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2-06-13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6-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6-1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美牛議題背後的國際謀略

美牛議題引發朝野政黨對抗,但是全然是一場頭腦不清的政治盤算。官方放棄台灣做為國際談判棋子的優勢,自甘掉入美國所設下的談判謀略當中,簡直就是把還算不差的牌局,打成節節敗退的局面。

美牛議題是謀略,是因為「據說」美牛的開放會連結到台灣日後的經貿談判,包括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自由貿易協定(FTA)甚至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以至於一個單純的國民健康、食品安全議題,卻讓人思量再思量。

但是跳出台灣的本位來看,問題其實很單純。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杜哈回合破局後,宣告了通行世界的經貿談判原則,至少在數年乃至十餘年之內都不可行,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是美國、歐盟、日本之間無法形成共識。既然一體適用的原則暫時行不通,美方於是改用雙邊談判,甚至是有限度的多邊談判方式,來暫時填補WTO的不足之處,目的就是要用由小而大、聚沙成塔的方式,形成經貿談判的籌碼。基本的操作方式,是先選定幾個指標性的國際經貿談判案例,美方用比較優惠的經貿條件,營造出成功的自由貿易案例,這些國家是示範案例,可以吸引其他國家陸續加入談判,然後逐步形成以美國為首的經貿集團,之後再以此為基礎,在歐盟、日本、中國大陸等國家進行經貿談判。

這樣的談判策略並不是首次出現,也不是只有美國採行。最典型的前例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升級成WTO之前,美國為了誘引歐盟、日本加入,就與中美洲國家簽訂條件優於一般水平的經貿協定。台灣近日欣羨不已的美韓FTA、歐韓FTA,則分別凸顯了美國、歐盟在經貿談判的謀略。至於在東亞的經貿談判佈局,數年前就有東南亞國協希望與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結盟的思考下,陸續提出過的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提議。這樣的謀略,一般稱之為經貿整合,背後其實就是要凝聚經貿談判的力量,特別是藉著對抗美國的態勢,來形成虛實交錯的談判籌碼。

獨獨台灣在這場選邊站的國際大戲當中,當了旁觀者,以致於我們在這個議題的操作經驗幾乎是一片空白,宛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所以我們把美牛議題當成一件經貿的大事,完全忘了背後的政治謀略。

美牛是徹底的經貿談判謀略。美國的經濟不靠牛肉出口,GDP當中最重要的產業不是農業,而是製造業、服務業。美國的真正目標是TPP,如果TPP能成功的整合東亞國家,所形成的區域貿易額,相當於全世界經貿額將近40%的比例,這是個足以跟歐盟談判,迫使日本、中國大陸等經貿大國加入的強大基礎。在這個脈絡下,TIFA只是前奏,是美國測試、操作各種經貿談判技術,然後以此磨練、修正的練習賽而已。

台灣只是美國操縱經貿談判技巧的測試點。自從1990年代,美國用智慧財產議題的「301條款」迫使台灣等國家解除進口的限制之後,美國已經有相當的時間,沒有採用經貿以外的議題來迫使一個國家坐上經貿談判桌了。台灣的美牛議題,正好是一個重新溫習這個技巧的練習場。台灣對於美韓FTA簽訂後經貿競爭力感到憂心不易,時時警惕台灣應該儘速加入FTA的國際潮流,實際上是完全掉入美方的算計當中。

美國在營造「競爭性自由化」(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的氣氛時,就是不斷的採用這種「不趕上時代潮流就等同於落伍」的集體焦慮。但是,對於台灣而言,要不要進入經貿棋局,其實有很多選擇性。台灣作為美國向其他潛在談判對手「示範」的案例,其實有更多的談判籌碼可以運用。只要看看北韓在政治談判當中所採行的手法與技巧,就可以感受到,台灣在這個領域的操作顯得生疏,幾乎放棄了自身所擁有的談判資源。

在這個背景下,也難怪美牛這個不該成為焦點的議題,最後竟然成為國內政治的主角。

(回目錄)




左右看:內政部長談政府效能

左看:李部長的大哉問

6月5日,內政部長李鴻源在全國氣候變遷會議上發言,媒體高度關注他對環保團體未挺油電漲價的批評,卻對於他大部分的發言內容不置一詞,甚為可惜,因為李部長發言中反覆談到的,其實是台灣目前公共政策的困境:政府政策基礎研究匱乏,部會之間協調與執行的效能不彰幾近於失能的問題。

李部長在發言中以他親身參與的諸多防災、國土規劃政策案例指出,任何一項政策都牽涉到眾多部會的協調,但缺乏跨部會、高層級的委員會統籌整合大方向,使得一些政策就此迷失,一些錯誤一犯再犯。更重要的是,政府上下很少去思考一些擬定長遠政策所需的基礎議題,諸如:台灣究竟需要多少科學園區?台北究竟能夠容納多少人口?以致受限於短期思考,無法形成有效的長遠規劃與政策。

我們不一定要同意李部長的議題設定,但任何對台灣公共政策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會同意,缺乏基礎研究確實是當前台灣各種政策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只可惜此類基礎研究,既難吸引媒體或立委的注意,更與台灣學界當前自願或被迫追求期刊發表、與台灣現實脫鉤的生態背道而馳。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社會工程不可欲也不可行

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全國氣候變遷會議上,就因應氣候變遷的國土規劃政策進行發言,指出政府目前缺乏基礎研究,以致缺乏長遠政策的規劃依據,部會間的運作方式也缺乏統籌政策大方向的機制,以致政策效能無法提升、社會共識無法凝聚,他還就油電雙漲政策批評環保團體,並呼籲進行專業性的對話來討論大議題。然而,李部長的發言雖屬善意,卻恐怕失之天真。

確實,李部長提及的基礎研究課題,諸如:處理農地爭議應先談台灣究竟需要多少科學園區,平抑房價政策也應該先探討台北究竟能夠容納多少人口,都有其重要性,而且這個清單顯然還可以繼續列下去,例如談人口老化,應該先檢討台灣最適人口數,談證所稅,應該先凝聚社會對國家能力程度的共識等等。但是,以台灣的現況,談這些有何意義與用處呢?

台灣早已過了政府說了算的時代,政府的任何施政,民眾都會有相應對策甚至直接表達影響決策,李部長類似「社會工程」的想法,可能適合重視效率的威權國家,卻與台灣的市場化、民主化理念不合,任何類似的基礎研究更必然將爭議提前引爆,使政策更加致礙難行。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歐洲將能存活,英國恐被邊緣化

節譯■葉興台
從計程車司機到知名評論家都同意,歐元是個十足的災難,根本不該發行。歐洲菁英的野心過大而失敗,未經過任何民主授權或持續負起責任,就將驕傲的歐洲人鎖進悲慘的束縛裡。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這是一個還債的時刻。歐元的瓦解雖然令人不快,但整個實驗結束的時間越早,歐洲變成一個各國可自由貿易的鬆散協會,擁有自由浮動的匯率,這種情況會更好。歐元懷疑者(Eurosceptics)早就證明這個看法。

這已成為英國媒體和政界的共識,而且現在似乎很難挑戰它。畢竟,在希臘6月17日再度舉行國會大選前,西班牙需要大規模紓困,來支撐搖搖欲墜的銀行體系,包括英國金融業相當熟悉的桑坦德銀行(Santander)在內。各界已經同意,若希臘在紓困案完成前退出歐元區,銀行擠兌現象將壓垮西班牙,而且還會蔓延到其他國家。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只有幾天的時間可以避免這場大災難,南歐日後將面臨失控的通膨和經濟不景氣。

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現在西班牙獲得紓困,德國將同意在6月底之前,成立一個完整的歐洲銀行聯盟,所有歐元區國家將擔保彼此的銀行存款和銀行債務,同意共同的銀行監督,並採取聯合手段確保每家歐元區銀行有足夠的資本。這應能切斷銀行危機和公共債務危機之間的有害連結。希臘下個政府也應會與IMF和歐盟達成協議,讓該國繼續留在歐元區,但無須實施更嚴格的撙節措施。

此外,在德國勉強同意下,歐陸各國結合超低利率的資金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支出,應能提振歐洲經濟。最終歐盟將能應付過去,整個系統也能撐住,因為,歐元區解體或任何會員國退出的代價實在太高。

但歐洲金融市場將劇烈波動,德國可能太慢採取行動。歐洲可能面臨連續幾個月的銀行擠兌,而歐元本質上會變成包括法國和德國在內的北歐貨幣。重點是,無論如何歐元將以某種形式存活,因歐元區所有會員國將努力合作,存活下來的將是一個更強大和更完善的歐元區,其擁有一個銀行聯盟、共同管理的財政政策、相配合的政治結構。這並不是一個聯邦制的超級大國,而是在新國際架構下,由各個民族國家組成的新混合物,且擁有才剛形成的歐洲認同。

歐債危機的產物之一就是,每個歐洲人都意識到歐陸的互相依賴。希臘、西班牙、愛爾蘭、法國或德國發生的事情,都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無論喜不喜歡,歐洲必須共同生存。在此情況下,這成為英國關乎生存的抉擇時刻,歐元區會員國不僅為歐元區的存活奮力一搏,因歐元區瓦解的代價很高,歐洲需有一貨幣秩序,才能支撐其做為單一市場的企圖心。

英國經濟和政治界都視貨幣貶值為萬靈丹,這對個別國家當然有用,如果該國能讓本國貨幣對維持穩定的他國貨幣貶值的話。但如經濟學家凱因斯所言,若貶值成為整個體系的默認政策,後果將是場災難。各國被誘惑採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試圖操縱本國貨幣來提振出口和縮小進口,就像中國過去30年所做的那樣。單一市場需要一個伴隨的貨幣秩序,這是凱因斯論點的核心。這不是歐元區菁英的信念,而是單一市場能為所有民眾服務的方法。

這是危機結束後的歐洲,將成為英國難纏對手的原因。存活下來的歐元區將成為歐洲秩序的中心,除能設定利率和財政政策,而成為所有歐洲國家的標竿,更將成為歐洲境內最大和最令人嚮往的市場,同時設定管轄範圍內的貿易規則。而這一切正在發生當中。英國必須同意這個銀行聯盟,卻無力形塑這個聯盟。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6-1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