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2-05─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2-0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2-05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威權時代沒有遠離 |
反媒體壟斷的青年學生代表,受邀到立法院發表意見,因為口氣火爆,加上教育部長與學生在休息時間的對話過程較為激動,透過媒體的報導,各種質疑學生的聲浪傾巢而出,輿論認為學生的發言、態度有違倫理;立委之間則為了政治動機而互相指責。 此事頗為有趣。反媒體壟斷的理念、主張是否切中要害,還有討論的空間,但是,在當前號稱多元化的社會當中,卻在發言、溝通方式上,讓威權時代的價值觀,還像個活化石般的存在著。 台灣脫離戒嚴時代已經將近30年,自由、多元的價值早已在逐步開放的過程中,被釋放出來,目前社會呈現的氛圍是「誰也不怕誰」。家長、老師在年輕世代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強調「年輕人就是要有個性」、「要勇於表達主見」,甚至似有若無的將這種價值觀、生活方式,視為是國家競爭力的來源。因為,據說台灣要走向以創意為主的產業型態,而人才為了適應產業的發展,也要往這個方向調整。儘管「主見」跟「自我中心」只有一線之隔,但是,搞怪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被默許,甚至是被正面鼓勵的。 成人不僅這樣的教導著年輕世代,自己也身體力行。稍有涉獵2004年紅衫軍反貪腐活動以來,直到現在的各類型抗議活動現象的讀者,都可以看到政治運動、社會抗議活動,以及言論的尺度早已大開。媒體可以針貶時事,甚至將執政者冠上各種難聽的標籤,而不用擔心秋後算帳;民意代表也從選上後就以高高在上態度擔任意見領袖的身分,轉而變成要以選民意見為優先的角色;抗議者可以在總統府前的拒馬旁邊,對著鎮暴警察大聲吶喊,甚至當著元首的面嗆聲,而罕見到受傷害。社會環境早已開放,學生嗆老師、員工嗆主管早已是常態,也幾乎沒有人因此而受到傷害;年長者則是時時刻刻以親和的態度對待後輩,就怕被扣上LKK的帽子。 但是,當場景、角色對換時,所有的運作規則都變了。 媒體引用立法委員們的片面之言,有意藉此形成民意壓力,認為學生在立法院的表現應該要莊重、要遵守某種正式場合中的規範(潛規則)。這種感覺很奇特,瞬間將時代的氛圍拉回到解嚴前夕那個充滿威權價值觀的時代,一切都有秩序、有規範,要自我克制。議會的場域突然變得神聖不已,完全沒有民代接待請願民眾的親和性;政治事務突然變得嚴肅不已,不但要慎行,發言時還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長輩對於晚輩的態度,也突然很強調倫理、層級。 在這其中倒是少有人去討論,學生的表現,到底是違反了「看場合說話」的傳統價值觀,還是實踐了「勇於表現自我」的現代教育理念?在事件發生後,學校雖然忙不迭地出面向社會道歉,彷彿倫理道德的教育仍然存在於學校教育之中。但是,卻很少人去討論,就連學校經營都講求計算點數、CP值、投入產出,沉浸於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主流社會價值時,學校還保留了多少倫理道德的價值觀? 我們儘管離開威權時代甚遠,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經歷過威權時代,但是在類似的爭議中,卻顯示我們在文化、價值觀上,根本沒有脫離威權時代,我們還是希望有某種秩序、導師的存在。於是在青年學生被帶入國會的議題上,各方反應幾乎是瞬間讓場景、氛圍回到舊時代。 這真是時代的最大諷刺。 |
(回目錄) |
左右看:媒體資本戰 讀者怎麼辦 |
左看:正視獨立媒體的可能
媒體公共化理想無法倚靠政府把關或主動創造。如果真的企盼一個擺脫新聞審查打壓、尊重新聞自由與作為民主社會第四權監督職能的公共化媒體,那麼,應守住的戰場不只是NCC或行政院公平會。「不自由的市場競爭」態勢擺在眼前,要超脫壟斷,只能期待擴大獨立媒體的版圖、增強獨立媒體主流化的實踐想像。 特別是:這波以學生運動為主所闢出的媒體公共性課題,一旦碰上真實的媒體交易過程,問題將不只存在於NCC,或者行政院公平會如何把關媒體壟斷與交易,也將存在於壹傳媒工會體系的自主性與選擇。 在歐洲,法國世界報、德國明鏡週刊、英國衛報的經驗,都指出具獨立報導精神的媒體,毋須永遠小眾;端看閱聽大眾如何以消費力啟動媒體民主化,選擇建立、支持公共化的媒體。在亞洲,伴隨1987年南韓民主化解嚴的產物,是以6萬5千多個市民股東與其新聞從業人員集資持股,共同創出全韓第四大媒體的獨立媒體《Hankyoreh》(韓民族日報)。 為拓展新聞自由、專業與深度找到新戰場,事實上現前的媒體壟斷危機提供了兩種可能路徑:一是發動公眾消費媒體力量,良幣驅逐劣幣,扶植既有的獨立媒體穩固、茁壯。另一則是從壹傳媒工會交易案中,重新以壹傳媒工會主體性,結合廣大客群,找到獨立、公共化的新可能性。 壹傳媒工會系統先是經歷黎智英擺道,看盡急欲擺脫爛攤子的商人嘴臉外,又碰到以保守與新聞干預起家的資本家聯合購併。接下來要在哪些老闆間翻炒或顛沛流離,看來不過是冷飯熱炒。國內主流媒體清一色在搞互相惡鬥拚閱報率/收視率遊戲。 目前為止,既有媒體報導中,無論在行政院公平會、立法院公聽會場上,壹傳媒工會的主體性除了主張「新聞自主」以外,對於積極推翻資方一手掌控的報業結構似乎並無太大興趣。以至於至今壹傳媒工會方面所謂的「媒體公共性」,仍然連個八字都還沒寫。 近日來,各大報忙碌的是浪費新聞版面搞搞小利益小吵架,實在無聊透頂,長遠看來也不符合大眾閱聽市場之利益。這波掀起的學生運動爭取媒體民主的浪潮,放在壹傳媒身上是否押對寶還待觀察。 在資本市場邏輯下,究竟到最後是「飯碗主義」至上?還是「媒體公共化」戰線走得長?這直接挑戰到台灣既有媒體生態環境,以及在裡頭形塑這環境的每個工作者。如果飯碗優渥作為易主的福利保障,就足以潰散壹傳媒再鬥之心,那麼「媒體公共化」之路欲復興,看起來不如先從消費者運動全面推翻開始搞起。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對跨國企業徵稅是一場戰爭 |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這份報告的重點在於:Google、亞馬遜、星巴克等跨國企業正利用不同的管轄權和複雜的會計法規,避繳企業稅。這份報告還清楚地說明,英國的稅務人員和企業聰明敏捷的會計師之間有多嚴重的失衡,以致於問題相當嚴重,嚴重到感覺起來像是一個國家危機。 讓我們試算一下。企業稅的稅收快速減少,從2010至2011年度的464億英鎊(約台幣2.1兆元),減至2011至2012年的400億英鎊。英國國稅局稱這個短少的64億英鎊為財稅缺口,這是他們認為應該收到、最後實際收到的落差。整體而言,英國財稅缺口為驚人的320億英鎊。 這比英國中央政府撥給地方政府的經費還要多,與整體的國防預算相差不多,約為教育預算的一半,而英國對海外援助的預算還爭議不休。因此,奇怪的是,英國各界對這個議題的討論時間竟然這麼少。 當我們聽到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報告房租補貼、在職工作福利和育兒津貼所需的經費時,請記住前述的財稅缺口。這是一場戰爭,但英國國稅局吃了敗仗。英國國稅局顯然努力縮小這個缺口,但經過8年的嘗試後,只縮小了10億英鎊。 政府帳務委員會表示,英國國稅局不夠積極,還正面看待這個情況,令人難以置信,這個機構不該就這樣接受失敗。從字裡行間讀來,英國國會議員似乎認為,英國稅務人員不夠聰明,行動不夠迅速,缺少對抗他們得對抗的人所需的工具。 政府帳務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對那些依賴英國國稅局快速行動,以公平分配處理他們津貼的英國人而言,這將造成巨大的衝擊。通用福利(universal credit)需要超優的電腦化系統,但英國國稅局沒有應變計畫,他們在抓逃漏稅和詐欺的表現每況愈下。因此報告指出,英國家庭可能發現,宜於英國國稅局的差勁表現,在通用福利金減少的情況下,他們可能無法支付所有的開銷。 這些英國民眾對於企業稅越來越少可能會更加生氣,赫吉擔心企業稅正逐漸變成任意稅(voluntary tax),但問題不僅如此。 當亞馬遜以低價販售書籍、遊戲軟體或DVD,從海外市場賺到鉅額利潤,卻是在消滅認真繳稅的在地商家的營業機會。星巴克和其他跨國咖啡連鎖店的做法,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政府一直強調,我們依賴中小企業帶動成長,但他們卻被跨國企業的營運模式擊垮。 問題還不僅是企業競爭。英國國會局課不到跨國企業的稅,只好鎖定小商家,但這個動作所傳遞的訊息是,你如果夠大,就可以不必繳稅,這將破壞對稅務體系的信心。繳稅依賴的是被課稅者的同意和合作,但企業稅短徵破壞了這個約定。 如政府帳務委會所說的:「英國民眾感到憤怒和挫折,因為他們感覺政府對小老百姓和小企業努力查稅,卻明顯寬待大型企業。」 因此,這不僅是一場有關全球化市場下政府能力的戰爭,也是一場有關政府的國內威信的戰爭。由於英國經濟持持續疲軟,很難想像另一個國內政策會帶來更多傷害。 持平而論,歐斯本已開始注意到這件事,英國正與歐洲其他國家合作,試圖找出逼跨國企業多繳稅的方法。而初步跡象顯示,由於擔心形象受損,更擔心消費者抵制,星巴克正與英國國稅局討論如何多繳稅。 消費者抵制和採取行動是好事。公益組織UK Uncut已公布不願公平繳稅的英國企業名單。但不能只依賴消費者抵制,還需要兩大行動。一是,簽署要求跨國企業公平繳稅的協議,包括打擊避稅天堂,這應成為英國的主要外交政策目標。二是,英國國稅局須提升能力,徵募更好的人才和強化領導體系,才能展現決心,積極打擊逃漏稅。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