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3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3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企業二代接班成風顯示產業陷入瓶頸 |
只要翻看財經媒體的報導,就可以看到企業以家族成員進行接班的方式,逐漸成為主流。日前引發網民議論的商業周刊「可能」從便利商店下架的消息,據傳就與企業主的家族成員接班有關。 企業主的家族成員、公司大股東的後輩進入接班團隊,雖然可以歸類為企業主、大股東的個人決策,畢竟資本主義的商業運作,原本就存在著「高層說了算、外人不得置喙」的霸氣。但是蔚為風氣,顯然不能單以個人行為來解釋,而是有結構性的意義。它顯示的是本地資本家的經驗傳承,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門檻,而這個門檻,最後只能透過血緣來超越,這是資本主義的運作陷入瓶頸的症狀。 二代接班的背景就在於第一代的創業者找不到適當人選來接班,而第一代的後輩,在目前景氣不佳的環境下,也難以找到個人發揮的場域,兩相配合下,二代接班的現象越來越多。這其實反映了本地商業組織運作的困難。 台灣的企業家、大老闆對於二代接班的作法,最常見的就是拉在身邊培訓,這個做法既說明了「從做中學」這樣的苦功夫是企業經營的必修課,也暗示了「企業經營是存在著一些無法口傳明說的秘訣」,儼然是把企業經營當成一種武功祕笈、永不外傳的絕學。這看起來很玄,卻違背日常的經驗。 首先,台灣的商人進入資本主義的年代尚淺,絕大部分的企業,幾乎都是從中小型的企業白手起家,如果跟歐洲的百年、甚至數百年的資本家家族相比,台灣的企業經營祕訣,在深度、厚度是相形失色的。這部分只要稍微瀏覽哈佛等商學院的企業個案研究內容,就可以感受得到。 其次,本地的接班作法,幾乎是無視於企管經營這門學問的存在。企管對於企業經營的各種分析,原本就是要將企業主那些說不出、講不清的經營訣竅能夠條理化,然後將這些知識普及出去,而讓後輩能快速進入狀況,這也是20餘年來,企業個案研究、企業史等研究領域發展的背景。它原本是資本主義為了解決內部危機,所衍生出的應對解決機制,然而,在台灣卻幾乎不管用,以至於本地的大老闆們只能用親口傳授、心領神會的土法煉鋼方式,來傳遞企業經營的know how,而且訓練期都頗長。 而更奇特的就是,歐美有大量的專業經理人成為企業運作的核心,也時常看到企業為了在做法、思維引進新的刺激,於是從截然不同的領域挖角高階經理人,例如,食品業經理人被引入科技業成為執行長。但是,台灣卻罕見到專業經理人作為企業運作的核心。台灣明明沒有什麼家族型的企業,而在公司公開發行、股東人數眾多的年代,家族也幾乎沒有什麼發揮的空間,但是,跟大老闆一起創業打拚的資深幹部,卻都被媒體矮化成封建時代的「老臣」,似乎只是一個聽命行事、專責執行的幹部,而難以看到專業能力、團隊運作的展現。 培養二代進行接班,並不是商業運作的好範例,以往台灣的商業運作已經存在很多的教訓。最常見的是,第一代資本家從創業過程感受到專業能力的不足,於是強力要求後輩、下一代在求學階段進行補強,這促成電子大亨的後代具備金融專長、金融業二代擁有法律學位等例子,然而,實際運作的狀況卻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在缺乏團隊運作的狀況下,常見到接班不順、錯失商機的案例。 資本主義號稱能超越封建時代的血緣、身分、地位所給予的束縛,然而,資本家在選擇的事業版圖的傳承時,卻是以血緣、婚姻所延伸出的人際關係,這是台灣商界對於資本主義的最大諷刺。 |
(回目錄) |
左右看:華光盡褪 倒數計時 |
左看:目中無人 如何活化國土
民國83年,華光社區納入台北市第一期獎勵都市更新地區至今,已逾20年,開發計畫20年間之所以停滯,最大的原因無他:一來金融特區招商引資前景茫茫,二來打造金磚地段得先將住在上面4百餘戶的人打發個精光。 從民國83年台北市政府提出具備公教宿舍功能的「錦泰社區」構想、民國89年的商業藝文與住宅複合式規劃,乃至民國96年行政院長張俊雄指示的台北金融特區開始;對於這片國有土地開發,所具備的城市機能調節角色、供需與成本效益評估全無。從年復一年愈顯泛口號化的空洞想像來看,公部門對此片土地想像的保守性愈來愈強,拆遷對應的安置需求從過往的主動供給,到了21世紀已演化到只剩告人拆屋還地、凍結帳戶相逼。 央行總裁彭淮南錯將都市更新視作「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的「寶」,看來是押錯了。他押的可是在4、50戶老弱窮殘的家庭性命上。在精華地段多蓋幾座銀行、金融壽險大樓,對於片面緩解台灣勞工上限22K受薪狀態、促進台灣經濟究竟有何幫助?除了不動產投資、代銷仲介與法律訴訟以外,究竟還創造什麼就業機會可以說嘴?撇開「台北六本木」創造性不談,冀盼創造性前,已然引發這筆關於「毀滅」的帳,該從民國96年以來數百戶家庭的流離開始算起。 華光社區都更案已發展至大可不談都市更新的「公共利益」。 「土地活化」直接對應的是唬人的「國家利益」。作為國有土地資產活化的推動者,財政部提出三大指標案的限制,只有「不能興建住宅」,避答預估「近千億開發效益」限制流向哪。美其名擋住了豪宅開發,實則擋住了部分土地進行社會住宅安置計畫的想像可能。 務實一點來看,華光社區投資案的經濟成本效益評估,該追溯自民國95年一月核定「加速推動都市更新方案」投入的中長期融通資金2千億元、民國98年財政部編列定國有土地開發基金總額度5千萬元預算、愛台十二大建設實施計畫第一期:14處優先推動都市更新計畫之一,公務預算458.88億元,特別預算66.14億元……。 上述這些預算雖非全數入華光,但是20年來近3千億成本的投資成效何在,至今一個子兒都沒看見。具體效益,只剩下法務部「依法行政」的踐行,上至前法官、下至拾荒者,因居住該地累積「不當得利」,一視同仁逐年累月按息計算,榨出以饋國庫。其中尤以「不懂法者」、「未及時表達異議者」更應受懲罰。 公部門投入成本以及預計回收效益究竟能否打平?「無量上漲」的都更執行預算與毫無前景的毀滅性社區清洗,華光社區看來竟與核四廠在「錢坑」方面擁有異曲同工之妙。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東歐移民持續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
節譯■葉興台 但當歐盟東擴的成就最近開始被提及之際,很少人會談到和平及仍付之闕如的繁榮。歐洲民眾幾乎僅以增加移民的角度來看待歐盟東擴,移民從東歐湧入西歐,以及湧入加入歐盟更久的國家。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歐盟東擴無疑地以劇烈和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了歐洲就業市場。當新成員國2004年加入歐盟,愛爾蘭、瑞典和英國就解除了新成員國勞工的移民管制。法國和德國等其他國家對於開放就業市場較為保留,只願意按照產業的需要逐步開放。因此,歐盟的內部移民模式相當分歧。 在2004和2007年東擴後,歐盟執委會已提供歐盟內部人口移動的密集分析報告。這些分析報告明白指出,從新成員國移民到舊成員國的人口只有微幅增加。截至2007年底,歐盟27個成員國共有近2,900萬外國公民,1,060萬是歐盟內部移民,其中40%是來自新成員國,包括近160萬羅馬尼亞人、130萬波蘭人和約30萬保加利亞人,分別占羅馬尼亞總人口的約7.2%,波蘭總人口的3.4%和保加利亞總人口的約4.1%。 這些移民都去了什麼地方?在2002至2012的10年間,英國和愛爾蘭成為新移民最愛落腳的國家,不僅因為兩國提供誘人的就業前景,也因為在全球化帶動的科技世界中,英語無疑已成為主宰的語言。 以愛爾蘭為例,2002年幾乎沒有幾個波蘭移民,但2006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有6萬3,276名波蘭人住在愛爾蘭,2011年人口劇幅增加至12萬2,585人,使得波蘭移民成為愛爾蘭最大的少數族群。 英國的人口普查數據透露,在歐盟第二次東擴後,截至2011年底,約110萬人從新成員國移民至該國。人數看起來很龐大,但同一時間,新成員國移民至德國的人數也差不多如此。 若以相對值計算這些移民的移動,來自新成員國的移民現在占英國總人口約1.5%,占愛爾蘭總人口約4%,但低於2008年的約4.8%(主要因位愛爾蘭面臨經濟衰退,很多新移民返國)。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結論,歐盟東擴對愛爾蘭就業市場的影響遠大於英國,即便2008年以來兩國經濟表現有所落差。 從2014年起,羅馬尼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在英國居住和工作的限制將會取消。當被問及兩國可能會有多少人移民至英國時,英國社區事務部長皮寇斯(Eric Pickles)表示:「天知道。」但從先移民模式的分析可能提供一個線索:波蘭人傾向選擇英國或愛爾蘭落腳,保加利亞人和羅馬尼亞較喜歡義大利和西班牙。事實上,截至2011年底,來自上述國家的移民占西班牙總人口約2.2%(高於2003年的0.6%),占義大利總人口1.8%(高於2003年的0.3%)。因此就相對值而言,來自中東歐的新移民占義大利和西班牙總人口的比重高於英國。 新成員國民眾移民的意願也有顯著差異。儘管很多教育程度較高的波蘭年輕人掌握機會到海外居住和工作,願意移居的捷克和匈牙利人卻少之又少。斯洛維尼亞人也不願移居海外找工作,事實上,他們也很少進行國內遷移,何況是移居海外。立陶宛人也較鄰國愛沙尼亞人更願意移居海外。 歐盟執委會的分析報告也強調這些新移民對經濟成長的強大貢獻。他們顯然協助解決英國和愛爾蘭的勞力短缺問題,卻沒有拉低兩國的薪資水準或就業條件。新移民補充了而非與歐盟15個舊成員國既有的勞動力競爭,在過程中也提升了歐盟勞力市場的整體效能和運作。 來自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新移民不可能改變這些基本面。一則,多數個人和團體早已經移居,馬德里、羅馬和尼古西亞(塞浦路斯首都)將提供新移民比高威(愛爾蘭城市)或格拉斯哥更誘人的條件。因此,有人歇斯底里地宣稱,英國將出現一波東歐移民潮,根本不是事實。在歐洲持續應付經濟和政治危機之際,東歐移民模式仍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