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7-21》─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7-21》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7-21》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觀察環保運動的一些改變 | |
◎被國家與人民雙重棄守的速食店砷油案 | |
◎玻利維亞禁止馬戲團使用動物表演 | |
◎大批巴西稀有原生植物 面臨滅絕命運 |
環境前線:觀察環保運動的一些改變 | |
■崔愫欣 | |
因應社運的低迷,近來陸續有些探討社運如何再起的研討會,許多政界與學界的關心者參與,但卻少有社運界的第一線、也就是從業人員的聲音。也許保持超然有著一定的理論高度,但我相信社運的困境是顯現在社運工作者每日的生活與工作中,也許從行動者的角度,能提供瑣碎卻更真切的事實。 我的運動經歷始於參加大學的學運社團,從參與者逐漸到更積極的行動者,1997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在環保團體學習與實踐,從義工、專案人員、半職到全職工作人員,一路走來,有著一段不算短的成長期,不管對於環保運動或是在運動中的自己,一直都在思考辯證中。環保運動從以前到現在的一些改變,有的有答案,有的沒答案,在此我暫且拋磚引玉,以己身的實踐與觀察,試圖整理出一些筆記,以供參考,而這也是屬於我這個30歲世代的環運工作者的小小心得。 抗議地點改變了 跨越了80與90年代的環保運動,最大的差別,是動輒數萬人上街頭的場面已很難見到了。除了參與者的人數之外,有些部分也開始慢慢地在改變。首先是抗議的地點改變了,記得從前常去經濟部抗議不當的開發政策,如今卻慢慢地都改去環保署,一方面可以說是從94年開始環境影響評估法的制定,讓開發行為有了制度性的環境關卡,環保署終於有了把關機制,所以才開啟了這個戰場;一方面卻似乎也表示環評機制出了問題,常淪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讓民間無法信服,導致抗議頻頻。 當身負政策責任的行政首長面對抗議時,可以推給所謂專業的環評委員;當開發案經過環保署審核通過之後,後續的環境改善要求,廠商無須認真執行也無人監督,環保署僅是個權輕責重的揹黑鍋單位,是政府經濟決策機制下的擋箭牌,環保團體與居民們以環評作為主戰場,意味著環運無力的徵兆。 當資訊公開法公佈了,資訊卻仍難以公開;政治開放了,民眾仍無法參與決策;環評法實行了,不當的開發案還是一個個通過。抗議地點的改變,顯示了台灣的民間力量已無法從源頭阻擋,僅能在後端監督,實為環境運動的一大警訊。 抗議語言改變了 70到80年代的環保運動從遍地烽火的公害抗爭開始,帶起民眾對環境的重視以及對經濟代價的反省,引發了風起雲湧的環保風潮。這20多年來,一代人親身經歷台灣從童年時的好山好水,變得如今滿目瘡痍,不可諱言的是,環境意識的確大為提升,但環保議題從街頭上的顯學,逐漸轉化成政客以及廣告的流行用語,真正動搖經濟與政治結構的深層綠色意識,卻一直無法有效訴諸公眾。 主流媒體不斷地灌輸民眾對立二元論,認為環境與經濟是只能擇一的衝突,合理化了繼續掠奪利益的資本家。記得在去年的環境NGO會議上,蠻野心足協會的理事長文魯彬曾說:「我們不應再叫做環保團體了,應該稱自己是另類的經濟團體。」深深表達對這種語言陷阱的不滿,讓民眾總是誤以為環保團體是不顧經濟的理想主義者。 10年前,許多人以為所謂的綠色經濟是不可能的夢想,但10年後,已是各國例行的新經濟改革。環保的種種理念也許是因走在時代之前,才必須受盡懷疑與指責,抗議的語言從反污染愛土地,轉變到要綠色經濟、綠色能源,綠色生活方式,是時勢而不得不然。 抗議群眾改變了 動輒萬人的環保運動對比現下的冷清,相信許多運動工作者心中都有疑問:群眾都到哪兒去了?往好的方面想,是因為社會的矛盾不再這麼嚴重,沒有激起大眾非得要走上街頭的欲望,但眼看受到不當開發政策影響的民眾沒有減少,仍持續在各地發聲,不得不去深思到底是群眾出了問題?還是運動方式出了問題? 當環保界失去了要求政府與民意代表就範的群眾時,取代之計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專業,或者是更會運用媒體,以遊說、施壓的方式達成運動目的,我開始擔心環保團體越趨專業與精準的運動操作方式,會越來越與群眾脫節,成為菁英組織。 但最近有位運動界的前輩告訴我,不應該再抱著從前的運動想像;去組織廣大的草根群眾,卻始終抓不到實際的人事物,還不如好好經營關心這些議題的小眾,憑一己之力,能擋下多少環境破壞,就盡力去做。 聽完我真的無言以對,因為目前的運動困境是如此明顯,許多團體連生存都已不易。議題明確、專業分工的NGO,的確是目前團體經營最順利的一群,即使不經營草根、不經營大批會員,也能吸引一批出錢出力的支持者,甚至資源可獨立從民間而來,不再像以往的NGO還須仰賴部分的學界與政府資源。也許我們可以不再期待揭竿而起、一呼百諾的革命,但我也難以相信只單憑少數運動者之力,就能改變開發政策背後的政經結構,個案的成功放到未來的歷史格局來看,功過難言,我只知道改革的過程需要投入更多耐力與時間,需要不停地嘗試與反省。 群眾的改變,除了代表社會環境的改變,也代表了運動者必須做出適應環境的改變,而那樣的改變會帶我們走到哪裡?仍是一個未解的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
|
(回目錄) |
被國家與人民雙重棄守的速食店砷油案 | |
■倪世傑 | |
處於經濟危機與全球暖化縱橫夾雜的新世紀,全球化給人類世界帶來了空前的風險,人類的飲食行為,也繼續在工業與後工業社會的慣性中持續擺盪,講究口感、純淨自然栽做的有機農畜產品,與快速上盤、即時食畢,同時又能迅速帶來飽足感的工業食品,同時併存於我們的「食物鏈」中。 然而,自從狂牛病、禽流感等世紀病毒肆虐以來,人類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加深了。1990年代中後期持續成長的經濟,見證了歐美有機農業的繁盛。但隨著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價格偏高的有機農業成長,受到消費者口袋深度的限制,呈現出市場萎縮的態勢;另一方面,非洲糧荒依舊存在,廣大的發展中世界,則繼續在傳統農業、工業化食品以及新興有機農業的「前、中、後工業社會」農業發展範式中流動,在廚房與餐桌上持續交織出一片前所未有的世界圖景。 但全球化並非一帆風順,波蘭尼(Karl Polanyi)就曾在半個世紀前闡述過著名「雙重運動」(double movement):資本主義商品化世界中的反對運動與權益維護運動,是與經濟擴張力量共生的社會現象。 就在今年7月8日,澳大利亞約有2千5百居民的小鎮班達儂(Bundanoon)鎮民代表會,幾乎無異議的通過禁賣瓶裝水政策;同一天的幾個小時前,新南威爾斯州長宣布,所有的公家單位禁止購買瓶裝水,「因為它浪費錢及自然資源」。這對每年瓶裝水銷售量高達2億瓶的台灣,確實是難以想像的「不方便立法」,難怪這則新聞會佔據各大報的篇幅。 「瓶裝水現象」下的台灣,人人幾乎都成為個加速石化能源消費與垃圾製造的共犯結構,這種環境意識的漠然,亦蔓延到其他相關的社會問題。麥當勞與達美樂的油品含「砷」案就是一例。 砷就是俗稱的砒霜,屬於劇毒物質。台南與嘉義沿海與宜蘭頭城、五結的烏腳病案例,就是與地水中砷含量偏高有關。但即便6月底速食店「砷」案爆發,部分台灣人依然神勇,依舊進出這些檢驗出問題的速食店,當記者問到,知道有問題為何還來消費,顧客的回答也絕妙:只來喝咖啡、奶昔這些不包含油炸物的食品,又可以來吹冷氣。這看起來的確貌似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利的重大實踐,是充滿著後現代的挪用與場域的想像性自主使用,但這樣的行動卻也達成了鼓勵這些廠商的「不改進」的非預期效果,因為即使鬧出這麼大的風波,還是有顧客源源不斷上門,這就是對「商譽」最大的鼓舞。 台灣的消費者其實常常會出現同樣的疑問,那就是如果某商品出現問題,為何不是由政府直接取締,或是禁止販賣,反而要罰的是消費者?警察路邊臨檢最常開罰單的HID改裝大燈及魚眼燈罩,就是兩個在Mobile01討論版最常出現的例子。其實,國家也不是都不介入,而是選擇性的介入。比如說過去喧騰一時的「鎘米」事件,我們看到政府的標準作業程序是:銷燬鎘米、種出鎘米的農地進行休耕、對農民進行補償。因為種出鎘米並非農民的行為造成,而是受到了工業污染透過地下水、惡意排放所造成的結果。 與鎘米處理模式相比較,政府面對含砷的薯條與炸雞處理方式卻是輕輕放過,僅對驗出3家檢驗含砷的分店罰款6萬元,而非以勒令停業到改善為止。因為只有暫時停業,才能一方面對業者造成壓力,另一方面才能阻斷無知或是置生死於度外的部分消費者繼續購買,因為自己願意吃下去所造成的傷害,最後還是又全民健保支應,除非,在購買前先簽結後果自負的切結書,或是比照菸品健康捐,每100元的炸雞薯條加課20元的炸物健康捐。 從砷油的案例中,我們不僅看到政府對國民健康的把關工作依舊不足,尤其與鎘米事件相較,對這些美式速食跨國公司的處理,的確是重重提起卻又輕輕放下,視民如草芥的心態仍舊存在;再者,民眾不畏生死持續消費的大無畏心態更值得玩味。而政府與民眾的態度,正好給重新開啟美國帶骨牛肉的進口開了綠燈,看來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玻利維亞禁止馬戲團使用動物表演 | |
編譯■張桂芳 審校■蔡麗伶 | |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簽署了世界上第一個禁止巡迴演出馬戲團使用野生和蓄養動物表演的法律。 這是首度有國家立法禁止馬戲團使用野生和蓄養兩種動物。迄今為止,克羅埃西亞、新加坡、奧地利、以色列、哥斯大黎加等國家都已禁止馬戲團使用野生動物。無獨有偶,芬蘭、丹麥也已採取類似的措施,不過只限於禁止巡迴演出馬戲團使用野生動物或某些物種而已。 該法令於本月初簽署,是由玻利維亞波托西省(Potosi)的國會議員弗洛雷斯(Ximena Flores)所提出。預計不久將對外公佈。 追溯該法令之所以成型背後的一部分原因,應歸功於非營利性機構國際動物保護者協會(Animal Defenders International,ADI)臥底調查所蒐集的證據。 調查人員在卡車後面發現一個小籠子,兩隻懷孕的獅子仍被迫繼續表演著。ADI拍攝的影片顯示,馬戲團的員工用棒子毆打在馬戲團演出場地中的一隻獅子,並用金屬鍋毆打另一隻獅子。其中一個畫面還呈現了員工在籠外用力拉扯籠內獅子頸部上的鏈子,造成其明顯的疼痛。 另外,在卡車後面還發現3隻棕熊被關在只有2.5×3公尺(8.2×9.8呎)大的籠子裡。而他們唯一的運動就是來回馬戲團演出場地作短暫的表演。更離譜的是,當動物被指揮進行舞蹈、裝死、騎自行車等活動時,現場並沒有屏障保護觀眾的安全。 另一個影片顯示馬戲團演出場地中,馬戲團的員工毆打一隻狼和駱馬的畫面。 該調查的結果,與國際動物保護組織針對巡迴演出馬戲團裏動物受虐情況所提出具科學證據的報告──「受虐的科學根據」,一同提交給玻利維亞國會。 這項新的法規基於動物的生活條件和待遇被認為是殘忍的行為,而遭玻利維亞禁止境內的馬戲團使用野生和家養動物。 馬戲團業者有一年的適應期,逐步將其表演節目轉變為純人類的演出。與此同時,政府將頒佈規章,對任何違法行為進行沒收和罰鍰的制裁。 ADI在倫敦、舊金山、波哥大等地皆設有辦公室,宣導保護娛樂用途的動物、替換實驗用動物;杜絕全球瀕危物種走私;提倡素食;反對大量養殖;反污染和重保育等活動。此外,ADI還拯救世界各地落難的動物。該團體提出的證據引發了全球一波保護動物的宣導和立法行動。 (ENS) |
|
(回目錄) |
大批巴西稀有原生植物 面臨滅絕命運 | |
編譯■張桂芳 審校■蔡麗伶 | |
一本最近出版的科學書籍做出結論,表示數千種巴西特有的罕見植物面臨滅絕的風險。 這本書叫做《巴西的稀有植物》,是由來自55個研究機構175個以上的科學家所編纂而成。內容提及該國的稀有和特有物種為官方估計的3倍以上。 該研究結果是由費拉迪聖塔娜(Feira de Santana)州立大學與非營利機構國際保育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主持。書中列出2,291種巴西的稀有植物物種及其分佈圖。 這些罕見植物辨識的兩個標準為──惟獨生長在巴西,和總體存活面積小於等於1萬平方公里的植物。 本書作者之一,任職於費拉迪聖塔娜州立大學的拉毘尼(Alessandro Rapini)表示:「至少可以說,這意味著目前為巴西官方所認定的瀕危植物物種,472種,根本是被嚴重低估的。」 752個擬議中的重要生物多樣性地區(KBAs,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場址),就是根據這些罕見植物物種來確認的。 提案中的重要生物多樣性地區覆蓋1.4億公頃──佔全國總面積的16.3%。其中大約一半的重要生物多樣性地區因人類活動破壞出現嚴重退化現象。而只有7.8%的面積有一半以上是在保護區或原生地。 作者警告,缺乏保護、與日俱增的人類活動、巴西農業企業努力不懈地鬆動環境法等因素,形成了一個爆炸性的組合。其連鎖效應意味著數千種的巴西植物物種有可能迅速地滅絕。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國際保育組織的副主任委員卡多所達斯爾瓦(Jose Maria Cardoso da Silva)表示:「這是巴西首度嘗試努力了解國內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利用植物物種為引子,在該國設立優先保育區。假使無法有效地保護這些物種,巴西將面臨大批物種滅絕的後果。」 他繼續表示:「巴西原始高原和中東部山區的植物生命力欣欣向榮種類豐富,同時這些地方也是巴西最重要的河流及其源頭。因此,保育稀有物種和提供絕大部分巴西人淡水生態系之間的關聯相當緊密。」 比起巴西政府過去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所做的努力,這項研究增闢了至少25%以上的優先保育區。 本書於7月初出版,以葡萄牙語撰寫,博得民間社會、政府、學術界和企業部門廣泛的支持。(ENS) 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