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5-3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5-3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5-3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善用危機 |
行政院主計總處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與此同時,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201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各項國際評比也全面下滑。看來,我們似乎也進入了全球經濟危機的風暴圈。未來,當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見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失業青年的街頭示威,可別再認為自己是局外人! 危機來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種種災情,如同列車,相互牽引,一體併進。低薪、失業、脆弱、貧困、社會邊緣化……這可能是任何一個年輕人都被迫必須想像的前景。電視上看著明明是他國,是別人的沮喪和憤怒,如今就是貼近自己的情感,貼近自己的未來。 那麼,我們總該問一句吧:如果明天,輪到我了,那我要怎麼辦? 其實,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有貧窮的存在。自然也從經驗中產生許許多多對抗貧窮的策略。而在今日,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大概就是改變消費習慣。有人延遲或乾脆取消預定的購買,有人轉向二手市場尋找需求,有人則是聯合起來組織團購以增強議價的籌碼。 當危機深化,窮人變多了,那麼原先不得已的選擇,未來反而可能成為常態,甚至成為新的趨勢。世局如此,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準備長期與危機相伴相隨。這需要全新的生活態度,需要建構不同的、面對未來的眼界。 的確,現代的年輕人很早就成長在動盪、不穩定的環境之中,他們被迫學習柔軟,學會適應。如果這就是未來世界的樣子,我們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他們自然學會掌握籌碼,熟練可能的工具,以適應當代的艱困處境。對某些人而言,危機很可能反而激發他們創造的能量。 乍看是災難,危機卻也可能是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們調整腳步,提供一個沉思自省的機會,讓每一個人可以重新去釐清、定位、確認自己的價值體系。對世界而言,這也是與昔日慣性成見斷裂的時候,讓新的社會型態、新的世界樣貌得以孵化出來。 長期以來,人被定義為「經濟動物」(Homo oeconomicus),唯一統御人際關係的法則就是供給與需求,個體的致富成為人類行為的最大動力,滿足需求也成為人類無止盡欲望的來源。若是把危機也簡化為經濟面向的問題,那就錯過其深沉的意涵了。我們所看到的是,這一次的危機,不僅是經濟的危機,同時也是信念、道德、意義的危機,若是懂得善用危機,這將是一個翻轉人類文明的機會,讓人從經濟動物的狹窄定義解放出來,重新編寫歷史,承擔責任,讓人們得以完成與他獨特智力相對稱的文明任務! |
(回目錄) |
左右看:12年國教爭議 |
左看:教育機會平等
12年國教之所以引起社會鉅大爭議,關鍵不在於平等開放的受教機會目標,而是主事者沒有設計具體配套措施來讓這平等教育權落實。目前所提出的操作方案不僅無法超越考試主義的陰魂,反而是以另一種更不公平方式來讓不公平受教機會死灰復燃(如超額比序、明星學校仍保留4分之1考試入學名額等)。 在這方面,我們猶待努力提出更單純的非考試主義所能影響的入學評鑑制度來改善。但反對12年國教免試入學的主流意見,卻是基於教育應複製社會既定現實的認知來批評的。 即,既然社會有分工、有菁英與一般之別,那教育制度就應履行這培育菁英責任,所以教育體制不可能沒有考試來篩選出菁英,不能不集中資源來培養菁英。這種看法其實是混淆了平等制度與功能結果。我們必須先有有教無類的公平受教、施教機會與制度,在這一視同仁的教育下,所謂菁英者就會自然出現了。 任何的教育當然需要考試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但考試在合理公平教育制度下,僅是非常工具性質的輔助手段而已,一旦考試成為教育制度目標或成為決定影響因素,那這教育制度的合理公平性就蕩然無存了。 12年國教即將在明年開始正式實施,其基本理念之一是:今後各高中將是免試入學。但所謂免試入學,其實只是粗淺的表面說法。 首先,即使要免試入學報名自己學區內的高中時,若名額過多(一般水平的學區都會如此),則就要開始五花八門的各類項目評比的超額比序。而這對缺乏社會文化資源的偏鄉地區、弱勢族群學生來說,要比單純的學科考試不公平。其次,由於考試名額大幅降低,可想而知,敢於應考的必是學習菁英,而能考上的也更是菁英中的菁英。如此一來,12國教的免試制度,不僅是不可能擺脫考試主義,而且將呈極端的兩極化、菁英化。 既然在實務操作上不可能徹底擺脫考試,那我們要追問:一個現代社會能不需要菁英教育、不需要考試嗎? 12年國教的免試理念之所以不能成立的根本理由在於:越是現代社會就越需要嚴密的分工,而有精細的分工就會有一般與菁英之別,而要及早培育菁英就只能透過有效的考試制度來篩選菁英與非菁英。 所以,當教育是反映社會的脈動與所需時,12年國教豈能廢除考試?豈能廢除菁英培育? |
(回目錄) |
咄咄集:假改革不會有好下場! |
■吳忠泰 一個多月前,全教總依照其會員代表大會決議,行文監察院和特偵組,對於民國84年所謂公教退休改革,檢舉相關部會官員涉及利用職務圖利,特偵組發交台北地檢署,台北地檢署發出刑事傳票,並已在日前開第一次偵查庭。 民國84年的公教退休改革,是近十幾年台灣重大社會紛擾的來源,近年來攪動業別矛盾,演化成為醜化公部門受雇者,其實一切都肇因於當年的官員不當作為。也許是蓄意,也許是因為無知,讓公庫負擔因而付出得比原來更多,也造成全體公教人員在面對社會時的原罪,如果主事官員涉及利用職務圖利,則更有貪瀆罪之可能。 當我們看到卑微小民,只因謀生不善又有幼子需要照顧,且不懂社會救助管道,不慎犯下偷竊罪(最近的例子是:一個白天在舉房屋廣告紙牌的單親媽,晚上偷了一點鋼筋),我們回頭看看人在公門的官員,竟然有機會就幫自己加個福利,哪一個比較有罪? 司法單位應該釐清的是,當年的優惠措施,屬於國會立法的部分可以理解,但官員為何又可以在國會監督不及的地方猛加碼?到底有哪些人參與了這個過程?難道只因公庫「無主財、人人抬」嗎?如果官署從犯罪者變成贖罪者的過程,就可以兩頭都被稱許為改革,則我國要如何定義責任政治? 84年官方顯然弄錯某些事,甚至利用職權自肥肥人,弄到現在公教人員也吞不下、吃不到,卻飽受折磨,結果沒有人該負法律責任嗎?要知道:這並不是小學生寫錯字用橡皮擦一擦,這是製造無窮爭執的來源,多少公教人員夜裏在計算在憂慮,多少庶民百姓生恨懷怨,問題是:一開始若是錯誤,就如生理性暴力犯一樣,就必須從生理去治療,所以若當年改革確有人為錯誤,必須先治罪和還原,否則當事人認為要信賴它,一般人認為是惡政,國人永遠沒有寧日,改革也沒有公允的基礎點。 換句話說,目前各方對於改革的行動,其實都是在修補當年錯誤,全教總認為:若老是愈改愈錯,不如先對當時顯然失責的人繩之以法,才能正本清源,才能使官員知所警惕,能跨出這一步,已經在去年就率先提出改革案的全教總,在號召受雇者起來當年金改革的主人的路上,使命愈來愈鮮明。 一個身負維護會員權益和推動正確改革雙重使命的組織,正在走一條有是非有堅持的遠路。這條路也在昭示一個價值--不能讓假改革者有好下場,人間才見公道! |
(回目錄) |
貓眼的世界:快慢不是問題(下) |
■黃懷軒 在台灣的設計與工程營造相關產業界中,只要是與政府標案有所往來的的公司團體大概都知道所謂的「合理工期」,基本上僅是參考用。因為這些經過審慎評估與設計後所得出的期程規畫,一旦遇上選舉或任期政績這種政治考量,就只會被放到所有考慮的最最最後,因為公務體系中官大說了算,底下不敢不照辦,承包商終究只是廠商,無法擁有執行決策的實質能力。 設計或工程因為性質與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工作項目與執行期程也不盡相同。就拿展示設計的相關案例來說吧,展示設計於前期需要明確的政策與執行效益評估,就算這些都不做好了,最基本的也需要展示大方向的確認與內容研究調查,但是絕大部分的展示設計案都沒有這種東西,僅當作一般工程案發包;於是展示內容這東西要嘛就是虛應故事,不然就是在合約中強迫設計單位要吞下去;吞下去倒也無妨,好的展示設計團隊本來就應該具有資料蒐集與研究的能力,只要你給他時間,但政府的發包端除了缺乏相關知識之外,也不認為這些「看不見」的內容需要時間,唯一的時間表只有長官交代的開幕期程。而施工工期的訂定又是另一項離奇的決策災難,不過大致上仍舊是依著前述的邏輯。 每一項公共建設自評估、提案、設計、施工、監造到營運維管都要面臨無數的問題,越大型的工程牽涉的專業範圍越廣泛。政府忽然在工程快慢上大作文章,一大部分原因大概與之前五楊高架延後通車與近日機場捷運完工期程一再延宕脫離不了關係。重大工程延宕近兩年,其實應該從規劃端到施工端一併檢討,當初工期訂定是否合理?規劃設計的內容是否有誤?承攬廠商資格的評估是否有問題?後續不斷發生的變更設計是否必要?該問的問題豈止萬千,但卻絕不是快慢如此單純的問題。而不只工程技術顧問公會理事長李建中所提出的營造產業轉型的問題,不論工程大小,這些過程應探討的其實是國內自規劃、設計、營造工程與政府採購鍊的一連串結構性問題。 就在這篇下集寫就的期間,行政院新推的經濟振興方案已將1千4百億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納入政策推行範圍。國家的經濟、公共建設與產業結構其實是相輔相成,往任何一個方向獨立發展都不是長久之計。若政府只會問「台灣公共工程為何比人慢?」,而迅速的對應之道就是砸大錢,那除了沒問對問題之外,還像極了不知道如何花錢的闊佬。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