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2-03─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2-0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2-0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定位應先於交流 |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拒絕加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部分輿論認為此乃蘇貞昌自己兼任召集人,謝因此沒有發展的空間,索性走自己的路。前立委郭正亮甚至認為,這是謝從政生涯的「第三次挫敗」,主因在於其10月份「開展之旅」之後,未能與黨內新潮流系先「求同存異」,以民共交流優先,擴大黨內結盟,反而優先處理較敏感的兩岸政治定位問題,才會變成孤軍奮戰,最後在蘇「卡謝堵蔡」的策略之下,臨時變卦整碗捧去。 撇開民進黨內的權力鬥爭觀點,民共交流及兩岸交流真正的「正常化」,必先處理兩岸政治定位的問題。當然,在兩岸進行正式的政治談判之前,彼此的政治定位不一定能相互接受,但至少要能理解,而且那也是自己心中的一把尺,是如何對待彼方的行為準則。 綠營之中──尤其是新潮流系──往返兩岸交流者不計其數,做生意或謀取政治利益者所在多有,但是他們對兩岸的政治定位為何?莫衷一是,亦無人知曉,交流雖頻繁,卻不知所為何來。惟謝長廷公開陳述其兩岸政治定位主張,依此交流,對岸儘管不全盤接受,卻能理解與尊重,我們認為,這才應當是兩岸交流正常化的前提。 否則為交流而交流、為私利而交流、為生意而交流,說不清楚,都不可能是正常的交流。因為交流若缺乏定位,行為和態度也就失去了準則。 且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內頁加入台灣地景事件,謝長廷指責此舉乃「破壞區域穩定和平」,理由是依據其兩岸「現實互不隸屬,憲法特殊關係」的主張。國民黨「一中各表」因為宣稱主權及於大陸,所以當對方將兩岸地景併置,反而少了反駁的力道;而綠營內許多交流既深且廣的人士,為了不影響交流,也未提出任何評論,等於自我設限。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上周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表示,民進黨很可惜沒認清形勢,僅「要交流不願轉型」,民共交流就不會有大進展,甚至「不進則退」。可見對岸當局並非不識「交流優先派」的如意算盤,甚至自我定位不清楚的交流,還可能傷害兩岸人民的利益與感情。因此,謝長廷在黨內或許選擇了一條更艱困的路,不過在兩岸關係和社會上,這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
(回目錄) |
左右看:十大幸福企業 |
左看:說好的幸福呢
中華徵信所、遠見雜誌分別於上週公佈「十大幸福企業」、第四季「幸福感調查」。前者如九官鳥再次複述台積電、王品、鴻海是專業經理人眼中的幸福企業,後者則顯示國民對「自己的幸福」和「台灣整體幸福」兩項指標明顯滑落。 雖然目前調查幸福感的工具,仍難以將人們的主觀幸福感用科學工具加以數量化、故具爭議;但若暫將爭議擱置,而回歸不丹國王提出「國民幸福指數(GNH)」的原始目標,才能讓我們省思如何讓台灣人更幸福。 國民幸福指數的目標是:國民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並具體透過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4項指標來檢核。然而今日幸福指標卻被濫用,中華徵信所竟無視於自己的調查報告中超過8成經理人對當前產業幸福「無感」,仍稱10家企業帶給員工精神滿足;法定雙週工時應是84小時,但張忠謀倡議單週50小時竟被稱為體恤員工。 高工時、高收入、不裁員竟等於精神滿足?何其便宜的幸福定義!而這定義完全起因於為利潤而生產的私人資本。相對的,若我們不想再單為利潤生產,則需透過社會資本來投資,讓因失業被禁錮的人才與創意被釋放,共為普及而質優的生活需求、人與環境的平衡來生產。 中華徵信所於11月底公佈台灣產業幸福指數調查:台積電、王品、鴻海分居前3名,緊接著是統一、中華電信、中鋼、宏達電。其中科技業公司皆是直接發放紅利給員工,或提供良好福利、反對裁員。 這樣的票選,除了作為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欣羨自己在前10名企業朋友的待遇、轉述電視名嘴對大企業福利的八卦,作為面對現實無力的投射。或者酸溜溜的回應:台積電是最幸福的企業,但張忠謀說的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50 小時仍是看得到、摸不著。 的確,在景氣惡化深不見底的今日,如每週工時50小時等幸福指標不易落實,但在全球化東亞各國競爭極為激烈的今日,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事實上,只要是有遠見的雇主大多不會認同向韓國、新加坡競賽更高的工時。但作為受雇者的我們也不得不捫心自問:台灣的市場競爭力、創意何在?我們除了工時外,還剩什麼利基點?這個問題雖沉重卻又真實,如果無法回答此問題,在低利潤率時代、超時工作必然是永遠的常態。 當各大企業經營者已經竭盡心力來創造立基時,競爭力衰退的關鍵已非企業的問題,而是國家的責任。唯有馬政府有魄力的施政、提出合理且具競爭力的低稅率、產學合一的人才培訓,才能譜出幸福組曲。 |
(回目錄) |
看守台灣:想像一種環保的生活 |
■羅允佳、蔡宛儒 但是回歸自然顯然聽來是件很極端的事,在環保團體工作,時時會聽到其他朋友說:「你們環保團體就是太想要一步登天,想要改變就要先想人性,考慮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條件,想讓大家回到自然原始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就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人們可以接受的環保,僅止於在現有生活品質或更好的前提下,用很輕鬆的方式參與。 許多人對環保的想像是生活要很拮据,不能興致來了亂買東西,不能三兩天換一件新衣服,不能買漂亮鞋子塞滿鞋櫃,不能常常上吃到飽餐廳,不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不能開燈、不用拋棄式塑膠、不能開車、不要蓋破壞水土的快速道路、不要火力發電廠也不要核電廠、不要焚化爐也不要掩埋場、不要高科技園區也不要石化工廠、最好大家都去種田,而且還不能噴農藥肥料。真的那麼慘嗎?筆者認為這是彼此對環保想像的落差。 不知道這些想像從何而來,也許是過去到現在大眾媒體對環保團體的詮釋,也許是政府宣傳的口號,或是在學校被強制要求採取的行動。但根據筆者的閱讀和思考經驗,環保生活也許不是回歸自然原始,而是一種未來或可達成的美好願景: 工時不會太長、不會被壓榨,不需要藉購物「犒賞」自己,也不會在買完東西後還是感到空虛;不害怕錢不夠,因為人們彼此信任互助,很多東西不需要用錢買;有更多時間可以讀書、學樂器、學會畫畫或捏陶雕刻,能多和家人朋友相處,也有時間布置和規劃居家環境。只要騎腳踏車就能到達必須去的地方,不會太危險也不用戴口罩,想旅遊時有健全的大眾運輸系統可搭。每天都能運動,感覺自己健康有活力,吃的是徒步可達的耕食農園中,從土地孕育出來的真實滋味,用的則是取自自然也能回歸塵土的器物,社區裡的資源可以循環利用不浪費;有許多適切科技輔助我們的生活,但也不盲目追求科技成長,使用分散型能源供應設施且收集雨水,儘量把水電成本回到自己身上。 這樣的環保生活是「退後」還是「向前」?或許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如果對於以上的願景只能直呼「不可能」,試問人類不斷發展科技和工業,追求的又是何種生活呢? |
(回目錄) |
哈巴狗電台:哲學 |
■陳真 藝術講微妙,哲學亦然,一如音階之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常有人說要問我「一個」問題,但其實對方通常不是問了一個,而是問了一千萬個,就像一團糾結錯亂的繩索而不知其所云。想清楚問題是回答問題的第一步;如果你連問題都說不清,事實上你也很難說你真的明白自己有著什麼樣的困惑。 一個句子就如一幅畫,有著無數意涵,無法窮盡。理解一個句子就跟聆聽一首曲子一樣,需要一種素養,那就是平靜。你若靜不下來,任何旋律你都聽不到。一個膨風躁動充滿虛榮的人,或許可從事各種工作,但有一項工作做不來,那就是哲學。 跟文學一樣,哲學源自一種病,脫離了現實,連時空都走了樣,對於原本熟悉而理所當然的事物卻感到一種異樣疏離,事物狀態失去應有的尺寸樣貌,跑到另一種時空來了。基本上,哲學就是一種錯亂(disorganization),一種異化(alienation)。恢復正常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康復與否的關鍵在於當事人,而不在於治療者,唯有當事人「願意」以一種不一樣的眼光重新「看」世界,他的問題或許方得解決。 維根斯坦說,這像在傳教,福音我跟你講了,接下來得看你「願不願意」相信,願不願意以新眼光過日子,否則一切治療都不可能成功。治療成功之後又如何呢?維根斯坦說,「哲學的最大成就是放棄哲學」。他說,那就好像某人身上莫名其妙發癢,治療後便不癢了,而哲學的最大成就也只是恢復原狀跟正常人一樣而已。 一個人得了哲學病,這也癢那也癢,不是什麼傲人之事;「不再癢了」畢畢竟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奇怪的是,很多正常人卻喜歡故做異常狀,但一個人是否真的被哲學蟲咬到其實是騙不了人的。曾經幾次站在講台上對著台下一群看起來正常得不得了的人講哲學,當我突然意識到這一點時,頓時啞口無言,講不出話來;因為他們太正常了,正常到一點也不覺得癢,你如何可能去治療一個原本就不癢的人?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