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7》─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7》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7》 |
本期內容 | |
◎英語充電站:世新菁英參訪哈佛大學的多元啟示 | |
◎登上國際舞台的亞洲「一等國」日本與「殖民地」台灣 |
英語充電站:世新菁英參訪哈佛大學的多元啟示 | |
■李振清 | |
今年3月底,世新大學例行地經過各種嚴格甄試後,精挑細選8名各學系的菁英學生,由學術副校長余致力博士率領,赴美國東部與中部的4所姊妹校進行學術交流與訪問,沿途並參訪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總計來回13天。筆者奉余副校長指示,隨同參訪,並協助沿途輔導參與國際交流之世新菁英。 此行隨同余副校長帶領世新學生赴美訪問的過程,與過去教育部所規劃的青訪團及菁英留美學生「訪問學習」之功能與效益,毫無二致。交流訪問行程中,也直接提升了同學們的英語文實用能力,並實地拓展了國際視野;其意義非常深遠。 近兩週訪程中,所跨越的地域非常遼闊;從美國東岸到的麻州波士頓,與哈佛大學所在的劍橋(Cambridge, Massachusetts),一路延伸到密西根(Michigan)、密蘇里(Missouri)、明尼蘇達(Minnesota)與威斯康辛(Wisconsin)各州。大家一路風塵僕僕,加上天寒風大、路途遙遠,頗為辛勞。然而,一想到全程英語的參訪挑戰和海外交流學習的使命,大家就頓感精神抖擻。其中,在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一整天的學習、觀察與啟發性討論,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了大學教育的真諦;對同學們的觀念啟發,影響深遠。 甄選的挑戰與踏上旅程前的歷練 世新大學為了培養優質學生踏實的學識、充沛的常識與見識,以及因應現代國際社會所需要的膽識與接受多元挑戰之能力,從牟前校長宗燦,到現任的賴校長鼎銘,一直非常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倡導的「人才能力培養」(Human Capacity Building)思維。因此,這項甄選並全額資助菁英學生出國交流訪問的國際教育計畫,自2000年起,陸續推動。效果也極為顯著。 今年度訪美的8名學生早在去(2008)年11月19日,即已經過學術審查與英文口試後,從眾多申請學生中挑出。接著,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又安排一系列的研習活動,讓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學生,進一步瞭解國際學術交流的真諦。 此行赴美訪問,同學們也深知任務之重大。因此,校方從今年初開始,就加強同學們的英語文表達能力強化訓練,以及研習出國參訪時應有的基本禮儀。同時,他(他)們也認真地設計、演練訪問姊妹校時的表演活動。同學們的認真、執著與毅力,令人讚嘆。 在哈佛體驗大學教育的真諦 3月27日從台北出發,經東京轉機到底特律,再北飛波士頓,一路下來就是26小時。所幸這批歷經漫長飛行與時差的同學們非常堅強。翌日醒來,雖然大西洋吹來的迎面寒風仍然凜冽,但一想到參訪世界一流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大家就忘掉了旅途的疲憊,滿懷期待地準備汲取前所未聞的新知。 感謝教育部派駐波士頓文化組組長張善楠博士,適時提供協助。在他的協調下,就讀哈佛物理系的博士生佘夢儒小姐與簡揚庭先生,一早就在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等待著我們的到來。同時,5名熱心的麻省理工學院博、碩士生,也熱心地前來「助陣」。國內外師生的寒暄與暢談,為原本寧靜的哈佛廣場,帶來無比歡騰的氣氛。當天亮麗的豔陽,照耀著整個查爾士河畔的哈佛大學,彷彿有奇妙的機緣,在跟我們招手。 在哈佛與MIT與同學的陪同下,世新的同學們走在哈佛深紅磚牆外的人行道上,興奮無比。大家處處看到古蹟般的建築、各學院的特色,以及領會哈佛悠久的高教歷史與傳統精神。在哈佛的高牆與大小門上,隨時都可看到哲學家的名言與警示。走進哈佛校園,無形中更感受到心靈的震撼。舉目四望,盡是求知若渴、不分年齡、種族、膚色與性別的學生或訪客,人手一冊地專心研讀、思考與探索。 剎那間,英語系的侯秀穎大聲驚呼:「高牆上的名言,不正是老師經常引用的『大學教育的真諦』嗎?」 筆者舉頭仰望,果然在哈佛園(Harvard Yard) 西邊的高牆上看到這兩句提醒哈佛師生的名言: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進入校園增長智慧。 踏出校門為國為民謀福祉。 的確,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在培養能「增長智慧」,以便將來為國為民謀福祉的知識分子。這種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也是現代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與知識建構的終極目標。 從哈佛園到哈佛燕京圖書館,除了哈佛物理系准博士佘夢儒與簡揚庭的悉心介紹外哈佛傳統精神和教育特色外,筆者也在燕京圖書館前跟同學們細述清末「八國聯軍」(1900)事件後,引發的中美教育關係與歷史新發展。 1911年,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給中國,並利用該款的一部份在北京設立清華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北京清華大學。同時,退還的庚子賠款也使用於甄選菁英學生來美深造。其中進入哈佛大學的「庚子賠款」公費生,包括著名的語言學家兼作曲家趙元任博士、作家林語堂、中國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大師竺可楨,以及文學家梁實秋等。 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前,同學們彷彿把大學教育的國際與歷史時空,緊緊地聯繫成一個不可分離的多元學習型社會。 哈佛Q&A的高潮與MIT後續參訪 在哈佛大學整整4個半小時的觀察與學習之旅結束前,佘夢儒與簡揚庭循筆者建議,回到哈佛理學院的小禮堂,跟世新同學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問與答」(Q&A)座談。 身在哈佛的世新學生,彷彿感受到了哈佛的靈氣與地氣一般,一籮筐的問題不停地提出來。舉凡哈佛的入學申請策略、獎助學金、上課方式、師生互動、課業與研究報告、生活起居、文化震撼與適應、提升英語文實用能力、跨國交友、課外休憩與旅遊,以及未來的展望等,均成為好奇的問題。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學精神,是在國內從未見到過的學習現象。同學們來到哈佛之後,彷彿「開竅」了一般,有疑必問,求知若渴的精神,令人十分欣慰。 這場「哈佛Q&A」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但同學們均有欲罷不能的深切感覺。 依依不捨地結束了哈佛難忘的參訪後,午餐似乎也不重要了。接下來的麻省理工學院參訪,由鄭政瑋與李晉兩位博士生接續;方式與哈佛相同。哈佛與MIT雖然校園特色迥異,但學風則極為一致。同學們觀察很敏銳,領略的極為深刻,確實不虛此行。 感謝駐波士頓文化組長張善楠博士、哈佛物理系的佘夢儒小姐與簡揚庭先生,以及MIT的博士生鄭政瑋與李晉先生。他(她)們的學養與熱忱,讓這批世新學生在哈佛與MIT就地開啟了未來的無限願景。同時,在緊接著的波士頓Emerson College、密西根州的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密蘇里州的University of Missouri,與威斯康辛州的University of Wisconsin, River Falls各校參訪,同學們已自然地展現出國際自信、精湛的進階英語文表達能力、參訪間的積極人際互動,以及浮現於眉宇間的樂觀進取態度。 世新海外參訪的國際文教學術與文化價值,可從同學們的謝卡與日誌中反映出來。細讀著每一個字句,令人深深地感到參訪哈佛與MIT的絕對價值與國際教育的無限功能。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
|
(回目錄) |
登上國際舞台的亞洲「一等國」日本與「殖民地」台灣 | |
■林鴻亦 | |
最近在日本的台灣研究社群中有著一個共同的話題。4月5日,日本最具權威的電視節目《NHK特集》,以「日本登場系列報導」為主題,播出了第一回《亞洲的「一等國」》一片,片中以日本殖民台灣為題,引發了各界高度的關注與抗議。台灣的中央社也於16日首次報導相關消息,但卻以「反方」為主的消息報導了這場爭議。 中央社報導舉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金美齡、台灣研究論壇會長永山英樹(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理事)、極右派名嘴櫻井良子、日本李登輝之友會事務局長柚原正敬、寫過碩士論文「為何台灣人親日」的日本教師、住在東京的親台日本婦女以及接受NHK訪問的當事人,來敘述NHK報導的偏頗以及所引發的問題。 在看過這些反方意見的內容之後,我發現這些意見的消息大部分與日本右派媒體「櫻頻道衛視」發起的反制NHK報導及一連串的活動相關。櫻頻道的政治立場鮮明,一向以反中、反朝鮮、日本再次建軍等議題作為國際報導的原則。 櫻頻道結合日本各方反中親台人士、日本李登輝之友會、在日本台獨人士等向NHK宣戰之外,更將反制NHK的相關影片經由YouTube免費提供給一般網路用戶,大力宣傳NHK是對受訪問者言論的斷章取義,企圖破壞台日關係。櫻頻道認為NHK違反了「放送法」中的「客觀、中立」原則,但在NHK未做滿意的回應之下,透過網路社群、非政府組織發動群眾,於5月16日向NHK表達抗議。加上YouTube文字評論中討論的盛況,可以看出小媒體櫻頻道靈活的媒體策略成功的反制了NHK這個大媒體。 而「日本的登場」這個連續特別節目以歷史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內容指出幕府末年開國以來到二戰結束的這段歷史中,強力推行近代化下的日本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又是如何以戰敗收場的一個重新檢討戰前歷史的節目。第一次的節目以日本與亞洲的關係為題,NHK認為這裡應先討論「亞洲的一等國」日本是如何統治初次獲得的殖民地「台灣」。 內容首先提到,日本雖然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中達成了晉升為「萬國公法」中「一等國」的目的,但其實早在領有台灣當初,日本就已經認識到「殖民台灣」的成果將是成為一等國的必要條件。NHK認為,從戰前日本在滿州國、印尼的統治都可以看到所謂的台灣經驗,台灣象徵了日本支配亞洲的原點。 NHK以兩張照片來敘述日本的台灣統治政策由高壓到懷柔的轉變。一張是1910年日英博覽會中被當成「展示品」的排灣族原住民;另一張則是台北第一中學(建國中學)的團體照。原住民照片所表示的是在特別法中被壓抑、馴服的台灣;台北第一中學的團體照所表現的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面對全球「民族自決」的風潮下,以教育活動來推行同化政策的象徵。在大東亞戰爭時期,總督府更是以皇民化政策限制了5百萬島民在語言、姓氏與宗教上的自由。 最後NHK以台北第一中學的同學會與前台籍日本兵的訪問作了節目的總結。一中校友們談到,在同化政策下成為天皇臣民的台灣人,仍受到日本人的歧視;台籍日本兵則表示自己過去為「國」出征,戰後日本卻沒有任何表示,無法原諒日本不聲不響的拋下台灣人。 這個反省戰爭的節目放送完畢之後,除了受訪相關人士、在日台灣社群之外,日本台灣研究學者們也爭相走告,我就是在幾位學術圈朋友的告知下知道了這個節目。其中有位學者冷靜地說道:雖然NHK的作法有些偏頗,內容也有單純化的情況,但因為這幾年「台灣」在日本的形象已經等同於「親日」、「反中」的代名詞,因此,這部批判日本殖民台灣的紀錄片,其實有助於日本客觀分析今後的台日關係。 但前述以櫻頻道為首的親台反中社群就不是這麼想。除了批評受訪者的談話內容經過剪輯後未將日本統治時期的光明面表現出來,更無法接受日本在教育、衛生及硬體設施的建設在節目中被NHK評為是帝國統治的一環,憤而在短期間製作出所謂的反制節目。節目中的確指出了NHK在製作時以偏概全的部分,也就是並未將受訪者讚揚日本的內容剪輯進去;但同時,節目發出宛如台灣「地下電台式」的訊息,真讓人不敢領教。 首先櫻頻道表示,NHK的報導是一種議題操作,符合中國未來統一台灣的企圖,背後有可能是中共的陰謀。節目中提到台灣人大多為漢族的論述,其實是意有所指的表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這是為中台統一鋪路。來賓中甚至提出已有研究顯示台灣人在血緣上並非漢族的論述。更說NHK提出蔣渭水要求殖民政府讓台灣人自治的這段歷史,其目的在於為今後的一國兩制鋪路。總歸一句話,《亞洲的『一等國』》隱藏著中共與日本左派人士分化台灣與日本的企圖。 櫻頻道在節目中標榜以一刀未剪的方式公開不少曾受日本教育人士的訪問(其中包括接受NHK訪問的人士),記者在訪問中不斷詢問受訪者「你認為日本統治時期的光明面是?」,無論這群老人是打從心理,或是禮貌性的讚揚日本統治時代,都顯得記者在提問時有些時空錯亂。而這種時空錯亂的情況在這個經由網路、衛星傳遞資訊的年代其實還挺常見的。在面對這段台日之間共同的歷史時,因為存在著支配與被支配的相對關係,導致台日之間有著不同的記憶(認知)。而這些記憶在資訊傳遞的多元、重層化的網路時代下,不斷被敘說與複製;私人記憶在媒體氾濫的同時,對觀者而言,真實與否(歷史真實)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而對發信者而言,重要的是適時開闢無數個生產、討論記憶的戰線,從中吸取觀者在情感上的強度。我們可以說這群曾經是日本兵的老人,又被日本人送上了資訊戰場的最前線。 或許,NHK製作此片的初衷,在於試圖站在國家、公共的高度上開闢新的言論戰線,來重新建構日本與亞洲各國之間的關係;但大媒體NHK卻忽視了戰後台籍日本兵生活在後殖民台灣的複雜心情。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NHK或櫻頻道的訪問中,這群老人都曾訴說過對日本的怨恨,這個怨恨是來自戰後日本並未對台灣人的犧牲作任何表示;有些人也不諱言希望日本能夠幫助台灣獨立。但諷刺的是,這些心情與希望卻成就了一種他們與殖民母國之間的共犯關係,這也正是日本右派媒體之所以能夠不斷利用「台籍日本兵」開闢資訊戰線的主要原因;而藉由這群老人記憶的再生產與傳播,則是讓日本右派政治團體能夠有效吸取國內政治權力養分的絕佳手段。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