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3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3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黑心油事件是食品業海嘯的前奏 |
從美牛、塑化劑、毒澱粉等事件開始,台灣人就像是進入食品科技叢林的小白兔,被各種食物製程的添加物、化學反應搞得昏頭轉向,充分領略了食品工業的奇幻與複雜,有如經歷了求學時代的化學實驗課,大概只剩下具備食品專業或是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才能完全搞懂當中的各種門道。再加上從毒油事件之後,從油品延伸出許多食品標示名不符實、含有毒原料的未爆彈被媒體逐一點名後,台灣的食品安全幾乎是進入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階段。 毒油事件爆發後,業界、政府急著澄清各種流言疑點,包括設定油品安全啟動D-day,立委也紛紛提出補救式的法律修正案。儘管各方都有默契要儘速止血,反應也算明快,但是經歷了塑化劑、毒澱粉、香精麵包、飲料含糖過量事件的台灣民眾模式,恐怕不會因此而買帳。 資本主義將本求利的食品工業在台灣的歷史很短,所謂的「外食族」幾乎是跟著台灣在1970年代開始發展加工出口業時一起成長起來的,而夾在傳統手工製作食物,以及現代化食品工業之間的過渡階段,就是台灣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夜市美食。近年來本地文化人援引國外的慢食概念,而把台灣的夜市食物貼上慢食的標籤文化,但是從歷史來看,夜市美食基本上是作為勞工階級的「滿漢大餐」,它一點都不「慢」,反而因為要配合加班工人「日也操夜也操」的生活習慣,而發展出可以比擬美式速食的加工快節奏,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從塑化劑開始的各次食品安全風暴,都可以看到夜市的蹤影。 儘管食品工業製造的產品幾乎滲入本地人吃食的每個領域,但是就因為本地進入資本主義飲食的時間不長,大部分人的記憶中都還保留有一些父母輩的私房美食,尤其是從原始食材經過手工製作而變成食物的各種技法。以目前食品安全幾乎全面淪陷,以至於不論是吃什麼都可能會踩到地雷的時代,似乎,重拾手工製作食物的飲食方式,可以成為一個確保食物安全的選項。 具體的跡象包括,開始出現購買食材原料後再自行製作成食物的現象,而各種協助食物加工的小型家電,購買的人數也開始增加。這顯示一般人對於一團混亂的食品添加物亂象,已經展開自救行動。 台灣人以往在美牛、塑化劑、毒澱粉等事件發生後,幾乎都會在風波平息後,很快的遺忘事件,然後讓消費、飲食方式回復到事件發生前的狀態,也沒有廠商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消費者的抵制或是制衡,甚至連業績都沒有受到影響。但是,這次的毒油事件,可能會讓台灣民眾第一次用自烹自食的方式,向食品工業發出抗議。如果這股動力持續發展,甚至讓業者面臨經營的危機,才有可能讓政府、業界能真正的重視食品的安全、品質。當政府沒有辦法監督、業者無法自律,就只能靠消費者來制衡。 |
(回目錄) |
左右看:「黑心」的日常生活化 |
左看:從毒澱粉、假油到假公園與假都更 大約自2006年或更早之前開始,一波波針對中國大陸黑心貨的新聞瀰漫著充斥Made in China商品的台灣消費社會。那時,在台灣的人們說,中國大陸就是黑心貨、劣質品的代名詞。舉凡結石奶粉、地溝油與假酒,惡夢的食品安全把關問題,彰顯了寶島台灣的料好實在,凡是血緣與台灣沾上邊的,都得以加冕為「台灣之光」。 但是風水輪流轉,黑心的事實不是不爆,只是時候未到。從毒澱粉、塑化劑到假油,食品安全的警訊搞得人人自危,先前驕傲於「台灣製造」的台灣社會,不再敢對「品質保證」自信滿滿。殊不知,黑心生產文化並非兩岸食安特有產物,我們既無須妄自菲薄,也無須五十步笑百步。「黑心」向來與資本主義民主社會勾連深廣:美國牛肉驗出瘦肉精,強迫各國進口交易,我們稱為「自由」貿易;日本福島核電廠排放高輻射量地下水入海洋,我們謂之「災難的同理心」。 聯合報大樓先前申請2010年台北好好看系列「假公園換真容積」,公園的許諾是假的,但政府許諾的容積的確兌現;除此之外,當台灣政府為您關了一扇通往假貨交易的門,必為你開另一扇創造「假需求」與「真供給」的窗。「簡易都更」這種假都更之名,放寬一般小型合建拿容積獎勵的環境破壞之事,當今也成為防災救台灣的代名詞。 最近,自國外大量進口精製的「棉籽油」變成台灣社會輿論各界口誅筆伐的一級「滅精毒物」,而富味鄉與大統長基成為眾矢之的。許多台灣中產消費者,只好尋求國外進口油品。這些注重健康的消費者恐怕不知,單單從國內油品更換到國外油品,恐怕也只是矇眼拒看國外加工製造問題。 在當前恐慌社會下,出現幾種高談消費正義的聲音:一類是指出台灣生產毒食物再怎麼毒也毒不過大陸,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其土地吸納了全世界的工業污染,一旦兩岸貨物貿易協定通過,台灣人的食品安全將更惡化。另一類評論指出棉籽油是落後第三世界的食用油。已躋身「先進社會」的台灣人應使用更高級油品。問題是這片土地,不是大家的嗎?這些接替發生在不同土地上的工業污染與貨物交易,對於我們而言是唇亡齒寒、休戚與共。這是什麼樣的假性消費正義,為什麼可以說得事不關己? 從美國國家棉籽產品協會統計顯示,在先進國家如美國,棉籽油做為家庭食用油的市占率僅次於大豆與玉米油。平心而論,我們無法說:先進國家的工業製造食用油就比較不黑心。其實就連世界知名的家用品大廠寶鹼公司(PG),也曾擁多間棉籽油工廠。其旗下扶植的品牌Crisco起酥油,早已隨著蛋糕、餅乾與炸雞,吞進不知道多少人肚子裡!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歐洲有責任告知美國所犯的錯 |
節譯■葉興台 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對媒體揭露美國國安局(NSA)一直在監聽我們的電話和監看我們的詮釋資料(metadata,譯按:有關資料的資料),倒不會感到震撼。特務機關都在相互監聽,這已不是秘密,有些特務機關,如美國的監聽技術可能優於其他國家。無數的好萊塢電影和BBC影集已讓我們了解間諜和秘密行動,但我們都假設我們的間諜只在追逐壞人,即那些美國前總統布希定義的、非我們朋友或盟友的邪惡軸心國家。
在美國法官或負責官員的監督下,特務機關可申請監聽疑似恐怖分子或犯罪幫派的電話和網路使用,但系統性地監聽各國領袖,已超過界線。若沒有人可以信任,這個世界將變得非常醜陋。 現在我們應該問,我們是否已進入歐威爾式的「思想犯」或「老大哥」世界。我們採取的反恐措施正對我們的公民自由──我們的隱私權,以及隨心所欲做事不用擔心被監看的自由──產生不良後果。美國中情局前僱員史諾登揭露的機密文件,顯示NSA早在通訊設備製造階段,就植入了後門(backdoor)間諜軟體,而網路和社群媒體巨擘都屈服於NSA的施壓。儲存在美國本土伺服器的資料再難不受懷疑,誰知道我們每次搭機的資料會被拿去做什麼? 歐洲議會議員上週投票建議,擱置備受爭議的歐美金融資料共享協議,該協議原先是為了協助美國追蹤恐怖分子的資金流向,讓美國國土安全部可以使用「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資料庫。由於美國副總統拜登個人介入,加上額外的隱私保護條件,歐洲議會先前勉為其難地接受這項協議。但巴西一電視台節目指出,這個系統遭非法地侵入。基於上述證據和新揭露的機密文件,美國的行徑是該受到質疑。 監聽醜聞將使歐洲受到考驗。歐洲必須展現其願意也能夠保護歐洲公民的權利,維護核心原則。歐洲執委會和會員國應把憤怒轉為堅定的回應,不要掩蓋這起醜聞,因為接下來還會爆發更多的監聽醜聞。歐洲議會建議擱置交換SWIFT資料,需要歐盟執委會提案,且須經過2/3會員國的支持。他們處理這件事的態度,應像把一把達摩克勒斯劍(Damocles sword:譯按:懸在王座上方的劍)橫在美國人的脖子上:若監聽盟友的行動不停止,歐洲就要中止與美國的合作。 第二,除非此事獲得令人滿意的解決,歐盟和美國的貿易和投資協議就不能簽署。雖然我們不該停止雙邊協商,因歐美自由貿易協議符合歐洲的利益,但協議中應加入資料隱私和管制線上服務的條文。 第三,基於過去15年的數位和線上科技發展,歐盟正在翻修資料保護法。這項法案上週還在歐洲議會的委員會審議,在明年6月本屆議會任滿前將會通過。事實上,這項法案確有必要,各會員國國民才能在未經授權的資料蒐集時,獲得公平地保障。美國監聽醜聞也使治外法權這個問題變得重要。即便美國政府遊說歐盟當局不要列入,歐洲議會議員已在法案中重新加入「反Fisa條款」(譯按:Fisa,指美國的『外國情報監視法』),使歐盟能擋下外國執法機構的監視。 保障國家安全並非易事,通常會因此得罪他國,因為總是會有一些國家想要更多的安全或更多的隱私。最重要的是,知道政治人物為了保障我們的自由而做了什麼,這樣我們才能做出判斷,並要求政治人物說明其中的平衡點。若缺乏責任,國家的權力變成無窮大,我們將從民主墮落至獨裁。美國已因監聽醜聞成為舉世矚目焦點,我們有責任告知他們所犯下的錯誤。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