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9-08》─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9-08》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9-08》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在愛心悲憫過後 | |
◎德國的新沙漠發電計劃 | |
◎挪威特隆赫姆 明日智能之都 | |
◎3分之1美國婦女 血液中呈現過量汞 |
環境前線:在愛心悲憫過後 | |
■傅恩過 | |
並不意外的,在莫拉克風災一個月後,風災肆虐的災民與土地問題,從媒體的版面逐漸撤退、從螢光幕的主角變成花絮,也逐漸不再是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人們的確不需要一再持續承受災後一幕幕令人痛心的畫面,也不需要繼續看著不同位置的政客相互謾罵、口水救災,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媒體的關注程度,往往顯示、或反應出多數民眾與公部門看待這場災難的深度和廣度。 面對台灣50年來最嚴峻的88水災,再次感受到多數人的悲憫之心,毫不吝惜的投入金錢、人力與愛心,許多人相互詢問「我能做什麼、我還能做什麼」?儘管仍有許多民間資源進駐,仍有許多愛心捐款、支持持續湧入,幫助這一次的災民,但卻少人問,對於下一次的災難、下一批的災民,「我能做什麼」? 莫拉克、辛樂克、卡玫基、敏督利這些颱風的名字,都伴隨著一次次水患災情,且不過是在短短4、5年間,與缺水、大旱的威脅間續出現。我們得誠實面對,未來台灣勢必得再次承受多變的災難,屆時土地、河川、整體環境有能力應對、保護人們嗎? 要面對問題的絕非台灣。就在大肆批評國家的預警系統、救災體系、以及土地利用時,不少人以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認為美國等先進國家就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以美國南部墨西哥灣遭卡崔娜颶風的摧殘來說,這個應是全球最富裕、先進的國家並沒有預見危機,如同台灣,美國的救災過程當時也被罵到臭頭。承受災難的紐澳良居民,多是經濟最弱勢的一群。但也如同台灣,在風災之前,學者專家、民間環保人士就曾提醒,如此利用土地資源下,每一次的颱風、颶風都會釀成巨大的危機。 說起美國的不是,並非可以忍受台灣預警、救災、土地利用的缺失,而是得正視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往往造成更大災難的禍首是,是資本、產業發展為基礎的公共政策,以選舉為主的政黨政治,僅能一再做出短視近利的決策 在環境利用上,相當顯而易見的,每一次災難後,台灣的國土規劃再次被提出檢討,卻一再地讓人失望。即便提出河川要整治、水系資源要整體考量的方針下,還是可以做出一個個在行水區、不可開發區的開發案。 極端氣候的問題也擺在眼前,這絕非是一時的整治作為可面對的挑戰,台灣雨量高低峰的變化呈現越來越擴大的M字形,儘管台灣科學性的研究、報導並不遜色,然在政策制訂過程中卻是聊備一格的附註說明,在「立即見效」的要求下,我們只架起越來越高的堤防,未要求國土、環境利用及避險策略上考量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 美國政府一直是嚴重威脅氣候、破壞應對變遷策略的禍首之一,除了能源密集工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形態外,美國政府因石油產業的壓力,一再地否決、混亂過去應對氣候變遷策略,即便是京都議定書20年後,美國終於妥協,卻耗損了本應立即改變的動能。 回到「我能做什麼」的提問中,看到這次慘痛的災情,許多朋友問「我還能做什麼」?但我提到台灣的環保團體所做的努力時,卻被質問「有用嗎」? 救災過程所有的問題、細節都被放大、檢討,這就是全民監督的成果之一,我想,所有人民的愛心與悲憫,延續到實際的參與、監督時,我們能做的事情會「更有用」! 就算媒體從災情「走出來」,我們也不能遺忘過去一場場災難,除了需要持續支援與關注的重建工作,決定整體水系、土地與環境利用的方案、政策,更需要監督及參與,我們才能有足夠的能力,保障摯愛親友的生存權利。事實上,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
(回目錄) |
德國的新沙漠發電計劃 | |
■倪世傑 | |
非洲,一個曾經被貶為「失落的大陸」,近年來的國際曝光度逐漸增加,但有別於過去的「種族清洗」、「血鑽石」等惡名昭彰的新聞,當前的非洲因中國的投資引起世人的再次關注。 非洲以其豐富的豐富的石油、礦產和森林等能源資源,必將在中國的能源大戰略中佔據重要地位,但不幸的是,依賴礦產等自然資源比重較高的國家,往往也形成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問題。 以蘇丹為例,1998年以前在未開採石油之前相關收入是零,但到了2007年石油出口占蘇丹出口總額的92.6%,高度依賴的狀況甚為明顯。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尼日,尼日利亞因其出口的90%到95%都是石油,阻礙了其經濟的多樣化發展。1970年代,尼日的人均GDP已達5百美元,在1978到1982年間甚至接近2千美元(1982年台灣約為2,460美元);但到2003年,尼日的人均GDP一度跌至260美元(2003年台灣為1萬2,324美元)。 高度依賴石油能源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盜匪滋生的問題,中國對非洲的大戰略不光是地緣政治的問題,同時也不免重複了過去西方對歐洲的經濟殖民所造成的結果,即便中國官方一直對此進行否認。 現在,不光是中國覬覦非洲的能源,在能源觀念不斷推陳出新的情況下,德國企業界對北非、西非撒哈拉沙漠地區蘊藏豐富的太陽能,亦展現出高度的開發興趣。西門子、德意志銀行、能源集團RWE(Rheinisch-Westf鄟isches Elektrizit酹swerk AG)和E.on等,已於今年7月組成一個國際企業聯盟保証融資和投資興趣,預計10年之內,使北非的清潔電力為歐洲供能成為可能。 歐盟委員會能源研究院(EC Institute for Energy)數據顯示,撒哈拉沙漠及中東沙漠地區的陽光蘊含高量的太陽能,這不稀奇,每個人都知道沙漠的太陽殺很大,但重點是只要有0.3%的太陽能被一定的裝置獲取利用,足以支應整個歐洲的能源供應。 該項目使用的技術稱為「太陽能聚熱」(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CSP)發電技術,即利用數排鏡面,使太陽光線匯聚於中間裝滿水的區域,使水溫升高到成為水蒸氣,然後依靠水蒸氣驅動渦輪機,從而渦輪機運轉會產生出零碳排放的清潔電力,可說是21世紀的「太陽能蒸汽機」。之後,電力將被傳輸到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中,從千萬里之外的北非傳至歐洲。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相較交流線路來說效率更高,可以大幅降低輸電過程中的能源耗損。如上所述,這類科技原理並不新穎,美國西部州早在1970年代已開始採用,供應週邊地區的能源供應。 但能源問題永遠不只是能源問題。德國學者法倫費爾絲與魏斯特法(Isabelle Werenfels & Kristen Westpfal)認為,對北非國家而言,發展太陽能發電的好處主要有二:1.估計這些濱海國家未來每年都將花費大量的金錢在海水淡化上頭,對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因此開發太陽能對北非國家的能源供應是有幫助的;2.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有助於幫助北非國家分散他們對核能的依賴。 我們知道核能本身就具備了製造核武的可行性,所以降低對核能的使用這一方面是出於安全考量,確保周邊地區的問定;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德國在太陽能發電領域已有成果,但鄰國法國卻仍就是核電廠輸出的重要國家,即便當前在歐盟經濟與安全的共同架構下,我們也不難窺見德國與法國在能源領域、甚至對外政策的戰場已經延伸到北非。 另一方面,必須明確指出的是德國計畫在北非、中東發展太陽能發電計畫,主要還是為了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如何在「低碳經濟」中找到發展的前(錢)景,當德國財團開始利用北非中東的土地時,除了簽訂租賃契約提供財政上的誘因外,如何能夠透過技術轉讓的方式促進北非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尊重去年「峇里島路線圖」中的共識,不再重蹈過去新殖民主義的老路,複製另一種新的依附關係,成為德國與歐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挪威特隆赫姆 明日智能之都 | |
編譯■張桂芳 審校■陳維婷 | |
挪威的特隆赫姆(Trondheim)市與貝羅納基金會(Bellona Foundation)和德國工程巨頭西門子(Siemens)公司聯袂,打算在不影響該城市人口的高生活水平之下,削減該城市20%的能源使用量,使之成為一個「智能城市」(Smart City)──名符其實的「智能電網」(Smart Grid)。 擔任該項位於挪威西岸中部26萬人口的城市計劃,貝羅納(Bellona)能源部門負責人布倫沃爾(Ane Brunvoll)表示:「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創舉。」 她表示:「全球的主要城市只佔地表0.4%的面積,但卻佔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因此,都會區才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具潛能的地方。」 源於歐巴馬政府,按美國官方的說法,「智能電網」和「智能技術」即是靈活運用多方供電單位的配電網,並從電網上選擇最便宜的供電來源取電。 以一個家庭的用電分配為例,洗衣機可能使用太陽能來供電,而燈和電視機則可能使用來自傳統的水力發電廠的電源。 這種智能電網的設計還考慮到不同電源各自不盡理想的地方。例如無風的日子,風力發電將由太陽能或生物質能熱力發電機來補足。 特隆赫姆的智能城市能源效率報告書目前正在編寫中。屆時報告中將呈現特隆赫姆如何透過使用智能能源的應用,達到減少耗能的效果。這個作法背後的目的,是希望能將目前正在特隆赫姆規劃進行的「智能城市」,建立成為日後全世界發展類似計劃的楷模。 特隆赫姆計劃的模式將著重於以下5個領域:建築、工業活動、生產與配電、靈活性和街道照明。 開闢公開網站是該計劃的一個亮點設計。該網頁開放讓一般家庭和企業可以自行上網註冊,進一步獲取更有效率使用能源的信息。 西門子公司位於特隆赫姆市的區主任和地方負責人弗勒塞特(Otto Froseth)表示:「採用目前坊間流通的技術,在不改變其市民生活水平的情況下,像特隆赫姆這樣的城市就可省下多達20%的能耗。」 特隆赫姆市的一名官員奧特薇克(Rita Ottervik)表示:「我們未來2、3年的目標,就是接受本市在特隆赫姆智能城市之能源使用效率報告書(Energy Effectiveness Report for Trondheim SmartCity)中所繪製的大幅節能藍圖的挑戰了。」 (ENS) |
|
(回目錄) |
3分之1美國婦女 血液中呈現過量汞 | |
編譯■張桂芳 審校■陳維婷 | |
根據最近一項針對官方提供有關6千多名美國婦女的數據所做的分析報告顯示,美國女性血液中的無機汞,自1999年以來便不斷上升,而且發現每3位婦女中就有1位的血液裏含汞。 洛杉磯加州大學大衛格芬(David Geffen)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員,也是報告的作者臘克斯(Dan Laks)表示:「我的研究充分證明,人體內的無機汞淤積物是經年累月積累而成的結果。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漸長,體內含有無機汞的人口也隨之增加。」 在另一項統計分析中,臘克斯發現年齡較長婦女血液中的無機汞比年紀輕的婦女來得高,這表示血液中的汞是經過一段時間積累而來的。 臘克斯針對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提供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CDC的國民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通稱為NHANES,是臘克斯在評估具指標性的美國團體或族群他們的健康狀況和風險時所謂的「黃金標準」。此外,面談和體檢雙管齊下是NHANES獨特的地方。 NHANES的數據還經過設計和調查結果加權計算,因此得到的分析結果適用於全國的人口。 臘克斯檢驗了NHANES裏,介於1999年到2006年,6,168名年齡18到49歲婦女血液中的無機汞數據。約有1,455至1,622名之間的婦女被分配在以兩年為一期的配對組中進行實驗。 相較於1999到200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2%的婦女血液中有無機汞的跡象,2005到2006年間的研究結果,卻有高達30%的婦女被檢測出血液裏含無機汞,5年之間的差異極大。 儘管人類長期曝露於有機汞形式(透過攝取魚類)和元素汞形式(透過吸入的空氣和牙科用汞合金)當中,目前有充分的資料證明,血液中累積的無機汞是長期接觸有機汞和元素汞的最佳生物指標。 臘克斯解釋說,由於有機汞存留在體內的時間只有短短數個月,因此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 臘克斯表示,他的分析說明了「血液中無機汞的檢測和汞攻擊的主要器官及系統目標如:肝臟、免疫系統,及腦下垂體的生物標記平均濃度」之間的關係。 臘克斯的報告引用了許多其它發現長期性接觸汞與自閉症風險升高、精神障礙及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氏症相關的研究結果。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