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4-1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4-1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4-1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菁英觀點下的佘契爾 |
本地媒體對於名人的描述方式,幾乎都不脫離一個堅毅、自信的強者形象。8日過世的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在本地媒體所呈現的樣貌,就是典型例子。佘契爾幾乎都被描述成能有遠見、又能堅持理念,然後對英國的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典範。 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形象,與真實的佘契爾有頗大的距離。在政治場域以先知形象自居,並且堅持己見的菁英形象,本身就有「聽不進他人意見、不懂得協調、反民主」的意涵。不過,本地似乎對這種形象很習慣,在習而不察的狀況下,本地的佘契爾形象很有台式菁英的樣貌。 佘契爾是現代人,我們對於她絕對不會陌生,大多數的中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於福克蘭(馬爾維納斯)戰役都不會太陌生,如果在求學過程中曾接觸過一點現代的科學、人文史,甚至可以知道英國的私有化過程對於工程、管理都有深遠的影響。台灣又號稱是一個高學歷的社會,大學教育的普及程度很高,但是我們對於佘契爾的過世,卻幾乎沒有歷史感、現實感。這實在是很詭異的狀態。 佘契爾在政治史上的特殊性,首先是她突破了保守黨以集體決策、共識來形成黨內決策的民主運作傳統。此外,當時的大環境背景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突破1960年代末期開始的經濟低迷情勢,於是要假借「個人自由」的名義,將經濟不景氣歸因於「政府管太多、人民福利太多、個人自由不彰,以致於競爭力低落」,於是,要在強力壓縮社會福利、壓制勞工力量的狀況下,讓資本主義進行結構轉型。而英國擔當了這個趨勢下的先鋒,佘契爾與自由市場的倡導者結盟向左派開刀進軍。 這個過程,台灣人並不陌生,我們在1990年代經歷的「民營化」相較於英國,雖然來得平和,衝突的程度也較為輕微,但是英國經歷過的罷工現場鎮暴警察與工人血腥對抗、政府裁撤國營事業的冷酷迅速、左右派對抗的場景,台灣一個都不缺。甚至,台灣在制定私有化、市場開放政策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地方參考借鏡了英國的經驗,遠的不說,最近關於公教人員制度的改革議題中,人事行政總處的前身人事行政局,以及銓敘部在研擬公務人員制度改革的階段,就曾經參考了英國的經驗。 這樣的英國雖然和台灣有相當的地理距離、佘契爾雖然是上兩個世代的人,但是,從知識、經歷的來看,卻應該很能跟台灣產生共鳴,就算不是英國人、不在英國長住,佘契爾的生平也應該會讓我們很有感覺。 然而,主流描述裡的佘契爾,很沒有現實感,她是個冷冰冰、高高在上、聽不進人民聲音的孤鳥。主流媒體對於獨斷獨行投射了太多的正面形象,而不顧它本身就有反民主、非政治的色彩。 這是因為,從大環境來看,從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歐債危機,處理過程中的政治運作範疇就越來越侷限在少數人所形成的圈子,而所謂的「正確決策」幾乎都是用專業、遠見、菁英、意志的外觀來加以包裝合理化,例如,歐盟要求成員國縮減預算赤字時所面臨反對聲浪的堅持己見過程,往往都被描述成是「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這是一種菁英政治脈絡下,對於理想政治人物的想像。 媒體藉著佘契爾投射了一個理想政治人物的論述,如果放在西方政治的脈絡下,很有保守派的色彩,這是基於目前的政治現實下,被縮小、誤解的佘契爾形象。佘契爾的生平當然不是這麼簡單,但是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平板、冷酷的佘契爾。佘契爾出身於具有深遠民主傳統的英國,卻在身後被描述成自我意識強烈、民主素養淺薄的形象,實在是很諷刺。 |
(回目錄) |
左右看:查維斯與佘契爾之死 |
左看:強人的政治遺產與身後世界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與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相繼於2013年春逝世。 同樣作為國際媒體界泛稱為強人政治代表的二人,查維斯引領第三世界國家之間共同力抗帝國與殖民主義侵略的國際團結;他巧用油元調控,濟弱扶貧,甚至餘蔭嘉惠鄰國,藉此縫合拉丁美洲被歐美帝國切開的血管。佘契爾,同樣身為世界矚目的大政治家,身後留給這世界的遺產──公共資產私有化,以貪婪、自利性獨大的新自由主義─過往30年來一如強力病菌,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扎根,未能佘契爾病歿而斷根。 查維斯為奉行其所倡議的「21世紀社會主義」,在拉丁美洲長年以來被壓迫的歷史上,試圖進行高難度的區域性整合。縱使面對已/未知美國間諜滲透戰略,採行的強力掃蕩治理引發不少言論自由爭議,但其引領縮小貧富差距的經濟、社會、教育與跨國合作,成效斐然。 反觀佘契爾夫人之死,為何落至廣泛不厚道的歡慶蔚為風潮?這與她對資本主義堅苦卓絕的信仰,以及為貫徹信仰,過度擴張警察權、不遺餘力打壓工人運動、福克蘭戰爭,甚至無論貧富採「齊頭式平等」的人頭稅制等,脫不了關係。 一個政治人物身後的評價,端看其治理期間掌握的公權力,留給後世什麼樣的治理遠見或遺禍。 自1980年代,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與政治理念相近的美國前總統雷根,攜手共創「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的一片燦爛天下後,兩人奉行的「自由放任、由資本主義主導、私營化和貿易機制」,成就後續30多年,國際經貿去關稅保護、國內各重大建設與政策的公私協力、外包制的基礎。 1970年末,佘契爾夫人在那普遍蕭條動盪年代裡的異軍突起,採取自由放任與公私協力,矯正當時的財政困難,並藉私人資本與私企業管理效能,為公共建設與公共服務紓困;這不同於步於其後的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斯,要擺脫經濟困境,查維斯手上運用的籌碼是得天獨厚的石油天然資源。但這世界上沒有多少個國家足以擁有油元,甚至無懼美國外交壓力地揮霍與獨大。 加拿大總理哈珀表示佘契爾夫人是時代性的巨人,難得一見的領導者,「將永傳後世」。但他卻沒有說,佘契爾足資後世記憶、稱頌的,是什麼樣的成果?不諱言:她提供各國政府的紓困模式,也同時帶給世界各地後繼治理者們頭痛的治理難題:新自由主義制度化,代代運轉遺留龐大空頭負資產,使得後繼治理者如果不想面對經濟崩盤,那麼策略八九不離十,只能選擇繼續刺激盲目發展、製造繁景假象,支撐這個金融泡沫謊言,直到安穩下台。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歐洲政治領袖已失去人民的信任 |
節譯■葉興台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認為,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也許反革命保守派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它一直投注精力在爭論,無論美德對個人有多重要,卻沒有公共價值。新保守派聲稱,這個弔詭只有透過追求自我利益,經濟和社會才能更好地運作,對公益的責任能免則免。 美德的倒退已變成我們時代的災難。貪婪是合法的,致富是唯一的目的,無論是透過可恥的分紅或避稅。但在整個西方,後果已變得越來越明顯。政治、商業和金融已敗壞到不正常的地步,人民對菁英的信任已出現巨大的落差。 在法國上演的戲碼就是經典的案例。歐蘭德在當選法國總統時承諾,在歷經前任總統沙柯吉執政期間的腐敗後,他將建立一個可做為楷模的政府。但歐蘭德就任後,預算部長卡虎薩克就爆發醜聞。卡虎薩克身負打擊逃漏稅的重任,卻被人揭露在瑞士設有60萬歐元的秘密帳戶,4週前他辭職下台,但他的行為不僅重創歐蘭德政府,也引爆整個法國政治階級和政治體系的危機。 法國前任總統席哈克和沙柯吉已因挪用公款和非法政治募款而遭到控訴,卡虎薩克的事件更為嚴重,因為這涉及到違法和虛偽。在法國去年12月中旬3選區的國會議員補選中,歐蘭德領導的社會黨得票率跌至第三,不敵人民運動聯盟(UMP)和極右派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在選舉過程中,社會黨不僅遭到無能和缺乏政治方向的批判,還被輿論抨擊欺騙和說謊。有誰瞭解公共美德的需要? 由於法國右派的陣容不整齊,又不願妥協,最大的危機便是,國民陣線將成為主要的受益者,該黨將趁著民眾對政治人物、甚至整個菁英不再抱持幻想而起。國民陣線的基調很清楚:法國不能再信任領導人,必須對菁英、外國人、移民、穆斯林、甚至布魯塞爾的干預聲明共和政體的美德;請投國民陣線一票! 在此同時,西班牙總理拉霍伊最近也被控收賄和逃稅25萬歐元,西班牙國王卡洛斯的女兒克莉斯汀娜,因夫婿涉嫌貪瀆,也被列為貪瀆嫌疑犯。在義大利,諧星轉任政治人物的葛里洛(Beppe Grillo)所領導的反菁英五星運動(Five Atar Movement),因抗議政治階層由上到下的貪腐,在2月的國會大選中囊獲近30%的選票。葛里洛至少還不是一個類法西斯分子(quasi-fascist)。令人憂心的是,若葛里洛無法得到他呼籲的修憲,他所宣洩出來的力量,可能以更醜陋的形式顯露出來。 在這些國家中,最需要的是可靠、乾淨的政治人物,提出可靠的計畫對付超級富豪,恢復公共生活的美德,重啟他們停滯的經濟。但主流輿論都深知,避稅天堂、銀行員的分紅、企業追求自我利益的世界新規則,以及合理化上述規則的意識形態。 如今,政府被視為缺乏效能和有壓迫性。有錢人對於藏匿財富和逃漏稅從不感到內疚,因為自私是合法的,儘管他們負有道德義務。選民質疑的不僅是政治人物,也質疑若他們想做事情,是否真的有能力。 我們都知道公平社會的規則:報酬和努力成比例的關係,厄運到來時彼此互助,好運到來時共享利益。但這種社會需要被信守這些美德的人領導。50年前,信仰上帝鞏固了我們的公共道德:即便菁英出現惡行,至少還自知自己的惡行。如今,我們經歷了如歷史家拉許(Christopher Lasch)約20年前所警告的菁英的反叛。基督教所支撐出來的道德規範和公平,已被世俗化和自由市場經濟的規則削弱。現在也缺乏深信社會主義可行性的強大勞工運動,來監督菁英誠實。 拉許認為,前進的動力只有一種,那就是民主的重申。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公投,需要的是透明和責任的深層民主,加上確保公共和民間領袖日日負責的憲法機制和程序。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