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3-01-29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台灣民間保釣的必要性

去年是保釣歷史的里程碑。就在這一年,日本政府把釣魚台「國有化」。這個動作將40年來兩岸自我催眠「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幻想徹底打破。過去,兩岸政府都以為宣布「擱置爭議」,日本就會遵守;現在總算清醒過來。日本政府才不理你什麼擱置爭議,相反地,它利用兩岸的自我催眠,40年內不斷暗中部署,從軍事、外交到輿論、教育,都積極準備。近些年,氣氛已經成熟,就利用石原慎太郎購島機會,將之「國有化」,還聲稱只是為了避免衝突生事。

但是,日本沒有料到中國政府這次的反應出奇強硬,使得東亞局勢空前緊張。中國政府可能警覺到,日本根本不尊重40年前中日建交時雙方口頭達成的「擱置爭議,留待下一代解決」協定,也擔心日本借用「實質佔領50年」的理由來完成侵佔釣魚台,加上中國綜合國力大量成長,於是因應日本「國有化」釣魚台事件,擺出強硬的姿態。不論原因如何,中國對保衛釣魚台的態度已經徹底改變了。

在中國官方改變做法下,日本政府顯然沒有占到便宜,甚至處於下風。有鑑於此,美國政府也跳出來了。國務卿希拉蕊聲稱釣魚台是在日本控制下,並反對任何國家要改變這個現況,並暗示,否則美國可能會介入紛爭,一反長期聲稱的中立立場,公然為日本撐腰。

因此,在釣魚台的爭議,中、日、美三國政府都作了里程碑的改變。釣魚台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局勢最緊張的區域。

在這全世界GDP最大的三個國家角力之際,台灣的角色在那裡?悲觀者認為,台灣已經徹底被邊緣化了。台灣與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相比實力都遠遠不如,在三方都出手下,台灣根本就沒有籌碼。樂觀者則認為老共已經出手了。以老共的能耐,保衛釣魚台必無問題;而老共收復了釣魚台,必然交給台灣(因為這是台灣的附屬島嶼),我們可以坐收漁利。樂觀者舉1951年韓戰為例,說明在當年如此貧窮落後的條件,老共還可以打敗美軍;如今中國已非昔日,自然更有勝算。

然而,台灣的附屬島嶼紛爭中,台灣居然沒有角色!

台灣真的無可為嗎?最近台灣民間組織「中華保釣協會」再度前往釣魚台宣示主權,並且護送漁民守護神大甲媽祖落戶釣魚台。這個舉動再度引起國際媒體注意。在美國公然偏袒日本之際,台灣民間保釣人士以行動提醒世界,釣魚台是台灣附屬島嶼!這次登島說明在強權博弈下,台灣還是可以有所作為。台灣官方一向受到美、日政府壓力,民間保釣適時發揮可觀的作用。正如40年前民間人士發動保釣運動,成功阻擋日本侵佔,今天民間保釣仍將是台灣保釣的關鍵力量。

(回目錄)




左右看:「社會運動」來潮

左看:起於網路動員 終於媒體戰鬥

所謂社會運動有兩種,一種是英文大寫的SM,另一種是小寫複數形的sms,前者把社會視為一總體,牽一髮而全身動,個別議題將可、也應該觸動整個社會結構,後者則就事論事,解決問題即告功德圓滿,不旁生枝葉,更不把過程當目標,也就是多談問題、少談主義,如有主義,也就是實用主義,據說這種單一議題,字母小寫的複數形群眾運動叫新社會運動,實際上,乃歐美資本主義體制鞏固下的產物,七十年代中葉興起,有別於1930年代以前力圖以婦女、勞工為切入口而掀動社會主義變革的舊社會運動。

目前島國有關「社會運動」的傳聞正熾,甚至比解嚴後湧現的工、農與環保群潮更受熱議,還出現前所未見的社運英雄,有名有姓,屹立於群氓之上,且英雄出少年,多屬大學生。

但一諦視,即覺輕薄,非關年輕,關鍵在起於網路動員,終於媒體戰鬥,殊少跟議題相關的受害群眾進行結合,更談不上深入基層,橫通諸多問題,從而拉扯出一個結構性疑情。很明顯,這是進口西方、乘上網路翅膀的新之又新社會運動,偏偏脫離國情與民生,與其說是社會運動,不如說是青春不留白的年少戲耍。
趙萬來/大學教授

右看:裸裎良知良能 同源自戀文化

從「樂生療養院」事件起,台灣的大學生屢屢出擊社會性議題,搴旗帶頭,但明顯不與政黨有所牽連,迥異此前以社會議題為名,卻多流為民進黨盟友、附庸的群眾運動,這種新起的社會運動越來越從電子網路躍進為主流媒體的版面與熒幕,甚至被授予「社會英雄」、「向學生致敬」等巍峨冠冕。

這是一個異象,正當大學校園的同儕競趨逸樂化、感官化的狂潮中,並且整個大社會已無英雄、清流的譙類,看見一張張生嫩的臉孔現形於街頭上,不啻是填補大眾仰望的空白,補給媒體消費的感人題材。

然而,異象不脫常態的力場,草莓怎能生出堅兵?熟悉時下青少年文化的人當會明白,這是整簇青少年文化叢的一支,與熱衷街舞、時尚、理財、企管與把妹等等同出一源,而不是與之反向、反省與反叛而歧出的異種,沒有深切了悟周遭同儕共相沉淪的不是,少數人逕自殺到社會行義行道,標高理想,其實也是自戀文化的一種,裸裎的良知良能要亦是另類的愛現,所以,多把議題單一化、偏執化,終而個人化,社會苦難服務了自己,而不是相反。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心跳的聲音: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下)

■張義東
眼前所見,拚升學,高職高中化;拚特色,高中大學化;拚實務證照,大學高職化。好一幅文憑主義的百花錯拳,盪漾似剪刀石頭布迴旋。出路,據說一直在前方。

沒能因應市場需求,學校總為此羞赧,企業也不吝拋出指責嘆息。學與用,根本不是這般夠不夠實際的問題,此處暫且不論,單看相互連結的樣態吧!

「為了確保能滿足專業人力需求。」71%的企業回答德國工商總會2009年調查時,如此回答,為什麼他們提供實習職訓。非僅職校,高中文憑、大學學籍,亦有其路。這無關乎企業是變身善人,廣發善心,抑或披上羊皮,剝削童工。實則奠基德國職業教育的是一套清楚的人力培訓,長期整體地設想,企業存榮實關乎人才,遂與教育志在成就個人,殊而不分。職教之名,冠以dual,此間官譯雙軌,譯「雙元」更貼切,非只並行,更且複合牽纏,含蘊辯證。

故此,當實習市場競爭日益劇烈,不是為企業吸納優秀學生欣喜,而是為尋一位未可得的年輕人擔憂。「實習零用金」自德東美髮月給269歐元,差距至德西砌牆968歐元,但有多項個人補助如兒童年金等等可供申請,提供多方支援。當社會問題萬端變化,包括工商業、手工業總會、聯邦勞動、社會、研究等部會、以及協同16邦教育的文化部長會議,共商職教促進重要議題中,便包括移民整合與青少年中輟。乃至個別企業自己擔負起,為基本能力不足實習生加強語文數學。

回看制度移植,那真不是一蹴可不可幾的問題了。更何況,雙軌果真成就一切,值得海外求藥?實不盡然。

若非南歐諸邦危機困頓,德國目前失業歷史新低,要扮演草上之風,機會也非唾手可得。偏偏這景況二而實一,出口強勁,就業增加,自然得力於德國在歐盟市場攻掠披靡。

內外環境變化中,職業教育如此鑲嵌於既有根底,騰挪於時勢變化,問是制度之利,抑或心態之功,其實相互化生過程之中,多助而得道。

德國又向以「中等」技術人力高近6成,為經濟發展主幹,高教文憑約2成6,低階非技術人力降至1成5以下。反觀學徒如西班牙、希臘,卻是中弱M型結構,若不易筋洗髓,真難想像移植如何能得神效。

被許諾予學習快樂多元,扶搖直上,高等教育彷彿定格普遍財產權的我們,又如何呢?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回目錄)
迷走地圖:簽署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的重要性

■向紅岩
近年來各地天然災害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遷息息相關,促進國際間在自然觀測、防治技術等訊息互流,對降低天然災害致生損害實有莫大助益。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每年記錄到的地震超過2萬次,為台灣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位於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同樣也遭受大地震侵襲的威脅,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重大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的災害性大地震,例如1976年規模7.5的唐山大地震,距今較近則是2008年規模7.9的汶川大地震,災損之巨遠超台灣。

地震災害是兩岸人民面臨的共同問題,進行雙方地震即時監測合作與技術相互交流,提供科技資訊及經驗、加強合作發展防震減災科技,提升科技交流層級,加速地震科技的研發與其在災害防治上的應用,同為兩岸地震界的重要課題。

過去兩岸地震交流主要與中國地震局及其轄下各省局或研究所的長期學術交流,包括學術研討會及研究合作,已進行的有汶川地震(大陸中國地震局、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橫跨台灣海峽聯合炸測實驗(中國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鄭州地物勘探中心),兩岸地震資料即時交換(福建省地震局),但均無任何正式科技協議簽署,達成對兩岸雙方的保障。

兩岸交流互訪已近20年,過去雙方有意願共同研究海峽的地震活動及構造,提升兩岸防震減災能力。並多次談及資料交換,但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大陸方面對於位置(如地震站經緯度)有管制規定,因此無法進行資料交換。但目前大陸經濟發展,各重要都會區均設置地震觀測網,並與國際地震學界往來密切,汶川地震後,許多地震資料均已逐漸開放。其中福建省地震局更顯積極,希望與台灣進行地震資料即時交換,建立台灣海峽地震聯合觀測網,希望藉由高層協議進行長期性的合作,以避免受政策的影響或被操作矮化。

1604年泉州外海曾發生規模7.5的大地震,1996年澎湖南方也曾發生7.0地震,台灣海峽極有可能再次發生大地震。不過,兩岸對於海峽內地震位置都偏向一邊,測報的準確度不佳,唯有建立「台灣海峽地震觀測網」,才可以提升海峽地震監測能力。

2012年8月9日第八次「江陳會談」時,樂見雙方已同意針對「兩岸地震監測合作」議題,積極推動兩岸相關主管機關間之溝通與商討;期望後續雙方高層皆能避免受政策影響,努力達成科技協議,進行長期性的合作,如此將對兩岸地震定位、防災、及海嘯預警及科學研究產生相當大的助益。
(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