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0》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0》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重大教育政策 應有總體考量 | |
◎面對青年貧窮化:馬上一周年青年就業政策總體檢 |
教育論壇:重大教育政策 應有總體考量 | |
■羅德水 | |
宣稱「為保障教學品質,提升及管控我國高級中學學生的素質」,教育部目前正在研擬修正「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與「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修正重點有二: 一、增訂取得畢業證明書之條件:除須修畢160個應修學分、每學年學業總平均成績及格,及德行評量未被記滿三大過外,另新增一項:國文、英文、數學各科的必修學分數,須有二分之一以上成績及格,亦即,國文、英文二科需各修滿 12 學分及格,數學需修滿 8 學分及格方可畢業。 二、限縮現行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之認定標準:針對原先修業期滿即得持「修業證明書」於當學年度報考大學的學生,增列凡修業期滿但未能取得「畢業證書」或「修業證明書」的學生(如未修畢160個畢業應修學分),須持「成績證明書」於下一學年度方得報考大學之規定。 易言之,依前揭修正方向,未來高中應屆畢業生若未能依規定取得畢業證書,即不能再以「同等學力」方式報考大學,而僅能持「成績證明書」於下一學年度報考大學。 如何解讀教育部的動作與意圖呢?乍看之下,教育部提高高中畢業門檻似乎是為了提升高中學生素質,實際上,則不無藉由管控高中畢業人數,以降低大學錄取率,或避免再次出現低分上大學的意圖。 此處有二個問題必須進一步釐清: 其一,教育部的方案從而何來? 應先指出,辦理高中畢業會考的構想出自行院院長劉兆玄,劉兆玄在去年9月8日訪視教育部時即曾提出此一看法,當天中央社是這樣報導的: 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天視察教育部後裁示,「低分進大學」現象引起社會關注,希望教育部研究高中畢業門檻,考量是否用「會考」等形式加強高中畢業門檻;至於高職跨考也應討論,可考慮設相關機制。 由於劉兆玄辦理高中會考的構想幾乎受到當時輿論的全面反對,教育部為了完成行政院長的裁示,只好以提高高中畢業門檻的方式充數。因此,就動機而言,教育部的方案顯然不是為了提升高中生素質,而是對劉兆玄指示教育部研擬高中會考的一種回應。 我們以為,此一重大教育政策之決策過程嚴重違反專業,並凸顯了政府要員輕蔑教育的心態。其實,劉兆玄指示辦理高中會考並非特例,以馬英九總統為例,即曾在台北市長任內指示北市教育局提升學生語文程度、書法能力、加強學生游泳能力等,目前台北縣市力推的北北基共辦基測、增加小學生每週學習時數等案,也都是地方行政首長交辦的結果。 其二,低分上大學的真正原因為何? 行政院長關心大學生、高中生素質是件好事,然而,若是因此錯診病因、誤開藥方,可就得不償失了。以低分上大學為例,包含高中生在內,學生素質或學習成就,從來都呈現常態分佈,因此,與其說低分上大學的現象是因為高中生素質低落所導致,不如說是大學供需失衡的必然結果。問題在於,目前台灣高教嚴重供需失衡的現象究竟是誰造成的?難道不正是掌握教育決策大權的政府機構嗎?我們何曾聽到執政的藍、綠政權及其要員,為錯誤決策向全民道歉? 再清楚不過,教育政策有其一貫性與延續性,政府重大教育政策應有總體考量,教育部的方案或許有助於美化高中生的大學入學成績,但卻全然無助於解決日益嚴峻的大學供需失衡問題,教育部提出這樣的方案,除了可以向長官交差外,究竟解決了什麼教育問題? (教師) |
|
(回目錄) |
面對青年貧窮化:馬上一周年青年就業政策總體檢 | |
■莊雅涵 | |
馬政府就職屆滿一週年,各界的檢驗目光幾乎皆聚焦於其兩岸政策上。當國民黨政府不斷宣稱兩岸經貿開放有助於台灣社會的整體利益和下一代公民的福祉,成果是否由整體社會均霑?對於即將離開學校的準畢業生和青年勞動者而言,馬政府的青年就業政策是本著何種思維而制定?又有何效果? 以下,就讓我們檢視「馬上」一年來的青年勞動處境變化,以及他所提出的教育就業政策。 馬就職一年 青年就業問題惡化 首先,根據主計處4月份公佈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與民國97年底公佈的《人力運用調查》,台灣青年失業問題持續惡化。 指標之一是勞動參與率持續降低,由97年5月份的58.19下降至57.70%,總失業率卻由3,84%飆升至5.76%。 指標之二:與去年4月份相比,15歲至35歲青年的失業率與失業人數都呈現可觀成長,總計佔失業人口55%,而其中30到34歲失業者增幅達63.77 %,25到29歲也增加了42.67%,成長幅度遠大於35歲以上人口。 指標三:長期失業者持續增加,在失業超過一年的「長期失業者」中,有34%為大專以上學歷,高達73%為25到44歲的青壯年族群,而「技術不合」和「待遇太低」則佔未就業理由的大宗。 種種指標都顯示,即使付出比上一代更高的教育成本,當代青年的失業風險卻愈來愈高,也更難找到符合報酬的工作。 青年失業現象的癥結為何?觀察失業原因,受金融海嘯波及而發生的「關廠歇業」,較去年成長1.5倍;但,成長幅度第二的失業原因,卻是「季節性、臨時性工作結束」(成長34.9%),顯示在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下,非典型雇用者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事實上,失業率數字也僅僅說出青年就業實況的一半;今年1月主計處調查顯示,國內含派遣、外包與部分工時等非典型雇用者合計已超過65萬人,佔總勞動力人口的6.2%,但平均薪資卻僅有正式工作者的47%,即使被涵括在正式的「就業人口」之中,薪水低、勞動保障稀薄的「新貧階級」正隱然成形。「失業率升高」和「勞動保障降低」,無疑是馬上一年來青年勞動處境變遷的兩大特徵。 面對戲劇化攀升的失業率,府院官員除了口徑一致地將癥結推給金融海嘯,主要對策唯有「美化失業數字」以及「鼓吹勞動彈性化」兩招。總計自今年一月以來,劉內閣已舉債173億元,推出了三項針對大專以上學生的短期促進就業計畫。 肥了財團 苦了青年 首先,是緊接著消費券推出的「教育券」,將失業大學畢業生趕回校園進修,以減少帳面上的失業人口,雖然在一片譁然下更名為「大專畢業生免費進修計畫」,但思維不外乎是「把學生塞回校園以降低失業人口」。 接著,教育部又再以「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為名,推出「碩博士畢業生就業計畫」以及「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計畫」,鎖定95到97年度大學以上畢業生:前者安排碩博士畢業生至大專擔任教學或行政助理,後者則提供企業兩千多名免費勞力名額。同一時間,青輔會也規劃了類似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實習計畫」,安排大專畢業生至NGO實習。 以上這些計畫不論實習、就業地點,共同的特色便是「一年為期」,即便其工作內容與強度不遜於正式就業者,一年過後當計劃結束、預算用罄,勞動契約的延續也面臨問號,工作年資更無法累計;要言之,除了降低失業率計算的「分母」,此計劃並無助於活絡就業市場。 除了粉飾數字令人搖頭,上述促進就業計畫更對勞動市場隱含兩項惡性影響:排擠非政策涵蓋的謀職及在職員工,並合理化臨時性的實習與約聘工作。 就前者而言,在「大專畢業生實習計畫」公佈初期,九五聯盟便接到許多申訴電話,不僅有中高齡或剛退伍的求職者反映擔心遭到排擠,更有已在職員工投訴遭任職企業逼退,以向政府申請免費青年實習生。關於後者,歐美經驗早已顯示,「實習」不但無助於提供就業機會以及職能訓練,反而鼓勵企業以「實習/訓練」為名縮減正式僱傭機會,惡化青年「非正式就業」的窘境。 但儘管民間團體與朝野立委多所質疑,行政院仍一意孤行推動政策,慷納稅人之慨補貼企業 (其中許多科技電子業早已享受多年租稅優惠,而今又享受勞力補貼,天下豈有此等白吃的午餐?),根本是揮霍受薪階級的血汗錢,打壓整體青年的勞動條件! 最後,在金融海嘯的警訊中,經建會更帶頭提倡人力鬆綁,鼓吹制定《勞動派遣法》,加速青年勞動保障的彈性化。政府不帶頭促進產業升級、公共就業,卻以美化數字和「唯企業利益是問」的心態看待青年就業,實令人寒心! 錯誤政策勢將貽禍千年 綜上所分析,馬政府的青年就業政策除了揮霍公帑、債留子孫,對勞動市場的各種「鬆綁」嘗試,也令人擔心「無就業景氣復甦」的出現──即使景氣回春,在一連串錯誤決策下,青年工作條件仍將持續貶值。然而,見微可知著,從其「搶救青年失業率」的便宜作風,更可以發現劉內閣的短線心態:面對金融危機中總體失業率上升的警訊,馬政府僅僅責成單一部會各自研擬方案,以減少失業人口數為目標訂定短期計畫交差,卻不思將青年就業的問題當作整體勞動市場乃至產業政策的警訊,統整勞動、經濟、教育部會研擬治本之策。 在馬政府就職一週年之際,眼看政府頻頻將經濟成長、就業提升與「更多的兩岸經貿開放」畫上等號,我們更擔心:燕子回春時刻,也將是國王新衣畢露之際。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