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4-24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為孩子點一盞燈 ─ 弱勢家庭課後陪伴計劃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4-2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4-2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波士頓爆炸案顯示資訊時代的極限

波士頓發生的爆炸案震撼美國後,美國政府動員大量警力在兩天內緝獲兇嫌,儘管過程堪稱迅速、結果也頗振奮人心,卻凸顯了資訊時代辦不到的事情,遠超過我們想像。

在此之前,網路、科技的能力受到極高的肯定,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卻備受考驗。首先,是科技能力對於國內的重大事件,應變能力卻不如預期。美國堪稱是世界第一強國,2011年美國出動特種部隊狙殺賓拉登時,就能將遠在巴基斯坦的戰鬥現場實況傳送到白宮。而透過網路通訊也足以讓無人機的操控者身在美國,然後遙控、直接獵殺在中東的恐怖嫌疑份子,這種跨地理、即時的作戰方式,已經將戰爭帶入新的境界。日前才剛獲得美國國會同意擔任中央情報局長的布瑞南,就為了無人機擊殺恐怖份子的政策,在國會受到強烈質疑。

然而,這樣一個號稱科技先進的軍事強國,遇上國內型的恐怖攻擊,卻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拘捕嫌犯。依照媒體報導,美國政府的「迅速」緝獲嫌犯,並非高科技建功,而是因為動用了近萬名的軍警人員。美國所動用警力資源,將近全台灣警力的5分之1,放眼世界,也只有美國才有能力動用如此多的國家資源,在兩天內從茫茫人海找出嫌犯。

其次,則是凸顯了網路科技的極限。號稱無所不能、無遠弗屆的網路,掌握的訊息幾乎已經到了資訊爆炸的程度,但是判讀能力卻遠遠落後於資訊的容量。現代人幾乎都體會過網路的威力,據說網路上什麼都找得到,小至某人在某年某月的無病呻吟,到隱藏在國際帳戶內的洗錢資訊,只要有網路,資料要拿到手幾乎不困難;而透過網路社群的集體力量進行人肉搜索,從海量的網路資訊中找出事件主角的祖宗八代,也不是問題。尤其是透過集體智慧,不但可以解決知識上的問題,也能在風災、水災時發揮群體的力量。

然而,這樣一個號稱資訊透明、無所不查的網路世界,一遇上真實的爆炸案卻是處處跛腳。先是網路上的「鍵盤柯南」們,以往對於名人八卦的查證無往不利,此次爆炸案卻不斷的誤判兇嫌,導致不少人無辜被牽連,生活也受到影響。至於網路上傳言甚久的各國政府已經監看所有網頁資料、電子郵件,並且將相關資料打包建檔的說法,在此次爆炸案上,卻幾乎沒有任何建樹,對於犯案嫌犯的背景、犯案動機都所知甚少。

爆炸案戳破了「網路上的訊息流量很大,對於人類文明很有幫助」的誤會。事實顯示,資料如果未經過有效的解讀,是完全無用的,而現階段人類對於資訊的解讀能力,是遠遜於網路蒐集、儲存資料的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爆炸案揭示了一個網路涵蓋有限、從不被注意的地理區域。以往媒體所建構的美麗世界願景,是一個由網路、通訊涵蓋的先進世界,然後再加上北韓等少數沒有被融入網路世界的地理範圍。然而,隨著爆炸案嫌犯的個人背景資料被揭露,卻讓人看到,還有很多地理區域沒有被注意到。除了日前媒體宣稱兇嫌可能與車臣反抗勢力有關連之外,來自於中亞的消息甚至顯示兇嫌雖身在美國,交往網絡、文化連結卻可能擴大到吉爾吉斯等地。

這一個橫跨中亞、中東、東歐的龐大區塊,以往因為車臣獨立的戰役而吸引大量來自於伊朗、中亞等地的伊斯蘭聖戰戰士,以個人身分而組成了跨國的軍事團隊,然後透過人際網絡逐漸的擴散到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甚至在真主黨跟以色列軍方對戰的現場出現。以往這類實況僅被零星被提到,直到波士頓爆炸案之後,才讓世人注意到這個人際網絡的複雜程度。

從波士頓爆炸案的過程來看,主流論述中的網路、科技的影響力是有極限的,並不如預期來得大。

(回目錄)




左右看:波城爆炸案與網路情報法

左看:帝國侵略炸穿美國夢

一起發生在波士頓馬拉松賽的死亡攻擊,在現實中炸碎了車臣裔移民兄弟的美國夢。這被炸穿了的美國夢,像炸穿平靜街道後,不小心露出的地底大窟窿。向下探頭望,那景象是戰爭與死亡綿延山谷與荒墟的地獄彼境─伊拉克與阿富汗。以安保為名,聯合國安理會作為靠山,在世界各地「需要捍衛和平之處」,都有美軍「合法」恐怖攻擊的身影。

這對移民兄弟在CNN報導中,被美國政府貼了標籤叫做「自行激進化的聖戰士類型」。這標籤放在美國政府身上更貼切。911事件發生以來,無論炸彈攻擊或示威抗議,「恐怖份子」已成跨國獵巫的便利標籤,這套「先射箭再畫靶」的恐怖份子治理術,一向不吝向大眾教育「恐怖份子」身分類型如偷渡客、外籍移民工等刻板印象,並且毫不吝惜展示其下場。

國家恐怖主義的操練,更進一步在近日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網路情報分享及保護法》(CISPA)中,具體展現帝國堅實的民粹後盾。CISPA法案允許美國政府基於「網路安全」理由,向各大全球性社群網站如臉書、谷歌與Twitter等之經營管理者,要求其使用者之個人資訊。據此所掌握之範圍,當然不限美國領土幅員。此案將續叩關美參議院。台灣國安局掌握有千人「本土型極端激進人士」,但比起其堅實後盾、民主和平守護者美國,區區千人,又算得了什麼呢?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打造美國全民公敵的利器

美國檢察官卡門.奧提茲(Carmen Ortiz)提出13項重刑罪名,控告網路自由與資訊流通倡議者史瓦茲(Aaron Swartz),求刑35年。3個月前,史瓦茲自縊喚醒大眾對於智慧財產權與知識私有化的重視。湊巧的是,這位「正義使者」卡門再度受理爭議案─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此案中,縱使被指為主謀的哥哥已慘死於警方追契,檢察官奧提茲仍契而不捨,對生還的弟弟扎哈求處死刑。

事實上,從亞、非到拉丁美洲,從越南、北韓、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古巴到智利,全世界各地都有美國定義的「世界秩序」下,搗亂世界和平、需要出動跨國聯合軍事鎮壓的「恐怖分子」。在這種以暴制暴的循環邏輯裡,縱使人為死亡之數量不應比較,亦無法比較,但是戰場似乎永遠在他方,而不該出現在聖土美國。因此,波士頓爆炸案的發生,形成一種必須徹底根制的例外現象。

現前CISPA法案在美國眾議院的通過,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美國當局藉由此法案,能對於網路商業公司的發動個人資料搜索權,針對全球危害公眾安全的潛在叛亂份子,超越美國國境,透過跨國個人信息追索權利,掌握跨國犯罪網絡。憂的是,日常通訊網路的便利使用,恐怕蒙上一層遭國家合法侵犯個人自由之陰影。
陸已興/國小教師

(回目錄)



衛報週評:美國的槍枝暴力比恐怖攻擊更恐怖

節譯■葉興台
上週五車水馬龍的波士頓大都會變成一個鬼城,近1百萬波士頓人被要求留在家裡,且都樂意順從。學校關閉,商家停業,火車、地鐵和馬路空空蕩蕩,通常忙碌的街道宛如後現代的電影場景,看起來相當怪;就連職棒比賽和文化活動也都取消,這些都是對一名照片被新聞媒體廣泛發布的19歲逃犯的反應。

佐哈.查納耶夫(Dzhokhar Tsarnaev)和他哥哥塔默藍.查納耶夫所犯下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共導致4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有人的身體被炸得支離破碎,甚至被截肢。

但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忍受愛爾蘭共和軍(IRA)多年恐怖攻擊的倫敦市民也許會想,美國人對波士頓所發生的事情有點過度反應。他們的想法沒錯。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集體恐慌,就像我們先前在美國看到的一些案例。這又提醒我們在911事件逾11年後,美國人仍輕易地讓自己被恐怖主義的威脅恐嚇。

畢竟,有殺人意圖的殺手在美國大城市裡趴趴走,這並非第一次。2002年華盛頓特區被流竄的2名狙擊手搞到人心惶惶,他們隨機開槍,射殺了10人。今年2月,洛杉磯因遭革職而心生不滿的警察杜納(Christopher Dorner),在幾天內槍殺了4名前同事。無論是洛杉磯或華盛頓特區的案例,都沒有進行城市封鎖,也許是因為這2起事件未被冠上會引起美國人恐慌和似乎非常可怕的字眼──恐怖主義。

當然,波士頓公職人員似乎是為了以防萬一,才有這麼大的動作,波士頓居民被要求提高警戒也算適當。但為一個犯下恐怖攻擊的逃犯而封鎖美國大城市波士頓,不僅是向超大且非理性的恐懼屈服,也是向想要當恐怖份子的人傳遞危險的訊息──若你想在美國搞破壞,恐嚇其人民和擾亂公共秩序,這就是你的最好教材。

撇開經濟和心理成本,封鎖城市也妨礙更早捕獲可疑的炸彈客。佐哈是波士頓居民解除危險警報後,居住在郊區瓦特頓(Watredown)的一位居民到後院抽菸,發現一名血流如注的男子躺在他的船上,才被抓到的。

對恐怖主義缺少經驗的美國人,更容易做出過度反應,一提到恐怖攻擊的威脅,就假定最壞的情況會發生。在美國人的想像中,宛似每個恐怖分子不僅是致命威脅,還是包恩(Jason Bourne,電影《神鬼認證》主角)和龐德(007系列電影主角)的致命合體。

但願美國人對存在於他們國家的真正威脅有同樣反應。在波士頓集體恐慌發生的同一週,美國聯邦參議院卻阻撓一項將加強潛在買家背景調查的槍枝管制法案,這實在是有些諷刺。

即便這項改革獲得90%的美國人支持,即便100名聯邦參議員中有56人投票支持,但在人數居少數的共和黨議員,以此法案將違反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手法美國人的權利為由,投下反對票杯葛下,未能拿到通過法案所需的60張支持票。

所以,我們可以進行對比:封鎖一個美國城市,是對一名恐怖分子威脅的適當反應;而加強背景檢查,預防罪犯或精神病患購買槍枝,卻是對公民自由的卑鄙攻擊。這幾乎像是黑色喜劇,但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卻因此死得莫名其妙。根據統計,每年逾3萬美國人死於槍枝暴力,去年死於恐怖攻擊的僅17人。

美國槍枝暴力特別恐怖的原因在於經常發生。在康乃狄克州紐頓市一小學附設幼兒園有20人遭槍殺後,數百萬美國人更加注意槍枝暴力的威脅。然而,此後美國造成嚴重傷亡的槍擊案日日發生,且通常遭到忽視。

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的同一天,11名美國人遭槍殺。包括孕婦布瑞蕭娜.傑克森(Breshauna Jackson)在達拉斯被男友槍殺;家住加州里奇蒙市的詹姆士.塔克三世(James Tucker III),在騎腳踏車時被不明兇手槍殺。

而在美國聯邦調查人員追捕波士頓馬拉松炸彈客之際,又有38名美國人死於槍枝暴力,其中一人是22歲的波士頓居民。過去4個月美國有3,531人死於槍枝暴力,超越911事件死亡人數,僅比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軍人少1人。但這些日日發生的槍枝暴力,都無法讓美國國會緊張到制定法案,限制民眾購買槍枝。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八十四 期 2013.04.05 仿佛沒有明天的資料狂歡會(datapalooza)@【創用CC電子報】
媒觀電子報第259期-反置入校園講座-清大場和師大場!@【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4-2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