但是,就在《京都議定書》還沒有完成各國國會認可之前,世界經濟就出現大大小小的各種危機。首先是亞洲金融風暴,接著是美日高科技股泡沫破裂;為了挽救科技股崩盤對證券市場的威脅,美國政府大規模寬鬆貨幣供應,造成美國房地產更大規模的泡沫化;同時美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行到了瘋狂的地步。當房地產市場這個大泡沫崩潰時,經由衍生性金融商品把這個危機轉嫁到世界各國,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

回顧這一段背景,不難想像《京都議定書》一誕生就註定多災多難。金融海嘯前,歐盟國家經濟比較健全,因此從1997年以來,對於拯救地球表現得最為積極,也主動承擔更大的義務。相對地,美日兩國則反反覆覆,加拿大、澳洲也搖搖擺擺,成了地球大家庭的搗亂分子。於是,從1997年以來,對於《京都議定書》的態度,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分成歐盟與美日加澳兩大集團,其他發展中國家構成第三集團。

今年德班會議,集團又出現變化。首先,歐盟債務纏身,對於《京都議定書》的精神已經不是那麼熱中。其次,這10年內,世界經濟版圖發生重大變遷,最顯著的乃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成長,同時這些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猛升,以國家計,中國已經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大國。於是,發達國家就要求發展中國家也要承擔義務,甚至以此為藉口,聲稱如果發展中國家不承擔義務,他們就不遵守《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更不接受《京都議定書》講好的第二階段原則。這顯然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危機對環保的影響,在金融海嘯下,更加明顯。

(回目錄)




左右看:大選盲聾亞太變局

左看:看似疏忽 實則淡定

台灣島,乃太平洋板塊衝擊歐亞板塊而隆起的一角陸地;台灣國,乃美國太平洋艦隊圍堵中國共產黨而築起的一方堡壘,這種自然與政治雙軛共負的歷史凸顯我們的宿命。如今,美國重啟防華制中大戰略,再一次把台灣人推進角力漩渦,兩大之間,何去何從,該是我們第一緊迫的懸念。

但是在日益加溫的總統大選中,迄未有一方、乃至有一人注意到大氣候的變化,難道是競選的口水已然淹沒全體島民的神智?答案是:既是又不是。是者,確實存在著太多的口舌之爭,罕有大政方針的內涵;不是者,看似疏忽,實則是一種淡定、一種共識,就是緊跟美國的節拍。須知,近代史無非是西力東漸史,目下的台灣社會也是具體成形於這一大背景中,儘管在前近代時期係漢人自大陸移入拓墾,但決定性因素起於大陸之外的洋面,而不是相反,無論願或不願,這個島及其島民已成為倒戈中國的洋前鋒,連想都不必想,早就鑄成集體的潛意識,即使據傳中國崛起歷有年矣,但撼不動此間的一絲一亳心意。

亞太地區或有大變,唯不變的是定向的台灣,所以不辯也就自明於每一個島民的方寸中,根本不成為大選的議題。
趙萬來/大學教授

右看:井蛙子民 順受黑手

上(11)月標誌著美國邁開重返亞洲的腳步,而日前的雙英一宋辯論,渾然不覺太平洋也然不太平,不過是三隻井蛙在談天說地。

請放眼看,遏阻中國勢力東出第一島鏈和南下馬六甲海峽,已在歐巴馬糾合下成為雁飛陣形,美國是領頭雁,日、韓、菲則是躡後梯隊,再次是澳、紐、越南與印度,大勢既已如此,當然少不了台灣入列,所以兩岸關係不能不起變化。過去4年,山姆大叔老稱讚馬英九於海峽的穩定與和平有貢獻,今後評價標準不一樣了,倘一仍過去4年,那就是親中了,這不是依馬英九或蔡英文或宋楚瑜的個人意志所能轉移的。

尤有興味的是,林瑞雄拋棄美籍案在不滿兩月內即得到美國國務院出具證明,洵屬異常,只能說,美國願意看見台灣有三組人馬競爭總統,也願意看見馬英九因此平添很大的壓力,等於是期前訓示,若連任成功,也好,若改換蔡英文,更好,因為民進黨喊台獨是神主牌,真正起法力的是聯美制中,恰恰符合美國最新的戰略佈署。

觀大選要觀於無形,美國黑手已伸進來攪和,不明白這點,只是順受的井蛙子民。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讀者投書:都更下的離散家園

■張智琦
有些弱勢議題是在總統大選辯論中不會被提及的。它們多半被一套「美好」、「進步」、「便利」的修辭學包裝,由我們的政府做成決策銷售到民意市場,使廣大民眾不易看透箇中玄機,以為又是德政一樁──都市更新,即是此類議題集大成者。

這幾年,新聞上出現越來越多「反迫遷」抗爭行動,抗爭者被形容成死也不搬、阻礙都市發展的「釘子戶」。如果你仍存有這類印象,不妨試著反問自己:假如你居住在某地數十年,而政府只願付出一小筆賠償金就要你搬走,這樣的負面再現是否過於偏頗?

經過初步反思後,我們才能深入去理解都更受害者的共同訴求:「捍衛家園」的意義。從樂生療養院、新店十四張到紹興社區,因都更受害的弱勢族群不斷湧現,彷彿都市化的腳步越快,受害的人數也等比例攀升。當都市發展霸佔了我們對居住的想像,遭迫遷的居民反而凸顯「家」的價值。「家」,既不是國家或都市打造的共同體,也不是一種可供交易流通的商品,而更近似於一種社區主義的精神,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以及人與土地互動的情感。

這也顯示出我們的國家機器是多麼暴力,運用優勢警力與法律威嚇,將在地居民從他們深深認同的土地上剷除。在紹興社區的案例中,台大校方為搶回校地,竟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就突然對4百多名「違建戶」提起訴訟,不只要求拆屋還地,還要每戶賠償數百萬元,完全忽略居民彼時落腳該處的歷史脈絡,令人心寒。原來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被官僚體制異化至此,純粹以工具理性行事,不問世間人情。

而每個以「都市更新」為名的開發案背後,幾乎都糾葛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利益。以新店十四張重劃區來看,新北市政府除了計畫在此蓋捷運站,也聯合建商開發共構住宅;媒體報導該區已掀起一波「獵地熱潮」,吸引不少財團、政治人物前往投資。諷刺的是,在這波獵地風潮下,新店十四張居民成了最大的犧牲品,政府不但沒有提出任何安置方案,還放任建商炒作地皮,導致貧富差距、階級矛盾越來越大。

同時,我們也看見了文建會的無能。不論是樂生療養院、新店十四張還是紹興社區,其實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存價值;樂生療養院是全球僅存少數漢生病患社區,新店十四張有兩百年歷史的利記古厝,紹興社區座落在日式宿舍間,無一不是見證台灣歷史的珍貴景觀,卻在資本主義短視近利的邏輯下面臨拆除的命運。

都市更新,必須是在以全民福祉為優先、卻也不犧牲少數弱勢權益的前提下進行。當怪手開進都市的一個個角落,而幕後操縱怪手的是龐大建商和財團,被拆遷的是手無寸鐵的居民時,政府官員是否應好好省思「家園」的意義?
(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台灣政治領導的危機

■姚欣進
對於台灣社會現況稍有體會與了解的民眾來說,對參加總統大選三黨候選人於前日辯論會上的言論,應是相當的失望。

既然是政黨政治的選舉競爭,在這場辯論會中當然就為充斥著政治攻防的言語與策略,而為了能在短時間與主流媒體操作呈顯框架的限制下,其言論內容就不可能深入闡釋地基本政策,而流於非常膚淺、空洞的標籤式問答。

例如,馬英九只會不斷質問蔡英文敢不敢說不獨,這是貼標籤的虛假對話,卻從未告訴說明他的「不統與不獨」又如何能成為台灣長治久安的基本方向。

而蔡英文一昧地強調九二共識不存在,就根本逃避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如果兩岸的九二共識過去不存在(無明文協議),那今日應不應該存在?因為,九二共識的重點不是一個過去客觀事實的問題,而是今後應否存在的應然問題。更現實的說,如果九二共識過去與今後都不存在,那兩岸和平關係將如何維繫?

又例如,馬英九一再滔滔不絕地講述他3年多來的經濟政策成績,如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的表現等等,但卻從未能說明,為何這種巨觀的經濟數據無法落實為一般民眾實際民生困苦的解藥。馬英九不能解釋,經濟成長與就業率提高、一般民眾可支配消費支出提高,為何毫無關係,那再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就只不過反映了更深沈的社會危機:今後台灣經濟成長與社會民生是分屬於兩條不同的軌道,前者的成果只會屬於少數掌握資本者,而後者就被嚴酷地排除在資本利得的循環軌道之外。經濟越是發展,一般民眾的生活艱困就越加尖銳。

那麼,這三黨候選人又提出什麼社會福利政策呢?表面上,兩大政黨近來不斷加碼資源於弱勢族群,如提高社會福利預算、提高老農年金等。但這些都是短期、治標式的政策,真正的社會福利政策,必須是非恩惠式施予,而且是全方位配套措施,例如完善的多元職業教育、深層的就業輔導、長期而穩定的失業輔助。換言之,福利政策必須與民眾自身培力、創造多元就業方案、有意義的學校教育掛勾。

這一切的出發點,在於政府的稅收必須豐厚。但這三黨候選人有任何一句話(辯論會內或之外)提及:除非我們儘速徹底改革目前租稅負擔率僅佔14%的惡質稅收政策,提高到至少20%的比例(這是90年代台灣社會的租稅負擔率水平),否則,我們憑甚麼解決台灣長期失控的廣大社會弱勢者的悲哀與黑暗?

一言以蔽之,這次三黨候選人在辯論會所表現的缺失,反映了台灣社會主流政治勢力的領導危機!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目擊者電子報-NO.42(李惠仁獲台灣首座調查報導獎)@【目擊者電子報】
無主旨@【嗷雜誌】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