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6-21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培訓課程】102年家庭托顧服務員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文化與商品

大明星陳妍希出唱片專輯,文化部給了350萬元補助,許多苦哈哈的藝文團體為此心酸眼紅,惡評如潮。大牌藝人電影賣座,唱片賣錢,廣告代言更是日進斗金,卻又有國家經費大方挹注,看在慘澹經營的小劇團、小藝廊眼裡,當然不是滋味。

不過,陳妍希事件也讓我們看見「文化」與「商品」之間的糾葛與曖昧。尤其是政府近年大力鼓吹「文創產業」的背景之下,藝文創作與產業的連結成為主流思維,各大學紛紛成立相關系所。藝文產業化既是當局的核心政策,也是台灣民間普遍認同的價值,那麼,動用國家經費「獎助」有能力將文創作成產業規模的個人或集團,完全符合政策邏輯,何怪異之有!

台灣對藝文活動的補助,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都編有預算,藝文界對於這些預算大餅的切割分配,每年爭議不休。而大額補助款,在陳妍希之外,林懷民的舞團、賴聲川的劇團、魏德聖的電影,乃至李安的好萊塢大製作……所得到的補助款更是以千萬,以億計算。藝文界拿補助拿得如此順手,如此理所當然,卻似乎又將文化區隔於一般商品。一般的生產,譬如一輛腳踏車、一盞燈具,哪可能那麼理直氣壯向公部門要錢?「補助」的存在,等於彰顯了「文化」與「商品」的歧異。

那麼,文化到底是不是商品?如果不是商品,如何可能發展為產業?如果是商品,那麼為何還要納稅人支助,而不是循一般市場規律,自主生產行銷,將本求利?

文創而要求補助,心理狀態已經是高人一等,認為文創是「美」的追尋,其價值高於一輛腳踏車的組裝、一盞燈泡的成型或一箱水果的梳理包裝。矛盾的是,藝文創作不願被化約為商品,卻又自我標榜其產值。那麼,只要能夠以金錢衡量計價的,本身其實就具有商品的性質,就必須進入市場的邏輯。何況,藝術家的生產,即使是「非物質」的,也與其他商品生產一樣,都經歷一個「勞動」的過程,為何藝術家的勞動就比其他職業高尚?馬克思指出人是透過勞動實現自我,勞動讓個體得以彰顯其能量。這樣的勞動價值,並不專屬於文創工作者,當然也不是藝術家的特權。

也許在國際商貿談判上,基於產業保護的策略需求,會提出「文化特殊性」的訴求,主張「文化」不能視同一般商品看待,因此對於影視、音樂等產品訂出例外條款,以人為關卡阻擋強勢文化的長驅直入。也正是在這樣的保護政策之下,法國電影在國際上還能夠有一席之地,不致被好萊塢高產量的商業片所攻陷。但是,「文化特殊性」的提出,基本上是貿易壁壘的設計,而不是為了方便補助款的爭取或維護藝文工作者高人一等的心理!

(回目錄)




左右看:兩岸政治關係的前途

左看:兩岸的政治癥結

兩岸即將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隨著經貿利益關係緊密結合,兩岸政治關係似乎已到了正式處理談判的階段了。但兩岸政治談判的壓力,不在於台灣這一方,而在於中國大陸;也不在於國民黨陣營,而在於民進黨。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基本上,是要獲取實質經濟利益,而非統一形式的政治關係。為了經濟利益,台灣就必須在政治上讓步,這就是抽象、未來的一中統一願景。但國民黨政權卻沒有現實誘因來進行實質性的政治談判,因為政治談判,就是要將目前的「一中各表」成為「一中一表」(真正的中國統一)。這就意味著中華民國憲法恐將完全喪失、國民黨政權地位不保,這對國民黨有何好處呢?

對於民進黨來說,其壓力的癥結在於:民進黨一貫將民主與台獨等同起來。 所以,民進黨就不可能接受一中為前提, 而無法將民主視之為絕對、最高價值。但,民主是可以以不同國家形式來運作,民主當然可不限於台灣。

最後,中國大陸的政治談判壓力在於: 除非是民主中國,否則一個不民主的政治體制有什麼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民來統一於一中體制下?這問題,中共當局若不能解決,又有何良策來處理好兩岸政治關係呢?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接受兩岸一中

這幾日,幾乎在同一時間兩岸關係正面臨外部與內部的轉折發展。

在外部來說,台灣的海基會與大陸的海協會將於今日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此協議下,大陸對台今後將開放電子商務、文創、運輸、金融、醫療、電信、旅行社等產業市場,而台灣則對大陸開放港埠建設、銀行、批發零售、住宿、服務、資訊軟體等商機。今後兩岸的經濟關係將不再局限於生產製造業的分工,而是全面擴及於金融業、服務業,兩岸經濟互動今後將是全方位的結合起來。

在內部來說,作為台灣第一大反對黨的民進黨將於近日舉辦一連串的內部會議,論辯民進黨對於「九二共識」的因應政策,即民進黨是否接受一中架構?

我們將這兩則新聞對比起來,真是感慨萬千。兩岸的經貿關係不僅持續全面深化中,而且台灣自身經濟早已是不可能脫離大中華經濟圈而運作,甚至我們娛樂界的第一線明星,從名模到魔術師早已在大陸深耕發展出自己的舞台天地,而我們的民進黨卻還在猶疑是否要承認一中架構。

一中,不僅是我們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而且既然是一中各表,我們接受一中就絕不意味會喪失台灣自己的特色與價值。民進黨何須畏忌呢?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咄咄集:國教為何迷航?

■羅德水

行政院19日敲定12年國教學費政策,公、私立高中補助門檻由114萬元提高至148萬元,喧騰一時的學費爭議看似暫告平息。然而,整起事件絕非只是高中職應否免學費、以及免學費門檻如何訂定這樣簡單,唯有嚴肅面對12年國教的困局,本案的教訓也才有其意義。

本案清楚呈現重大教育政策的決策脈絡,惟在批判反覆決策前,須先釐清原規劃的高中職免學費政策是否無誤?應該看到,「12年國教」做為一項重大教育政策,雖有其理念基礎與政策目標,但政策的詮釋與發動自始都具有高度政治意涵。早在民國78年間,當時的行政院長李煥就曾宣布「延長12年國教將在3年內實施」,此後,藍綠歷任政府都曾不止一次以政治展演方式操作12年國教議題,最近一次就是總統馬英九在建國百年元旦祝詞中正式宣告:「今年開始啟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預定民國103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

值得討論的是,國家元首對12年國教的定調,以及教育部原先規劃的「全面免學費政策」,究竟孰先?孰後?誰影響了誰?可以確定,無論是官員提供錯誤資訊影響了總統對政策的看法,或是教育部確實依照元首談話制定政策內容,對重大教育決策而言無疑都是一場災難。

也因為12年國教揮之不去的政治意涵,就算教育部意圖兼顧政策理念與外部政治效應,注定只能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例如,明明不是義務教育,一開始卻以「免試」、「免費」等最高標準進行政策宣傳,事實上,做為國民義務教育,目前私立國中、小學甚至未採取免費政策,就邏輯而言,何以並非義務教育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必須「完全免費」?

還不夠誇張嗎?行政院長江宜樺此時反對全面免學費的各種理由,諸如「偏鄉教育經費、設備老舊、資源有限,不能將錢全用於免學費政策,要花在刀口上;這兩年財政困難,全免學費恐排擠其他教育經費」,不正是此前各界再三提醒的嗎?官方無視全面免學費可能造成的經費排擠效應,斬釘截鐵、信誓旦旦在前,就在政策即將上路前又理直氣壯的轉向,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種決策品質,這種政治擔當,連原本支持12年國教的朋友都已經不知道要如何為政策辯護。

看來,主政者一方面誇張的將政策定調成是拯救學校教育體系的靈丹妙藥,一方面卻又不願意挹注相對合理的國家資源,正是推動12年國教面臨的最大問題,請立刻停止政策高調,回到人間認真面對「高中職均優質化」、「國中小補救教學」、「國中適性輔導」等關鍵政策,瀕臨破局的12年國教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NGO工作者)

(回目錄)
貓眼的世界:絕口不提文創

■黃懷軒

我又想要來數落一下台灣的「文創」這回事。台灣的所謂「文創」這東西其實已經蔓延到各個角落,路邊隨便一位大叔大嬸搞不好都可以跟你討論「文創」這東西討論半天,但是實際上台灣社會不論官方、產業或學術界,對於「文創」到底是個甚麼鬼都沒個定義。

再來上個名詞解釋的課程:所謂「文創」依字面解釋就是「文化」與「創意」的意思,那麼請先定義「文化」與「創意」。依據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提出的國改研究報告:「『文化』一詞,已普遍為人所使用,但是,它的定義到底是甚麼卻沒有明確的定論。」我的認知是「文化」一種廣泛的指涉,一種社會共識或現象,隨著時代與社會現象變動;至於「創意」,我認為是一種跳脫既有模式的思考方式或是脫離常規的問題解決方案,你不同意當然也可以,因為每一本中、英文字典、辭典的解釋也都不一樣,要是可以簡單用文字規範甚麼叫創意,那還是「創意」嗎?那麼問題就來了:啥?這些都無法定義?那請告訴我你如何可以說明甚麼叫做「文創」?

執行設計案的時候老是不斷聽到「文創」兩個字,尤其是政府單位的案件。通常不論是私人或是政府單位的案件,只要在會議討論中聽到提出要設計單位思考或考慮「文創的OOXX」的時候,我就會立馬知道這個人肯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說甚麼,於是只好用一堆虛無飄渺的話來帶過。而從我進入設計產業十多年來,目前為止,我可以說是100%判斷正確。

現在幾乎所有政府單位與設計相關的案件都要扯到文創。在搞不清楚究竟甚麼叫做「文創」的狀況下,不管設計的成效或對錯,心態上只要扯到文創就是政治正確,這其實才是設計產業面對公部門案件最大的難題。文創隨人說,你我的解釋很不同,創意也沒定義,所以官方只要提出一個扯到文創的意見或決策,成敗也就都不關他們的事了。因為以「文創」做為回覆或要求,其實和甚麼都沒說是一樣的。

做表面與呼口號向來是台灣社會與政府的強項,但是不論文化或創意卻恰恰都不是這樣的東西。說實在的,現在的「文創」就只是個口號,不論台灣成立多少文創相關的研究單位或是學系都沒有用,只要我們可以回歸設計教育的基本面,官員不再呼口號,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就可以發展的比現在更好。

扶植「文創」的第一步,就是忘記「文創」兩個字。
(展示設計師)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八十六 期 2013.06.07 當著作權遇上虎頭鍘—從公眾領域的本質論著作權刑罰@【創用CC電子報】
手機王 2009 年 5 月新機月報@【SOGI 手機快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2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