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7-03─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7-0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7-0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12年國教的爭議源於經濟失焦 |
立法院在6月27日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等法律修正案後,並沒有因為取得實行的法律基礎,而讓12年國教爭議平息下來。主要的近因在於,行政部門為了讓12年國教如期推動,是以出險招的方式,用「免學費的排富線」議題擔任犧牲打,讓12年國教的各種質疑、反對意見的能量移轉到排富條款的討論。 但是,對於12年國教的疑慮並不會因為法案通過、國教正式實行而消失,主要的背景就在於經濟發展失去方向感,讓教育無所適從。 教育的理念、實行方式是反映產業環境的需求。我們不需要對於教育的工具性存有潔癖,然後刻意去強調教育的理想性;現實的狀況是,大部分人還是依照工作需求而選擇學習的領域,而所謂最能符合教育理想性、人本精神的哲學、藝術、文學等領域,向來不是教育的主流。 國內對於12年國教當中的明星學校可能消失、免試入學比例門檻的討論,顯示我們對於菁英培育的擔憂,這個關注點明顯的是在投射產業運作的邏輯。對於傳統明星高中、私校嚴管勤教的肯定,有大部分是源自於對於菁英的重視,特別是經濟發展當中,菁英應該要擔當起領頭者的作用;而對應一方則是意識到產業環境的多變與不可規劃性,而希望預留較多的彈性空間。 因為,在近50年的發展中,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歷史支撐。台灣曾有很長的製造業代工歷史,在這種產業環境中注重的是實務運作的能力,然後人格特質要能適應生產裝配線的工作規律。然而製造業的黃金年代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遇上挑戰,台灣的產業界開始尋找轉型的方向,研發的重要性在這時開始被凸顯出來,業界先是提出所謂的「微笑曲線」的觀點,認為製造是利潤低的經營模式,產業的主流已經轉向到研發、品牌的高附加價值領域,然後又從當時美國流行的「知識經濟」論點中,去強化「研發、創新都需要知識菁英」的正當性。 這種論說不斷的透過美國矽谷創業者因為公司上市而提早退休、本地科技新貴因員工分紅配股而一夕致富等案例,正當性不斷的獲得強化。台灣曾經把製造業的創意、研發看成經濟發展的萬靈丹,在這個過程幾乎將同時間國外盛行的金融、生物科技等領域視若無睹,直到2000年之後,設計、文創、電影等領域又幾乎是以瞬間冒出頭的方式出現時,才讓國內的產業界見識到產業環境的多變。 儘管政治人物、工商界大老、財經媒體在這個冗長的歷史過程中,都會吸納、修正他們對於產業時勢的觀察,例如「微笑曲線」說法就經過許多次擴充,以便擴大論述能力、解釋力。但是,實際的狀況就是,稍有見識的人都不得不承認,計畫趕不上變化,而這個認知也是對於12年國教的改變方向,希望採取較為寬容、彈性的現實基礎。 對於12年國教「可能會降低菁英培育的品質」的擔憂,以及認為12年國教「應該讓學生擺脫考試束縛」的論點,都有個別的脈絡。民眾、父母、學生的焦慮,其實是反映了台灣在目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感。台灣對於聯考「公平性」的信賴,是因為這個制度就像代工製造業,實行方法明確、目標是單純的以獲利為主。然而,當台灣經濟發展方向是處在沒有關鍵產業、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時,這種疑慮、不安全感就會透過教育議題而找到出口。 12年國教的討論看似集中在教育議題,內在其實是對台灣前景的焦慮。 |
(回目錄) |
左右看:什麼樣的政府 |
左看:良民被逼成刁民
隨著7月5日限期搬遷令的日日進逼,3年前的苗栗大埔毀農滅村事件並未完結,為守衛被割得不能再碎小的家園、抵擋浮濫徵地炒作土地利益,苗栗大埔4戶再度於烈日高溫下,來回奔波於台北的總統府、行政院,以及台中高等行政法院。 7月5日將遭強拆的4戶,面對竹科園區竹南基地廠商已澄清無用地需求,甚且高達2萬4千多公頃的已開闢工業區、入駐率僅3成的情況下,不曉得是為了已許諾的地皮利益,或其他不明的政治選舉因素,苗栗縣縣長劉政鴻頂著任內「製造官逼民反」冠居全國的能力,欲與台北市市長郝龍斌互別苗頭,也選擇粗暴地炫耀「公權力」,打算語焉不詳、脫離法制的韁繩,違背兩公約施行法以及現任副總統吳敦義3年前白紙黑字的許諾,強行硬幹。 一種最糟糕的、幾近鎮壓與炫耀性的公權力/國家暴力的行使,莫過於直接行使對於人民身家財產的剝奪。這並不是說人民的私有產權就不容質疑,應受到絕對保護。而是:當公權力的行使已喪失憑據,卻大搖大擺戴上「公共」的白手套,對於人民的「生存工具」行合法掠奪時,良民縱使被逼成刁民,也不過是恰如其分的「理性」反應而已。 艷陽下,頂著「家破人亡誰來扛?」的手舉牌,汗水與淚水和著直直落的苗栗大埔農民與眾多反迫遷團體,兩百餘人於行政院門口長時間靜坐。這類關於強拆,淚水與怒吼的新聞性,當然不敵同一時刻的諸多「大事」:電視上,只見憑弔李國修、竹聯幫精神領袖白狼張安樂風光返台行程、當年捲款欠稅如今逍遙翻身的大亨陳由豪等新聞充斥。 逍遙法外的欠稅大亨,只消躲到另一岸,俟東山再起時機成熟,就能透過商界「有力人士」傳話給財政部長,說要繳清欠稅洗污名。這廂遭他倒帳至今仍被勞委會追討勞動薪資的關廠工人們,為討還公道,子孫仍陸續承繼「薪資轉債務」的挨告之路呢!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孰是孰非、何為「公道」?政府不積極追討欠稅大亨,反而以提告、強拆連番撲殺底層平民。 上述的土地、勞動、企業大亨逃漏稅,共構出焦頭爛額的台灣民生經濟。尤其,這樣「崇大亨、踐小民」的階級社會,無怪乎人民喪失信心。為回應立法院眾多立委對於簽署服貿協議的質疑,經建會主委管中閔以「認清大局、要識大體、這是台灣的前途,不可以亂搞」。問題是:台灣的前途,從中央到地方,在這種種藉由政策法令逼良民成刁民的態勢下,究竟還有什麼辦法才能阻擋地方首長與官員們的亂搞?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檢視美情報機構與其私人合作夥伴的濫權 |
節譯■葉興台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看到美國主流媒體終於把一些注意力擺在網路-工業複合體(cyber-industrial complex)上,確實是件好事,這個聚集了國家、軍方和企業利益的前所未見混合體,一起對資訊的流通動用更大的力量。若美國大部分有影響力的聲音,從國會議員到博學多聞者,不要急著封殺對這個隱形帝國稍嫌遲來的監督,那會更加振奮人心。 對政府擁有秘密權力不太擔心,反而擔心爆料者揭露政府秘密權力的那些人,可以從拿下好幾次普立茲新聞獎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傅利曼(Thomas Friedman)的談話,總結他們的立場。傅利曼說,我們可以信任一小群無須負責的間諜,對我們的通訊擁有廣泛的監聽權力。對於傅利曼的預言,我們只能祝福它能成真。傅利曼先前宣稱,俄羅斯總統蒲亭能為俄羅斯帶來透明和自由民主,中共政權不會限制公民自由使用網路,尤其經不起時間檢驗。 傅利曼對美國政府的信任被誤置為對正直和仁慈上帝的信任,但我們知道這樣的上帝根本不存在。若傅利曼急著信任當權者,過半數美國人也有類似的個性,他們對民調公司說,可接受直到最近才被揭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監聽計畫。美國人納悶,他們為何該對美國政府渴望知道每個人的作為感到困擾?若這樣的監聽能避免恐怖攻擊造成的死亡,大部分美國人樂意放棄部分抽象的隱私權,支持更多具體的安全利益。 此外,擁有這些新權力的美國政府,也受到美國人的監督。很難想像美國政府官員會濫用權力,或至少可以這麼說,過去50年美國政府官員雖沒有濫用權力,但仍透過有限的權力對美國民眾假造消息、恐嚇和進行秘密犯罪。 反諜計畫(Cointelpro)、仿聲鳥行動(Operation Mockingbird)和Ultra and Chaos等,是現在為人所知的中情局(CIA)、聯邦調查局(FBI)和國安局的計畫,這些機構打算用這些計畫來破壞美國的民主,卻不會受到懲罰。支持這些機構進行大規模監聽的人尚未回答,這些機構會不會像前聯邦調查局長胡佛掌權時代那麼濫權? 很多美國人從未聽過上述計畫,那些信任美國政府擁有秘密權力的人,多半不知道這些計畫在不久前導致什麼後果;而知道這些計畫的人,也許會聲稱美國政府不會再幹這種行為。但已故美國知戰地記者海斯汀(Michael Hastings)透露,就在2年前,美國駐阿富汗陸軍官員對到訪的聯邦參議員進行心理戰,以說服他們同意對這場失敗的戰爭繼續撥款。若美國軍方和情報官員如此不尊重國會議員,可以猜測他們對普通老百姓會有什麼態度。 但我們也不用猜了。美國退役空軍中校克勞佛(George Crawford)在2001年的著作中,討論這類資訊行作戰的可取之處時,提到選民通常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這種計畫,因此他做出結論說:「這些計畫必須在『公眾』(public eyes)看不到的地方進行。」 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也這麼做了。若我們想知道最新計畫的一些內容,不僅得檢視過去經常背叛我們的3大情報機構,也得檢視不知其數的私人情報承包公司,近來他們如雨後春筍般竄出,以更有效率和市場導向的方式來背叛我們。克勞佛痛批所謂的「公眾」,有很多是卸任公職的軍方或情報官員,他們在這個擴張的私人偵探部門工作,承包美國國防部、情報機構和想要扳倒對手的企業的業務。 因此,這些私人化的隱形帝國有多可靠?要不是爆發一連串事件,促使一些匿名的駭客在2011年初竊取一家公司的7萬封電子郵件,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們的運作方式。 隨機抽樣這些承包商的活動紀錄,我們發現這些公司合謀恐嚇、攻擊和中傷維基解密和其主要支持者,包括前線上新聞網站Salon.com、目前為衛報專欄作家的葛林瓦德(Glenn Greenwald)。 這類公司在過去幾年成立了數百家,他們與美國政府緊密合作,卻不受國會、媒體和公眾監督。即便他們的行動曝光,被國會傳喚去接受調查,他們非法的行為也很少遭到懲罰。這是美國政府官員和傅利曼等人要我們信任的情報機構和其私人合作夥伴的真面目。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