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4-01-22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2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經濟政策的混亂並不因為組織重整而獲得解決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22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2日正式掛牌運作,這個單位由現有的經濟建設委員會為主幹,然後整併了研考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部會組織,是台灣的經濟政策的主要規劃單位。然而,台灣在經濟政策規劃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混亂,並沒有因為組織的調整,而有絲毫改善的可能性。

台灣的官方向來宣傳經濟政策的重要性,據說發展加工出口,以及發展半導體產業、資訊電子產業,都是台灣在經濟政策規劃的成果,而更進一步的,這些成果都被解釋成是政策規畫維持一貫性的例證。這是個歷史誤解。從以往的例子看來,台灣的經濟規劃並無一致性,而且處處充滿斷裂。

政府在1949年遷來台灣後,為了整合分歧、混亂的政府組織,僅僅在經濟計劃部門就有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美援會、經合會、經建會等單位的更替出現,平均每5到10年就有一次組織調整。從組織系譜來看,上述單位都算是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前輩。然而從歷史來看,重大的經濟政策的決定,是與政策的主導者有比較密切的關連,至於政府組織的運作反而不成為重點。

以台灣最常被提到的高科技產業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早期有交通部透過電信研究所發展相關的技術引進,以及經濟部透過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初步的製造技術嘗試,各單位皆有意於主導產業的發展,然而計畫的主導者在籌備過程已經意識到台灣的政府組織在思維、運作上,對於當時被稱為高科技的半導體產業所需要的資金、人才,以及需要緊密的跟學術研究搭掛在一起的特性,並沒有足夠的應對能力,以至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最後是在怪異的組合下開始運作。以至於,科學園區的管理單位是沒有工廠管理能力的國家科學委員會;而半導體最需要的研發,並不是由掌握了眾多學術單位的國科會主導,而是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擔當了重要的技術開路工作。連帶的,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創業人才,幾乎都跟工業技術研究院有深厚的淵源,而工業技術研究院則是隸屬在管不到半導體廠商的經濟部之下。

儘管我們可以將這種運作模式詮釋成「跨部會運作」,但是它不是常態,因為,這個模式或許在半導體產業領域獲得成功,但是在其他領域就無法重複。被稱為台灣科技產業推手的李國鼎等人,在1970年代規劃台灣產業的發展時,就曾將半導體(當時稱為高科技產業)與生物科技、汽車、航太等產業並列為重點產業,其中的生物科技產業甚至一度是以比照半導體產業的模式進行運作、規劃,然而,直到今日,台灣能拿得上台面驕示於人的產業政策成果,仍然只有半導體產業。至於政府一度寄予厚望,認為在發展基礎、人才背景、技術實力都與半導體產業可以相比擬的生物科技產業,至今仍沒有重大突破,即使台灣在B型肝炎具有傲視於全球的研究成果,也沒有讓生技產業在台灣開創出一個局面。

至於最近的例子則是台灣的經濟與中國之間有越來越多的接觸,然而,主導兩岸事務的陸委會卻只負責交流、談判,而不負責經貿政策的規劃,至於經濟部、經建會卻又不直接處理對中國的經貿布局。

套用目前最流行的話語:如果這不是混亂,還有什麼是混亂?

從歷史來看,台灣的經濟政策存在著眾多的混亂,這並不是政府的組織型態所導致,而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欠缺完整的經濟政策規劃架構。思維未整合,卻只整合了政府的組織,等於事情只做了一半,在此狀況下,經濟政策不混亂也難。

圖說:總統馬英九(中)1月15日表示,研考會進行組織改造,結果也把自己組改掉了,將與經建會合併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研考會主委宋餘俠將出任國發會副主委。(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左右看:成大廣場的命名政治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22


左看:中立空間的不可能

近日來,成功大學新廣場的命名爭議持續延燒。成大校長黃煌煇要求成大學生們應放棄投票結果,遵守「去政治化」原則。他打趣地說,大家不妨用他自己的名字為新廣場命名;但他可能忽略了:黃校長重申「去政治」的治校原則,卻在校園空間中片面、篩選地進行去政治化,無疑是一種政治表態,他作為一校之長的言行,也形構出一種政治姿態。

公共空間的命名,從來就是社會權力與其政治意識形態延伸的產物。西元1931年,成功大學的前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成立,在1945年日本撤台之後,成大陸續歷經「成功」、「勝利」、「光復」到「建國」校區的設立,及至民國72年增設醫學院,以及「敬業」、「自強」兩校區。上述這些校區在地理上的分布,係國民黨政權初來台之際,於校園空間的「拓疆」歷程中,意圖傳達教化的政權認同意味。

如今,戰後60年來,當前的政治情勢隨著全球化與兩岸關係的變動,「光復大陸」與「反攻大陸」等當年的反共意識,如今已成為台灣社會與政黨政治裡過時的戒嚴餘燼。然而藉由空間命名,所部屬、嵌入的空間政治,卻已如影隨形,內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成為植入戒嚴時期教育的反動裝置。這個內化的症狀有多嚴重?大概就如對於中正、光復與建國等字眼的政治性,如空氣般覺察不到的病入膏肓了。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跳脫命名政治的意識形態之爭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間命名政治,已經無所不在。公共空間的命名,展示了空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對於特定歷史地理、意識形態與價值理念的偏好。競奪命名政治,似乎已成為競奪意識形態優先性的空間戰場。

但就算如此,爭得了空間命名的意識形態優先性,也未必代表那個「命名」本身的價值,就能獲取某種普世價值的地位高度。換句話說,就算是支配性的權力,當前早已隨著中正路、中華路、中山路、光復南北路、愛國東西路……等散布在城市空間中,這些詞彙背後意識形態的有效性,早已隨著其理想性於實踐上的自我破滅,而成為無意義的地名。

反過來說,就算是成大新廣場真的成功爭得了多數參與投票學生們所願的「南榕廣場」,也不代表成功大學自此之後便脫胎換骨,校園裡瀰漫著一片鄭南榕嚮往、追求的「自由時代」。

欲解殖民、擺脫空間中的威權象徵,並不在於重覆過去封建政權所為,法西斯式地剷除、消滅一切殖民的痕跡。更重要的,反而可能是怎麼在這些爭論過程中,拓展民主化實踐的空間。因此,最後仍需回歸有意義的爭點-也就是成大校方究竟在這場校園投票中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運用什麼樣的程序杯葛多數決結果?又或者,決定命名的方式,需要的是比多數決投票更細緻的民主操練?
陸已興/國小教師

圖說: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招牌「光復」兩字,1月8日被發現遭人拆除,警衛完全未發覺。涉嫌拆除者更拍攝相片張貼上網,警方正在追查中。(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衛報週評:國際社會應就難民處置問題制裁澳洲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22


■葉興台

這個月聯合國指控澳洲政府,強行驅離難民船返回印尼,可能違反國際法。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發言人愛德華茲(Adrian Edwards)表示,該署關心任何在公海上驅離尋求庇護船隻的政策或作法,未適當考量人對保護的需求,這類作法將引發嚴重的問題,或可能讓澳洲陷於違反1951年聯合國難民公約和其他國際法的處境。

這番談話隨即遭到澳洲政府甩在一旁。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澳洲總理亞伯特政府堅稱,其難民政策是合法和安全的,澳洲廣大民眾顯然支持其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對付尋求庇護的難民。現在很清楚是誰贏得這場戰鬥,此刻不是與澳洲政府虛與委蛇的時間。

在歷經20年以越來越殘酷的手段對付難民後,現在得坦承我們已經陷入困境,要求採取更人道的作法已然失敗。理性、國際法和共識對抗不了激動的媒體報導、對尋求庇護難民居住在澳洲的錯誤恐懼、政治人物以嚇阻之名驕傲地懲罰最脆弱的人。

若要迫使澳洲政府採取新作法,我們得嚴肅考慮提高賭注:對澳洲政府忽視人道法予以制裁。澳洲明目張膽地違反國際公約,真的是罪該萬死,必須在政治和經濟上付出代價。我們可能先鎖定負責執行澳洲政府難民政策的跨國集團Serco和G4S,以及政府官員個人的銀行帳戶和資產。

澳洲民眾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這種全球孤立,才會了解澳洲政府的難民政策可能面臨國際嚴懲。澳洲政府把難民孩童在偏遠的太平洋小島上,未提供適當的醫療或心理照顧,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讓難民感到痛苦。反對這種違反國際公約的國家必須凝聚在一起,並採取行動,即便澳洲政府會鬼叫。全球和澳洲的運動人士必須訂定清楚的目標:讓坎培拉當局相信,繼續僱用跨國公司執行遣返難民的作法,將付出昂貴的代價。

西方國家的政治人物相信,他們不可能因為戰爭罪或濫權而遭到起訴。但最新消息指出,英國人權律師正力促荷蘭海牙的國際犯罪法院(ICC)起訴2003年以後,在伊拉克境內非人道對待囚犯的軍人和政治人物,這提醒我們可能面對ICC審判的不僅是獨裁政權的總統。美國和英國官可能因為掩飾過去10年對伊拉克或阿富汗人的系統性攻擊,而被判有罪,創下先例,澳洲官員也可能因為遣返難民政策不當而入罪。

媒體記者葛林瓦德(Glenn Greenwald)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某些人的自由與司法》(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Some)中,解釋美國法律體系如何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來保護權貴。難以計數的官員在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未因下令執行水刑、性侵、違法審訊、在黑牢藏匿囚犯和入侵其他國家而坐牢。歐巴馬總統保護這些濫權者,包括虐待囚犯的美國中情局(CIA)幹員,提供他們豁免權,這實在令人吃驚。

這與澳洲的關聯性相當清楚。西方領導人相信,他們可以表現無權無勢、因此能神隱的樣子。尋求庇護的難民通常都是無聲的,媒體記者不得訪問他們被安置的諾魯或巴布亞新幾內亞,因此天天錯誤地指責他們是非法的。

就算只是放話要制裁,都會激怒亞伯特政府和其支持者。澳洲是個民主國家,他們會如此宣稱。澳洲政府的決定獲得國會議員監督和批准,他們會如此辯稱。澳洲人會投票否決不聽話的政權,他們會如此說明。

但澳洲政府的難民政策卻缺乏透明度。致力調查難民問題的媒體記者少之又少,媒體機構寧願派記者去洛杉磯,報導澳洲名人舉辦的宴會,結果便是移民官員認為,他們的行動不會有任何後果,也不受任何監督。

對澳洲行制裁,將立即喚醒相關官員,即便傳統制裁方式是否有用,存在不少疑問。想像一下,如果澳洲移民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因為不當對待難民,害怕出國時遭到質問,而不敢出國訪問,那會是什麼光景?

圖說:澳洲雪梨一位女性正在讀報,報上刊登的廣告為澳洲政府的新難民政策,上面寫著「你不可能定居澳洲」,圖攝於2013年8月2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九十三 期 2014.01.03 開放教育資源經營與財務模式初探(上)@【創用CC電子報】
【南方】我爸爸和他的田(蕭函青)@【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2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