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1-3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1-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1-3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加藤嘉一風波之後 |
高中畢業後到中國大陸唸書的日籍知名媒體專欄作家加藤嘉一被踢爆「學歷造假」風波,讓很多「粉絲」恍若大夢初醒。 如果關心中國,或者進一步注意到中日關係的讀者,很難不注意到加藤嘉一竄紅的「提速」之快。除了曾執筆金融時報中文網、鳳凰網的專欄,據稱名氣爆紅的加藤甚至一年邀約演講近3百場,是集名筆與名嘴於一身的「80後」寵兒。 踢爆加藤學歷造假的是日本《週刊文春》。說來諷刺,加藤之所以受寵,和他的日本人身分有關,但在中國大陸爆紅後,加藤熱出口轉內銷,反而讓日本境內對這位無名小卒不得不投以關愛眼神,以致東窗事發。 加藤熱,既是一場鬧劇,也是反映了畸形的媒體生態。很多人發現,加藤所說的日本國情,都是日本當地可取得的公開資訊,只是加藤在表達上更能透過投中文讀者所好。媒體人王徵在為《日經中文網》分析該事件時更認為,加藤其實是填補了中國大陸媒體應發揮而未發揮的功能。 缺乏信任,是中國大陸媒體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因此,受眾對媒體的「崇洋媚外」現象益發明顯,而且愈到菁英階層就愈嚴重。但這也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半瓶水的外媒與外來和尚很容易被炒作成「先知」或「全知」,中國大陸讀者因陌生、新奇反而容易信以為真,視為「權威」。 加藤也是沿著這條媒體捷徑而竄起。有人說,加藤是利用「情報落差」在中日之間進行言論買賣,但實際上,這更是一個「體制套利」,外媒很清楚自己的生存利基,也亟需代言人,加藤落難後,仍會有第二、第三個加藤冒出頭。 同樣的體制套利,也見諸於兩岸。所謂的「中國通」、「台灣通」之類的「加藤嘉一」同樣存在。與其說,這些人的言論具有犀利的解剖能力,倒不如說是具有投其所好的市場敏感度。 日本人就納悶,18歲就離開日本的加藤,對日本會有多少瞭解?同樣地,很多在兜售台灣民主經驗,作勢啟蒙中國政治的名筆、名嘴們,不也讓人起疑,他們對台灣民主化究竟實際參與過多少?對中國大陸發展的歷史背景又掌握多少? 媒體該作的是言論查證,但現在卻忙著名人炒作,連外媒都在加藤嘉一事件上跌了一跤,堪作借鑑。 |
(回目錄) |
左右看:壹傳媒易手與台灣媒體前途 |
左看:媒體公共化
近日,壹媒體的出售,不僅顯示了台灣媒體的生態環境獨特性質,更反映了媒體公共化與私人資本的根本矛盾與衝突。 即使在一個私人資本當道的市場經濟社會內,一個能提供全方位的大眾媒體(不包括區域性草根媒體等)無論在客觀條件上或實際運作上,都必須是公共化的媒體。 理由有二。其一,一個全方位的大眾媒體若要提供相當水平的媒體資訊服務(例如對於國際資訊、專業財經政治等議題能有深入報導與評論),就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而且長期經營,才會有扎實的專業隊伍與媒體文化。因此,大眾媒體本質上就是高成本、資本密集的產業。其次,媒體既然是提供社會資訊、公共議題的報導,本質上就屬於公共服務,必須念茲在茲為公共利益而服務。 以上述兩點來看,唯有產權屬於社會的公共化媒體才能以雄厚的社會資源來做好這工作。任何大財團一旦以以龐大資金來掌控大眾媒體,就必然以成本利潤來考量自己的投資績效,這績效往往包括了以自己主觀喜好來選擇報導某一特定的社會現象,或僅以短線炒作的媚俗手法來搶盡商機。 以此來看,這次壹傳媒易手,似乎是上述兩者兼具! 壹傳媒終於在近日正式簽約交易了。這場交易,不僅牽動了主管機關頻頻關切是否有違公平交易、是否涉及目前法規所不容許的金融業跨業經營媒體等問題,而且在交易前後,此集團的員工也積極成立相關企業工會尋求工作權保障,而社會上也有青年學生表達抗議媒體巨獸的形成。 一家外來資本的媒體集團易手,居然引起如此多元的社會不同利益團體、民眾的反應,這顯然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 其一,不管你喜不喜歡壹傳媒的強烈而鮮明媒體風格,壹傳媒顯然是市場上的勝利者。如今這炙手可熱的商品要整盤端出給新買家,當然會動見觀瞻,轟動武林了。 其二,媒體是相當特殊的產業,既與民眾生活緊密結合,而有其不可推卸的公共性,但另一方面,媒體畢竟是私人出資經營,其媒體的服務是要賺錢的。因此,一個成功的媒體,不僅需能得到廣大消費者認同、喜好,這大眾的口碑還須轉化為實際的利潤收入,才能拓展資源、雄霸市場,以更好的條件、更大規模來提供更多的媒體服務。 台灣幾個買家雖買下了這傳奇的媒體,但真能買到原老闆的經營之術嗎? |
(回目錄) |
咄咄集:可以向名嘴索討退休金嗎? |
■羅德水 報載:「名嘴」呂文婉在某八卦談話性節目表示:賈靜雯前婆婆曾要求驗孫女DNA,賈聞訊揚言提告,呂則辯稱「引述有據,非杜撰而出」云云,從而引起輿論圍剿。 本案雖是「名嘴」與名人間的紛爭,實則凸顯了媒體的偽善與健忘,試問:這等「名嘴」不正是媒體自我作賤的結果?遑論此前還有把網路小說誤為史料,更有屢屢將爆料內容與動搖國本劃上等號者,迄今不也同在「名嘴」之列?故作無辜的媒體,幾時曾有愧色? 或云,名嘴與爆料反映的其實是台灣媒體經營的困境,殊不知,爆料文化其實與政治透明度、公共監督恰成反比,台灣的公共討論之所以這般蒼白淺薄、這般言之無物,民粹媚俗、譁眾取寵的談話性節目,難道沒有責任? 以「名媛」的新聞為例,我們實在沒有興趣知道,哪家「名媛」被幾個老闆包養?更不想浪費生命弄清楚這些大資本家究竟有多少非婚生子女?但是,我們極有興趣知道:大老闆與名媛間的財產轉移,動輒從幾百萬起跳的鑽石名表,到數以億計的名邸豪宅,究竟合不合法?到底有沒有繳稅?這些議題難道比不上名媛的整型與三圍? 再以退休制度討論為例,談話性節目內容大抵跟隨各家日報調性,其脈絡則從勞保財務危機、逐漸轉向公私落差、轉向批鬥軍公教。讓人佩服的是,多數「名嘴」夸夸其談的,其實是他們極其生疏的社會安全制度,名嘴們大多不談退休制度學理,不談基礎年金的國家責任、不談職業年金的雇主責任、不談確定給付制的成就要件、不談勞退新制保障不足。這種談法,除了助長勞勞相殘的氛圍,除了造成勞保的一次性擠退,哪裡有助基金永續與制度衡平? 實話說,「名嘴」之危害若僅止於名人,在這苦悶的年代,倒也平添幾許生活樂趣,但若其危言聳聽已達混淆視聽之地步,後果實不容小覷。 可悲者,忠實觀眾墊高了談話性節目的收視率、成全了主持人的千萬年薪與「名嘴」的通告費,但這些誤信「名嘴」評論而早早將勞保老年給付一次請領的勞工朋友,到底弄懂一次請領的災難沒有?而其退休金之損失與退休後的經濟安全,可否向電視台與名嘴們索討? |
(回目錄) |
貓眼的世界:設計魂 |
■黃懷軒 入行越久,越覺得台灣其實什麼都有,啥都不缺,但就是沒有人味。絕大部份的所謂「設計」大都只是一種行銷活動,最後的目的只有消費,設計師行銷自己,業主行銷身份地位。當然設計師們也要生活,要是不市儈點,在這說得一嘴好設計、看輕美感與精神的社會上只有等著被榨乾的份。這些話肯定是抱怨文,因為現在可能大部份的行業都是這樣。 設計成為顯學的今天,路上滿街都是設計師,但是設計究竟是要幹啥用的其實沒什麼人在乎。書店充斥著一堆室內設計師出的書,內容空洞乏味,大多數都是找人代筆掛上自己的名字,除了推銷自己的業績,其他什麼都沒說,或許也說不出來。熟識的設計師們一個拉一個,上電視或在平面媒體置入廣告,其實都只是行銷的方式,相互推銷,自成一個個的小圈圈。如果不是真的在乎某些事,對某種事物有著熱情與執著,只是求財真能讓人投入畢生的心力?我常想,如果工作不需要靈魂,真的能夠做一輩子?真有人願意花費近乎一生的時間只求名與利? 真正需要設計的人請不起設計師,不需要設計的人通常才是有財力請得起設計師的人。如果設計只是做做裝飾貼貼材質,那未免太過膚淺,又何需耗費時間與青春去學習這門學問?說到底,設計有它實用上的價值;但另一方面,設計這東西有點像是哲學一樣,可有可無,若你不曾為其感到著迷或是疑惑,那麼其實你並不需要它。 新聞報導一名婦人到警局制作筆錄,剛到警局筆錄還沒做就摔下樓梯死了。看那照片,通往地下室的樓梯被牆壁遮擋並且直接連著入口,沒有任何緩衝空間,加上燈光昏暗,出人命只是遲早的事,這是設計師的錯,這是業主的錯。重要的東西永遠不會是容易的事情,行銷到底只是一堆假象的堆砌,過度包裝的結果只是掩蓋真正重要的東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有人掏錢買單就為真。這樣的環境並不在乎真假是非,只有金錢萬歲。 台灣的各行各業,最顯而易見的一種感覺與現象就是缺乏人味,仿佛一切的工作職業都與「人」無關,只和錢有關。再怎麼微不足道的工作都會影響其他的生命,如果你覺得工作只是為了糊口,不需要投入心力也沒有靈魂,那麼其實你做什麼都沒差,而這工作其實有沒有你也無關緊要。極度資本化的寶島台灣,其實就是個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而已。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