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6》─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6》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16》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難道人命不值錢?從核三廠火災談核電安全 | |
◎《京都議定書》簽署:俄羅斯能源企業衝前鋒 |
環境前線:難道人命不值錢?從核三廠火災談核電安全 | |
■崔愫欣 | |
6月12日下午,我在可比擬即時新聞的微網誌Twitter上看到核三廠爆炸失火的消息,不禁嚇了一大跳。 核能電廠可不比其他能源建設,安全可是一分一毫都不能輕忽,到底火災情勢如何?有無影響核能反應爐的運轉?核電廠週遭的輻射值偵測有無異常?但人在台北,再怎麼焦慮也只能等著電視新聞看。 不料,傍晚即收到一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深記者來電,這位勤於工作的朋友不知要說是幸或不幸,在墾丁休假竟碰上了核電事故,於是立刻赴現場採訪,即時寫下了這段有畫面的新聞:「……下午3時許,位於墾丁的核三廠爆出巨響,南灣眾多戲水遊客目睹大批濃煙溢出,至下午5時左右才散去。」 相信許多人都曾在南灣遊玩過,但讓我最念念不忘的不是蔚藍的海水,而是抬頭就可以看到兩個圓型的核子反應爐,與觀光勝地近在咫尺的突兀與荒唐。也許大多台灣人都已經習慣了,但當時在水上活動的遊客們,聽到爆炸聲,又目睹火球向天空噴出,大量濃煙遮蔽天空,看到這種災難片的場景怎不驚慌!遊客臉色發白直問:「該不會核三廠爆炸了?」附近居民更是心急如焚,抱怨平時核安演習時警報聲響亮,真的發生意外事故,卻濃煙密布聽不到任何警報聲。墾丁隨時隨地都充滿著大量的遊客,就算要緊急疏散,應該也很困難吧! 火災的原因也許尚待調查,但核電廠的安全管理與通報系統出了很大問題,卻是不容置疑的,幾個鐘頭的濃濃黑煙讓附近居民不知所措,加上廠方通報延誤,恆春鎮內一片騷動,許多民眾馬上聚集到核三廠大門,因不得其門而入大聲叫道:「電廠要爆炸了嗎?為什麼都沒人出來說明一下?」廠方最初無人出面說明,直等到里長等人質問:「難道恆春人生命不值錢?」廠方才出面解釋,台電卻又說法反覆,讓人懷疑事故真正原因,讓居民相當憤怒,強調若不改善通報機制,將天天包圍核三廠。 在核電廠的營運中,管理制度與人為疏失是核電廠最不可預測的因素,而遮掩卸責、想大事化小的官僚心態亦所在多有,後者更常是災害擴大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在號稱核電模範生的日本,2007年7月16日新潟縣大地震,柏崎刈羽核電廠竟起火燃燒持續兩小時無法控制,全球最大的核電廠冒出熊熊火光,黑煙直上天際,上了CNN新聞。東京電力公司當下也是刻意隱瞞災情、數度修正公布的內容,大眾對東京電力公司的防災應變能力大為質疑,柏崎市長立刻發出了運轉停止命令。 回想起當時地震過後兩個月,我們決定到日本進行採訪調查,得知核電防災的確是最被忽略的部分,居民永遠是最後一個知道的,而當居民無法在第一時間得知核電廠的狀況,意味的是,萬一真的發生大量輻射外洩,民眾根本來不及採取任何應變措施。 當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居民接受訪問時說:村內公共廣播系統放送出「核能電廠已經停止運轉了,大家可以放心」的公告,居民雖然不清楚詳細狀況但是心裡安心了一點。不過,後來卻收到3個在外地的孩子傳簡訊:「媽,我們現在看到電視,核電廠正在火燒,你要不要趕快走?」她才知道發生了大事。 3天之後居民看到電視,知道核電廠甚至發生微量輻射外洩,都感到非常氣憤,而東京電力公司沒有立即說明真相,失去了大眾的信任。直到現在,當地居民仍強烈反對核電廠再度運轉。 台灣核電廠緊急應變的能力又是如何呢?從歷來的事故可以發現似乎沒什麼進步,十多年前曾有高官說出「核電是百分之兩百安全」這種淺薄之語,令人不敢置信。但即使是如今的台灣,核安文化仍停留在敷衍塞責、大事化小的處理模式,資訊封鎖讓外界霧裡看花,無從監督,即使是對電廠附近居民也仍抱持著官僚心態,難道人命真的不值錢? 不容諱言,核三廠可說是台灣3座核電廠中意外最多的,這是核三廠自民國69年啟用以來的第3次火警,也是運轉25年來最嚴重的火災。儘管台電公司一再強調沒有造成輻射外洩,並不代表核電廠內部的安全管理沒有出現問題。媒體大部分都忽略的是核三廠曾發生歷來最嚴重的三A緊急事故:2001年18日凌晨,核三廠控制中心地下2層的控制廠房突然冒起濃煙,溫度迅速竄升,人員無法進入現場灌救,所幸核三廠內部二氧化碳自動滅火系統適時啟動,解除一場核安危機。 歷來多次發生輻射水外洩、失火、工安種種事故,都令環保團體質疑,但台電長期態度保守自滿,無視外界批評,資訊不公開、不透明,以致無從了解電廠是否真的有切實演練防災程序?若是像日本一樣發生地震等重大天災時,要如何因應?甚至興建中的核四廠多次擅自變更設計及安全規格等事件爆發,仍拒絕將資訊公開,排斥外界監督。 核能安全的問題辯論了十多年,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個非常專業的領域,難以了解,但是一旦核安問題真的發生了,不僅僅是當地的居民感受最深,在地小人稠的台灣,就有3座運轉中以及一部興建中的核電廠,這種舉世第一的密度,其實人人都算是住在核電廠旁邊。核三廠的意外頻傳,希望能是一記警鐘,足見台灣的核電安全管理不能再隨便敷衍,核電的管理制度亟需改善,我們希望政府能透明公開的檢討相關制度,並接受外界監督,尤其更應檢討核安通報系統,讓週邊居民的生命受到保障,台灣的核電安全問題不應再被忽視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
|
(回目錄) |
《京都議定書》簽署:俄羅斯能源企業衝前鋒 | |
■倪世傑 | |
自從1990年俄羅斯進行「和平演變」,俄國無論是國際地位還是國內民生問題,都遭遇了慘澹的10年。2000年蒲亭(Vladimir Putin)就任總統後,俄國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實現經濟增長,但貧富差距仍大,即便他任內政治上出現民主倒退的跡象,蒲亭的支持度仍隨著經濟成長的速度齊頭並進,成長成為俄羅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但也在同時,全球暖化問題愈趨強烈,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署,讓俄羅斯這個氣候嚴寒的北方國度深感不安,與2000年後的美國狀況相仿,一開始,質疑溫室效應產生於人類行為的論點大幅出台。民眾對氣候暖化的問題亦饒富趣味,根據綠色和平組織俄羅斯分部(Greenpeace Russia)的評論,超過一半的俄羅斯民眾並未意識到全球暖化的問題,由於氣候過於嚴寒,全球暖化對俄羅斯民眾甚至不是一種不幸(misfortune),而是一種恩賜(blessing)。 但其中相當值得玩味的是俄羅斯的能源產業對《京都議定書》的態度。俄羅斯的自然資源蘊藏豐富,天然氣蘊藏量佔全世界42%、褐煤佔32%、原油佔12%,而1999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回溫,相當大程度可以說是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收入,其經濟基礎可說是高度依靠石化能源的出口,而俄羅斯本身就是居於美國與中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根據經驗法則,高耗能產業與石化能源產業抗拒《京都議定書》的規範是可以理解的,這一方面會增加其營運成本,另一方面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會降低對石化能源的需求。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預期,俄羅斯的能源產業對京都議定書將持反對的意見,但真實情況其實並非如此。 聯合電力系統公司(United Energy Systems)是俄羅斯境內最大的能源壟斷商,旗下有440座天然氣與熱力(thermal)發電廠,提供俄羅斯85%的電力供應,根據前任首席執行長丘拜斯(Anatoly Chubais)的資料,聯電系統公司消耗的能源70.6%來自於天然氣、25.6%來自於煤、3%來自於原油、0.8%來自於其他油品。聯合電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俄羅斯總量的30%。在1999到2000年間,聯合電力公布了360座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同時還建立了碳基金(Carbon Fund)作為減排以及碳交易之用。2003年,聯電系統公司加入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下的「全球溫室氣體登錄系統」(Global Greenhouse Gas Register),凡簽署的企業必須承諾將於「全球溫室氣體登錄系統」網站上,公佈它們在全球各地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 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Gazprom)是另一家同樣具有壟斷性的能源供應商,其前任總裁(2003到2005)就是現任總統梅維德夫(Dmitry Medvedev),Gazprom的天然氣除供應本地使用外,同時也供應了3分之1個西歐市場的天然氣供應,每年繳納的稅款佔俄羅斯稅收的25%,同時也貢獻了大約10%的溫室氣體排放。由於天然氣是石化能源中碳排放量最少的能源,因此估計在2008到2012年間西歐國家會增加6%的天然氣消費,由此來達到減排的目標。此外,Gazprom亦致力於減排工程。2005到2006年間,與德國魯耳天然氣公司(Ruhrgas AG)合作進行能源節流方案,他們通過重新天然氣設計運輸線路、減少油氣浪費的方式,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這些能源企業本身並非佛心來著,想要善盡世界企業公民的責任,而是在《京都議定書》中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與「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這項制度誘因。 在JI下,甲締約國到乙締約國投資進行碳減量的投資計畫,且前者可以將計畫結束後的減量的額度納為己有;在CDM下締約國可以透過雙邊或多邊的方式,成立基金,投資於開發中國家進行碳減量計畫。 聯合電力系統公司與Gazprom在減緩全球暖化的機制中,發現了這個發展機會,可以吸引外資前來投資這些項目。這些行動都要早於蒲亭於2004年底代表俄羅斯簽署《京都議定書》。換言之,在反對黨、公民社會力量衰弱的俄羅斯,聯合電力系統公司與Gazprom利用了國際制度中對不利者的補償機制,欣然接受了新的氣候建制(climate regime)中的規定,化危機為轉機,進而促成政治部門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制度」在這裡,又一次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