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07-28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7-2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7-28》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民主的慶典 韓國蒲安郡反核廢料運動 
  ◎英語充電站:從MIT到威斯康辛 世新菁英國際交流的新定位(上) 



環境前線:民主的慶典 韓國蒲安郡反核廢料運動
  ■王舜薇
位於南韓全羅北道西海岸的蒲安郡(Buan Gun),是一個人口不到7萬的小鎮,境內依山傍水,有多處國家文化遺產,以豐富的漁產和天然美景著名。幾年前,南韓政府計畫在蒲安外海的觀光勝地「蝟島」(Wido)設置核廢料處置場,遭到當地居民乃至整個蒲安郡人民的強烈反彈,隨後展開了韓國史上最激烈的反核運動。當地居民在過程中展現強韌且蓬勃的意志力與組織動員能力,值得台灣關心環境的人士借鏡參考。

2003年7月,本身是蝟島人的蒲安郡首長金宗奎在沒有充分徵詢當地居民意見之下,擅自向產業資源部申請蒲安郡成為核廢料處置場址。蒲安郡民在得不到平等對話的狀況下,開始一連串抗爭行動,並要求進行地方公投。然而,由於當時地方公投法尚未實施,對政府感到失望及憤怒的蒲安郡民,決定用自己的力量發起一場反核民主之戰。

2004年2月14日,蒲安郡民進行了韓國史上首次由民眾自主發起的公投,投票率高達7成,反對核廢料場進駐的一方,以超過9成以上的選票獲得壓倒性勝利。雖然韓國的地方公投法直到當年的7月才開始實施,使得這次的自主公投並沒有法律效力,但在政治意義上,這次的投票結果充分讓韓國社會聽到蒲安人反核的聲音。自主公投結束後不久,南韓政府承認計畫失敗,彈劾產業資源部長,並撤除蒲安郡的核廢料場設置計畫。

戲劇化的結果,若非蒲安人超強的意志力和嚴密的組織動員力,恐怕也無法達成。從得知家鄉被選為核廢料場址的那一刻,到自主公投進行的7個多月期間,蒲安人用無數次的遊行、三步一跪、大規模罷課、佔據高速公路,甚至流血抗議,表達對於這種粗暴政策的不滿。風雨(雪)無阻、連續長達近2百天的燭光晚會,也變成蒲安居民的日常儀式。每天晚上,成千上萬的蒲安人在當地的「反核民主廣場」集結,高喊「核廢料場、誓死反對!」,並藉由演說、歌唱、戲劇、祈禱聚眾同心,造就整個運動充沛的團結能量。

這樣豐沛的力量,在自主公投過程中達到最高潮。因為自主公投效力不為法律所承認,所有的選舉前置作業,包括確認選舉投票人名冊、宣傳、說明投票方式,到投開票作業、秩序維持,都是由蒲安人自組的選舉志願團一肩扛起。選舉前,當地婦女馬不停蹄地挨家挨戶宣導投票,沒有投票權的年輕孩子也不願缺席,不但在學校舉辦學生投票表達意見,還熱心擔任選務志工,幫助選舉順利完成。

投票當天,蒲安郡13個村里的投票所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創造蒲安史上最高的投票率。當天晚間7時許開票完畢,蒲安人集結在反核廣場,用歡笑和流淚慶祝勝利的一刻,堪稱一場盛大的民主慶典。

然而,公投過程中,蒲安郡民也遭遇了艱鉅的阻礙。蒲安郡首金宗奎公開譴責他的選民們為「暴民」,並利用行政體系的優勢資源阻撓自主公投,甚至訴諸法律,對投票管理委員會提告。投票當日,郡政府動員了5百多位公務員在投票所外宣導公投的不正當性,跟投票民眾起了衝突。這一切都被地方居民的攝影機拍了下來,並在獨立網路媒體的協助下傳播到全國。日後居民攝影小組還製作了數部紀錄片,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抗爭的血淚。

擁有近20座核電廠的南韓,名列全球核電工業重要國家之一,但選擇核廢料處置場的過程仍是風波不斷。蒲安郡設址的失利,凸顯出高壓式的政策,在強大民意的監視下,仍有可能遭受嚴厲的反撲。如同蒲安人面對鏡頭所說:「參與公投,找回了當蒲安人的感覺!」蒲安反核並非單純的地域性利己主義,在反核廢料成功後,居民們仍然持續不輟,繼續對南韓的核電政策提出批判,並投入另一個西岸大型溼地開發案的反對,為環境保護努力。面臨許多同樣問題的台灣,或許可從蒲安人的例子,思索下一波環境民主運動的出路。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註:紀錄片《蒲安人的慶典》將於8月1日貢寮諾努客之鐵馬影展中放映,放映地點為貢寮鄉福隆東興宮。活動訊息見http://taiwannonuke.blogspot.com。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從MIT到威斯康辛 世新菁英國際交流的新定位(上)
  ■李振清
世新大學學術副校長余致力博士率領的8名菁英學生,在3月28日午後結束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難忘的深入參訪與實質學習之旅後,隨即按照預定行程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及其他4所姊妹大學,繼續參訪與「探索」(參閱6月17日《台灣立報》拙文:〈世新菁英參訪哈佛大學的多元啟示〉)。

這批有別於時下一般大學生的學校代表,不但人文素養甚佳、好學不倦、知識充沛、EQ好,而且具有深入求知與接受多元國際挑戰之熱忱、膽識與動機。旅途中也不斷地在余副校長和筆者的輔導下,隨機充實國際文化與多元知識,並不斷歷練與提升英語文能力。

感謝教育部駐波士頓文化組組長張善楠教授的悉心安排,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icroPhotonics Center)系的準博士鄭政瑋先生及其他MIT的台灣留學生,他們熱心無比地把MIT的精華,不厭其詳地向來自台灣的大學生介紹,彷彿學長在歡迎新到來的學弟妹一般,令人十分感動。

MIT的教育宗旨與使命

創校於1865年的麻省理工學院,堪稱為領航全球工程與科研的重要高等學府。

一般學生把哈佛大學描述成古典與紳士型的精緻傳統學府;而麻省理工學院則為大工廠型的研發製造,與各行業菁英人才之養成殿堂。麻省理工學院在其簡短的「大學宗旨」(The Mission Statement of MIT)中,開宗明義地陳述其使命:

The mission of MIT is to advance knowledge and educate student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other areas of scholarship that will best serve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麻省理工學院的使命,旨在提升知識並培養科學、技術與其他學術領域的學生,俾能盡其所能地服務21世紀的美國與世界。

MIT言簡意賅的大學使命,與哈佛大學的教育真諦「進入校園增長智慧,踏出校門為國為民謀福祉」(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毫無二致。此種高等教育的精神,讓來訪的世新菁英學生十分感動。

擔任導覽的鄭政瑋「準博士」,帶領大家走入MIT的「密道」時,還津津樂道地解說MIT如何發揮絕代之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負為美國研發尖端武器的秘密使命。如今,以創新電腦科技與人工智慧實驗著稱,而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研究重鎮之 MIT,其實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與發展,堪稱與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國際名校並駕齊驅。現代衍生語言學(Generative Linguistics)之父杭士基(Noam Chomsky),與知識經濟暨企業管理大師Lester Thurow,即為該校資深教授。根據Peter W. Bernstein與Annalyn Swan在2006年所編著的《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一書統計,各名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登上「富士比400大富豪榜」(Forbes 400)者,麻省理工學院佔第一名。由此可見MIT多元化的教育宗旨,以及教學品質第一、學術研究至上的高等教育傳承。

於2005年5月6日就認為MIT第16任校長的蘇珊‧霍克菲爾德(Susan Hockfield)教授特別強調:「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教學與研究並重的世界級學府;我們所堅持的最高原則是教學與研究必須跟現實的世界結合。」(Today MIT is a world-clas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with relevance to the practical world as a guiding principle-continue to be its primary purpose.)

創新(innovations)、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olving),與學術分享如MIT開放課程(MIT's Open Course Ware),也是MIT的教育傳統與學術堅持。這也是MIT現有3千多名國際學生的原因。至於像世新菁英學生的到訪,也是MIT至為歡迎與積極鼓勵的學術交流活動。

丁肇中的MIT台灣驕傲

讓MIT的台灣同學引以為傲的,莫過於MIT校園中所矗立的一座紀念丁肇中博士、上面書寫著斗大的「J」於外牆上的實驗室。原來曾任教於MIT物理系的丁肇中博士(Samuel C. C. Ting),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而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Nobel Prize - Physics),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畢業於台北建國中學的丁肇中一直是MIT的台灣驕傲。如今,MIT的2009年網站上,還津津樂道地記載著丁肇中博士傲人的學術成就與學術事蹟。

黃昏時分離開MIT之前,參訪團成員與MIT台灣留學生之間的一個小時之Q&A,更加深了世新學生提升英語文能力的迫切感,與邁向MIT與哈佛所代表的國際化教育之期許。

艾默森大學的交流與經驗分享

世新海外訪問的第三站是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旁的姊妹校艾默森學院(Emerson College)。以新聞傳播與財經管理聞名的艾默森大學,多年來已經與世新大學建立了深厚的國際學術合作關係。兩校的師生交流極為密切。3月31日在寒風細雨抵達的早晨,校長Jacqline Liebergott、副校長 Linda Moore及國際交流處處長David Griffith已在校中等待。

世新學生最期待的除了在Griffith主任安排下,跟艾默森大學的學生一起上課,並由艾默森的教授指導,讓兩校的學生進行互動與討論。這種跨校的國際教育活動,激發了兩校學生的熱烈討論,同時也直接提升了世新學生的英語文信心,並體會國際教育交流的真諦。

在兩校學生進行交流之際,熱心無比的Liebergott校長與Moore副校長另外安排跟余副校長、世新國際交流中心王敏如組長與筆者間的國際文教策略座談,以及運用兩校特色提升未來師生交流的重點計畫。Liebergott校長的熱忱與宏觀,令筆者十分敬佩。

中午時間,世新學生為艾默森大學提供知性與娛樂性的教育與文化表演,並教大家學做中國結。曾經赴世新留學的艾默森大學學生,及刻在此地留學的世新學生也為訪問活動帶來高潮。

密西根薩隆納大學的啟發性旅程

依依不捨地告別了波士頓後,世新海外參訪團向南飛往較為淳樸的密西根州農業大鎮薩隆納(Saginaw Valley, Michigan);這是學術合作關係極為密切的姊妹校薩納州立大學(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SVSU)之所在地。

在底特律(Detroit, Michigan)機場候機,轉機前往薩隆納州立大學時,余副校長不斷叮嚀同學們隨機學習,並運用旅途中出處可見聞到的生活英語,以便在有效的溝通中,藉以建立海外的人際關係。旅途中,同學們學習英語和異國文化的熱忱和毅力,令筆者十分感動。為了不耽誤學校的功課,同學們甚至還在披星載月的旅途中,隨時溫習學校功課。

傍晚抵達薩隆納機場時,助理副校長James P. Dwyer跟助理Erica Barnes已在機場等候,並窩心地帶著禮物與台灣的道地精緻餅乾,每人一大袋,藉以幫助大家消解鄉愁。

晚間,Eric Gilbertson校長帶領全校一級學術主管,以及該校的菁英學生團「Roberts Fellows」,在盛大的晚宴中接待來自世新的訪問團。校方貼心地安排所有世新學生跟Roberts Fellows一對一地比鄰而坐,以便讓兩校學生盡情交談與聯絡感情。對世新學生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英語文溝通與表達的最佳臨場歷練機會。筆者觀察他(她)們逐步跨過語言與文化的鴻溝,信心滿滿地有效交談的情形,甚感欣慰。

感人至深的盛宴中,Gilbertson校長也分別邀請余副校長與筆者分享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與前瞻。Gilbertson校長的細心與熱忱,大家都點滴在心頭。

薩隆納州立大學是密西根州的新興優質學府。在Gilbertson校長20年來的卓越領導下,SVSU已成為密西根州培養多元化現代知識分子的高等學術殿堂。這都可以明顯地反映於建校宗旨上:

The University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to achieve intellectu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cademic, professional, and cultural Programs.The University prepares graduates whose leadership and expertise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a pluralistic society.

薩隆納州立大學藉由學術、專業與文化課程來開創個別學生獲得知識與個人發展的機會。……本校志在培養能以領導與專業能力來貢獻多元社會進步的人才。

Gilbertson校長不但重視教學與研究的品質,更強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這也是他每年帶領該校菁英學生Roberts Fellows遠赴國外參訪之目的。由於大學性質、發展目標與世新相同,世新一直是Gilbertson校長的台灣學術合作首選。

在薩隆納州立大學兩天的密集參訪中,世新同學照例旁聽課程、與薩隆納州立大學師生互動、參觀大學圖書館與博物館,同時分享台灣經驗予美國學生們。

曾於2007年前來世新參加交換計畫的Jennifer May Hill、Bryn Keith Thomas與Lisa Anne Maroni更熱心地協助接待與安排交流活動。受惠於世新的交流經驗與課程規劃,Maroni的中文進步神速,並已考取「美國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計畫,將於今秋前往中國大陸工作。

實質的學術交流計畫,讓世新與薩隆納州立大學的國際學學術能量提升了,同時也讓兩校的師生藉由不斷的互動中,建構國際宏觀、落實全方位的學習與研究。這一切的成就,都可在我們的實地參訪中,鉅細靡遺地呈現出來。

(待續,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7-2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